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吾有一無向頌,各須頌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六門歸心 何名「波羅蜜」?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 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 五門歸心和眼鏡房一樣,在家居設計上有著無形的限制,是室內設計師經常遇上的挑戰。 加上坊間有說法指五門歸心格局風水不好,令部分買家卻步。 租樓買樓,有沒有聽過單位被形容為「五門歸心」或「五鬼拍門」? 五門歸心究竟有甚麼意思? 何以遭受部分買家租客的抗拒?
因為人不歡喜聽真話真道理,也不歡喜真真實實的去修行,所以我沒有法子為你們講真法。 我要等機會,好像今天機會到了,因講到這首偈頌,道理就被揭曉了。 假設對見解不同、修行不同者,或者是外道,就不可傳此心印法。 因為這會損及先列祖師,且將來也沒有好處,因為怕愚人不明白這微妙無上的真道而誹謗這頓教法門,則百千萬劫斷佛種性。 妄念就是不真不實在的念頭,虛妄不實在,儘打妄想。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約「摩訶」。 六門歸心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六妙門,指一數 二隨 三止 四觀 五還 六淨次四空定而辨六妙門者。
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 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摩納寶缽,及才辯塑師真相,並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 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才辯,以香泥上之。 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 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假設你不執著有,卻執著空,就會增長無明。 什麼叫無念呢? 就是心不染著一切法,即是法空了。
- 欲想清淨就不要染污,一染污就是眾生,這很清楚的道理。
- 沒有明白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小根的人。
- 若說我執著,我有些小毛病總不想改,也不要旁人知,這便是執著。
- 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 你明白無念法,並非叫你像死灰枯木一樣。
- 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
- 假如你內外都著相的話,就會生出邪知邪見。
-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
「兀兀」即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而不著住修善,你作善不要像梁武帝到處誇耀功德,這並非叫你不修善,而是不要著住到修善。 富那夜奢尊者答:「汝被我解——你被我鋸開了。」就如此一講,馬鳴大士豁然開悟,隨即出家,富那夜奢尊者就傳法給他。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你若一落到這種情慾上,就有染污。 若離開情慾,染污才能離開。 所以背塵就合覺,背覺就合塵。 你若染污就不得清淨,不得清淨就不能成佛。
迷人心外求法,向外馳求,而不知自性般若本具自性佛,向外找佛,所以愈找愈遠。 沒有明白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小根的人。 「波羅蜜」是印度語,中國話就叫「到彼岸」。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這一點,就是關鍵。 要頓斷無明,無明也就是淫慾心。 斷不了你就不想聽真法。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 如是一十八界。 六門歸心 皆從自性起用。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隨後而來的不是大肆侵略,而是運用計謀來擄獲人心,詭譎的人聲和合成音樂交疊,充分表現出六禍蒼龍的深謀遠慮以及陰沉偽善。 六禍蒼龍就這樣走了,孤獨的走向了他的出處。 ”和他一起陪葬玄機門了,我聽到他笑了。 原來他真的有愛他的人啊,至少曾經有個法雲子,有個千流影,有個人形師,還有他創建的真龍妙道的信徒。
這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這道理一樣。 什麼叫三科法門呢? 就是陰界入三者。 陰是五陰,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 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但時辰一過,寂寞候在高山上的一句“慢了一步,天意嗎。
出生後就歡喜修行,後遇第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將佛的心印法門傳給他。 我今說法,就像及時雨一樣普潤大地——當農作物需要雨時,雨就來了。 若不需要雨,而多下兩,農作物就會被水淹。 若需要雨而沒有雨,農作物就會枯槁而死。 六門歸心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 遇玆霑洽悉得發生。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這和尚名叫金大悲,他在洪州雇一人叫張淨滿,來取六祖的頭。 所以說「口裡須餐」,為何他來偷六祖頭呢? 就因他為口腹生活,需要吃飯,故受人錢去將圓寂祖師的頭給斬來。 六門歸心 大概這高麗和尚很有錢,給他很多錢,故他答應來斬取六祖大師的頭。 這人名叫張淨滿,所以說「遇滿之難」。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 自性起用十九對。 煩惱與菩提對。 法身與色身對。 化身與報身對。
六門歸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就這樣,六禍蒼龍死在了軒轅不敗的手上,我真為他感到不甘。 縱觀他的一生,哪次劫難不比這次驚險,不都逃過去了麼。 這次他之所以會死,是因為他要為他的兒子報仇。 他動情了,於是他不再是蒼龍,而化成了一個人。
般若具足三種意思,因其多含,故尊重不翻。 講般若的因緣,是應大眾的要求。 ),佛教用語,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為二十二根之一。 有些佛教部派認為意沒有實體,不立為根,去除意根,將其餘眼、耳、鼻、舌、身五者,合稱五根。 摘自宋‧廣慧達杲禪師:「佛為無心悟,心因有佛迷。佛心清淨處,雲外野猿啼。」參閱《五燈會元‧卷十八》。 出自唐‧六祖慧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參閱《六祖壇經‧行由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