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中學6大優點2024!內含國民中學絕密資料

民國83年(1994年),行政院設置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負責推動教育改革事宜。 兩年後,教改審議委員會通過《總諮議報告書》,跨部會的「教育改革推動小組」也隨之成立,並編列1,570億元新臺幣作為推動教改的預算,教育改革由此而起。 民國95年(2006年)前,臺灣教育主管機關雖不支持體罰學生,卻也未立法限制。 直到民國95年(2006年)立法院修正《教育基本法》,通過「校園零體罰條款」,才正式禁止教師體罰學生。 國中教師在平等、比例與保密的原則下有管教、輔導學生的義務,但如果在客觀上造成學生身心傷害,就屬於《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所定義的體罰。

國民中學

班級幹部多由學生自行選出,以班長、副班長為首,通常有風紀、學藝、衛生、體育、總務、環保、資訊、圖書、輔導、保健等股長協助同學、教師和行政人員處理班級日常庶務。 國民中學 這些股長沒有性別限制,但國中生仍常認為男生適合當班長、風紀股長、體育股長等領導性職務;認為女生適合當副班長、學藝股長、總務股長等輔助性職務。 這不一定是性別歧視,而是受到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在選舉、溝通時產生不同的應對方式。 相對地,良性的師生互動能健全學生的性別意識,讓不同性別的學生相處和諧、互動融洽,因為教師的治學風格、班級經營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力。 國民政府全面接收臺灣各級學校後,將原有的尋常中學校、高等女學校改制為縣市立初級中學和女子初中。 課程上,除英語、數學和理科可由尚未遣返的日籍教師授課外,其餘科目皆由臺籍或外省籍教師授課。

國民中學: 臺南市教育局公告

民國78年(1989年)以前,臺灣採行一綱一本制,教科書統一由國立編譯館編寫。 然而為了回應社會要求開放的呼聲,教育部自民國78年(1989年)起開放教科書可由民間業者編寫,學校可組成教科書評選委員會決定要用哪種版本的教科書,形成一綱多本制。 臺灣初中教育的分水嶺之一是二二八事件,這場因私菸查緝血案爆發的大規模武裝衝突,引發為時數月之久的軍事鎮壓和屠殺,對戰後臺灣政治、社會和教育影響甚鉅。 在二二八事件前,臺灣的初中校園裡就已出現臺籍、外省籍教師相互排斥的現象,而外省學生大量轉學到臺灣也引起家長和學生的不安。

學生人數變少表示學校將面臨轉型,甚至裁併的處境,連帶加重師資過剩的問題。 民國100年(2011年),政府宣布於3年後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十年教改時期後最重大的教改事件之一。 國民中學 國民中學 有別於九年國教,十二年國教不是義務教育,國中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升學,接受政府提供之免費高中教育。 此次改革是為了達到減輕升學壓力、鼓勵就近入學、平衡城鄉落差等多重目標,在實際實施前,十二年國教政策仍充滿討論的空間。 國民中學 依教育部在民國100年(2011年)所通過的《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教育局處都設有24小時免付費反霸凌投訴專線,學生或一般民眾可透過這些專線舉報霸凌事件。

國民中學: 臺南市仁德區仁德國中

臺灣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生輔導制度採雙軌制,以輔導教師和專業輔導人員為中心。 依《學生輔導法》第10條規定,國民中學應設置「學生輔導工作委員會」,協調校內學生輔導工作進行。 同時,校內應設有輔導教師和專任輔導人員,每校都至少應設置1名輔導教師和專業輔導人員,超過20班則增置1名輔導教師、超過15班則增置1名專業輔導人員。 國民中學 初中男生的夏季制服為白色襯衫、短褲,冬季為全身卡其服;女生的夏季制服為白襯衫、百褶裙,冬季為卡其上衣和深色長褲。 民國57年(1968年),臺灣面臨首波教育改革,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的國中制服和之前大致上沒有改變,但各校可增減配件(如夾克)。

1661年,鄭成功在熱蘭遮城之戰後,將荷蘭東印度公司驅離臺灣,在承天府(今臺南市)建立鄭氏王朝。 其僚屬陳永華在承天府建立臺灣史上第一座孔廟,也附設學堂,是為「全臺首學」。 康熙22年(1683年),施琅佔領臺灣後建立第一所義學,康熙43年(1704年)設立第一所书院。

國民中學: 行政公告

除此之外,國中升學率也從39學年度的51.15%增至104學年度的99.59%,也就是說,目前在臺灣,幾乎每個國中生皆會繼續升學,以取得更高的學歷。 教育改革的目標是為了革除、改善既有的制度,政府和教改團體所推動的政策也大多效仿自歐美、日本等地。 然而,這些政策往往過於激進,忽略制度引進前的可行性研究,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因此民國88年(1999年)後,對教改成效的反思與批評聲浪也開始湧現。 其中又以九年一貫課程的內容、一綱多本、零體罰和各種校園問題受到最多批評。 政府在改革的同時,也要讓民眾瞭解政策的目的,說服民眾新的制度會更好、計畫會確實執行,並隨時傾聽各方的意見,才能穩定、有反省能力地改革,達到教育改革的目的與初衷。

