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4月,黎牧師返歐述職後攜同新夫人重返香港,在韓牧師較早時領得的西營盤地段興建「四角樓」(即救恩堂現址) 為居所及辦事處,黎師母更創辦女校「巴色義學」,本堂因而是客語教會推動女子教育的發祥地。 1862年5月招收新教友、施洗及選立長老,當時共有教友40人。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宋育英副主任等一行到訪本堂,崔世昌主席、李萊德和莫均益兩位副主席、霍麗斯、鄭秀明、黃珮琳、林偉濠和李俊鳴等值理接待。 中聯辦陳斯喜副主任等一行到訪本堂,崔世昌主席、李萊德、莫均益和何厚鏜副主席、劉藝良監事長、黃如楷副監事長、姚健池、鄭秀明、陸永根、盧德華、邱金海、李傑興、陳少雄、鄺達財、徐家頴和莫志偉值理接待並參觀歷史檔案陳列館。
及至八十年代,時代的急劇轉變和年青教友的需要驅使本堂不得不正視再次更新的挑戰。 1953年10月,堂董會議決兩堂崇拜均採用粵語講道,但區議會於1954年3月通過一項議案,指出粵語講道有違巴色總會原來的傳道宗旨,要求本堂恢復客語講道。 本堂董事會經討論後,主日早上的崇拜恢復以客語講道,附以粵語傳譯,其他程序如祈禱、讀經、報告等仍以粵語進行。
共善堂: 學校收費
李萊德副主席出席了澳門賽馬會「慈善賽馬日」記者招待會,該會將賽馬日所籌部份善款澳門幣九萬元捐贈本堂。 2014年(甲午年),澳門基金會與本堂合辦開展了『新年快樂』派送福包活動。 活動分別在本堂、氹仔及路環進行,馬有友與陳少雄值理出席了派送活動。
選出第九十六屆值理會架構:主席崔世昌,副主席李萊德、崔世平、胡順謙、莫均益、林金城和何厚鏜。 敬聘許世元為永遠榮譽主席,李漢基為永遠監事長,林潤垣為榮譽監事。 邀請林燕妮、胡玉沛、莫志偉、陳澤武和劉澤光加入值理會。 共善堂 同善堂中學初中三學生黃瑞林在第七屆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全國總決賽中榮獲一等奬,更榮獲難能可貴的“文學之星提名奬”。
共善堂: 九龍樂善堂
李萊德副主席、李傑興和林偉濠等值理出席捐贈儀式。 宏星共贏集團於成立兩週年晚會席間將“宏星共贏兩週年慈善賽”所籌得善款澳門幣$110,000元悉數捐送本堂作慈善用途。 行政長官崔世安、全國政協主席何厚鏵、中聯辦副主任徐澤和外交部駐澳特派專員胡正躍等主禮嘉賓在崔德祺夫人何麗貞,與及本堂主席、全體副主席、監事長和各副監事長陪同下主持了崔德祺銅像揭幕及大樓落成典禮剪綵儀式。 由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文化局局長吳衞鳴及值理會主席許世元主持剪綵。 海王集團舉行第一屆“澳門豪客撲克慈善挑戰賽”,藉此向本堂捐贈港幣二佰萬元正,贊助興建“同善堂崔德祺主席紀念樓“由崔世昌副主席代表接收。 共善堂 同善堂中學舉行高中第十八屆、初中第十九屆、小學第六十屆及幼稚園第廿五屆畢業典禮。
- 该计划由顺德区委政法委、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顺德区妇女联合会、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顺德慈善会联合发起,在整合原有各自为政、分散开展的公益创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為響應華福「佈道年」,曾舉辦「有誰共鳴」佈道會(26-27/9),蔡元雲醫生主講,11月包樂佈道會亦有104人轉介本堂。
-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樂善堂梁銶琚書院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 ”他认为,在未来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善堂作为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能够对社会保障,特别是边远地区或边缘人群的保障起到明显的帮助,并且有助于形成和维系和谐互助的社会风气。
近年,學校透過舉行不同活動,鼓勵學生以英語表達己見,又增加電子化教學比例,做到課內課外、線上線下都能活用英語、善用英語。 共善堂 打造英文語境 共善堂 烹飪瑜伽活學英文 教學團隊致力深化「促進學習評估」(Assessme… 時至今日,樂善堂仍然秉承「救災紓困、贈醫施藥」的宗旨。 本港於2020年初,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衝擊,基層市民的防疫物資嚴重不足。
共善堂: 學校設施
