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2024詳細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2017年12月,一名四十三歲男病人因牙痛及下頜腫脹到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求醫,診斷有牙原性感染及蜂窩組織炎,拔除智慧齒及放膿後離院,惟相隔半日病情即急速惡化,再求診時證實患「口腔底蜂窩組織炎」,需即時在咽喉開刀放膿。 惟周半日後病情惡化,出現頸痛、氣促及發燒,同日再到威院急症室求醫。 第二度求診時發現他的下頜下嚴重腫脹,診斷出「口腔底蜂窩組織炎」,耳鼻喉科醫生下午為他進行「咽喉切開引流兩邊下頜下膿液手術」。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此病人實為非典型肺炎(SARS)帶菌者,引致病房中多人被感染。 其後院方重開8A病房,不單令疫症在醫院中廣泛蔓延,而該名26歲的男病人出院後更把病毒傳入社區,尤其帶到了淘大花園,引致社區大爆發,釀成巨災。 2020年12月18日,一名63歲男病人12月16日下午因左手被電鋸鋸傷被送到急症室。 病人當時左手五指嚴重受創,其食指被完全切斷,中指及無名指血管及神經亦被切斷,需進行緊急手術,接駁斷指及修復受傷血管和組織。 病人於晚上約6時半被送入手術室,其斷指以無菌外科手套包裹並放置於存有冰水的膠盒內,膠盒外貼上病人資料及斷指標示以作識別。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病房與非典型肺炎

2019年1月19日,甫出生便確診患「腸扭結」的一歲半邱浚恒,經歷多次手術、最後切除全部小腸及大部份大腸。 浚恒父母一直質疑院方出錯,前年除夕到禮賓府向特首林鄭月娥請願,事後醫管局責成公眾投訴委員會跟進事件。 浚恒一家人昨午到醫管局大樓聽取調查報告結果,會後浚恒父親斥報告偏頗,指已提交拍攝的影片作新證據供專家檢視。 前年6月甫出生便因發燒及肺炎留醫威爾斯親王醫院,其間兩度嘔吐及腹脹,醫生開刀後發現浚恒腸道旋轉不良及小腸扭結,需施手術扭正小腸;但後來浚恒被發現腸扭結令腸臟壞死,最終全部小腸及大部份大腸遭切除,需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

醫院於1984年4月30日正式啟用,到6月1日李嘉誠專科診所開幕,同年9月急症室正式啟用。 ),簡稱威院,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沙田圓洲角提供第三層醫護服務的大型公立全科醫院,亦是香港兩所教學醫院之一,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 2012年6月1日, 一名六月一日分娩的產婦,出院後發現分泌異常,七月廿六日到母嬰健康院檢查,轉介威院跟進,揭發有醫生在分娩過程中遺留紗布。 2012年2月2日,九磅重男嬰疑因在出生過程中被產鉗強行抽出,出生後發現顱內有出血情況及腦膜炎徵狀,導致嬰兒需在兒科深切治療部留醫。 李嘉誠專科診療所(北翼)附設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南端,樓高4層,於1984年5月隨著醫院落成正式啟用,內設49間各類全面性專科檢查及診症室。 而南翼則在1995年2月開始興建,於1997年6月竣工,同年8月開放啟用,南翼包括地下共5層,總面積7,930平方米,設有70間診症室,裝置先進儀器設備。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癌症中心

2012年6月2日, 威院接獲一名在六月二日分娩的產婦通知,指月初在私家醫院檢查時發現產道留有紗布,並已取出,院方安排產婦接受檢查,發現她們傷口愈合正常,又為她們抽取陰道樣本檢驗,並為她們處方抗生素,均毋須留院。 2011年8月26日,一名老婦入住內科隔離病房,家人質疑醫護人員未及時察覺其病情惡化,入院兩日後逝世。 8月14日晚上,病人家屬指病人氣促,護士到場時監察儀器如常發出警報,翌日早上8時半和9時半,職員確認病人正常,但10時14分護士例行檢查時發現其心臟停頓,最終不治。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由於當時醫生並無察覺病人乙的醫療記錄內錯誤夾附了病人甲的藥物處方記錄,故錯誤根據該記錄處方一項病人乙本來無須服用的藥物(低劑量的降血壓藥物 Lisinopril )予病人乙。 2009年2月7日, 一名病人在馬鞍山家中感到暈眩,由太太召救護車送入威院急症室。 救護員及急症室當值醫生先後檢查亦證實只是血糖過低,但為安全計決定留院觀察,文太亦陪伴至清晨才離開。 同日下午文太突然接威院來電,指丈夫情況急轉直下,且心臟曾經停頓,有性命危險。 經搶救近一星期後文旭培終甦醒,但眼部完全失明,其後更出現失禁及行動不便等後遺症,與入院前判若兩人。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住院病房

