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果林掛單12大伏位2024!(小編推薦)

雖然如此,若遇病痛災難之際,佛陀也教誡男女比丘們,應該相互扶救(《有部律》卷三三,《大正藏》二三.八○六頁上─八○七頁中)。 比丘是梵文bhikṣu的音譯,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從如來乞求佛法而養育法身的慧命,下向俗人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的生命,所以叫作乞士。 另外還有「怖魔」、「破惡」、「淨命」、「淨持戒」等意思。 根據律中的規定,出家人是依眾靠眾的,出家人是生活在僧團中的,出家人的生活必需品,均應由其所在的僧團──常住來供給;所以常住在寺院,可以接受銀錢,但也限制得非常嚴格。 比丘不可親手捉持,沙彌或可捉持,如有五戒淨人,則應由五戒淨人負責接受並保管,乃至由普通俗人蒙起眼睛,帶了他將銀錢置放於一個指定的處所。

但我還是不敢貿然下筆,從事語體文受戒儀軌的編訂。 因此,只好為讀者們介紹幾種受人推崇的受戒法,以供參考及運用。 《優婆塞戒經》的要求很嚴:「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復應至心觀其身四威儀(行、住、坐、臥),若知是人,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眾僧,滿二十人,作白羯磨。」(《大正藏》二四.一○四九頁上)才能為授大乘五戒及六重二十八輕的菩薩戒。 七逆:所謂七逆,便是《梵網經》所說的七遮: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梨、破羯磨僧及轉法輪僧、殺聖人(小乘羅漢,大乘初地以上菩薩)。 現在再講第二個主要的條件:「要無障戒之惡」。 所謂障,便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是障礙眾生了生脫死行菩薩道的三大障礙。

善果林掛單: 佛教的「掛單」是什麼意思

如今的中國,現比丘相的,仍然大有人在,五戒自應向比丘前受了。 中國環境,不崇律制:因為中國的佛教,尤其是南宋以來,根本喪失了崇尚律制的習慣,所以我們要在這不崇尚律制的環境下去弘揚戒律將會有很大的障礙,因為多數人不崇尚律制,也就討厭崇尚律制的人,唯恐會以律制的理由去約束他們或抨擊他們,使得他們無法安心。 我曾聽人說過,因為弘一大師弘律,所以很多地方就不太歡迎他,甚至有人把他看成怪物。 其實,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把非怪物者當成了怪物。 試問出家的比丘,不過比丘的生活,不以為怪,反將一個過比丘生活的比丘,看成怪物,豈不怪得出奇! 但是,無論如何說法,在此不崇尚律制的環境中,固有弘揚戒律的自由,也有反對弘揚戒律的自由!

又有人說「德比孔丘,故名比丘」,那更是無稽。 最初的女性出家,是依據八敬法成為比丘尼的,不經沙彌尼,也沒有式叉摩尼。 後來,出家的女性漸漸多了,分子複雜了,水準不一了,有些女子自己出家不久,竟又度人出家了,於是師資的問題與師資的要求發生了,所以最少要十二年的戒臘及明戒律者,始可為師度尼。

善果林掛單: 出家後如何成為法器

此所謂佛眼,實即指的體證不真不俗與即假即真的智慧而已。 能夠體證了真俗圓融的道理,便是開了佛眼,但此絕非止於口頭說說,一定要徹心徹性地親證之後,才能算數。 能夠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空如寂滅,又能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的種種分類差別,能夠如此地空有雙照,真俗圓融的智慧,便稱為一切種智。 其實,中道觀也好,佛眼也好,一切種智也好,都是指的一樣東西,那就是能破無明能顯三德的智慧而已。 無明不破,三德不顯;顯了三德,才入聖域的階位。

所謂頓立戒,是指八戒與《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又稱《瓔珞經》)之菩薩戒,這兩種戒是在七眾戒之外的別解脫戒(梵語波羅提木叉),此戒與彼戒,雖然同為佛戒,但是不受三皈五戒,同樣可以直接來受八戒與菩薩戒(《瑜伽論》菩薩戒則仍為漸次戒)。 第五,問遮難──詢問受戒者,今生以來,曾經做過佛法之所不容的大罪過否? 讀體大師列舉七條,與我前面所舉的五逆加破淨戒頗有出入:1.盜僧物,2.於六親男女中行淫,3.污破僧尼梵行,4.父病時捨去不顧,5.母病時捨去不顧,6.師長有病時捨去不顧,7.殺害發菩提心眾生。 受戒之後,犯了不可悔的重罪,稱為自破淨戒。 他人持戒,而予初次使其破戒,稱為破他淨戒。 因為不知五戒的內容,雖受戒,亦不得五戒,所以首先說明五戒的意義及其內容,現在既已大略明白,自可求受五戒了。

