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這樣,進入氣的境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沒有辦法繞過去。 有位六十多歲的老者,是原發性直腸癌,手術後做放療化療,整個身體條件很差。 隔了不到三年,發現肝有晚期腫瘤,手術後又放療化療,本身還有高血壓和糖尿病。 我前期透過築基針法調氣,把基礎打好,把養精蓄銳做足。 大叉穴 大叉穴 因為在這個年齡,先天的腎精已經耗散很多,又經過這兩場大病,先天腎精是不足的。
在丹道修煉過程中非常關注“息”,“一呼一吸謂之息”。 內經中說“神守天息,復入本元”,丹道修煉體系中說“心息相依,虛空大定”,講究的是心息相依。 大叉穴 “息”與心有關,所以在調氣、針法過程中,非常重視呼吸。
大叉穴: 手背部董氏穴位详解:40个穴组。
这个老爷子在调理的后期,在睡梦中有两次勃起,影响他睡不着觉。 后来我就教他一个办法,让他吸气提肛缩肾,会感觉到尾骨一股热流,顺着督脉流到脑子里去,然后舌尖顶住上颚,这时就感觉到满口甘甜的口水,咽下去后再呼气。 一般吸气呼气两三次它就软了,一晚上两次,作用还是很厉害的。 仅通过针灸达成这个效果,他也是非常满意的。 以上基本上就是今天讲的重点,通过针灸给大家讲一下“以针演道”,通过针法调气治神来演绎修道的整个过程,完全是有可行性的。
操作也是徐入徐出,輕捻輕轉,可以做1~3個進退。 要注意火主穴進針過程也是一個診斷的過程,一定要敏銳的覺察手下的針感。 在一個深長的、自然的、舒緩的呼吸過程中,進行操作,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很注重在呼氣的過程中做一些小小的手法。 大叉穴 因為我們在經絡敏感人身上做過實驗,吸氣的時候,人的氣脈比較緊張,處在一個繃緊的狀態;呼氣的時候,氣道比較寬,氣脈有一個推動的力量,氣脈的速度是比較快的。
大叉穴: 腧穴大都
3、妇科五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 平背,当大拇指第一节尺侧,距中央二分半处,从掌指横纹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节横纹下,合计五穴。 当碰到这样一个节点时,病人可能会有胀的针感,这个关键的节点千万不要错过,因为整个大叉穴进针出针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大叉穴 我在诸多方面思考了很多,自己认为也不成熟,有些荒唐,甚至很幼稚! 但我没有自我标榜之意,纯属分享一个构思的过程,一个流动的思想,旨在让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这个针法一扎,很多病人会感觉腰的深处,命门的深处有感觉,有些人是在肚子的深处有感觉,什么感觉呢? 命门或者肚子这个深层的地方慢慢的会暖起来。 取穴:手掌侧置,拇指翘起,当第一掌骨后,伸拇长、短肌、肌腱之间,深陷处取之。 瘦身作用: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消除脸部的浮肿。 MM们可以遵循眼保健操的要求,用拇指抵住太阳穴,用食指按住两侧的攒竹穴来轻轻旋转。 瘦身作用:按摩这个穴位,有助于维护肾脏的健康,有效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将体内多余的水分迅速排走,从而摆脱浮肿。
大叉穴: 腧穴公孙
調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繞過去的樞紐。 一提到氣,很多人會覺得很玄,也有很多人苛責我們,為什麼針灸一定要進入氣的境界去講呢,為什麼一定從治神調氣去講呢? 我們真得非常無奈,在臨床上遇到一些特殊現象時,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進入氣的境界。 這不是我們故意弄出一些玄的東西誤導大家,我們繞不過這樣一個境界。
所以千萬不要錯過這個關鍵點,就在這個點做一個小小的停留。 輕輕地左轉右轉,小角度、舒緩地去捻轉針,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轉才能夠化。 當輕輕地轉的時候,會發現針尖下的氣鬆了,那種緊而疾的手感沒有了,會出現和緩的、從容的、飽滿的谷氣的那種手感時,再問病人,他胃脘部的不適感當下就可以解決。 在中國整個的陰陽術數中,有兩個方面非常重要,一個是體驗的方面,一個是感受的方面。 在微針調氣化的過程中,感受很重要,體驗很重要,感應也很重要。 感應的產生,幾乎是同步出現的,沒有說經過一段時間或者一個過程。
大叉穴: 腧穴巨髎
胆一穴治疗腿胀痛,针下(立愈)。 配穴:胆一穴治疗黄胆病配木黄穴(神效)。 14、二角明穴: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距第二节横纹三分处一穴。 主治:眉棱骨酸痛,眼压太高之胀痛、腰痛、鼻骨酸痛、闪腰岔气。 七华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的第一、二节横纹内外侧及小指第一、二节横纹尺侧的尽头,共七个穴。 剂量:直刺一分~三分 主治:头痛、头昏、三叉神经痛、脑鸣、脑胀痛、五脏不安。
一个是生理上的问题,阳虚阴寒,一个是内心的纠结,这两方面有因果关系的,更多是有独立的地方。 我按照刚才讲的理念针灸,做了一次治疗以后,半个月整个人非常轻松,身体暖和了些,精力和体力恢复了很多。 大叉穴 迄今为止,前前后后一共做了六次治疗。
大叉穴: 腧穴下关
其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①无定位阶段。 最初,人们用砭石割刺痈疽肿疡,排脓放血,解除病痛。 后逐渐 发觉有显著痛感和压痛处,砭刺效果更好,这就是“以痛为腧”的规律。 “以痛为腧”常随着患者疼痛反应不同,而在不同部位显出压痛点,因此此阶段无固定位置。 战国晚期,秦汉时代,以《内经》等为代表,确定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疗作用,并加以命名,就成为腧穴。
12、指胃穴:手背朝上,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点偏挠侧三分及上下二分半处、共三个穴。 主治:胃炎、胃溃疡、肺热咳嗽、肺虚畏令、皮肤病。 11、指驷马穴:手背,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尺侧三分处及上下二分半处、共三个穴。 主治:肋膜炎、皮肤病、脸上黑斑、雀斑、鼻炎、耳鸣、中耳炎、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