國民中學

完美主義和自我設限都會加劇壓力的程度,其中自我設限指的是人處於可能威脅自尊的情境時,容易對自己產生不確定感,因此會為障礙找藉口、為失敗找理由,以調適內心的感受。 男生的自我設限程度比女生高,九年級生(國三生)的自我設限也比七、八年級生(國一、二生)來得多。 國中準畢業生正處於決定人生方向的時期,對未來的規畫是壓力源之一,適時輔導、積極協助,才能減輕國中生的生活壓力。 許多學校會在校慶或運動會時舉辦接力賽跑,兼具了驗收學習成果和競爭娛樂的功效。 根據臺灣現行的師資培育制度,有意從事教職者必須在教育現場實習半年,方有參加教師檢定考試的資格。

國民中學: 教學

「中國化」的教育風氣一直持續到解嚴才有所轉變,在此之前,教育被視為「精神國防」,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學術,成為政府統治的利器。 有升學意願嘅畢業生可以參加國中教育會考,或是參加特色招生考試,依考試分數申請普通高級中學、綜合型高級中學、技術型高級中學或五年專科學校。 造成國中生輟學的原因有很多,偏差行為不是中輟的唯一原因,但青少年犯罪卻和中輟有高度的相關性。 家庭和學校是影響中輟生就學意願的主要因素,家庭結構改變、親子關係不良、管教過當、人際疏離和依附性薄弱容易造成學生中輟。 中輟復學生回學校上課後常面臨教師和同學的排擠,輟學期間的偏差行為又沒有矯正,加上輟學前低落的學業表現復學後依然存在,多種因素交互影響下,中輟復學生容易再度逃離校園,反覆輟學。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將原有之尋常高等小學校同公學校高等科改制為縣市立初級中學、女子初中同初級職業學校。 而目前臺灣嘅中學教育即成形喺民國57年(1968年),為提升臺灣民眾知識水準,中華民國教育部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原「初級中學」、「女子初中」一律改制係「國民中學」。 中途輟學指的是國中和國小學生未經請假、無故3日以上不到校,這樣的學生稱為中途輟學生,簡稱中輟生。 104學年度(2015年8月-2016年7月)時臺灣一共有3,550個國中中輟生,中輟率為0.47%,輟學狀況比國小要嚴重很多(434人、0.04%)。

國民中學: 學校影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對臺灣的教育政策旨在掃除日本的皇民化思想,國語教學受到重視。 此時的課程會因社會需要而改變,例如早期社會風氣保守,民國61年(1972年)的國中課程標準雖然有性教育內容,但教師多半略過不提,讓學生自行閱讀。 這讓教科書的性觀念也趨向圍堵,視性為罪惡、不道德的,以致於忽略學生的實際需求。 直到1990年代後,臺灣社會風氣趨向自由,加上性侵害案件頻繁,民國82年(1993年)修正通過的課程標準才吸納更多族群的意見,讓內容更具彈性,健康教育也才成為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核心之一。 自90年學年度(2001年8月-2002年7月)起,臺灣國中、國小的課程統合為九年一貫課程,教師須依據教育部頒定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授課,教科書出版商也依課綱撰寫課文。 民國103年(2014年),十二年國教正式實施,原作為國中生升學考試的「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由國中教育會考取代。

  • 青少年犯罪中,校園幫派是其中之一,有11%的國中生會擔心幫派入侵,而幫派少年加入幫派的年齡大多介於12-15歲,正好就是國中階段。
  • 有升學意願的畢業生可以參加國中教育會考,或是參加特色招生考試,依考試分數申請普通高級中學、綜合型高級中學、技術型高級中學或五年專科學校。
  • 「自主學習」是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目的是讓學生主動求知,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
  • 此後直到民國76年(1987年)解嚴前,臺灣的教科書制度並無重大改變。

學校一週上5天課,採週休二日制,每年舉辦一次校慶、運動會和校外教學,校慶可以放假,日期由各校自訂,但不能超過1天。 國中生在學校分成三個年級,九年一貫課程後稱為七年級、八年級和九年級,但也常稱呼為國一、國二和國三。 在臺灣的校園文化中,不同年級的學生會相稱學長姊或學弟妹,雖然不會一起上課,但可以一起參與社團活動。 臺灣的教科書採「一綱多本」審定制,教育部制定課程綱要,將教科書開放給民間業者編寫。 「一綱一本」與「一綱多本」孰優孰劣在臺灣是個持續爭論中的教育議題,一度讓臺北市、新北市和基隆市的地方政府脫離中央主辦的基本學力測驗,另辦「北北基高中職聯合入學測驗」,形成地方政策與中央政策分庭抗禮的現象。