翌日(廿三日)早上八時再度入院,經過分流程序,約三個小時後才做X光檢查,證實是肺炎,直至傍晚六時,院方才注射抗生素,惟四十五分鐘後其病情急轉直下,神志迷糊、血壓急降、心臟更一度停頓近十分鐘,轉送深切治療部搶救。 2021年10月10日,1名13歲女童早上因低燒及感到氣促,到威院急症室求診。 醫生為病人檢查,病人當時維生指數正常,沒有發燒,病人獲處方藥物後出院。 至10月11日下午該女童於家中失去意識,被送到威院急症室。

  • 2008年5月,一名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護士誤將病人甲的藥物處方記錄存放至病人乙的醫療記錄內。
  • 的兩歲女童施手術切除腫瘤,被輸入一包被螢光假單胞菌污染的血包。
  • 離世前曾往威爾斯親王醫院求醫,惟院方沒有將有關個案提交衞生署,家屬投訴院方沒有將有關個案呈報衞生署,質疑有關做法涉及隱瞞,威院因應家屬投訴,事隔近1個月始於昨日(3日)向衞生署呈報。
  • 術後醫生評估周的氣道空間足夠,可自行呼吸,術後一小時拔除氣喉。
  • 病人當時左手五指嚴重受創,其食指被完全切斷,中指及無名指血管及神經亦被切斷,需進行緊急手術,接駁斷指及修復受傷血管和組織。

另在候診區約一小時的過程中,亦沒有醫護巡視過病人的情況,直至其胞弟發現病人情況轉危才獲安排急救。 2016年3月,女童去年11月不時全身乏力,更曾於街上暈倒。 她其後於威院先後接受血科、兒科、新陳代謝科及外科檢查,卻未確診病因。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服務範圍

至晚上約10時半,手術室護士交更期間發現膠盒內並無斷指,即時在院內進行搜索,至凌晨1時30分於手術室棄置物品中尋回斷指,斷指當時被原有的外科手套包裹。 2007年6月15日,21歲血癌女病人呂巧琳,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化療注射,女醫生梁錦雪錯誤將只可作靜脈注射的針藥長春新鹼(Vincristine)打入脊髓,導致呂巧琳昏迷,22日後不治去世。 2010年5月,案件於死因庭聆訊,涉案打錯針的梁錦雪醫生於死因庭哭著向死者的父母致歉。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涉事醫生無即時察覺,直至個多小時後由深切治療部醫生發現。 病人氣管有十厘米傷口,當中四厘米「穿窿」,至今仍未能修補。 2016年10月,一名產婦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待產,陣痛約13小時後,出現劇痛,一度頭暈及抽筋。 產婦丈夫多次要求安排太太立即入產房進行無痛分娩,或轉院分娩,都遭拒絕。 嬰兒最終被發現無心跳,院方才緊急安排入產房,用產鉗輔助胎兒出生。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2003年2月24日,一名26歲香港居民到京華國際酒店訪友後出現發燒症狀,在2月28日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求診,被診斷為呼吸道感染後出院返家。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醫院歷史

2011年11月28日,一名30多歲婦人,於半年前在威院進行剖腹生產手術,期間膀胱被意外割破,使她半年來長期漏尿失禁,影響生活。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2012年9月14日,中文大學醫學院宣布與美國貝勒醫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為中大教授提供臨床遺傳病學培訓,并將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推出全港首個一站式遺傳病門診服務。 2012年7月23日, 一名在七月廿三日分娩產婦,前日向醫院投訴,其會陰傷口由該院一名駐院年輕醫生縫合,紗布已由私家醫生取出。 2012年6月7日, 一名六月七日分娩的產婦,出院後返回內地,之後發現分泌異常,在內地醫院求診及取出紗布,七月廿日通知威院。 威爾斯親王醫院第一期擴建計劃於2006年7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正式提升為甲等工程項目及批准撥款,撥款數目為18億8210萬港元,其中大約16億元為建築費用,餘額用作儀器及家具設施預算。 「新昌有利聯營」獲聘為承建商,工程採用鑽樁技術,避免引起巨大聲浪及影響環境。 2010年10月,樓高12層的擴建大樓「住院主樓暨創傷中心」啟用,總樓面建築面積達71,500平方米。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癌症中心

