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擺位2024全攻略!內含喇叭擺位絕密資料

有一種聲學裝置叫做「擴散板」,它通常由 許多塊不同深淺、凹凸起伏的木頭製成,其中每一根木頭的高度,都是經由聲學物理計算得 來的。 可能有些稍微接觸過音響空間的朋友,都會聽過「擴散」這回事。 其 實擴散的本質就是反射,但是把反射這件事情 喇叭擺位 做得更好,甚至追求反射的最佳化。 吸音較多的空間,在我們的聽覺上會呈現比較清晰乾淨,所謂「乾」的聲響;反射較多的空間,會有比較多的「殘響」,一般會形容這樣的聲響比較 「濕」。 如果把喇叭靠近後牆擺,可以看出其直射波和反射音波的層次出現混亂的狀態,這會影響了音響播放的清晰度。 這是為非1/3室內空間的概念圖,可以看得出其直射音波和反射音波的層次出現混亂的狀態。

音響廠商的廣告總是說:「我們一定忠實的還原唱片」或是「絕對的原音重現」,這也是每個發燒友想要的目標,所以會讓人有種我買了這對喇叭放在客廳或是視聽室就會立即得到效果。 對我們來說音響要能夠盡量貼近錄音室聽到的音響效果,需要做到幾點:音響擺位、空間測量與校正。 不管是選擇書桌能擺放的傳統兩聲道喇叭、或是壁掛式喇叭,擺放的第一 個重點,就是先把喇叭的高度,擺到人坐在椅子上聆聽時,耳朵的高度上。

喇叭擺位: 音響調聲入門(四)-監聽喇叭擺位

1965年英國的Harbeth發明了真空成型(Bextrene)塑料振膜,是材料上的一大進步,這種柔軟但阻尼係數高的產品,在KEF與一些英國喇叭上仍可見到。 後來Harbeth還發明瞭聚丙烯塑料振膜,這種新材料有更高的內部阻尼係數,質量更輕,仍被許多喇叭採用。 工程師設計喇叭時變成有兩個思考方向:低音喇叭尋求音箱的突破;高音喇叭則進行單體的改良。 靜電喇叭前面提到貝爾實驗室的Rice與Kellogg實驗喇叭,他們製造的靜電喇叭大得像扇門板,振膜由豬大腸外包金箔構成(塑料還未為上市)。

專業的監聽喇叭廠牌Genelec的新款SAM系統也有針對空間做測量與校正系統。 透過這些專業廠商的專業軟硬體設備就可以為自己的空間做出profile,你就可以正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喇叭擺位 可以注意到一件事情,喇叭除了角度是先前有提到的左右各30度的夾角之外,喇叭後面其實有玄機。 喇叭後面的牆面盡量可以做成一個同樣是30度的密實的厚牆,左右兩側可以使用吸音與擴散的調音片,身後的牆面可以再加上擴散片。

喇叭擺位: Denon AVC-X3800H 新一代AV擴音機連SUB仔都分到左右 !?? 爆試 9.4 聲道家庭影院體驗會 ! | 活動報道

看到這處相信有些發燒友會覺得只是移動若干mm就有所不同,會不會是太匪夷所思呢? 因為當發燒友聽音響時,頭的位置一定不會固定,很大程度移動的距離也超過幾mm,試問相對喇叭只是移動幾mm就聽到有所不同,這似乎太過不合邏輯,實在不太合理,除非用方法把頭顱固定來聽音樂,這樣做更加沒有可能,這樣變成聽音響不是享受,而是做實驗。 你為喇叭找到最佳位置之後﹐便要加上釘腳﹐四枚(或三枚)釘腳都應該負擔同樣重量﹐這樣喇叭就能站穩,不會左搖右擺,且常處水平狀態。 我們可通過喇叭擺位來控制音效,改變喇叭至後牆或側牆的距離可控制低頻質量,改動喇叭及聆聽者的位置可以減低房間諧振的影響,調整聆聽高度及toe-in角度則可改善平衡度,改變toe-in角度可輕易改善結像力與空間感﹐而將喇叭移離後牆可增加音場深度。 Toe-in也影響到你聽到的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比例﹐喇叭「拗入」時,聆聽者 可聽到更多直射音,如果聆聽房間的側牆反彈聲音較強,將喇叭「拗入」有 效減低側牆的反射音。 同樣地,toe-in可以改善結像力﹐很多喇叭在toe-in 時會有更佳的音場表現﹐音像更為立體清晰。

