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遺症病徵7大優點2024!(震驚真相)

此外,假如孩子願意表露情感、能夠順利表達想法時,家長要多讚美孩子、肯定孩子的勇氣,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正向能力。 創傷後遺症病徵 第一類:兒童可能會不斷想起或是夢見創傷的情境並表現出痛苦的反應。 可能在遊戲重複扮演與創傷有關的內容、在圖畫中呈現剛經歷的車禍情景,或是因害怕即將再發生同樣事件而感到緊張不安。

HealthyD請來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唐弘智博士(Adrian Tong)為大家解說創傷後遺症的成因、病徵,以及高危因素。 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警覺性或反應性出現顯著改變,例如易怒、有攻擊性、出現危險或破壞行為、過度警覺 (長期令自己處於戒備狀態)、過度驚嚇反應、難以集中精神, 或難以入睡等。 此外, 患者可能出現其他焦慮症狀, 例如肌肉繃緊、腹瀉、心跳加速、頭痛、嘔心等。 第二類:兒童會盡可能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不願想起或講起與創傷有關的事,或因此逃避某些活動或地方、人物,像是火災後不敢到廚房等。

創傷後遺症病徵: 相關文章

患者會迴避與事件有關的思想、地方、人物或活動,對週遭事物變得麻木。 例如,遇上巴士交通意外的倖存者,車禍後或會不敢再乘坐巴士。 最常見的例子就天災,如遇上地震後,你無法預知會否還有餘震,也不知道餘震何時會來臨。

創傷後遺症病徵

若問起發生什麼事,可能會回答不知道、想不起來,逃避回想起事件經過。 兒童經歷創傷時,可能感受到自己的脆弱、渺小與無助,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失去信心。 孩子也可能對以前喜歡的活動感到沒有興趣,或者變得對很多事情都不在乎。 藥物治療方面,一種調節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藥物 「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能夠有效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症狀。

創傷後遺症病徵: 創傷後壓力症的成因及風險因素

創傷後壓力症(PTSD)又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屬於焦慮症的一種。 當患者經歷巨大的創傷或災難事件,如天災、嚴重意外、人身安全受威脅、親眼目睹死傷悲劇或親身經歷暴力罪案等之後,產生焦慮不安或情緒困擾,持續超過一個月,並影響日常生活,便需尋求專業協助和支援。 例如有些創傷情況比較災難性、突發性、又或者是當事人本身已經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病歷史、甚至在事件發生後並未有完全消化相關經歷,都有機會加深創傷壓力後遺症的風險。 此外,當事人有機會經常發噩夢、在腦海中不斷重現讓自己感到痛苦的影像、出現逃避行為,例如任何與事件相關的事物及話題等。 一般來說,如果當事人能夠慢慢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及思緒,而情緒方面得到舒緩,情況有機會逐漸好轉過來。

患者會不由自主地憶起或夢見或者在白天會突然回憶起創傷的情景。 有時,患者會經歷「閃回」 ,患者感覺好像再一次經歷創傷的情景,這是「入侵性」的,患者會不情願地想起。

創傷後遺症病徵: 創傷後壓力症

另外,由於兒童較難以表達或調適自己的感覺和情緒,可能會以哭鬧的方式表達內在感受。 經歷或目擊特殊事故 (如意外、自殺、殺人、暴力對待、性侵犯等) 後,以為事情已經告一段落,卻走不出當日的陰影? 如電影《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的男主角Chirs Kyle一樣,即使回到舒適的家中,耳畔仍是響起隆隆的炮聲,眼裡盡是子彈橫飛的畫面,彷如「靈魂出竅」又重新「回到」戰場上。 創傷後遺症病徵 就如近月發生由反送中引起的大規模社會運動,線上線下的資訊橫飛,很多暴戾和悲痛的畫面令人心情陷入低谷,若重複重現此特徵,你有可能是情緒「消化不良」,患上了創傷後遺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 家長與孩子相處時,需要嘗試帶著耐心和信任的態度,鼓勵他們表達想法感受。
  • 如電影《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的男主角Chirs Kyle一樣,即使回到舒適的家中,耳畔仍是響起隆隆的炮聲,眼裡盡是子彈橫飛的畫面,彷如「靈魂出竅」又重新「回到」戰場上。
  • HealthyD請來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唐弘智博士(Adrian Tong)為大家解說創傷後遺症的成因、病徵,以及高危因素。
  • 此外, 患者可能出現其他焦慮症狀, 例如肌肉繃緊、腹瀉、心跳加速、頭痛、嘔心等。
  • 一些適切的處理技巧能夠協助孩子度過創傷和心理危機。
  • 如果PTSD不去處理, 有機會出現其他精神健康疾患,例如焦慮症、抑鬱症、濫用酒精/藥物,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 例如在交通事故後極力避免駕駛甚至乘搭交通工具,或刻意令自己很忙以避免回想起創傷事件。