善果林掛單: 念佛是除業障最好的方法

因為宗教不能與人群大眾的日常生活脫節,否則將有被棄於人群大眾之外的可能。 至於人群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最受重視的,便是婚姻大事及生死大事。 善果林掛單 佛教的形態,一向偏重於生死的問題,乃至僅偏於度亡的問題,以致被近人羅家倫譏為「人死觀的宗教」。 研究佛教的本質,絕非限於度亡,佛陀的應化人間,乃為救度活人,進而救度一切的眾生;度亡的法門,僅是附帶的而不是主要的,後世的中國佛教,竟爾本末倒置了!

  • 3.邪見妄語:以為說謊可以避難,罵人可以消災。
  • 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並不一定全都是這樣的。
  • 弘一大師善於書法,向他求墨寶的人很多,有一次他的在家弟子寄給他一卷宣紙,請他寫字,但他寫完所要寫的字,尚有宣紙剩餘,他不知如何處理,為了不犯不與而取,他便寫信詢問那位在家弟子。
  • 然在中國,小和尚上廟出家,既然很少舉行如律的出家儀式,更少受戒的儀式,不論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全部是交給傳戒的道場去一手包辦。
  • 可是,求受五戒也不簡單,根據《優婆塞戒經》的規定,需要受了三皈六個月以上,始允於考查合格之後,予傳五戒。

至於戒本的文字,那更有互異之處了,比如《四分律》戒本,就有六種不同集法的本子。 在這六種律本之中,以《五分律》的戒律最多,《僧祇律》的戒條最少。 它們的差數,也多在於應當學的威儀戒中,其餘七項,出入較少。 不過,除了四棄與十三殘之外,各本的條文次第,先後排列,也不一致。

善果林掛單: 全球不景氣 台灣電子商務協會強化企業競爭力

但是,《瑜伽論》、《地持經》同出一源,是沒有問題的;曇無讖是在中國傳授地持一系菩薩戒法的第一位高僧,是沒有問題的;曇無讖系的菩薩戒在中國所形成的盛大力量,也是沒有問題的。 第一條主流是鳩摩羅什的《梵網經》菩薩戒,但只誦出兩卷(?),當時即有沙門慧融、道祥等八百餘人,請羅什法師受菩薩戒。 此經是羅什所譯經論中的最後誦出,而由慧融等為之筆受,並不像其他經論的翻譯是「手持梵卷」而口譯經文的。

善果林掛單

至於持戒,乃是斷絕生死之因的一種方法,但僅持戒而不厭離生死者,持戒的功德,只能得到人天的果報,而不能了脫生死;如僅自求解脫而不助人解脫者,最多成為羅漢卻不能夠成佛。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以戒定慧的三學並重,持戒及修定的目的是求慧的產生,慧的功用,是在指導自修戒定並且度人解脫,所以三學之中缺一不可,而以慧為中心。 當然,佛陀並不禁止在家弟子的歌舞倡伎,為了供養三寶,俗人可以歌舞作為奉獻,這在大小乘經典中,均有記載。 唯其應以讚揚三寶的功德為先決條件,否則不得演奏於三寶之前(今人有以佛化電影、佛化歌曲、佛化戲劇來弘揚佛法者,自是不違佛制的,但是出家人絕不可參與演出)。

善果林掛單: 台灣

每一句佛號得知道這是第幾聲,不要二十、三十,就是一到十。 念完十之後,又從第一、第二、第三,這樣記法,清清楚楚。 如果覺得還有困難,這都是印祖說的,你把它分成兩段,從一到五,從六到十,用這種方法。 如果再不行,就用三段,三三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清清楚楚。 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很有耐心,你這樣去念,每天念的時間愈多愈好。

善果林掛單

本會大家長吳老師,於壯盛之年卸下教職,外息諸緣,深入經藏,一心念佛,並以其人生 … 除長年的共修外,近年特別設立學苑部,以一年或多年為期,密集修習精進,解行並重, … 昨天小林的失利我想從幾個地方談起,小林在與樊振東鏖戰到七局後, 社會關注大量湧入, 不少人直接誇讚成金牌戰提前上演、未來指日可待、銅牌穩到手了。

