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今日公布,鑑於「疫苗氣泡」將會擴大至涵蓋大部分公眾使用的處所,該措施會正名為「疫苗通行證」,代表只有已接種疫苗才可以通行。 計劃中的「疫苗通行證」要求進入個別處所的人士必須接種新冠疫苗,並只在以下兩種例外情況下容許相關人士無須符合疫苗接種要求:(一)因年齡關係而未符合接種疫苗資格;或(二)獲醫生證明因健康原因而不適合接種疫苗。 根據「醫健通」紀錄,上述7名私家醫生合共發出2萬多張仍在有效期內的醫學豁免證明書,佔所有仍然有效的醫學豁免證明書超過一半。 政府有合理理由懷疑上述私家醫生未有恰當遵從衞生署的指引發出醫學豁免證明書,因此,政府將不再接納相關醫生過去發出的醫學豁免證明書作為持有人不適合接種新冠疫苗的證明。
今年初,香港政府推行「疫苗通行證」,而新措施規定「免針紙」必須載有二維碼,才可以進入規定的處所。 衛生署強調,在考慮簽發豁免證明書時,醫生須參考衛生署的指引,並遵從《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根據臨牀判斷,就病人是否符合清單上不適合接種的原因作出臨牀決定。 另外,醫生只會在證實相關人士並不適合接種上述兩款疫苗後,才會發出「豁免證明書」。 在「疫苗通行證」安排下,因健康原因而不適合接種疫苗的市民可諮詢醫生是否不適合接種疫苗,並相應向醫生申領「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豁免證明書)。 (三)衞生署向參與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的私家醫生發出指引(/pdf/VSS_DoctorsGuide.pdf)及舉辦簡介會,詳述有關接種計劃的內容、接種和急救安排等。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市民
正當開始憂慮十月底便要再拿「免針紙」時,突如其來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變相「贈送」了邱女士半年的時間,可以不用接種疫苗(新冠康復者有180日的疫苗豁免期),「惟有見步行步」,邱易蓉無奈道。 她於是找了私家醫生去簽發「免針紙」,並把之前公立醫院醫生寫給她的豁免書給醫生看,結果成功拿得一張「免針紙」,惟有效期只是三個月,截至10月底。 然而,會接種及未決定意向的受訪者中,76%擔心接種後死亡及嚴重副作用機率。 至於不會接種疫苗受訪者中,僅6%為醫生建議不接種,78%認為疫苗未有足夠測試,副作用及安全成疑,67%受接種後出現死亡及嚴重副作用個案影響接種意欲。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另一方面,由去年八月起至年底,各區民政事務處及非政府機構共舉行約50場的一站式健康講座、健康諮詢和即時接種服務的活動,有過萬名市民及長者參與。 此外,政府亦設立兩個新冠疫苗流動接種站,穿梭不同屋邨和地點,提供復必泰或克爾來福疫苗。
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就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 國人罹患比例高 嚴重恐便肝病三部曲 國人常見的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經常併發脂肪肝。 「脂肪肝」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全球每四人就有一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 隨著飲食西化後,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4~41%。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疫苗通行證懶人包|2. 疫苗通行證實施時間為何?
醫管局表示,根據指引,公立醫院醫生只會在證實求診人士同時不適合接種兩款疫苗後,方會發出「豁免證明書」。 【Now新聞台】周四起多個處所放寬營業限制,條件是員工接種一劑疫苗,若員工不適合接種,須提供醫生證明。 有私家醫生指,政府並未提供證明書範本,病人擔憂疫苗副作用等,心理因素會有灰色地帶,希望政府提供指引。
故此,市民無需過分憂慮接種後出現嚴重副作用,而長期病患者在諮詢醫生及確保病情穩定下,亦可接種疫苗。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4月26至29日進行網上調查,共訪問718名18歲或以上,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香港居民。 調查顯示,雖然僅24%受訪者表示為長期病患者,但有76%受訪者擔心身體狀況不適合接種疫苗;即使沒有長期病患的受訪者中,亦有72%擔心身體狀況不適合接種疫苗。 衞生署轄下15間長者健康中心(註)由一月十三日起至二月二十八日,於星期一至星期六(公眾假期除外)為所有年滿65歲或以上的長者提供克爾來福疫苗即場接種服務,無須預約。 另外三間長者健康中心(見下表)則繼續為會員提供克爾來福疫苗即場接種服務,無須預約。 部份如未登記醫健通系統的私家醫生,目前仍可按衞生署範本以非電子方式簽發未有加印加密二維碼的紙本豁免證明書,不過這類紙本豁免證明書至4月30日後將不獲承認。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如何上載針卡/豁免證明書至「安心出行」?