在手術後出現下體變形、不舉、失去感覺,要插尿管排尿,更患上抑鬱症。 專家報告曾指,申請人下體只是受輕傷,應採用保守及觀察治療,事實上沒必要進行手術,而手術後的護理情況低於標準水平。 2011年7月13日,一名73歲,一向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及慢性腎衰竭的女病人因一實習醫生出錯,導致誤服另一名病人的藥物,造成慢性腎衰竭急劇惡化而病逝。 當值醫生巡房時發現病人藥紙上,除慣常服用藥物及利尿劑外,還有另外五種不屬病人慣常使用的藥物,並已服用一劑。

1994年11月,吳光正伉儷慷慨捐款興建的「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暨包黃秀英女士兒童癌症中心」,由時任英國王儲威爾斯親王查理斯揭幕,為病人提供最先進的癌症治療服務,推動癌症研究和教育工作。 部門設有三間住院病房、專科門診診所、日間癌症治療中心、小型手術及內窺鏡室,並配備高科技儀器,包括五台直線加速器、近距離放射治療機組、淺層X光治療機組、放射治療及電腦掃描模擬器,提供三維順形、強度調控、影像導航,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部門的跨專業團隊由內科腫瘤科醫生、血液腫瘤科醫生、臨床腫瘤科醫生、紓緩醫學科醫生、護士、放射治療師、製模實驗室及工場技師、X光技術員及醫學物理學家組成,致力為癌症病人提供優質住院及門診服務,包括積極治療、紓緩治療、社會心理支援及寧養。 2021年3月22日,《蘋果日報》一名69歲男病人2020年10月23日在急症室獲分流為「次緊急」級別,不過候診約1小時後家人發現他面色轉黑,一度停止呼吸,醫護人員搶救後才發現腦部已嚴重出血,腦科醫生表示無法救治,數小時後不幸逝世。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院方分流不準確,若事主能夠獲分流高一級的「緊急」級別,有望於30分鐘內得到診治。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服務範圍

陳太指她懷孕21周時於威院做結構性超聲波檢查,由醫生負責,指胎兒正常,不料女兒出生後證實患先天多發性關節攣縮症、耳積水及裂顎,動過六次手術,一直留院。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2011年12月9日,一名末期肝癌男病人凌晨入院,苦候半日仍未獲安排上病房,因病情惡化,最終於人來人往、環境擠迫的急症室等候區病逝。 2011年5月26日,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一名助理教授在4月24日復活節假期凌晨,為一名年輕女病人進行緊急眼角膜移植手術,但他帶同女友入手術室觀看手術;該女子是中大醫學院碩士研究生,並非威院的醫護人員。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浚恒父母質疑院方延誤發現兒子有腸扭結及進行電腦掃描,令其病情惡化,過去一年半四處奔走尋求真相,前年除夕向林鄭請願後醫管局責成公眾投訴委員會跟進事件。 2016年3月10日,一名孕婦疑因血壓高,由母嬰健康院轉介至威院李嘉誠婦產科專科門診,覆檢後血壓正常。 三月九日再覆診,一度量得血壓高,再量又回復正常,何太在家量血壓亦屬正常水平,院方認為無迹象顯示屬妊娠毒血症或其他併發症,着她繼續在家定期量血壓,翌日晚飯後,突然面色發紫,身體不斷抽搐,立即報警送院搶救。 院方一系列檢驗結果排除何太患妊娠毒血症或羊水入血,僅稱她有「不可預測的突發心室顫動及胎盤剝離」。 孕婦由威院轉至沙田醫院,至今如植物人般,只懂得張開眼,對外界毫無反應,以鼻胃管餵食,嬰兒仍在威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留醫,使用呼吸機,醫生預告BB可能無活動能力。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醫院歷史

