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膝蓋痛8大好處2024!(持續更新)

〔記者陳恩惠/桃園報導〕近年受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多宅在家避免前往人潮聚集處,登山就成為許多人或家庭唯一外出透氣行程。 彎腰駝背、走路緩慢、四肢無力等普遍被認為是人類自然老化的現象,但這很可能是肌少症的病徵。 台灣65歲以上罹患肌少症的盛行率約7~10% 也就是超過20萬的老年人罹患肌少症,肌少症的病徵多伴有結締組織和脂肪增多,導致機體功能下降,主要表現為無力和體弱,會造成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跌倒風險增加,甚至會提高死亡機率。 可藉由抗阻鍛鍊運動來預防肌少症,像是游泳、小半蹲、伸直抬大腿等動作鍛鍊,對老人家強化肌肉活力有相當大的幫助,飲食方面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建議多補充牛奶、豆漿、瘦肉等富有蛋白質的食物,可預防營養不良還能增強肌肉活力。

進一步區分的話,剛好痛在內側關節的高度的,比較有可能是關節炎,第二和第三度的內側副韌帶損傷,內側半月軟骨裂傷,以及脛骨平台骨折。 然後是退化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年齡約略50歲或以上就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 膝蓋痛的原因上面一點的前側痛大概是股四頭肌肌腱炎。 在中間部位,髕骨周圍的,可能是跑者膝、膝積水。

下山膝蓋痛: 這張圖很實用!內外後,3個方位判斷你的「膝蓋痛」,病因是什麼?

上下坡、蹲姿、拿比較重的東西時,會覺得膝蓋又痠又軟,這時關節已經有輕微退化,骨刺增生變得更明顯,而軟骨磨損、導致關節腔內的空間也變狹小。 日常生活中沒有任何感覺,也不會痛,但上下坡的時候,因為關節腔的壓力增加,有一點輕微骨刺增生,可能會覺得痠、軟,但只要調整生活習慣還可以維持住。 扁平足、高足弓問題,長期會造成膝蓋與脊椎不適或疼痛,不管是平時行走或登山,都應選擇適當的鞋墊與鞋子,以避免長期姿勢不良,減少疼痛。 有髕骨股骨症候群、滑囊炎與膝膕肌腱炎者,可能會因下山速度太快、肌力不足等情形而產生發炎狀況。 下山膝蓋痛 另外,踝關節穩定度不夠者,也極易產生急性踝關節扭傷。

  • 以肌肉能力分析﹕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臀肌失能對ITBS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 膝內側副韌帶炎:內側膝關節偏下方腫脹劇痛,無法完全伸直和彎曲,數天可能出現皮下瘀血。
  • 特别是负重时更应该注意这种行走姿势,要不然过不了多久你的膝盖就会向你提出抗议。
  • 我們的團隊掌握最新的健康趨勢,不斷努力吸收最新保健觀念與資訊,分享運動、孕哺、備孕、女性保養與健康養生相關資訊。

然而,很多民眾自認為沒有症狀,沒有意識到疾病嚴重性,也不願意接受檢查,甚至檢查出有異狀仍不願意就醫用藥。 這樣的情況常導致糖尿病惡化,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周邊血管疾病與腎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 運動治療方法相當多元,在病人高度配合下效果非常顯著。 常見的居家運動如下肢肌群的伸展運動、閉鎖性肌力訓練(如半蹲站、上下階梯)。 運動治療的好處是可以訓練核心肌群,往後對預防許多運動傷害都是有益的,這也是一般被動的復健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下山膝蓋痛: 我們都知道,運動能調節人體的免疫力,幫助抵抗病毒入侵。現在,研究證實運動也能讓人在不幸染疫時降低威脅生命的風險。無論你在家裡或是戶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就是你最好的防疫方法!資料來源/BMJ journals責任編輯/Dama

認為運動會造成一些生理上的傷害而都不運動,有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只要配合日常保健及勿過度操勞,持續間歇性的運動,才能夠有更健壯的身體,更結實的肌肉去穩固膝關節。 研究指出,身體在平地行走時,脛骨股骨關節(想成膝關節即可)上會出現3.4~4倍體重的壓力;在進行下坡時,在脛骨股骨關節上會出現7.1~8.5倍體重的壓力。 身體在面對下坡路段時,負責穩定及支撐膝關節的肌肉群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當你肌力不足,或者體能的調控不佳,肌肉群會更快的面臨疲勞的問題,控制能力下降,不適及疼痛就會伴隨出現。 張軒彬博士強調,其實相對於登山的腳步、姿勢,他更重視2件事! 分別是上山時的配速,還有下山的速度及動作技巧。 首先爬山上山時,很多人習慣一開始跑得很快,想要一口氣往上衝,結果不但可能導致爬到一半就沒力、氣喘吁吁;如果攀登的是高山,更可能因為短時間海拔爬升太多引發缺氧、喘不過氣。