袁海文促請政府,在有關疫苗擁有相關群體的足夠臨床數據前,應停止為他們接種而非讓其做白老鼠,強調因疫苗而死亡的個案一宗也嫌多。 除了政府列明不適合接種疫苗的人士外(如未足歲數或持有「豁免證明書」的人士),某些特殊情況下,市民亦無須出示其「安心出行」頁面,即可進出特定場所,詳情請參閱以下圖片。 根據警方提供的資料,到目前為止有7名私家醫生因涉嫌濫發醫學豁免證明書而涉及警方的拘捕行動,部分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 同時,醫務衞生局和衞生署亦已將相關案件轉交香港醫務委員會跟進。 聯署信要求可以當天的快速測試陰性結果作為證明,容許他們進入表列處所,代替要求接種疫苗,減低對兒童精神與社交健康造成損害。 職業訓練局表示將於2月24日起要求所有教職員及訪客,進入校園前出示已接種至少一劑疫苗的紀錄,安排暫不適用於學生。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指出,新規例雖納入了公共交通工具,但因為執行上會有困難而暫時不會引用或在公共交通工具實施。
- 後來領展在2月10日表示,政府早前澄清,市民進入人流較多商場時,不用即時檢查疫苗通行證,但要使用安心出行,估計新增人手較原先預算少。
- 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主席陳錦榮亦表示,自從要使用安心出行進入街市後,人流已少三至四成;預料疫苗通行證推出後,會再少兩至三成人流。
- 港府發言人指,根據「醫健通」紀錄,上述七名私家醫生合共發出2萬多張仍在有效期內的醫學豁免證明書,佔所有仍有效的醫學豁免證明書超過一半。
- 政府亦已更新「驗證二維碼掃瞄器」流動應用程式,能夠同時辨識針卡及「豁免證明書」的二維碼,指定處所的員工須使用該應用程式檢查顧客是否符合要求。
- 王樂偉光顧的醫生也是7名被捕醫生的其中一名,因此,他手上的「免針紙」也會在12日失效。
- 37歲的工程師王樂偉(化名)凝視著手上在10月12日便會失效的「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一臉無奈。
事實上,流感疫苗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施打,衛福部疾管署先前就提醒,這5種人不適合接種。 答:孕婦一向可接種疫苗,如季節性流感、百日咳等,至於新冠疫苗,美國已有約九萬名孕婦接種,沒有引發任何安全疑慮(如嚴重副作用或流產增多),可見疫苗對孕婦是安全的。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孕婦在孕期26周後可接種百日咳疫苗,因此建議在此前先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最少隔14日後再接種百日咳疫苗。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疫苗通行證懶人包|12. 安心出行使用教學
有人說:「總之你講唔想打針就得。」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指出,濫發醫學證明有違專業守則,嚴重者可被除牌處分。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至於當局在發出「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方面,截至2月20日,透過醫管局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和政府的「醫健通」系統,以電子方式簽發的豁免證明書共約14,700張。 根據外國及本地經驗,大部分人都適合接種本港現時提供的科興及復必泰疫苗。 其中,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包括對兩款本港提供的新冠疫苗均有嚴重即時過敏反應,例如出現休克、呼吸困難或血壓下降等症狀。
- 西醫工會流行病委員會主席陳培光亦表示,衞生署發出指引列明不適合接種疫苗的情況,供私家醫生參考,可支持私家醫生的工作。
- 為配合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醫管局轄下普通科門診診所一向會為有意接種新冠疫苗,而對身體狀況有疑問的求診病人提供意見。
- 邱易蓉對BBC中文表示,如果身體情況許可,她非常樂意接種疫苗,因為公司對接種疫苗的同事有假期及獎金的鼓勵,無奈自己身體不能承擔接種疫苗的風險。
-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已更新「驗證二維碼掃瞄器」流動應用程式,以供同時辨識新冠疫苗接種紀錄及「豁免證明書」二維碼。
- 要遏止病毒擴散和預防重症、住院及死亡個案,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
- 「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已加入新功能,讓市民可同時儲存自身及同行人士(包括獲豁免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的15歲或以下子女、65歲或以上長者或殘疾人士等)的「疫苗通行證」。
