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王廟7大分析2024!內含侯王廟絕密資料

另一則是說楊亮節沒有病死或戰死,只是在宋亡後,他隱姓埋名,在沙田瀝源一帶行醫,活人無數。 順帶一提,嗇色園黃大仙祠供奉的赤松仙子,擅長提煉丹藥,能醫百病,曾於廣東顯靈,引來不少求醫問方的善信,成功煞停當時蔓延的瘟疫。 侯王廟 想保家人安康的人士,也可向有求必應的黃大仙祈福。 不過黃大仙祠宣布,於3月30日開始會一連關閉至4月12日,期間所有宗教活動亦取消,大家要遲陣子才去找大仙了。 以前九龍寨城西門的「廟道」,曾於光緒廿二年(1896)重修,石牌背書「鶴嶺鍾靈」,侯王廟所在地叫白鶴山,有「鶴嶺」之稱。

位於銅鑼灣的天后廟建於18世紀初,由戴氏家族建造並管理至今,是香港眾多供奉天后的廟宇之一。 每年天后誕,會有許多善信前來參拜賀誕,相當熱鬧。 這裡崇奉儒、釋、道三教,除了黃大仙,還同時供奉觀音菩薩、孔子等,三教融合是一大特色。 拜拜之餘,不妨遊覽古色古香的建築與庭園,看看特別的「五形」建築佈局,祠中的飛鸞台、經堂、玉液池、盂香亭及照壁,分別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侯王廟: 香港

農曆八月十六至二十日,設一連串慶祝活動,例如舞龍舞獅、神功戲、競投花炮等。 其實在香港,慶祝侯王誕的日子主要有三個,分別是農曆六月初六(大澳楊侯古廟)、六月十六(聯合道侯王古廟)及八月十八(東涌侯王宮),為何有三個日子,向來眾說紛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石屋家園」不單向公眾呈現石屋舊貌及歷史,更有提供不同活動及服務令這座古老建築活起來,即使已經了解過此處的故事,都仍然有其他吸引之處令人一訪再訪。

  • 閣下所提供的個人資料會根據香港法例受到保障。
  • 很多不顯眼的地方,背後或會埋藏著很深厚的歷史,正如九龍城區內的宋王臺公園,亦一如這座九龍城侯王廟(Hau Wong Temple, Kowloon City)。
  • (受訪者提供)【明報專訊】剛過去的中秋節,不少人到大坑睇舞火龍,去維園賞花燈,體驗傳統節慶。
  • 喜歡素菜的,可以到園內的「龍門樓」找一個靠窗座位,一邊吃一邊欣賞外面的人造瀑布,悠閒又愜意。
  • 此外,其他著名的文物如一八八八年的「鶴」字石刻,至今仍可見於廟後的巨石上。

其實,「衛」可以是將衛之意,武官之職,古時每以職位稱呼其人,有如我們今天稱人為「陳總裁」「李校長」等。 其實,說到帝王、神祇,必有點神跡奇聞,天意所授的傳言,這些傳言遍佈於民間,甚至寫入正史。 例如劉邦斬白蛇而起義反秦,連岳飛也來一個「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 而我們的車公,其事跡既有真實部分,也有傳說部分,而傳說部分也可能是真實的,只是缺乏證據來驗證罷了。 最可惜的是,車公事跡正史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從其他史料中找找,看看有沒有車公的「消息」。

侯王廟: 侯王廟

據前清遺老陳伯陶考查,認為是南宋末代忠臣楊亮節,他生時封「侯」,死後封「王」,由於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而建廟供奉。 但有學者持不同意見,有說侯王姓楊名侯,被尊稱為「楊侯大王」,亦有指他是醫治宋帝昺的楊二伯公。 炮台仍保留置於水泥炮座上的6尊赭墨色大炮,炮身刻有清晰字樣,最早的建造於1805年,第四門大炮則寫上「重一千二百斤」,能如此完整保留實屬可貴。 兩所學校被改建成遊客中心,不妨進內細閱東涌歷史。 東涌炮台是城堡式建築,城牆以堅固的花崗石建造,長約225呎,高約10呎,牆垣闊15呎。

請填寫以下的資料作登記用途,然後按「提交」。 閣下所提供的個人資料會根據香港法例受到保障。 若登記成功,本網站會顯示於下一頁中,閣下可即時登入討論區發表意見。 公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據說當時沙田一帶瘟疫橫行,村民相信車公顯靈令瘟疫解除,便建廟供奉。