喇叭擺位

所以,無論要設定什麽類型的喇叭都要先參閱說明書,看看有沒有廠方建議的高度指引實屬必須程序。 除了Toe-in/out角度外,兩喇叭的距離亦同樣對音場左、中、右的能量平均分 布,有着根本性的影響。 假若環境容許兩左右兩聲道喇叭的距離逾6尺,我們應試試同時間將兩喇叭向外側等距地移出,看看能否拉寬音場而不影響能量的平均分 布。 情況許可的話,可大膽些以尺計移出,拉到音場中央出現缺口才停下來。

喇叭擺位: 揚聲器超入門擺位教學 | 喇叭 如何 放

帶狀喇叭的原理是在兩塊磁鐵中裝設一條可以震動的金屬帶膜,當金屬帶通過電流,就會產生磁場變化而震動發聲。 在Hobrough重新發現帶狀喇叭時,Quad創辦人Peter Walker也在英國推銷一種號角負載的帶狀高音,這個高音並不成功,反而是1960年左右英國Decca推出很成功的帶狀高音。 另一種類似的帶狀喇叭Kelly 喇叭擺位 Ribbon由Irving Fried引進美國,他將Kelly高音配上傳輸線式低音而產生不錯的效果。 1970年代,Dick Sequerra為金字塔(Pyramid)發展的帶狀喇叭,首次揚棄號角的設計。 Hobrough發現帶狀喇叭後的三十年中,他以經營空中繪圖和靠着自動機械的專利貼補,持續進行研究,終於在1978年發展成功頻率響應低至400Hz仍然平直的帶狀單體(當時產品只能到600Hz),並且不會融化、破碎或變形,失真則只有1%。 Hobrough與他的兒子Theodore Hobrough還獲得一項專利:與帶狀高音搭配的多丙烯低音所使用的無諧振特殊音箱。

喇叭擺位

發燒友玩Hi-Fi 的最大難題是為揚聲器在房間確定最佳擺位。 要臻達最佳音效的關鍵是在於如何減低喇叭與房間的互動 ,從而優化頻譜平衡度 、低頻量感、音場深闊度、中頻域清晰度和結像。 正確的擺位方法是以大幅度地移動喇叭位置開始,然後逐步輕微地移位,直至聲音圓滑流暢為止。 擺位正確可讓整套系統活起來,耗時只不過幾個鐘頭而已。 低音波還會從您的天花板,側壁和後壁反射出來,當它們與喇叭的直接聲音結合在一起時,也會引起梳形濾波失真。 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一個更通用的公式來計算抵消頻率。

喇叭擺位: 喇叭電磁式

這段時間由於強力合金磁鐵開發成功,動圈式喇叭由電磁式全部變成永久磁鐵式,過去的缺點一掃而空(常用的除了天然磁鐵鈷以外,還有Alnico與Ferrite磁鐵,除了磁通密度外,天然磁鐵的各種特性都較優越,高級喇叭則採用釹磁鐵)。 為配合LP的問世,以及Hi-Fi系統的進展,錐盆喇叭於是在紙盆材料上尋求改革。 喇叭擺位 常見的像是以較厚大材料製造低音單體,小而硬的振膜當高音;或者把不同大小的喇叭組裝成同軸單體;也有在高音前面加號筒變成壓縮式號角高音喇叭;甚至有將高音號筒隱藏在低音紙盆後面的設計。

  • 很多人在家裡安裝音響,也碰到低頻嗡嗡響的問題,廠商也都說是「空間共振」,要買家做吸音或擴散改造音響空間的特性,但是這種改造總是花錢很多成效似有似無。
  • 喇叭往聽者移動時,直接音所賦予雙耳的音壓級會越強,效率感越高,高音延伸會越高,低音延伸越越短,反之則反。
  • 房間諧振模式指某些頻段出現低頻峰值,或稱駐波 ,即某個 低音頻段特強﹐令聲音有渲染﹐駐波的模式是取決於房間的尺寸及發音點 的位置﹐只要將喇叭與聆聽者放在最佳位置﹐低音便會出得比較圓順。
  • 如果位置所限,一定要擺得比較貼牆的話,就可以利用吸音綿之類的配件來減少後面低音反聲的影響,或者以窗簾隔一隔其實也可以。
  • 喇叭後面的牆面盡量可以做成一個同樣是30度的密實的厚牆,左右兩側可以使用吸音與擴散的調音片,身後的牆面可以再加上擴散片。
  • 本文將詳述,如何利用現有的傢俱及佈置,做到調整音場的功能, 讓你不用花大錢也能享受好聲。
  • 我們在小咖啡廳、飯店的房間、教室、家裡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是【原音+共振】的混合,這是我們最熟悉、習慣的聲音,因為空間大概都小於30坪(約100平米),所以共振很少造成低頻嗡嗡響聲音不清晰。