簽約儀式由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鴻海數位健康專案執行長劉秉昊互為雙方代表。 慈濟基金會11月11日上午在慈濟臺北新店靜思堂正式與鴻海科技集團簽訂共善合約,由鴻海科技提供的兩套硬體健康檢測系統,結合慈濟具有醫護背景的人醫會志工團隊,攜手打造科技化的慈善關懷。 华口社区党委副书记梁玉兰介绍,通过社区公益、社区参与、社区教育,一批社区长者不仅通过“长者学堂”学知识、健身体,更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服务他人,竞相走上社区舞台,成为支持社区发展的公益新力量。 近日,顺德区社会建设“众创共善”计划入选了2019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同善堂中學分別舉行高中第19屆、初中第20屆、小學第61屆及幼稚園第26屆畢業典禮。 崔世昌主席、李萊德、莫均益副主席、黃如楷副監事長、李子豐、王彬成、李傑興、蔡明威、謝思訓和莫志偉等值理出席。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局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徐思明校長及教學團隊相信喜歡學習是人的天性,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卻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繁重的課業與傳統教學模式容易令人在不知不覺間失去學習動力和熱誠。 故此,學校一直致力為莘莘學子開拓多元化課程與實用學習機會,以具前膽性的理念推動創意教學,拓展學科界限,策略性地提升學生的學術成績,培養才藝和德行素養,培養出不少自主自強,樂於承擔的出色校友。 精進學習 針對性提升學習效能 有別於一般學校,…
共善堂: 書院位置及設施
經過兩年的討論,4月起本堂行政組織進行大改革,由原本十多個事工部門,歸併為敬拜、肢體、教導和宣教四大部門,並成立行政部統籌教會一般行政事務。 這樣的設計,著重行政上的精簡和效率,期望將會眾的時間精力,更好地投向實踐傳福音和肢體相愛兩大使命中。 由於本堂已接納政府之建議,於1992年將救恩書院遷往大埔,本堂遂於1989年12月27日,借用大埔富善村的社區會堂,舉辦聖誕佈道會。 1990年1月1日,正式借用本會在富善村之安仁幼兒中心,成立富善分堂,經過兩年聚會,至1992年1月已有70成人、30兒童聚會,並宣佈經濟自立;再過兩年即1994年1月1日,富善堂正式自立,足見神奇妙的大恩。
本堂仝人一方面感激主恩浩瀚;另一方面更活出美好的見證去榮耀主。 全年舉行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包括:長執義工退修會、廣東興寧短宣、宣教培靈會、全教會競技日、歷史講座、出版書刊及平安夜堂慶聖樂晚會等。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本堂同樣亦經歷很多重大的轉變。
共善堂: 服務宗旨
1986年8月,聘任黃小荷姑娘為女傳道,同年11月,舉行第一屆差傳年會,主題為「大使命人人有責」,請到盧家駇牧師主講,並進行首次的信心認獻,目標為96,000元,結果上帝感動會眾同心奉獻和參與,共籌得134,000元。 本堂的歷史源頭可追溯至巴色差會韓山明牧師 (Rev. Theodore 共善堂 Hamberg) 和黎力基牧師 (Rev. Rudolf Lechler) 來華宣教之始。 1846年11月,他們結伴來華,分別致力學習客語及潮語,準備向華人宣教。
截止至2019年8月,捐款总金额约256123元,物资捐赠约28097元。 共善堂 1942年,崔世安的叔父崔德祺在其叔父的影響之下進入同善堂。 1953年,他以高票當選同善堂主席,直至2007年病逝,在同善堂“掌舵”超過半個世紀。 他去世前一年,獲得澳門特區政府頒發的大蓮花榮譽勳章,這是澳門特區給予市民的最高榮譽。
共善堂: 中學分區名單
另亦有參與社會服務聯會統籌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推出社會房屋「樂屋」。 是次晚會以「樂善堂社會房屋五周年」為主題,所籌得善款將撥捐支持社會房屋計劃作籌募經費及受惠於樂屋家庭。 藉各界善心人士的支持,集結愛心,攜手為有需要的基層家庭打造幸福的安樂窩。 根據善一堂儒家教育哲學理念與教育局學前教育課程指引,按兒童發展需要和能力、經驗及興趣以綜合方式設計課程,讓兒童獲得全面和均衡的發展。 以主題及設計活動進行、透過活動教學法,以兒童為中心,小組形式上課藉遊戲、參觀、資料搜集、實驗、討論及分享學習。 學校設施方面,包括:禮堂頂環保草地「欣茵平台」、有機耕作農場、王中廚房、圖書館、多媒體學習中心、科技教育室、校園電視台、電腦室、可容納全校師生的空調禮堂、全校空調及多媒體課室、英語學習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升降機及傷健人士專用洗手間等。
