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頴芝醫生6大優勢2024!(小編推薦)

學員充分掌握有關知識後亦可教導其任職機構的同事,使機構能更有效率地及早識別和篩選認知障礙症患者。 本港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絕大部分為60歲或以上 中大率領國際專家共同制定策略 照顧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 區頴芝醫生 2020年08月27日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他們一旦確診,死亡風險遠高於一般患者。 截至本月23日,本港60歲或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達6.27%,是60歲以下患者0.06%死亡率的105倍,而本港第三波疫情的所有死亡個案更全屬60歲或以上。 英國數據亦顯示,感染新冠肺炎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死亡率會增加2倍。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認知障礙症研究團隊,率領國際專家共同制定一系列策略建議,以減輕疫情對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威脅。 一般而言,認知障礙泛指思想比以往變得緩慢、短暫記憶力變差等等,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醫生指出,認知障礙症可分為多種,某些病症是因缺乏維他命B12或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是可以恢復認知能力的。

區頴芝醫生

而目前無法治愈的退化性認知障礙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等,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症」)最為普遍,患者的腦部會積聚不正常的物質如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繼而引起認知能力逐漸退化。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他們一旦確診,死亡風險遠高於一般患者。 中大成立全球首個華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研究登記冊 2016年05月31日 為了解早發性認知障礙症對華人的影響及其成因,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腦神經科團隊獲種子基金有限公司支持,成立了一個專為65歲以下認知障礙患者而設的研究登記冊。 認知障礙症普遍被認為是長者專屬的問題,但不少外國的研究顯示,約有30%的患者在65歲之前發病,醫學界定義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

區頴芝醫生: 學校主要學生組織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計劃」-首個研討會 2017年01月19日 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於本月19日舉行的認知障礙症研討會已圓滿結束。 當晚研討會獲得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以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支持,並有幸邀請到兩位富經驗的講者,分別是來自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 的Professor Eneida Mioshi,以及來自澳洲悉尼大學 的 Ms. Claire O’Connor,與大家討論認知復康的未來發展,及分享有關認知障礙症照顧者的管理。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日日運動護腦好 2017年07月12日 結合不同範疇的生活模式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區頴芝醫生 可全面地增強腦健康;繼腦筋運動後,今次講解不可缺乏的身體運動。 人的腦袋由過千億個腦神經細胞組成,這些神經細胞會互相溝通以傳遞訊息,構成複雜的神經系統,主宰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區頴芝醫生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健到腦 活到老 2017年10月04日 20年前,大家覺得認知障礙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是不治之症,無可能預防或根治。 區頴芝醫生 但近年的研究都發現一部分的認知障礙症可透過控制高危因素來預防,如控制高血壓或糖尿病,實在令人鼓舞。 話雖如此,仍有70%的阿茲海默認知障礙症仍會繼續惡化,而醫學界暫時未找到能夠完全遏止腦部退化的有效藥物。 《明周》專題訪問《游走老人》 - 科研者的希望 2017年12月16日 據統計,現時每10名長者便有1人罹患 #認知障礙症。 隨香港人口急劇老化,預計至2039年患者人數將大幅上升至33萬以上。

區頴芝醫生: 頭痛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壓力性頭痛很常見。長期焦慮、緊張、壓力過度,使到支撐頭部重量的頸、肩、背肌肉會過度緊張收縮,而持續收縮緊張的肌肉,便會因血液循環變差,產生發炎現象,造成頭痛。這集就為大家拆解有關壓力性頭痛的原因、症狀,以及紓緩及預防方法。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希望: 正電子掃描技術應用於中風病人的研究--中大研究團隊獲食物及衛生局頒發「卓越研究獎」 2017年06月16日 食物及衞生局於 6月16日舉行「衞生醫護研討會2017」,表揚八項對醫療衞生研究和健康促進有卓越貢獻的項目。 其中,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教授與研究團隊獲頒發 「卓越研究獎」。 2017年09月06日 認知障礙症是廿一世紀的大問題,隨著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也逐漸升高。

  • 而目前無法治愈的退化性認知障礙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等,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症」)最為普遍,患者的腦部會積聚不正常的物質如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繼而引起認知能力逐漸退化。
  • 磁力共振用於顯示腦部結構性改變,但有機會未能偵測早發性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初期異常情況。
  • 他在2016年第一次接受磁力共振腦掃描,未有偵測到任何異常,一年後透過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發現有高風險患有阿茲海默症,繼而確診。
  • 此外,部分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在公眾場所出現不恰當的社交行為,令照顧者感到十分尷尬及難堪。
  • 並且是全球首次證實這指數在臨床偵測這三類早期神經系統退化性認知障礙疾病方面具高準確度。