威爾斯親王醫院於2015年3月12日至15日期間,動用10個部門共370人次醫護人員為6名病人成功進行換腎手術,為香港醫療界一項紀錄。 2018年9月30日,一名29個月大男嬰因發燒及呼吸困難送到急症室,心跳跌至每分鐘51次的嚴重水平,醫生處方0.26毫克阿托品,惟男嬰情況持續惡化,護士覆查紀錄時發現阿托品的注射劑量為1.56毫克,高於處方水平5倍。 的兩歲女童施手術切除腫瘤,被輸入一包被螢光假單胞菌污染的血包。 女童輸血後出現發燒、血壓低、心跳過快及皮膚出紅疹等反應。 2011年9月6日,一名21歲男子當年在醫院出生後,被誤診為「大血管移位」,於出生後三日進行手術,拉闊他心臟間隔上的卵圓孔,開出一個九毫米的孔;但是在3個月後,醫院承認斷錯症,有關手術根本不必要進行,而當時醫生未有縫合缺孔。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他於2002年,即他12歲時,發現心臟卵圓孔的問題,並於2003年轉到葛量洪醫院進行縫合手術,但當時這個缺孔已擴大至二點三厘米。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住院病房

搶救五分鐘後,醫生告知家屬病人曾一度停止呼吸,且因為腦出血過多,腦幹已經死亡,最終病重去世。 2018年10月10日,一名四十三歲男病人去年除夕因牙痛及下頜腫脹到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求醫,診斷有牙原性感染及蜂窩組織炎,拔除智慧齒及放膿後離院,惟相隔半日病情即急速惡化,再求診時證實患「口腔底蜂窩組織炎」,需即時在咽喉開刀放膿。 術後醫生極速拔除氣喉,結果病人出現缺氧,心臟更停頓三分鐘,經搶救後雖檢回一命,但從此癱瘓。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目前需進行日間復康性治療,口齒不清、行動不便,需以輪椅代步,康復之日遙遙無期。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病房與非典型肺炎

2011年5月25日,一名產婦投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剖腹分娩之後嚴重漏尿,最後在10月19日向急症室求診,經轉介檢查,才發現原來膀胱在剖腹分娩時被割穿。 威爾斯親王醫院在醫院管理局12/13年度《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報告中預約手術表現出色,但緊急手術卻表現遜色,出現兩極化。 2015年1月7日,年僅一歲半的女嬰出生後確診患上先天多發性關節攣縮症,四肢嚴重扭曲,另外有耳積水及裂顎問題,動過六次手術,一直留院。 其母陳太指她懷孕21周時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做結構性超聲波檢查,負責檢查的內地交流醫生指嬰兒「一切正常」,陳太質疑醫生疏忽誤判,導致產檢出錯。

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 癌症中心

2007年2月,兩名放射治療師,為一名58歲患上肺癌的男子進行放射治療時,涉嫌違反指引,其中一人沒有做好監察工作,結果治療中心點偏差4厘米,病人原本健康的右肺受到放射治療。 由於新住院主樓及創傷中心內病房將以A、B、C為識別,為免與正座大樓病房名稱造成混淆,院方安排正座大樓病房更改名稱,A、B、C及D座病房於2010年1月2日起改稱為H、K、L 及M座,8A病房改名為8H病房。 第二期重建計劃包括在2018年至19年分階段拆卸4座職員宿舍(A、C、D、E座),用作興建一座新住院大樓,現時位於舊大樓的兒科、婦產科及腫瘤科將率先遷入,新大樓落成後將可提供額外約450張病牀及16間手術室。 重建計劃在2018年9月開始,預計第一階段工程將於2027年完成。 威爾斯親王醫院於1970年代規劃,在1978年10月動工,1982年11月1日由根德公爵夫人嘉芙蓮主持醫院揭幕典禮,同年成立全港第4間公立醫院註冊護士學校。

兒科及深切治療部醫生於急症室為病人會診及參與搶救,惟病人最終於下午4時03分離世。 離世前曾往威爾斯親王醫院求醫,惟院方沒有將有關個案提交衞生署,家屬投訴院方沒有將有關個案呈報衞生署,質疑有關做法涉及隱瞞,威院因應家屬投訴,事隔近1個月始於昨日(3日)向衞生署呈報。 2020年10月,一名69歲男病人因嘔吐送院,出現出現頭暈、頭痛等,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 在一小時後,胞弟發現死者的面色轉黑,似是沒有呼吸,故立即通知醫護搶救。 事主其後須依靠機器呼吸,惟腦掃描顯示其腦部嚴重出血,醫生亦稱無法以手術救治,延至凌晨3時48分宣告死亡。 病人曾因缺血性中風入院,故須每日服用薄血藥華法林 ,病人在分流站的紀錄顯示,護士有寫下事主的病歷,卻沒有列明病人有服用薄血藥的習慣,而醫生的診症紀錄卻有清楚寫下服用華法林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