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誕辰紀念日,據稱有一年的農曆二月二十五日,連傑大哥過生日,趙、喬兩人前往賀壽,當天三人同時顯化成神,因此大多數的三山國王信眾以二月二十五日為三人的誕辰紀念日。 三山國王花臉 台北華山宮則說,三人的誕辰都有慶祝聖誕的活動,但因大王是主神,所以比較盛大。 三山國王花臉 明清時期,客家人自廣東沿海一帶渡海來台拓荒,因為來台時間較晚,因此許多肥沃的土地早已被佔據,所以只能往山區發展,面對土地貧瘠、瘴癘蔓延,保護鄉民的「三山國王」被請來台灣,成為台灣客家人最重要的守護神。 明清以來,隨着粵東移民足跡所及,已將三山國王的香火帶往鄰近省市,另築宮廟奉祀,漂洋過海,遠播海外。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外有三山國王廟6000多座。 台灣是三山國王廟和信眾都比較多的地區,現有奉祀三山國王或奉作主神的廟宇有410多座,其中規模較大的就有148座,信眾達700多萬人,還成立了“三山國王宮廟聯合會”。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髮,故稱“老子”。 亦有稱其母於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 道教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就是說三官有對世人、亡魂等能「賜與福份、赦免罪過、解除災厄」的權能。 東漢時,張道陵創立天師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教徒請禱治疾療病的方法。 其則天官掌其天府之統,掌眾生善福惡禍之籍、諸神仙升降之職。 地官掌其九地十方,四維、五嶽、八極,考察眾生禍福核男女功過之籍,掌管所有山脈、土地。
三山國王花臉: 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國王
三山:一曰獨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一曰明山,離獨山四十里;一曰巾山,離明山二十里。 此外,《永樂大典》及《韓江見聞錄》,亦有三山國王,大清以後,客家文獻,反而少見三山國王。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己亥(西元八一九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了皇帝,被眨到南疆蠻夷的潮州。
所謂山神是由廣東潮州境內的三座山而來的,分別是巾山、明山和獨山。 本來是自然山神的信仰,後來經過神話的傳說,而演變成有姓氏、出身由來和保駕有功的人格神信仰。 坐落在屏東縣潮州鎮四春里的三山國王廟,肇基於清雍正四年(一七二六),是由中國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長彬村先民渡海來台時,攜帶故鄉長彬古廟、鴻程大廟的三山國王信物,以祈求一路平安,後遷移至潮州四春入墾,作為保護神來供奉。 有關三山國王的起源,有許多來自民間的口述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與南宋末年帝昺南逃的故事相關連:傳說宋昺帝當年在潮州被元兵追迫,正在危急中忽然衝來黑白紅臉三壯士,殺退元兵,救了昺帝。 昺帝正要上前問姓名並致謝,三位忽然不見蹤影,只見不遠處出現顏色呈黑白紅的三座大山,昺帝以為是山神所化,於是封他們為「三山國王」。 也有傳說指出,三位神明原本是隋朝的大將軍,後來歸隱山林,到了宋朝才又大顯神威。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聖誕/祝壽別選錯天!二月廿五才對
臺灣全島主祀三山國王大廟共有兩百三十一座,其中有潮汕人參與始建的就有一百六十座,佔百分之七十,由此證明三山國王不是客家人的獨特信仰,為潮州府籍的鄉土神信仰,是當地潮汕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 歷史類 潮汕“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 隋初隋文帝時期,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獨山)出現神跡。 當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