國民中學: 校園網站

中輟生在中介設施就學時,他們在一般學校的學籍會被保留,以免被標籤化。 臺灣的中途教育設施收容的對象經常是被法院轉介過來的個案,但中途教育設施本身常面臨經費不足、社區排擠和流動性高的問題,因此目前多採縣市分區收容的方式,強化營運效能。 國民中學 臺灣目前雖然沒有調查校園霸凌在國中的盛行率,但民眾普遍認為霸凌行為常存於校園之中。

在升學方面,國中生取得會考成績後可依自由意願決定要就讀高中、高職或五專,除高中是中等教育外,其餘皆屬於技職教育。 課程上,除英語、數學和理科可由尚未遣返的日籍教師授課外,其餘科目皆由本省籍或外省籍教師授課。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是臺灣教育史上第一所供臺灣學生就讀的中等教育學校。 為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 疫情,本市公立國民中學辦理新生入學之相關防疫事項一 案。

國民中學: 輔導處

對輔導人員來說,國中生和成人的差異在於諮商動機不同,認知和理解能力也有差別,他們普遍不信任成人,容易和成人制定的規範衝突,卻又不懂如何精確地表達情緒。 因此國中的輔導人員多半會採用同盟策略,輔導者和學生不是治療和被治療的關係,而是盟友,共同面對問題的夥伴。 學 前 教育班至國 民 小學、國民 小學至 國 民 中 學、國民 中 學 至高級職 業 學校,以及高級職 業 學校至 學 院/大學的 轉 銜支援。 女子單打獲得金牌;雙打銀牌,團體賽也有銅牌的好表現,是學校歷年來最好的成績。 辛苦練習,有很棒的成果,選手們很開心,同時也表示會繼續努力,追求進步。

國民中學

戰後初期,臺灣的高級中等學校入學考試為各校單獨招生,由各校的「招生委員會」自行命題、監考、閱卷、放榜。 國民中學 但單獨招生會造成學校龐大的行政壓力,因此逐漸趨向數校聯合招生,共同分擔行政業務。 聯招為當時的國中生帶來沉重的升學壓力,雖然曾有過些微的技術校正,但真正重大的變革卻發生在民國87年(1998年),教育部公布「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高中入學考試走向多元化,革除過去「一試定江山」的弊病。

國民中學: 使用者連線方式

至於新移民子女,當年度有73,337位,佔國中學生總數的9.81%;以父或母國籍排序(非中華民國籍者),前三國分別是越南(29,042人)、中華人民共和國(27,995人)和印尼(2,217人)。 有升學意願的畢業生可以參加國中教育會考,或是參加特色招生考試,依考試分數申請普通高級中學、綜合型高級中學、技術型高級中學或五年專科學校。 教育局國中 [03/02] 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辦理「第八屆臺灣之子徵文競賽」活動,請踴躍投稿。

國民中學: 家長研習

處於青春期的國中生比其它人生時期的學生更有諮商需求,但也更難輔導,因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不只是個人問題,常涉及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種面向。 根據臺灣教育學家蕭佳純、董旭英使用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進行的縱貫性研究顯示,臺灣國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以每年0.41個單位下降中,而且女生的心理狀態比男生要差,顯示臺灣國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程度。 普通班依《國民教育法》第12條規定,採小班制教學,每班約32人,由一位導師負責監督課業。 學校可依國中新生的智力測驗結果以S型排列、公開抽籤、電腦亂數等方式編班,轉學生亦以抽籤方式決定入讀班級。 分組學習方面,以英語、數學和自然與生活科技為限,2或3個班級為組群進行分組教學。

國民中學: 教學網站

尤其國中生處於青春期,和兒童期的國小生、經過考試篩選的高中生比起來更不容易管教。 國中訓導主任普遍不願留任,續任意願偏低,主因是工作壓力和情緒耗竭,多由新進主任擔任。 另外,由於訓導工作和學生人權有重大關係,因此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如何兼顧人權和管教,是臺灣社會持續討論的教育問題。 臺灣社會趨向少子化,過低的出生率使新生兒數目年年減少,也逐步衝擊臺灣的教育市場。 根據教育部在民國105年(2016年)做的預估報告顯示,臺灣在120學年度(2031年8月-2032年7月)的國中生總人數將僅有610,680人,當年度的國一新生也僅有200,293人。 這波國中新生負成長加劇於99學年度,因為國小新生的負成長加劇於93學年度(2004年8月-2005年7月),而這也表示高中新生的負成長將在116學年度(2025年8月-2026年7月)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