直到1880年,樂善堂修建正式會址,並定名為樂善堂。 雖然根據文獻可以確定樂善堂在1880年之前已經從事慈善活動,但學者一般將1880年作爲其歷史的開端。 學習和教學策略:本學年重點包括鼓勵同儕共學以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發展教學平台以加強師生互動、豐富學生跨學科學習經歷、推廣閱讀、照顧學習差異及提供更多機會予學生發揮潛能。 1996年1月聘請陳維樑牧師為部份時間青少年事工牧者,2月,有黃佩芳姑娘上任傳道,9月又有關錦能先生上任傳道。 10月由救恩學校杜陳碧麗校長構思策劃之第一屆家長班正式開課,逢主日上午舉行,為期九個月,有超過100位小學的家長參加,亦導致兒童人數急速上升。
共善堂: 書院設施
從1968年起,同善堂由施粥改為派白米,每月派米一次,每份派米10斤,春節前派15斤。 遇到嚴重災害時,值理們會親臨現場對災民進行慰問並施與緊急救濟,或發給“領物證”,並安置遺孤入托同善堂託兒所或入讀同善堂中學。 現其診所及分診所內均設有中西醫所,配有醫生、護士和先進醫療器械。 同善堂日常的主要服務包括助貧施濟,贈醫施藥,免費教育、免費托兒及緊急救援等項。 集德福利会还经常组织义医义诊,创办集德启智学校,帮建农村敬老院、老人活动中心等。
一 九 五 二 年 歲 次 壬 辰 , 省 善 真 堂 十 四 位 創 辦 人 , 課 租 小 樓 於 九 龍 營 盤 街 , 用 以 蒲 團 悟 道 , 養 晦 韜 光 。 並 設 壇 供 奉 太 上 老 君 、 文 殊 廣 法 天 尊 、 李 鐵 拐 大 仙 師 、 呂 純 陽 大 仙 師 , 弘 教 宣 道 。 省 善 真 堂 為 慈 善 道 佛 宗 教 團 體 。 省 ─ ─ 為 修 道 者 應 「 日 三 省 吾 身 」 ; 善 ─ ─ 心 平 和 善 , 知 善 明 性 ; 真 ─ ─ 修 身 修 靈 , 返 璞 歸 真 ; 堂 ─ ─ 堂 堂 正 正 , 行 善 積 德 。 道 堂 之 創 立 , 原 為 業 餘 修 身 勵 德 , 明 道 從 善 而 設 。
共善堂: 教學情況
由於聚會地方不敷應用,本堂由2007年4月起鼓勵會眾在主日不再駕車回教會,僻出本堂地庫停車場為一多用途活動室,長青崇拜亦由2007年5月起每主日使用該處聚會。 此外,主日各堂崇拜即場轉播亦由地下小組室搬往副堂,以便容納更多參加者。 2007年1月,上帝又讓我們租用高街50-52號恆陞樓2及3號舖,起名為「救恩廣場」,以舒援週末聚會地方的緊張。
共善堂: 共善堂
1851年,韓山明牧師借了浸信會位於鄰近上環街市,地名「掘斷龍」的兩間破屋,經修葺後,成立「客家聖會」,揭開香港客語教會的首頁。 共善堂 1852年,韓牧師在西營盤成立教會,並請准政府撥地建堂,是為本堂160年歷史之始。 可惜兩年後,韓牧師因心臟病不治,於4月間逝世,享年35歲;韓牧師逝世前17日,黎力基牧師的夫人亦因痢疾辭世;黎牧師於短時間內痛失愛妻及親密同工,可見早期來華宣教士所付的代價是何等沉重。
共善堂: 發展史簡表(大事紀要)
1976年初善根經衛生部門考核合格,廣東省衛生廳發給中醫師證書,並且安排在深圳市中醫院工作,繼續跟隨父親縱深臨床訓練。 註冊社工跟進院友的需要提供適切的輔導,並籌劃各類型活動予院友參加,加強院友與家庭成員及社區之間的聯繫。 另一方面,救恩服務社經過年多的發展,已凝聚了過百會員和本堂很多義工,每月定期為坊眾舉辦不同的活動和各類服務,得到很多坊眾支持,成為聚腳和發展分堂的基地。 2006年4月30日開始,每主日上午11時,都舉辦西區分堂的敬拜聚會。 感謝神,每次有40-50人參加,並有坊眾受洗和轉會加入本堂。 2005年2月耆英區改名長青區,並每月一次舉辦長青崇拜及團契,一年後增至每月兩次,至2007年4月更擴展至每主日舉行,平均有百多人參加。
(2022年11月7日) 樂善堂一直關心有特殊學習需要之兒童以及有言語治療需要之成人,有幸獲已故莫秀琼女士遺囑執行人捐款港幣500萬元支持於灣仔開辦「樂善堂莫葉瑞衡兒童發展中心暨復康中心」。 鑑於疫情受控,為紀其盛,中心已於2022年11月5日(六)在開展服務周年同時舉辦開幕典禮。 為響應衞生署呼籲,本堂於每年冬季流感季節推行疫苗接種服務。 由本堂醫務單位醫生為服務使用者接種最新型4價流感疫苗,以保障健康並預防流感於社區間傳播。 所有合資格群體均可獲衛生署全數資助,合資格群體包括:6個月至未滿18歲或年滿18歲或以上仍就讀中學人士,50歲以上人士,孕婦,智障人士及領取傷殘津貼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