區頴芝醫生繼稱若偏頭痛影響生活質素、每月發作次數頻密、急性治療的效用有限,以及有過度使用急性治療的風險或因副作用而無法適應的患者,則最好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度、和持續時間。 香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於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徵兆的情況,並在今天舉行記者會公佈調查結果。 (主圖左起):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醫生、偏頭痛患者及註冊護士何姑娘、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及註冊護士吳姑娘。 磁力共振用於顯示腦部結構性改變,但有機會未能偵測早發性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初期異常情況。

區頴芝醫生: 醫生與你

此中心旨在透過創新研究與社區教育,以及研發和推廣有效的預防措施或治療,達至預防和延緩認知障礙症發病的目標。 中心亦設立網站,讓公眾人士可進行自我評估,並透過點對點路線圖尋找附近的認知障礙症服務地點。 【活動報名】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 (HK-MoCA) – Train-the-Trainer 證書培訓工作坊 (10月18日) 2017年06月27日 隨著人口老化,患腦神經疾病如認知障礙症的人數將愈趨上升。 早期檢測可讓醫生及治療師於最早階段介入治療,是預防認知障礙症和其他腦神經疾病的重要一環。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 (HK-MoCA) 及簡短的 HK-MoCA 5分鐘版本能測試到不同的認知功能,並能有效篩選出早期及輕度的認知功能障礙。 HK-MoCA是現時在香港獲最多實證支持,並為香港醫療及社福機構其中一個最普遍獲醫生、護士、心理學家、治療師、社工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採用的認知篩選測試。

【活動報名】費用全免:預防認知障礙症講座—護士 (2月8日及3月8日) 2017年01月03日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認知障礙症將會為社會帶來極大挑戰。 如果我們坐視不理,至2064年,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將激增至三十萬。 認知障礙症是可以預防的,而無論在及早診斷、管理、照顧和教育患者方面,護士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區頴芝醫生: 我們的科學家

【課程報名】GIFTCare - 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身心健康專業證書課程 2019年04月29日 GIFTCare課程由中大腦神經科主辦,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辦,並獲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支持。 目的為在社區提供認知障礙服務的專業人員提供培訓,以協助提升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隨著人口老化,預計未來20年,香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將會超過24萬,很多家庭亦會因此擔當起照顧者的角色。 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長期面對沉重壓力,容易患上抑鬱或與壓力有關的疾病。 為支援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的需要,此課程旨在培訓社福機構及專業醫護人員掌握相關知識,並採用多學科模式學習,重點教授提升認知障礙症家庭照顧者身心健康的知識及技巧。 課程亦會教授有關認知障礙症及長者常見疾病的基礎醫學知識、相關法律議題,以及學習照顧患者的技巧等。

區頴芝醫生

同年得朱錫恩修士籌集經費,耗資100萬元,為禮堂安裝空調及投影系統。 同年2月25日鄧鏡波學校陳瑞祺紀念樓落成開幕,並陳瑞祺夫人潘寶芬主持開幕禮、慈幼會中華區省會長陳日君神父為新校進行祝聖儀式,並敦請陳子民、陳經綸昆仲主持陳瑞祺銅像揭幕禮。 事實上本港殷商陳子民、陳經綸昆仲捐贈了港幣100萬元為興建3層高的新翼,為學校提供了大型圖書館及多間特殊用途室。 )於1953年創校,並以香港著名工業家及慈善家聖思物德騎尉爵士鄧鏡波命名,位於九龍靠背壟,為香港傳統名男校之一。 鄧鏡波創校的目的,主要是為青少年提供紮實的基本教育,尤注重天主教德育培養,並為此慷慨捐出款項作建築校舍之用。

區頴芝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專家團隊又建議,公私營醫護專業界(包括醫生、護士、負責復康的治療師、藥劑師等)以及相關的其他產業(如保險業界及資訊科技界)應攜手合作,支援遠程醫療的專業應用,以保障長者在目前及將來的疫情仍能維持健康。 電視節目「杏林在線」訪問 - 早發認知障礙症 2016年07月29日 認知障礙症患者,初期常見徵狀包括記憶力衰退、重複說話等,通常於六十五歲以後發病。 在此年紀前出現,屬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在人生道路上,有更漫長的旅程,令家人面對不一樣的壓力,因為照顧患者的責任,甚至會落在更年長的父母身上。 【活動報名】費用全免:認知障礙症研討會 (1月19日) 2017年01月03日 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將舉行一場認知障礙症研討會,並特意邀請了兩位富經驗的講者來港,與大家討論認知復康的未來發展,以及分享有關認知障礙症康復及照顧者的壓力管理 。

區頴芝醫生

中大團隊研究指出亞士匹靈(Aspirin)是用於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和輕微中風的最常見藥物,可預防病人再次中風,但存在嚴重出血風險,如胃腸道出血和腦出血。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30多國腦神經科專科中心領導一項全球研究,發現另一種名為替格瑞洛(Ticagrelor)的抗血小板藥物亦可有效預防中風復發。 研究更顯示此藥物相對亞士匹靈可更有效預防缺血性腦中風,減低中風風險達13%。