這三尊王爺公,小弟沒記錯的話,之前來的時候,這三尊好像是舊鎮殿的王爺公,小弟還有點印象。 ▲三山國王王爺公聖像近照,可以看到中間的鎮殿明山國王是戴相帽,紅臉神貌。 大王公也是文臉神貌,跟二王公不太一樣的是大王公是粉臉神貌。 大王公及三王公因小弟沒有看到帽筒,所以就不太清楚是戴哪款帽了說。 ▲這次要來參拜的廟宇是三峽廣靈廟,其實廣靈廟早些年都是以三山國王廟來敬稱,直到最近新廟落成之後,才改成廣靈廟的廟名。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国王
早在600多年前的元代,就已經是“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了“。 三山國王花臉 隨着傳播日遠,前來拜謁祈福的民間組織、香客絡繹不絕,形成了獨特的祀神習俗。 雖然三山國王廟已經正名,而族羣敵視的意識,也早已不存在,但仍不見客家人回鹿港定居,如今這間三山國王廟,不只是彰化縣的三級古蹟,也是鹿港重要的角頭廟宇,更見證客家先民,曾在鹿港的歷史足跡。
大業六年二月,隋煬帝派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周率領東陽兵一萬多人,從義安郡出發,航海到琉球,擊敗了琉球國,斬琉球王歡斯葛刺兜,俘獲數千當地居民迴歸。 但是,由於廟宇遍布偏遠的鄉村,又有部份處於毀壞、重修和新建的變動中,要完整的進行數量統計並不容易。 三山國王花臉 ▲太歲殿虎邊神龕,供奉二十九尊的太歲星君,左右加起來是五十九尊,加上剛剛在中間的值年太歲星君,就是六十尊的太歲星君。 ▲虎邊神龕,中尊供奉福德正神,除了供奉福德正神外,神龕內還有關聖帝君.濟公師父.還有一尊祖師公神尊,小弟推測有可能是清水祖師公的神尊。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国王主要影响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這三座為三山神。 三山國王花臉 到了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神職為代天巡狩監察天尊。 三山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地方之巾山、明山、獨山等三個山峰。 三山國王兄弟三人,生於宋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原籍廣東省潮州府。
臺灣地區幾乎每個客家莊都建有三山國王廟,晚近因閩客社會的交融,三山國王也逐漸受到客家人一外人士的信仰。 苗栗縣是客家人佔多數的縣份,但三山國王廟僅有四座,一座在苗栗市,一座在卓藺鎮,兩座在頭份鎮,廣大而且甚受「番害」威脅的公館、頭屋、大湖、獅潭、南庄等地區,卻沒有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花臉 新竹縣的湖口、新豐、竹北、新埔、關西等市鄉鎮,其中新埔、關西二鎮曾經受「番害」熾烈的地方,也僅有一座三山國王廟在關西鎮而已。
三山國王花臉: 台灣客家資訊網站
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多設有三清神位,以靈寶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 『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 回京後,天子欲給三人封官加爵,然而連傑、趙軒、喬俊看到當時奸臣當道,做官終究會受到連累,於是婉拒皇帝的好意,從此三人隱居於廣東省揭陽縣附近的巾山、明山、獨山,一輩子不做官。 隨着歷史的發展,民眾為生存求發展,不斷遷移,帶着“三山國王”的香火,在定居地設壇建廟,因此“三山國王”廟已播及廣西,福建,台灣,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新加坡等處。 據台灣同胞反映:全台有四百多座“三山國王”廟宇,還成立了“三山國王廟宇聯誼會”。 三山國王祭典是三山國王信仰活動的組成部分,是傳播、弘揚三山國王文化的重要載體。
- 公王殿内的神坛上供奉着三尊称为“三山国王”的塑像,“三山国王”塑像都是农民武士的装束打扮。
- 如:台南市立人路上的三山国王庙独富特色,该庙又称潮汕会馆。
- 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 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 ,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 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
- 后殿有花厅,祀三山国王夫人,左厢房祀七仙女,神农大帝、文财神爷、天官赐福,右厢房祀千里眼、顺风耳、黄帝武财神爷、土地神。