善果林掛單: 善 果林 短期出家在台灣長年念佛道場 :: 台灣老人福利機構網 – iDataTW的討論與評價

還有,瑜伽本的一五與一七兩條,善戒本則合為一七的一條;瑜伽的二七與二八兩條,善戒則合為二七的一條。 除善戒的條目,係由筆者依經義分別標名而外,梵網、瑜伽、優婆塞戒則為古德所標,唯其各人標目,亦有少許出入,所以本表是綜合各家的標目並查尋其經義而作成的。 我們從這輕中帶重及一中含多的兩大門類的十六條之中,就可知道,《梵網經》輕戒雖僅條列四十八項,實則共有七十九戒。

所以登高向上,雖有美麗的遠景,卻要吃苦在先;下溜滑落,雖有隕命的危險,當下畢竟是輕鬆的。 善果林掛單 竺摩老人抱病為本書撰序,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斥資為本書印行初版,十三年後天華公司為之重排新版,在此一併致其無上的謝意。 雖然,本書有我個人的觀點,但我所談的問題,無不力求客觀,無不力求這些觀點是屬於讀者的要求,故也敢說,本書的內容,事事都有它的根據。 當然,我的目的,雖求通俗,但在盡可能不使讀者厭煩的情形下,仍將戒律學上各種主要的問題,做了應做的介紹與疏導。

善果林掛單: 中國首位比丘尼淨檢法師

最後這個,這個大家都承認,最圓滿的本子,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難得! 最初三年會成的這個本子,三十七品,我交給悟道師,印了一千本,做什麼? 善果林掛單 以後就這個本子再修訂,十年,十次,十次的修改,總共十年的時間,現在流通的定本。 這個本子能出現,那就是大福報的人,我們要珍惜。

我們試想,一位持律謹嚴的高僧,竟還不敢以滿分的五戒淨人自詡,降至一般而下的人們,誰還敢以五戒清淨自居呢? 在此,必須明白,弘一大師的自驗,絕對不是因他破了根本大戒,而是說五戒的微細部分,無法顧得周全的意思。 以此可見五戒的重要性及其嚴重性了,因為五戒是眾戒的根本,眾戒多由五戒開出,眾戒稍有缺失,五戒即非絕對的清淨了。 這一點,希望受了戒的人,切實注意,不要心高意狂,以為自己已是清淨佛子了。 但是,受戒而不學戒,那就不會知道戒律的嚴正和神聖。

善果林掛單: 出家的幾個偈頌

他的福報,過去生修的享光了,這一生又沒有修,那晚年就很苦了。 這個我們現前,在我們眼前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這是教育的問題。 下面給我們提出具體的做法,第一個就是勸我們要「戒殺」。 《十善業道》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五戒第一條也是不殺生,五戒十善。 因為我們世間人除了殺人,知道這是不對的,而且世間法律也會制裁的。 如果殺其他動物,不管中國人外國人都認為是正常的,動物本來就是給人吃的,但是他不知道這個當中有因果的。

善果林掛單: 不可輕視外貌苦惱的修行人

這種觀念,絕對不是佛教出家的本來面目,但也無可否認,確有如此的人物,進入佛門出家。 善果林掛單 這些人物的進入佛門,不會有大的建樹,也不致有大的破壞,然而,社會上形成對於佛門僧侶的若干歧視,則由於他們而來。 但是,既在佛教中出家,絕對的多數,應該並且必然要兼有三種全部的作用:對自己是求解脫生死,對他人是為警世導俗,對佛教則為住持弘揚。

善果林掛單: 善 果林 短期出家在吃穿住全免,可以住到往生| 台灣長年念佛道場的討論與評價

如說:「欲知過去世,今世受的是,欲知未來世,今世作的是。」要是我們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離開生死,生死之中也不會找到我們的踪跡了。 本書的性質,是通俗的,是研究的,更是實用的。 除了式叉摩尼戒及具足戒之外,其餘各戒,本書均錄有受戒的儀軌,並且是介紹最切實、最簡明、最能適應於普遍要求的受戒儀軌。 至於各種戒律的淵源、性質、意義、作用,以及為何要受戒? 善果林掛單 因此,本書的對象,既是已經受了各種戒法的佛子,也是那些準備要受各種戒法的讀者。

善果林掛單: 台灣中油:3月桶裝瓦斯價格不調整

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原也仿效“依律而住”,但這種乞食制度,同中國社會生活不相適應,因此逐漸建立了僧人日常行持、説法、普請(勞動)等的規則。 叢林通常是指禪宗寺院,因此也有“禪林”的説法。 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仿照禪林制度,也有稱叢林的,但叢林仍以禪宗寺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