可以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等各大社群媒體上關注我們,獲取最新最熱的文章、專欄及影片。 退休後,朋友吆喝,一夥人背上背包,上山逍遙去! 國內郊山眾多,登山已成為許多銀髮族不可或缺的休閒生活。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下山膝蓋痛: 膝蓋「痛」才就醫已經晚了!骨科醫師:每天健走 1 小時護膝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不僅體重超標,也再忍受膝蓋所帶來的疼痛,假如胖了2公斤,就等於增加膝蓋6公斤的壓力,膝蓋長時間負荷下來,容易使得發炎、疼痛。 不僅只有運動時有姿勢不良的問題,平常的生活習慣也息息相關,像是每天習以為常的走路、坐姿,假如沒有矯正姿勢、雙腳重心偏一邊、翹二郎腿,長期下來,容易產生膝蓋疼痛。 若是肌力不足,不但無法分擔膝蓋所承受的壓力,也無法確實地穩定住膝蓋,容易造成膝蓋損傷發炎並形成疼痛。 下山膝蓋痛 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爬山人口將近500萬人,其中以45至65歲中高年齡層占大宗。

下山膝蓋痛

很多研究都指出,運動的人,相較於一般久坐不運動的人,關節越不容易退化,因為穩定的下肢肌力,是減緩退化很重要的因素。 侯咸仰醫師表示,爬山運動是優點多於缺點,銀髮族只要膝蓋沒有問題,不過度使用讓膝蓋超出可承受範圍,仍然可以爬山,不必因噎廢食,但是要「量力而為」。 後十字韌帶損傷:常見於機車車禍,因小腿受到撞擊使脛骨過度後移導致韌帶撕裂或斷裂,但受傷時症狀未必很明顯,診斷較不易。

下山膝蓋痛: 生活與休閒

除了關節炎可以透過年齡簡單判斷外,在了解膝蓋的症狀之前,建議先自行判斷膝蓋疼痛感在哪處,是深層痛還是淺層? 其實膝蓋所發出的警訊,不僅僅是疼痛,還包含水腫和發炎反應,甚至是膝蓋腫脹到無法正常活動彎曲。 此篇為您介紹在選擇預約看病前,先自我檢查哪邊才是真正疼痛的位置,並判斷應該預約哪科醫師。 登山健行不同於一般短時間爆發的運動,是需要長時間運用全身肌肉協調性的運動。

如果坡度較為陡的下坡,可以搭配小碎步之字快速前進,也因腳步快,接觸地面時間較短,所以承受的壓力也較輕,如果本身膝蓋就比較不好,請直接穿上護具,減緩下坡路段給膝蓋帶來的衝擊。 藉由無氧運動,強化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大腿後側的二頭肌等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肌力,以提高膝蓋的穩定性,減少膝關節的磨損。 因為此時是由左腳負責支撐重量,這麼做可將重量交給左腳的腿骨,讓左腳的大、小腿肌肉獲得短暫的休息,而且可將重心提高,更容易將重量轉移到右腳上。 膝關節積水(Knee effusion)的感覺,則是會覺得膝蓋脹脹的,想蹲但蹲不下去。

下山膝蓋痛: 登山為什麼會小腿後側緊繃又痠痛?物理治療師來解答!(上集:急救伸展篇)

具体情况要视个人的自身情况而定,不要用教条的形式去理解。 长时间的徒步拉磨负重要尽量减少,要作适当的休息,可以配用护膝和登山杖。 下山膝蓋痛 3、解决膝盖受力的方法: 专业登山运动员,要加强腿步肌肉的练习,肌肉的发达可在一定情况下缓解膝盖所承受的压力,可以让膝盖的损伤降低到最小。

土耳其6日發生規模7.8強震,女星于美人的學長日前推薦,可以捐款給慈濟或在土耳其的「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簡稱台灣中心)。 但卻遭科技專家許美華揭露台灣中心「不為人知的一面」,還有律師直言,時任國際人道建築與教育協會理事長、現任台灣中心執行長的裘振宇,若未經家屬同意重啟曾聖光募款專案,就有詐欺取財罪的嫌疑。 不論你是偶爾走走郊山、正在收集百岳的人,或是有數天縱走經驗的勇腳,或多或少都曾有過下山後膝蓋不舒服的經驗吧? 頑固型五十肩的張大哥上週接受第一次的「肩關節囊擴張術」療程,決定挑選「爬山」做為日常的運動,計畫每週至少兩天爬爬猴山,邊看著台北市的遼闊景色,邊在山頂進行完整的肩關節體操。 1、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只说一下恢复措施: 双腿伸直平坐于床上,腿部保证平直的情况下,用力抬高,反复一百次。 如果外伤或过度劳损等因素损伤滑膜,会产生大量积液,使关节内压力增高,如不及时消除,则很容易引起关节粘连,一般人群会感觉膝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滑膜有摩擦发涩的声响。

