大學傳十章解釋10大好處2024!(小編貼心推薦)

卿大夫以上的官,喪祭時候用冰,這樣豐富,就不能養牛羊,和人民爭利益。 養起那百乘的兵車,就不養著橫徵暴斂的臣呢,與其要有這個臣,尚不如養著偷盜的臣呢,這叫作國家不拿著利益為利用,拿著仁義為利益呢。 大學傳十章解釋 【演說】前慎重這大德,就是慎重自己根本。 本要立住,天下的枝末就可以服從。

大學傳十章解釋

明德:本來靈明之性也。 簡言之即良心,是上天所賦,人人皆具有的本性。 、修道的前賢大德們,經過明師指點天賦靈明的本性以後,再進一步的履行內聖外王親民的功夫,就能達到真、善、美、聖的境界,這是大人之學的第三綱領。 註解】:為學次第:求學的次序,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 行。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章句傳六

所以光明這大德,是由自身明德後推至天下的大德,完全是光明自德與天下,所以才引著《詩》、《書》證明「明德」的工夫呢。 大學傳十章解釋 【節解】康誥篇上說:去了物慾,明了本性。 太甲篇上說:看吾這個本性,是上天賦給的明性。 帝典篇上說:能明了這個峻大的德於天下,皆是自明了本然的性啊。

  • 蓋財者人之所同欲,不能絜矩而欲專之,則民亦起而爭奪矣。
  • 我人平天下,第一步是光復大陸,得民心歡迎,再得鄰國幫助,然後領導聯合國。
  • 能夠「知本」,便是「知之至也」。
  • 如人之逆子耳。
  • 亦必悖理而出於人也。
  • 【白話】「物格而后致知」這句話相當肯切。

尚知止於丘隅。 人生碌碌一世。 大學傳十章解釋 結果止於墳墓。 人須知其所當止之地。 當止之地在何。 則身中無極現焉。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章句經一

所以在隱微之處謹慎的把持心物,在動機之時遏制惡劣的意念,那麼即能使自性恢復本來。 雖然賢人的造詣不及聖人的境界,然而仍能覺查身物的害處,並予以澈底的驅逐,這也是賢人覺查心源的方法。 然而賢人所覺查的心卻會流動遷搖。 為什麼賢人所覺查的心會流動遷搖呢﹖因為他的心不知道要歸向何處。

大學傳十章解釋

〔朱註〕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蓋意誠則真無惡,而實有善矣。 所以能存是心,以檢其身。 然或但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內而修身也。 自此以下並以舊文為正。 引夫子之言,而言聖人能使無實之人不敢盡其虛誕之辭。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導讀

使其有所歸宿也。 靜者清靜無為。 安者身有所循。 慮者內功已足。

尤其「學庸」這二部經書是儒家聖門心法之傳,內聖外王之道也。 「中庸」是講體,「大學」是講用,體用合一,才能超凡入聖。 「大學」「中庸」經文皆是孔子之作,曾子傳述大學,子思傳述中庸,旨在闡述儒家的聖道心法。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傳十章解釋

達到最真、最善、最美、最聖的境界。 此即佛經所謂 大學傳十章解釋 “覺行圓滿”,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學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大” 即標本覺之體,”學” 即彰始覺之功。 本覺是性,始覺是修,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稱 “大學”。 古人以這本書為進德修業的指南針,這個次序包括了訪道、求道、得道、修道、行道、辦道、了道、成道等八個過程。

  • 而後可以教國人。
  • 因而也就能明曉本性的源頭,以及自身的由來。
  • 為學修道者,若能萬慮無礙,萬慮俱寂,體用全備,功夫至此,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可得也。
  • 所以入須格除心物,發揚本性之良知,以達極至理。
  •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而慮外功之弗成。 抱悲天憫人之至慮。 慮世不清甯也。 得者盡其性中之能事。 三千大千視為一體。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之道譯文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詩曹風鳴鳩篇。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此三引詩,皆以詠歎上文之事,而又結之如此。

又曰:知至而後意誠。 蓋心體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發必有所不能實,用其力而茍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謹乎,此則其所明又非己有,而無以為進德之基。

大學傳十章解釋: 朱熹

齊、是道理整齊。 修、是修去一切僻病。 正、是不偏不倚。 誠、是本性的自然。 致、是推致到極點的真知識。

所以能夠把這些不良的壞習性驅除殆盡,便能使本性清淨光明,這叫做覺心源。 由於人心猶如猿猴,意念像似馬匹般的奔騰不已,很難控制,世人慎心物、驅身物,最初非常勤奮用功,但日子久了,便懈怠不精進,這乃是一般凡夫俗子的通病吧! 大學傳十章解釋 用這種勇於改過的精進功夫,也能漸漸接近光明自性、恢復我們的圓明自性。 由此看來,聖人與賢人對於慎心物及軀身物,起初步驟雖然不同,但是最終達於聖域賢關的境界,是相同的。 總而言之,不良的心物及身物如果不革除淨盡,是無法達到良知良能顯現的至善佳境。 大學傳十章解釋 大學首言明德,即是能克這峻大的德,又親九族,九族即和睦,以此作則,即能百姓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