區頴芝醫生: 頭痛 與其他偏頭痛的分別 | 區頴芝醫生

轉睇其他醫生,話抗生素一星期療程咩菌都死噻,已經足夠,唔舒服可能係發炎,食番消炎藥已經足夠,唔需要食多一星期抗生素。 一個星期後複診,婦科冇好轉,佢建議用多一星期同一款藥,驗埋尿常規種菌,又收左1500+。 等結果期間轉睇其他醫生,話用范醫生d藥一星期已經係一個療程,唔需要繼續,建議等驗尿結果出,如果擔心就睇專科醫生。

[更新] 最新通知|蒙特利爾認知評估 最新官方訓練要求 2019年07月03日 就早前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簡稱 MoCA) 官方網站 (mocatest.org) 發出有關官方證書訓練的最新規定,中大腦神經科已向 MoCA 作者及版權持有人澄清。 原發性 頭痛 之中的偏 頭痛 ,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頭痛患處並不只是其中一邊,有部份患者兩邊均會頭痛,或痛處於後枕位置,側於一邊的較為常見。 第2個病人診症完後,以為下一個是我,點知原來調了給兩單,每單最少兩位小朋友插隊診症(打流感針及).我好憤怒,為何小朋友何以插隊先診症,實在非常離譜,這刻我問姑娘原因,她指有小朋友較急要看醫生,所以優先,即使原本次序較後,我覺得不公平,為何要讓給小朋友呢? 當這兩單診症完畢後,又要等處理完4位小朋友的藥物才到我,前後等候多近一小時.有點小朋友”快樂”建築在”自己”痛苦”上. 不知是否拿醫療卡的關係,醫生居然計時,5分鐘左右計時器便響起。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區頴芝醫生: 壓力性頭痛

為解決臨床上的限制,中大領導國際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眼底相」即可準確偵測阿茲海默症。 傳統預防偏頭痛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 (Beta-blocker),抗憂鬱劑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鈣離子阻斷劑 (Calcium-channel blocker),抗癲癇劑 。 不過,區頴芝醫生指這些偏頭痛傳統預防性藥物的依從性通常很低,多數因為患者覺得效力不大及副作用較多。 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87%受訪護士工作量有所增加,其中3成護士工作量增加一倍或以上,感到的緊張、不安和壓力程度,平均達到7分(1分為極輕微;10分為極嚴重),響起壓力爆煲的警號。 精神壓力及偏頭痛是較顯著的問題,逾8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 (50%)、感到煩躁或憤怒 (44%)、失眠或難以成眠 (41%)、偏頭痛 (33%)、胃痛及消化不良 (26%)等。

  • 鄧鏡波創校的目的,主要是為青少年提供紮實的基本教育,尤注重天主教德育培養,並為此慷慨捐出款項作建築校舍之用。
  •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早前進行一連串研究,證實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不但有助偵測早期認知障礙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及額顳葉認知障礙症,並且是全球首次證實這指數在臨床偵測這三類早期神經系統退化性認知障礙疾病方面具高準確度。
  •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檢測及診斷認知障礙症 2017年05月03日 上期提及,一般診斷認知障礙症的過程包括要患者進行認知評估。
  • 認知障礙症普遍被認為是長者專屬的問題,但不少外國的研究顯示,約有30%的患者在65歲之前發病,醫學界定義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
  • 中風及臨床神經科學理學碩士 — 2018年度招生 2017年10月05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風及臨床神經科學理學碩士課程致力培訓護士、治療師及所有相關醫護專業人員面對中風及其他腦神經疾病所帶來的挑戰。
  • 中大教授成為全球首位華人獲頒「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 2016年11月15日 根據世界中風組織估計,全球每六人便有一人會於一生中患上中風。

磁力共振的檢查時間只需十五分鐘,在上載腦掃描影像至雲端分析系統後,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便會在十分鐘後完成報告。 系統亦可分析其他獨立腦部區域的體積,及與腦小血管病相關的腦部病變體積(如腦白質病變),為診斷因其他腦部轉變而引致的認知障礙疾病提供更多資訊。 何先生(中)於十年前開始察覺記性變差,家人本不以為意,直至發現他出現情緒問題。