目前所裝扮的三山國王神像是擬人化的,是仿桃園三結義劉關張的,大王仿劉備是白臉,二王仿關公是紅臉,三王仿張飛是黑臉且加刀痕成花臉。 至於三山國王的姓氏和生平是後人尊崇而加進來,用來增加三山國王的民間信仰度。 過去翻開農民曆,可在農曆二月十五這一欄看見標示著「三山國王聖誕」幾個字,但其實早在好幾年前,就因為許多三山國王信仰相關團體抗議,將聖誕日修正為農曆二月廿五。 三山國王在台灣可說是客家人的代表信仰之一,但其實三山國王並非只有客家人奉祀,台灣主祀三山國王的廟宇初步估計超過兩百間,遍佈各地。 根據中國廣東省三山國王祖廟的記載,大王「巾山國王」連傑(連杰)的聖誕日為農曆二月廿五,台灣各地的三山國王廟也都在這天舉辦祝壽法會。 據說是根據民政局台灣鄉村禮俗相關記載而誤登,在經過三山國王信仰相關團體、各地信徒爭取後,終於更正為二月廿五。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廟概況
随着潮汕人客家人向海内外播迁,也把三山国王信仰带到各地。 在中国台湾省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有潮汕人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三山国王庙。 仅在台湾,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三山国王庙410多座。 台湾的潮汕人客家人,常常将三山国王庙看成是当地有潮汕人客家人开垦的标志,潮汕移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台南市西北隅(今为北区立人街)的三山国王庙,也是由潮州人“佩炉香过台”而立的。 劉希孟《明貺廟記》記載“潮之三邑(海陽、揭陽、潮陽),梅、惠二州,在在有祠,歲時走集,莫敢遑寧”。
- “老爺”在潮州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的守護神,一般是在每年的農曆…
- 除單一籍祀神作為團聚的舊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國王廟還起着地方性同鄉會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作用。
- 在道教大型齋醮禮儀中,也均設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
當時潮州太守王侍監為求得勝仗,向山神禱告,結果風雲大作,雷電交加,火勢格外猛烈,劉 大軍因此落敗被擒,平定了廣東沿海。 太祖去世後,宋太宗為了完成一統天下大業,親自率領大軍征伐北漢,兵分三路夾擊,圍至太原城下,忽然見到三位揮戈馳馬的金甲神人協助,逼得北漢君主劉繼元開城投降,旗開得勝當天,還看見神人站立在太原城上,經仔細端詳,原來是潮州的三山神。 於是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並敕廣建廟宇,歲時合祭,賜額「明貺」。 這便是後人尊稱三山國王的由來,也是三山國王廟又稱「明貺廟」的原因。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發展歷史
三山國王的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舊稱「霖田都」,故該廟亦稱「霖田祖廟」。 據民間傳說,古代有自稱「結義兄弟」三人,時常在巾山、明山、獨山等三座山下棋飲酒。 有一天,三個人在獨山的石洞前聚會,並利用法術讓石洞前死去的楓樹復活,圍觀鄉民立刻跪地膜拜,後來鄉民在巾山建廟,奉祀三山之神。 據傳,三位神人自稱兄弟,受命於天、保衛鄉里,每逢水旱災或疾疫,三山國王都會應許蒼黎所求,護民遠禍,後來隨著先民渡海來台,逐漸成為台灣普遍的信仰。 三山國王花臉 據《明貺廟記》記載,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靈顯於唐,受封於宋”, 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揭西河婆三山國王祖廟是海內外6000多座三山國王廟的鼻祖,奉祀的神祇初為三山神,受封后稱為三山國王,是粵東先民創造的地方神祇。
對於童身(類似於藏傳佛教的活佛)老人去世後會新的童身出現,類似於活佛轉身。 汕頭市金平區浮隴三山國王廟(始建於清乾隆甲午年,有240年歷史,占地7.5畝,是汕頭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 汕頭市龍湖區官埭國王廟(始建於元朝至正初年,至今已有670多年歷史,是汕頭市現存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