侯王廟: 廟宇介紹

據《廣東通志》記載,東涌南面的石獅山山麓曾建有兩座炮台。 當時大澳雖設守軍,惟兵員緊缺,而分流炮台(舊稱「雞翼砲台」)亦離大澳甚遠。 考慮到大嶼山僅東涌口及大澳可供船隻停泊,兩廣總督於1817年(嘉慶22年)下令於石獅山山麓建造兩座小炮台,以加強海防能力。 全港共有24間委員會直轄廟宇,委員會一般會以投標方式外判廟宇的日常管理運作,獲得廟宇管理權的人士可於廟宇內售賣參神物品及提供祈福及功德法事等服務,但必須遵守與委員會所簽訂的廟宇管理合約。 家下侯王廟一帶,東有有美東邨,華人基督敎永遠墳場。 於荷李活道的文武廟處於梯街,廟內最特色的是抬頭一看整個天花都是燃點著的塔香,非常可觀。

侯王廟

東涌侯王古廟,又稱東涌侯王宮,是香港一所侯王廟,主祀楊侯王,位於大嶼山東涌沙咀頭之西,面向東涌灣,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在香港,侯王誕共有三個,分別是農曆六月初六、六月十六日和八月十八日。 侯王廟 據當地的父老說,早年的誕期在六月初六,但由於農民在那段時間忙於種田插秧,所以後來改在中秋節之後一連五天賀誕。 期間公演神功戲,免費招待附近一帶居民觀賞,此外還舉行聚餐和競投神物。 這個氣氛熱烈的神誕成為了連繫東涌鄉水陸居民的重要慶典。 九龍城侯王古廟位於九龍城聯合道和東頭村道交界,其建成年份已不可考。

侯王廟: 好去處

很多不顯眼的地方,背後或會埋藏著很深厚的歷史,正如九龍城區內的宋王臺公園,亦一如這座九龍城侯王廟(Hau Wong Temple, Kowloon City)。 雖位處聯合道與東頭村道兩條大街之間,但可能不少區內居民都未曾內進,名氣絕不及對面的九龍寨城公園,然而卻富有濃厚的歷史氣息。 1847年至1899年期間,寨城裡的官員都會到侯王廟參拜。

侯王廟

這種重新分配花炮的方式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搶炮」或「抽炮」活動,全港只此一家。 投得某個花炮(即神像)的團體,可保留一年,至明年還炮,然後再次競投。 提到東涌侯王廟的附近地方,不期然使筆者回想起,一則由藝人謝雪心所提供的靈異個案。

侯王廟: 香港回歸儀式當中,中國升旗手朱濤响…

後山大石的「一筆鶴」亦是為人所讚歎的歷史文物。 據說楊亮節生逢元兵南侵,南宋首都臨安被佔,他帶同只有七、八歲的帝逃難,一路走到現在的九龍城,眼見元兵勢大,雖然盡力保護帝,卻無法力挽狂瀾,最後更病死於九龍城。 侯王死後,當地人不忍他的屍體遭元兵侮辱,便靜靜草葬,以一茅屋作廟,直到八十九年後,明朝興起,鄉民才為他立廟祭祀。 據說現在九龍城聯合道的侯王廟,即為最初的侯王墓。

廟內亦存有一塊在光緒十四年由一位居住於二涌棚之漁民敬送侯王爺的「藉賴恩光」牌匾。 廟外大門石聯則刻上「擁鵲嶺以為屏靈鍾秀毓,控鳳山而作鎮物阜民康」,表述了侯王廟之地勢。 話說楊侯王廟所在地,該處水面有土丘凸起形如一粒寶珠,故名寶珠潭。 不過古時有風水名家指出,這粒寶珠正正位於大嶼山的獅山與虎山的水口之處,成為獅虎爭珠之局,所以要在這粒寶珠處建侯王廟,這樣才可避免獅虎爭珠而傷及鄉民。 建廟之後因為有侯王鎮壓,令獅虎不敢把寶珠搶去,所以當地才可以民安物阜,讓大澳成為一個富足的漁港。

侯王廟: 香港廟宇1. 黃大仙 (求籤準、有求必應)