如果PTSD不去處理, 有機會出現其他精神健康疾患,例如焦慮症、抑鬱症、濫用酒精/藥物,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最重要是,不要批判和否定孩子在創傷事件中的行為,例如 在車禍後不要責怪孩子,像是不要說:「叫你扣好安全帶,你為什麼不扣?你看現在受傷了」 類似說話。 明白部分家長有時不小心說出一些態度較強硬的說話,其實是表達緊張和關懷情感,但可能會因此使孩子產生更大的負面情緒。 家長與孩子相處時,需要嘗試帶著耐心和信任的態度,鼓勵他們表達想法感受。 孩子比較容易透過遊戲、畫畫等形式表達感受或想法,因此家長可以設計相關材料道具,或安排藝術活動等等,讓孩子更容易表達到內在感受。 如果孩子表示不願意或沒準備好,就不要勉強,否則會使他們更害怕,失去孩子的信任。

創傷後遺症病徵: About the Author: 梁婉珊 精神科醫生

有些患者的認知或情緒會出現負面變化,亦可能會失去對創傷事件的記憶。 他們可能會有負面情緒、自責的思想、情感麻木、對本來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拒絕社交、孤立自己。 患者在經歷創傷真件後會有神經過敏的徵狀,包括容易受驚嚇、緊張、難以入睡、失眠。 Dr. Sandy Leung 梁婉珊醫生 (精神科專科),曾擔任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創傷後遺症病徵

若孩子回到事發地點或看到與創傷相關的事物,可能出現不適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冒冷汗等,像是在車禍後,看到車子可能會因喚起當時的情境記憶而感到害怕。 一些適切的處理技巧能夠協助孩子度過創傷和心理危機。 第三類:兒童可能會出現創傷前沒有的高度警覺反應,例如 常常難以入睡、經常半夜驚醒或噩夢連連。 在清醒時亦非常敏感、容易受驚嚇或緊張不安,也因此影響兒童的注意力,可能上課不專心或遊戲時難以投入。

創傷後遺症病徵: 成因及風險因素

自幼對精神科及心理學深感興趣,畢業後主力鑽硏精神科藥物治療,及後鑽研各類型心理治療,包括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自我心理學、沙盤遊戲治療、正向心理學、心理化為本治療等。 與創傷有關的入侵性症狀,例如不由自主的痛苦回憶、發噩夢、閃回 (仿如重回事發現場、創傷事件重演),或於接觸與創傷事件相關的提示後, 產生情緒困擾或生理反應。 在心理治療方面,眼動減敏重組治療 和認知行為治療 尤其有效。 創傷後遺症病徵 患者會在一個治療師的指導下,並在安全的環境中再次循序漸進地面對創傷事件,這樣能幫助患者面對及控制恐懼感。 創傷後遺症病徵 慢慢地患者便能重新建立安全感,不用再像過去逃避那些創傷記憶,並能以不同角度重新思考過去的創傷事件。 逃避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記憶、思想、感受或外在的提示 (例如人物, 地點, 活動, 場合等)。

創傷後遺症病徵

例如在交通事故後極力避免駕駛甚至乘搭交通工具,或刻意令自己很忙以避免回想起創傷事件。 一般來說,與創傷事件的距離越接近,參與度越高,對個人的影響便會越大。 例如,一場交通意外中,救護人員、意外傷者和意外目擊者都有可能受到影響,而親身經歷意外的傷者,通常受到的影響都會比目擊者大,有較大機會患上PTSD。 患者會經常發噩夢,即使在白天也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創傷事件,在腦海中出現閃回(Flash Back),感覺如將可怕事件不斷重演(Replay)。 此外,接觸到與事件相關的氣味、畫面,也會刺激到患者回憶事件。 1分鐘自我評估25個症狀:失眠、有自殺念頭、自殘、對生活失去興趣…

創傷後遺症病徵: 創傷後遺症會自己好嗎?一定要求醫?

由於小朋友身心尚未成熟,認知與表達能力仍在學習和發展階段,經歷重大事件(例如交通意外) 後,家長要小心留意孩子會否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 症狀。 創傷後遺症病徵 PTSD是指在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後,表現出超乎一般的創傷心理反應,患者可能會出現焦慮、失眠、精神無法集中、沮喪等症狀。 如果以上情況持續超過1個月,造成困擾或影響日常生活, 便須尋求專業協助。

有些患者會透過酒精或者其他藥物去舒緩自己的焦慮,過度緊張,睡眠問題,或不安的情緒,但是這樣有機會衍生酗酒或濫藥問題。 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及眼動減敏重組治療,以傾談的方法讓患者在安全的環境下再次面對創傷事件,重新審視創傷事件的內容,並整理相關的思想 (例如過度自責)及情緒,以幫助患者面對及調節恐懼感。 思想或情緒上的負面改變,例如無法記起創傷事件的一些重要情節、對自己或世界出現過度負面的想法或假設、過度責怪自己或他人、出現負面的情緒、難以感受正面的情緒、對事物失去興趣、或感到與他人疏離。 唐弘智博士認為,PTSD對生活的影響非常大,或未可自癒,因此身邊的人一旦遇上不幸事件,要多留意受害者或傷者,如出現以上3大病徵,可適當讓受創者傾訴經歷,不用強迫他們詳細敍述經歷,並給與支持和安慰。 其實許多人在經歷過一些嚴重的災禍後,都有機會出現創傷壓力後遺症。 如果能夠及時透過適當的心理治療及輔導,不少情況都會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