下山膝蓋痛: Latest in 登山知識

對此醫師表示,若想要保護好膝蓋,就必須在運動前進行伸展,並且使用其他工具,來降低體重對膝蓋的負擔。 內側皺襞症候群:內側皺襞位於髕骨內下方與內側韌帶間,常見於長時間彎曲和伸直膝蓋例如蹲、跪等姿勢,內側皺襞和股骨內踝摩擦造成損傷,膝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響。 患者通常主訴是「一跪就超不舒服、一蹲就超級痛超級痠」,好發中年長輩,屬於退化性的膝關節疾病。

参加磨房很多的活动,我有时候会观察了一下别人的拉磨姿势。 今年3月7日踏青活动,在从大燕顶到大水坑时,我和PAN走在最前面,半小时就跑到了大水坑。 我看PAN的下山姿势就是下蹲着跑的,这样能把下山造成的冲击力减到更小,我当时问了 PAN有没有试过膝盖痛,他说没有,可见行走的姿势对膝盖的保护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下山膝蓋痛 2、此方法的原因及作用: 当双腿伸直时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间的距离最大,软组织之间就能产生一定的空间。

下山膝蓋痛: 推薦閱讀

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下山膝蓋痛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因為內側膝韌帶、內側半月板與前十字韌帶常常一起遭殃,被從後外側撞傷或是踢到的案例太多了,所以這倒楣的三個構造又常一起被稱為「不快樂三人組」。

下山膝蓋痛

登山是一件对膝盖损伤最大的运动,尤其是负重登山。 一定要注意平时的腿部肌肉锻炼,经常做恢复性训练,尽量减少对膝盖的承受力,登山前要用双手手指揉搓膝盖下边缘,促进润滑夜对膝盖的保护。 这种损伤多发生于经常步行、登山或者蹲起运动较频繁的人群。 很多时候患者都会觉得膝关节疼痛,完全伸直时疼痛加重,但关节活动并不受到限制。

下山膝蓋痛: 登山是傷膝壞習慣?骨科醫師告訴你到底可不可以爬山

除了退化常發作外,跟受到從後外側的撞擊外傷及扭傷拉傷有關。 下山膝蓋痛 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和感染性關節炎等也有膝前痛的症狀,會有腫脹和摸起來溫熱的發炎現象,也會影響到膝蓋的彎曲,通常會因為膝蓋輕微彎曲時減輕關節內壓力而覺得比較舒適。 膝關節積水:會覺得膝蓋脹脹的,不一定會痛,症狀有無法蹲跪,上下樓梯等行動困難;膝窩或膝後部腫脹,觸壓痠痛;膝蓋紅腫發熱等發炎現象。

下山膝蓋痛: 膝蓋外側痛? 一次搞懂ITBS髂脛束症候群成因、症狀、治療與預防方法

結果反而因此必須中斷爬升動作停下來休息,導致身體肌肉迅速冷卻,需要再次重新啟動,這時就容易覺得爬山是一件痛苦的事、失去耐力。 因此,張軒彬博士建議,民眾上山的步伐慢慢來就好,應盡量做好配速、維持速度平穩;也就是可以一邊講話、一邊順暢呼吸的程度最佳,累了停個幾分鐘、緩一下喝點水再繼續,會是比較恰當的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登山時,會發現自己明明上山時沒什麼事,但下山途中卻突然感到膝蓋不舒服的原因之一。 因此,如果從保護膝關節角度出發,民眾在爬山時應該要盡量減輕背包的重量,只攜帶必要補給品,以減少膝蓋的負擔、避免不適發生。

下山膝蓋痛: 運動前注意暖身,運動後注意舒緩

每一次爬山,最擔憂的過程,並非負重穿越陡峭的山壁或上坡,而是要經歷起伏輾轉的下坡路線,常常走到最後或是抵達山下過後,膝蓋的疼痛感開始強烈顯著,有時候甚至會痛到需要好好休息幾天才能改善狀況。 名冠診所「膝望工程SMIT超微關節整合治療」為中西醫整合的進階自費療程,若您已在醫學中心、骨科、復健科或中醫診所接受許多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或是已經做過人工關節手術而產生後遺症,感到痛苦不堪卻求治無門,請您不要放棄! 我們是關節及疼痛治療的專家,成功治療海內外各種難治關節疼痛的患者,並恢復他們膝關節的健康。