我們也看到有些廠商的展房用大量的擴散板或吸音綿,廠商都說是為降低「空間共振」,也就是要消除「駐波」的影響。 低音炮的擺放方法筆者剛才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下面談談中置音箱。 中置音箱主要負責中頻/人聲部分,因此正確的擺位很重要。 理論上來講,把它擺放在電視櫃最中間的位置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儘量將中置音箱擺放在比較靠上的位置(與耳朵保持水平高度為好),因為中頻及高頻的指向性比較強,與人耳成水平角度可以得到更準確的聲音定位和人聲結像。 5.1音響應該說是看電影和玩遊戲的最佳選擇,它可以帶來更加逼真的環繞立體聲音效。

喇叭擺位: 喇叭擺位的迷思

很多人在家裡安裝音響,也碰到低頻嗡嗡響的問題,廠商也都說是「空間共振」,要買家做吸音或擴散改造音響空間的特性,但是這種改造總是花錢很多成效似有似無。 當前,桌面有源音箱的普及率已經非常高,無論是2.0、2.1還是5.1系統,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音箱已經成為電腦、電視以及手機最親密的家庭伴侶。 考慮到當今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積普遍都不大,一間臥室差不多10平米左右,加上標準的2.6米淨高,很要求空間的合理利用,而這也使得易於擺放的桌面有源音箱成為了人們的首選。 摘要: 當前,桌面有源音箱的普及率已經非常高,無論是2.0、2.1還是5.1系統,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音箱已經成為電腦、電視以及手機最親密的家庭伴侶。 考慮到當今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積普遍都不大,一間臥室差不多10平米左右,加上標準的2.6米淨高,很要求空間的合理利用,而這也使得易於擺放的桌面有源音箱成為… 方法:上面七種擺法都是喇叭裝有腳架或落地式喇叭的擺法,第八種「上櫃法」專給沒腳架的小喇叭使用。

高指向性,低擴散性喇叭如B&W、VIVID AUDIO、2. 一開始擺位試作時就先大角度Toe In,讓喇叭高音直直面對聽者,再逐步Toe-Out或挪動前後位置。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音響腳架把環繞箱架起來,使高度與與左右主音響同高。 也按等腰三角形形式擺放,底邊與主音響兩箱距離等長或略寬。 夾角最好呈110°,人耳的夾角約為110°,如果後置音響按這個夾角擺放,從後面傳來的聲音就比較接近真實的效果。 多數的音樂廳都聲響效果良好,殘響適當共振低,也就是不會有駐波效應。

喇叭擺位: 要點三:一至兩米聆聽最佳 喇叭周邊要留位

即使您使用了高效率的左右聲道與大功率輸出的AV功放,但低頻表現應該都不比內建AV功放,採用個別單體的主動式超低音還要來得好上多少。 再來,專屬專用的主動式超低音喇叭可以獨立的調整音量、分頻點與相位,個別的箱體更可依照空間與喇叭擺位而自由選擇擺設地點,對於整個多聲道系統的中低音域調校部份,也比採用5.0聲道更具有靈活的調整空間。 喇叭擺位 然而,以上的並非金科玉律,仍有許多非一般例子要視乎個別喇叭的設計來設定,好像Martin Logan、Magnepan等屏風喇叭,又或Bose的直接/反射技術喇叭,便不能套用上述的高度設定準則。

傳統的說法,無論要在一個新地方重新設定一對喇叭,抑或換了一對新喇叭,第一步;應將兩喇叭放在聆聽室長度的三分一之上。 以25尺長的Hi-Fi房爲例, 喇叭要距離喇叭的背牆8’4″(面板起計)。 其次,左/右聲道兩喇叭的距離,以面板中軸線作准,至少6尺,這是有效呈現出一個立體音場的最短距離。 太過接 近的話,會弄至最簡單的左/中/右定位效果也變得難以分辨。 此外,兩喇叭的面板應完全平行後牆,並各自與兩側牆形成90。 至於聽音 位,則應設定在另一個三分一之上,即喇叭與聆聽位就像兩個將聆聽間長度劃分成三等分的分界點。