區頴芝醫生: 腦神經科醫生

1951年,香港政府以象徵式年租批出土地,指定用作興建一所非牟利學校2011年,校園被政府列入為三級歷史建築。 位於九龍靠背壟的鄧鏡波學校簡稱「九鄧」或「波記」,鄧鏡波學校學生簡稱「波記仔」。 《明周》專題訪問《游走老人》- 沿路有我 當暮年老伴患上認知障礙症 2017年12月16日 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後,縱使囉嗦始終關注,不懂珍惜太內疚…… 這,不只是一首頌揚母親偉大的愛歌,也代表芳姐一段有情有義的暮年之愛。 年屆七旬的她,縱然被痛症纏得緊緊,但為了心愛的人,甘願跟這個認知障礙症的惡魔來場單打獨鬥,每天默默地咬緊牙關,盡力地去照顧被頑疾折騰得支離破碎的愛人吳福如伯伯。 依舊是熟悉的臉孔,但看着歲月神偷將老伴變成失喪的靈魂,是無助、是費勁、是痛心,活在那種無路可逃的困局,這不單只是芳姐個人的切膚之痛,也是無數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內心的呼聲。

區頴芝醫生: 偏 頭痛 的病徵

預防認知障礙症-護士專題講座 (Preventing Dementia – How can Nurses make a Difference?) 2017年03月08日 一連兩場由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舉辦的「預防認知障礙症-護士專題講座」分別於 2月8日及 3月8日圓滿舉行。 此講座得到香港護士協會及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基金支持,並由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莫仲棠教授與黃沛霖博士講解有關預防認知障礙症的知識,與及分享臨床認知功能評估 (HK-MoCA) 等教育資源。 兩場講座共吸引超過500 名護士、醫療及社福界同工、照顧者及醫護界學生出席,反應十分熱烈。

區頴芝醫生: 服務

1995年,開始中四學科分流,學校提供的學科組別大致可分為:設計與工藝、電子與電學、電腦、數理(包括生物)以及社會科學。 1986年,校長張冠榮修士獲邀以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代表之一的身份,於同年6月加入香港大學校董會,任期3年。 1982年,9月1日鄧鏡波學校開設港大預科班(兩班中六)及中四/中五電腦班。

然而此藥不在醫管局名冊,因此患者需要自費購買,費用約每個月數千元。 患有偏頭痛的在職護士何姑娘分享,因應疫情需要輪班工作、工作量加倍,大半年前偏頭痛發作頻密,最嚴重時一星期會出現三、四日,最初她服食止痛藥止頭痛,但病情沒改善,並漸漸影響工作及家庭,後來她嘗試偏頭痛預防藥物,每月打一針,打了一兩次就少了發作,而且痛的程度亦大大減低,持續打針6個月,加上後來換了工作環境,病情大為好轉。 本港每10名70 歲或以上長者便有一位患上認知障礙症,當中超過一半屬阿兹海默症。 區頴芝醫生 以往診斷阿茲海默症方法不普及或具侵入性,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利用「眼底相」可準確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逾八成,診斷過程僅需2分鐘。 (右)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教授建議,若發現身邊的親友出現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的初期徵狀,如性格及行為轉變,就應尋求醫生協助。

區頴芝醫生: 團隊

華神父是一位很愛學生的長者,辦事很有魄力,興建圖書館的計劃主要是由他推動的。 鄧鏡波學校創建於1953年,由天主教慈幼會主辦,受香港政府津貼,學校面積為17,000平方米,共有課室38間,特別用途室25間,另有禮堂,圖書館,聖堂及兩個大型足球場(今日為一個大型足球場,兩個籃球場,一個停車場)。 鄧鏡波學校乃天主教鮑思高所創辦,秉承天主教「敬天愛人」的精神和中國優良的道德文化傳統,且奉行會祖鮑思高神父的「預防教育法」,配合社會需要,促進全人發展,宣揚福音,實踐「立己立人」的精神,並培育學生成為「良好的公民與熱誠的基督徒」。 發現其他應該不是拿醫療卡的病人,均有姑娘細心的開門,greetings…亦聽不到醫生有替這些原價病人計時。 求診當日唔舒服,在網絡醫生名單中見到這個醫生診所近家,所以預約了當日下午5時許看症,而我比預約時間略早10分鐘左右到達。 一星期後,范醫生度出驗尿結果,要食抗生素,食咗一個星期未好轉,打俾范醫生,佢建議食多一個星期抗生素。

區頴芝醫生: 腦退化症 研究不斷

雖然社會對這種病症開始關注,但一直未有就華人患上此症之成因及其影響進行任何研究。 《信報》專欄《認知無障礙》 - 檢測及診斷認知障礙症 2017年05月03日 上期提及,一般診斷認知障礙症的過程包括要患者進行認知評估。 現時坊間有不同的檢查以初步偵測早期認知障礙症徵兆,如本中心網站載有的AD8簡短自我測試,大眾可協助長者或家人使用。 此外,社區亦有部分非政府機構提供認知評估以篩選認知障礙症患者。 區頴芝醫生 如懷疑患上認知障礙症,可到家庭醫生或政府普通科門診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