下山膝蓋痛: 健康網》沙發上7種自殘姿勢! 物理治療師:害死你的脊椎

背負行李裝備過重:因下山時往往使膝關節失去穩定性和控制性,若此時背負過重的行李,恐增加膝關節損傷的風險。 6.下山時縮腹前行:下山時應有意識地縮腹、收緊核心,並將腳步放慢,若經過坡度較陡的路段,可側身下山,利用腳刀外側止滑,避免越走越快。 許多人在登山時,往往有腳起水泡的經驗,尤其是在下坡步行時,最容易感到腳趾一直摩擦生熱,若一直沒去處理、不在乎這個熱點,不久後就發現腳已經起水泡了。 而上坡時,腳掌呈現外八字形態「\ /」走路,會比直向「∣∣」方式走路來得好施力,小腿也較不會有拉扯的肌肉緊繃感。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活動議程表。

其中有氧活動每次應至少持續 10 分鐘,例如可分為每週 5 次、每次 30 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 其他可能的危險因子﹕跑鞋選擇錯誤、爬過多的上下坡、常跑在微微傾斜的路面而不自知,這些不當的外在環境都有可能增加罹患ITBS的風險。 以上是我根據自己的經驗稍微統整出來的,並不是列出所有的狀況,如果覺得有以上狀況、或是總是覺得怪怪的,都建議尋求醫師、治療師的幫助。 聯新國際醫院骨科主任侯咸仰醫師表示,以爬同一座山、同路線距離來看,肥胖者比瘦子吃力,也就是說體重越重的人,爬山時的膝蓋負擔就更大。

爬山固然有著許多好處,諸如:增加肌耐力、心肺功能、協調力等,登山者須特別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以及是否能負荷爬山的運動量。 看完以上不同膝盖受伤情况的治疗方法,大家是否引起重视了呢。 登山是一件对膝盖损伤最大的运动,在爬山前一定要注意平时的腿部肌肉锻炼,经常做恢复性训练,尽量减少对膝盖的承受力。 疫情期間不少人培養了行山的興趣,但如果行山姿勢不當,反而有機會帶來運動傷害,骨科專科醫生楊仕俊指出三個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膝蓋痛、扭傷腳踝、肌腱發炎,即了解行山要注意的事項。 此外,顏正中也提醒過年期間就醫較不便,慢性病患者應事先檢視自己的慢性病用藥是否短缺,如有需求,應提早安排門診追蹤開立藥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膝蓋偶爾就會痠軟無力,上下樓梯也會非常吃力嗎? 膝蓋疼痛的原因很多,比較常見的症狀是因為軟骨磨損、關節退化導致的疼痛,在網路收集資料的時候經常看到「關節退化」與「軟骨磨損」,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本文將針對關節退化與軟骨磨損進行詳細的比較與說明,並說明膝蓋關節術後保養及退化性關節炎預防方式。 彎腰駝背、走路緩慢、四肢無力等普遍被認為是人類自然老化的現象,但這很可能與肌少症相關。 台灣65歲以上罹患肌少症的比例率約7至10% 下山膝蓋痛 也就是超過20萬的老年人罹患肌少症。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以伤害膝关节为代价,因为膝关节的寿命由基因决定,是60年,过度使用会加重对它的磨损,并且不可修复。 传统概念中,爬山、上下楼梯是一个很好的有氧运动,能够帮助我们锻炼大腿和臀部的肌肉群,同时,还能够锻炼我们的心肺功能。 但事实却是,不少名院骨科专家提醒:爬楼爬山是“最笨的运动”。 现在,医院看骨科门诊的人,大多50岁以上,都是膝盖的毛病,一问才知道,很多人前不久才爬过山! 病人对医学知识不熟悉,误以为是全部髌骨软化,实际病变为髌骨的软骨软化。

以我們的經驗來看,登山時膝蓋後方 (膕肌) 疼痛,可能有下方的兩種原因:1. 平地行走時,習慣將膝蓋往後頂、過度伸直膝蓋,膕肌反覆被拉扯而受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顏正中指出,曾在健檢中心遇過來做工作體檢的民眾,因為看到院區宣導成人健檢而來受測,意外發現已是糖尿病患,經過積極用藥搭配飲食調整、規律運動後,病情已逐漸改善中。

下山膝蓋痛: 登山鍋具該如何挑選?登山鍋具的材質介紹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GK健康網提供專業、正確的保健知識、醫學新知、用藥安全、醫療照護、專家臨床經驗,關懷婦幼、上班、銀髮、年輕各大族群的生理、心理健康狀況的醫療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