喇叭擺位: 距離有限制:1 米至 2 米最佳、周邊要留位

最近他們就發佈了入門級的 soundbar:Sonos Ray,定價更便宜,而且主要針對較細尺寸的電視,十分適合香港家居使用。 筆者就試用了一段時間,現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用後感吧。 當完成了高度設定指引的要求後,接着就要處理左/右聲道兩喇叭之間,喇叭與聆聽位之間,以及喇叭跟喇叭後牆與側牆等之距離。 各種仿同軸的設計紛紛出籠,美國洛杉磯專門製造PA與錄音室鑑聽用喇叭的Gauss,把高音套上一個碗狀的蓋子放在低音中間,有不錯的評價。 德國Siemens也設計了一個同軸單體,把9公分高音單體放在25公分低音前面,再以聲學透鏡改善擴散角度,七○年代進軍劇院市場引起很大話題。 大致上的觀念很簡單,因為喇叭會將聲音往前打,但低頻因為沒有方向性,所以越低的頻率在喇叭的背後會越累積越多,如果喇叭背後剛好是呈直角的牆角的話,狀況則會更嚴重,也因此喇叭的後牆是需要將低頻做吸音 的,不吸音會讓整個音場顯得太轟而失去清晰度。

有許多分類方法,一般按照發音的方式方法,分為吹孔氣鳴樂器,單簧氣鳴樂器,雙簧氣鳴樂器和唇簧氣鳴樂器,統稱為木管樂器,儘管許多樂器都已使用金屬,橡膠乃至合成材料為原材料了。 在管絃樂隊和軍樂隊中,這一組樂器被稱為木管組,相對應的,唇簧氣鳴樂器被稱為銅管組( 實際上這類樂器也確實是銅製的)。 在後牆和左右側牆之間的兩處直角,擺上大型的低頻陷阱,這兩個巨大的 吸音裝置可以解決掉這間房間裡最多惱人的低頻。 來換算一下低頻的波長,會發現頻率 100Hz 的聲波,波長算出來竟然是 3.4 公尺! (註一)是的,3.4 公尺,比大多數人家裡的一層樓還要高,這麼長的長度,聲音才來回振動了一次。

喇叭擺位: 入門定價但部分功能不再保留

最貴的靜電喇叭,要屬Mark Levinson的HQD。 每一聲道使用兩具Quad靜電喇叭,加上一個改良的帶狀高音與一個24吋的低音增加頻率兩端延伸,配上三台Mark Levinson ML-2後級與電子分音器,要價15,000美金,當時真的是天價。 Martin Logan為解決大片振膜產生低音的問題,近年來混合錐盆低音的一系列設計獲得很大成功,再加上延遲線、聲學透鏡、波浪狀振膜等新技術的引進,讓靜電喇叭越來越可親,相信它還會繼續的存在。 天花板和地板,如果不處理,房間的六個面,就會有兩面是硬的材質,這樣會讓整個空間內反射的比例佔得太高。 而且別忘了,天花板與地板之間是巨大的平行面,會造成某個低頻的駐波,沒有處理好就很容易有一處低頻過多,室內會變得很轟。

喇叭擺位: 喇叭

所以,無論要 設定什麼類型的喇叭都要先參閲説明書,看看有沒有廠方建議的高度指引實屬必須程序。 用吸音的方式 喇叭擺位 來處理迴音,常常造成房間內太乾,而且有高頻不足的問題,擴散板可以反射中高頻,補足空間內中高頻的量。 但這樣的5.0聲道、7.0聲道的設定,勢必對前方左右聲道與AV功放本身的放大電路造成更大的負擔。

喇叭擺位: 喇叭絲帶式

2016 年到 2019 年這四年間,YouTube 與直播顛覆了傳統的影音產 業,開啟了自媒體的新浪潮,Facebook 與 Instagram 上已經不再以圖文為主,影片成為最主流的內容發佈方式。 台北東區逛街的人潮不見了, 實體店面漸漸被夾娃娃機台取代,人們聽音樂的播放器,從以前的家用 音響,縮減為現在小小的一隻手機。 在方便帶著走的同時,也犧牲了音質、忘記了以好聲音來聽音樂的美好。 追求聲音品質,在這個時代,變得像是越來越奢侈的一件事情。 可以沿著30度線移動喇叭來經驗喇叭不同距離的變化,請查看製造商的説明書,以獲取有關聆聽距離和喇叭與牆壁距離的準則。