-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召集人龐朝輝醫生指出,疫苗是保護自己及達至群體免疫的方法,而調查結果反映不少市民對疫苗嚴重副作用有過分憂慮。
經上述電腦系統簽發的「豁免證明書」均提供印有加密二維碼的紙本。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已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加入儲存及展示「豁免證明書」的新功能。 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和2019冠狀病毒病電子疫苗接種及檢測紀錄系統(經「智方便」登入)亦會相應更新,以供市民下載醫生為其簽發的電子「豁免證明書」。 這安排方便使用流動應用程式記錄並展示「豁免證明書」的市民無須隨身攜帶紙本。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香港「免針紙」事件:涉案醫生遭逮捕與市民冒險付高價索取背後的故事
醫管局醫生和私家醫生均可分別透過醫管局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和政府的醫健通系統,為市民以電子方式簽發豁免證明書,這些電子豁免證明書均提供印有加密二維碼的紙本。 因此在疫苗通行證計劃下,目前只有兩類人士暫可獲豁免不再此限,包括12歲以下小童,及經醫生證明因健康原因而不適合接種疫苗的人士。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就傳媒有關個別私家醫生涉嫌濫發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的查詢,衞生署發言人今日(九月二十八日)強調,署方一直積極跟進、嚴肅處理事件,並已即時停止相關醫生透過醫健通(資助)系統簽發醫學豁免證明書的資格。
市民可在流動站即場報名接種第一、第二或第三劑疫苗,亦可透過熱線電話報名以減少等候時間。 第三階段:6月底起,所有進入指定處所的18歲以上人士,如果接種兩劑疫苗已超過9個月,就必須接種第三劑。 他續指,絕大部份市民都適合接種疫苗,尤其現時有兩種疫苗供選擇,「接受緊化療藥物嘅病人都可以打。」他重申雖疫苗效能降低,但仍能發揮到保護力,目前疫情嚴峻,呼籲市民盡快接種。 食肆及酒吧等表列處所員工、旅行社前線員工持醫生紙,填妥申報表,可獲豁免。 參加婚禮﹑周年股東大會、宗教聚集等活動的人士,或出席100人的宴會,同樣可出示醫生紙代替接種紀錄,但酒吧﹑卡拉OK等的顧客有醫生紙亦不能豁免。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不打疫苗需交醫生證明 私家醫生指政府無指引只靠臨床判斷
《預防及控制疾病(疫苗通行證)規例》原定於2022年12月31日失效,而政府於2022年10月25日宣布將涉及疫苗通行證的規例有效期延長6個月,至2023年6月30日午夜。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特首林鄭月娥今日公布,會由行政會議討論修改防疫規例第599F章,擴大表列處所,同時將「疫苗氣泡」更名為「疫苗通行證」。 孔繁毅強調,部分不接種疫苗的人對疫苗有錯誤的理解,因此,要針對網上的謠言或不真確的訊息而闢謠,如果疑慮消除,這些人便不會挺而走險(圖為路人在香港銅鑼灣過馬路)。 其中10月7日(周五)警方最新拘捕4名公務員,當中包括小學教師及社工。
另不少人低估感染的病情及後遺症,世衞(WHO)及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等指出,不論感染者有否出現病徵或需住院,均可能出現不同長遠影響,嚴重可引致器官受損,包括增加心臟衰竭風險。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召集人龐朝輝醫生指出,疫苗是保護自己及達至群體免疫的方法,而調查結果反映不少市民對疫苗嚴重副作用有過分憂慮。 他指出,政府接種數據顯示,接種科興及復必泰疫苗後出現異常事件比率為0.20%及0.12%,最常見為胸痛、頭暈等。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使用方法
記者向其中一名輪候者詢問排隊原因,部分人直言不諱地稱,他是為了領取俗稱「免針紙」的「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而來的。 到2022年9月30日,其中一名市民再次提出上訴,並在高等法院進行遙距聆訊。 申請人陳詞指:「畀返香港人一個自由同公道,決定打唔打針」,認為疫苗通行證在制度上屬於歧視,有機會造成市民分化。 不適合接種疫苗的醫學原因 而目前須接種疫苗才可享有人身及工作自由,屬違法及違憲,要求法庭撤銷及禁止「疫苗通行證」措施。 判詞指出上訴人陳述其理據“佛教經文”明顯與申請無關,而《高等法院規則》規定司法覆核許可通知書須載有所尋求的濟助及理由,並指出疫苗通行證“僅於生活上構成不便,而非侵害基本權利”,認為“權利亦非絕對權利”。 他同日申請上訴至終院,認為案件涉及憲法、人權等,並指法庭有責任釐清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