喇叭擺位: 音響工程專頁

1923年,貝爾實驗室決定要發展完善的音樂再生系統,包括新式的唱機與喇叭,立體聲錄音與MC唱頭、立體聲刻片方式等,就在這波行動中被髮明出來。 研發喇叭的重責大任,落在CW Rice與EW Kellogg兩位工程師身上。 但要注意的是,地毯的吸音頻率通常都在中高頻,無法延伸到低頻,這樣依然不能解決平行面之間的駐波造成低頻過多的問題(註三)。 最好的解決方式,還是要將大型的低頻陷阱吊掛在天花板上,一方面破壞原本平板的形狀,一方面吸收低頻,吊掛的位置要視 室內的音場分佈而定,原則上以低頻聚集最多的地方為主。

喇叭擺位: 喇叭樂器介紹

最後,各位也要曉得一點,喇叭往前或 往後是改變效率為先,頻率為後,Toe In或Toe Out是改變頻率為先,效率為後,但,所謂的效率或頻率的改變並非高中低音各單體都會「等比」改變,多數狀況都是非等比例與非線性。 因此,有些喇叭調整前 後距離,您會發現只有中音在改變;挪動Toe In角度,卻只有低音在變化。 各位可曉得,各大古典樂團到各大音樂廳演出,隨團Sound Man可是要針對各音樂廳的聲學特性,建議樂團各聲部如何站位,如何拉奏,才能獲得最佳樂團音響效果。 同理,喇叭買回家,不可能是隨便擺一擺就能展現其真正音響實力,就能與空間聲學完全水乳交融,於是乎,「擺位」就成了玩賞音響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 消費者若想少花錢買到好音響,最好多用點心搞清楚山本武夫的話,不要錯把喇叭的低頻振盪當作空間的低音共振(駐波),花錢又給自己找來困擾。

在展演空間、音樂餐廳裡經常可以看到凹凸起伏的牆面,那可不是裝置藝術唷! 那其實就是為了擴散而設的,除了看起來好看,也是讓聲音聽起來好聽的秘密。 喇叭擺位 從發出聲音的源頭,到聲音在空氣中傳遞,一路進到我們的耳朵裡面,這中間的路徑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會影響到我們最終的聆聽品質。

大尺寸單體固然能夠以更大的面積來推動空氣,進而產生更具份量的低頻,但大單體擁有遠比小尺寸單體更重的音盆重量,想要將它推出更強的低頻,在放大電路部份首先得具備更強的輸出功率。 如果是使用桌上型的喇叭的話,盡量避面貼牆太近,要大於5公分、小於60公分。 喇叭放角度與高度也是儘量有左右各30度的夾角,高音單體盡量與耳朵等高。 好了,既然儀器告訴了你這個空間有哪些問題,那就要去解決。

部分喇叭有提供 EQ 调校,让用户贴墙摆放的时候可以减少低频输出,当然也可以选购一些反射孔设于喇叭前面的款式,受摆位的影响也会少一点。 虽然不同设计的喇叭都可以摆桌面使用,不过比较常见摆在桌面的喇叭,都是所谓「近场喇叭」或者「近场监听喇叭」。 由于比较多用于录音室,所以又称为「Studio Monitors」。 近场喇叭其中一个特点是功率比较细,如果是被动设计的话,可以承受由扩音机输出的功率较细;如果是主动式的话,本身放大电路的输出功率亦较细,通常都是几十到 100W 左右。 市面上的近场监听喇叭多数是主动式设计,比较不受扩音机的音色影响,声音会有较好的还原度。 高音单元由半吋、3/4 寸到 1 寸不等,而区分高、中、低阶不同「级数」可以留意低音单元尺寸,常见由最小的 3 寸到最大的 8 寸、10 寸不等。

這種設計不論相位或振幅都有很好的線性,最主要是它能180度發聲。 1975年左右,一家計算機儀控公司老闆Meletzky發現,球面單體最能符合他的理想,球型單體的振膜大於傳統喇叭單體,更能仿真出自然樂器在空間中的表現。 於是他結合柏林大學的兩位教授以鋁片作成百褶裙狀的圓形單體,這個稱為100的產品並沒有正式上市。

至于摆放距离方面,Kris 就话用家大约离喇叭 1 米至 2 米左右就最好。 「太近的话容易有相位问题,尤其多单元喇叭比较容易出事,有机会『最啱听』的位置去了后面。太远的话,就会有音量衰减的问题。」另外,喇叭后面其实预留愈多空间愈好。 如果位置所限,一定要摆得比较贴墙的话,就可以利用吸音绵之类的配件来减少后面低音反声的影响,或者以窗帘隔一隔其实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