參拜完畢,走到附近的昂坪市集,迎面而來的是中國傳統園林式建築,其中設有餐飲店、禮品店,還有虛擬實境體驗館和多媒體遊戲等。 東涌炮台始建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被稱為東涌寨城或東涌所城,為當時大鵬右營水師總部,阻止英人走私鴉片和海盜侵略。 東涌小炮台始建於清朝嘉慶22年(1817年),現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清朝時期,大嶼海峽是外國商船駛往廣州的必經之地,清政府因而修築了東涌炮台和東涌小炮台作為看守海面交通之用。

侯王廟

相較於灣仔鬧市裡的洪聖古廟,鴨脷洲的這座古廟則像是小社區裡的廟宇,而且至今仍然處於沿海的位置。 走進這個香港島南面的小島參訪古廟,時間彷彿變慢了,令人不自覺的把心也沉靜下來。 聽說大仙「有求必應」,籤文靈驗,所以終年香火鼎盛,前來求籤問卜的善信和旅客絡繹不絕。 文昌帝掌管功名官祿,武帝則代表財富和忠義,所以想祈求學業及事業順利的善信,可以到這裡上香參拜。 志蓮淨苑是一座佛寺,以仿照唐代的木結構建築為特色,採用天然建材,用榫接方式結合,完全不用釘子,整體高雅古樸。

侯王廟: 香港廟宇3. 坪洲金花廟 (平安產子)

「赤鱲角」一名來源有二,一說是其島形如鱲魚,另一說是此島荒涼多石,光禿有如人體赤露上身,「打大赤肋」,故有「赤鱲」(赤肋)一名。 據考古資料顯示,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該島活動,島上的虎地灣、深灣、過路灣、長沙移欄和大坪埔亦曾有人聚居。 島上採石場所開採的花崗岩,曾外銷至廣州,亦有說東涌炮台的花崗岩也可能取材自赤鱲角。 該天后廟建於道光三年(1823年),整座廟宇包括屋頂內層、立柱、門牆和地板等皆以花崗岩建造。 馬灣涌村位於東涌逸東邨以北的東涌灣畔,曾是東涌舊墟。

  • 最近疫情依然反覆,因此身體健康便成為不少港人的願望,而九龍城聯合道侯王廟主要供奉南宋忠臣楊亮節,據說特別適合祈求身體健康!
  • 又有稱侯王為楊二伯公,因曾顯聖救帝昺,後人立廟紀念。
  • 東涌侯王古廟(又稱東涌侯王宮)位於沙咀頭之西,面向東涌灣,現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石屋家園」不單向公眾呈現石屋舊貌及歷史,更有提供不同活動及服務令這座古老建築活起來,即使已經了解過此處的故事,都仍然有其他吸引之處令人一訪再訪。
  • 「黃大仙有求必應」所以平日來黃大仙的人絡繹不斷,而旁邊更有大量簽檔及祥瑞飾物。
  •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許多片場都在寮屋區開設,例如著名的世光片場、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以及友僑片場。

201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早於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已存在,初為一座茅屋,而現存的侯王廟則建於清雍正八年,有二百多年歷史。 到現在還眾說紛紜,最廣為人傳的說法是南宋國舅楊亮節,他曾助宋帝昺南逃至九龍,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建廟紀念。 自1928年開始一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至今。 在1847年至1899年,清廷駐軍九龍寨城,駐寨官將都曾到廟參拜。

侯王廟: 香港廟宇5. 佛堂門天后古廟(西貢大廟) (水上人求平安)

九龍城侯王廟早於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已存在,為一座茅屋,以紀念南宋忠臣楊亮節。 現存的侯王廟則建於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並曾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年(1822年)及光緒五年(1879年)進行修繕。 九龍大聖佛堂公司主席林祖實說,隨着大聖寶廟遷拆,大聖寶誕的節慶活動規模變小,「也因為是借用康文署的場地,亦要為活動購買保險,所以已難以再有爬刀梯、走火炭等環節」。

侯王廟: 委員會直轄廟宇歷史建築物評級(古物諮詢委員會)

小時候居於秀茂坪的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樹佳表示,童年時每逢農曆八月十六,街坊都會跑去大聖寶廟,為猴王慶生。 正如前述,侯王廟曾經是附近唯一大型廟宇,因此九龍城附近村落的居民外,遠至鯉魚門的居民都會前來,三、四十年代至和平(1945年)後,侯王廟仍然非常熱鬧,之後不知何故,侯王廟的香火不再鼎盛。 說到求健康,很多人會去九龍城侯王廟參拜,尤其是身患惡疾久病者,因為夠靈驗! 該廟大概建於1730年,廟內供奉的侯王是南宋功臣楊亮節,曾護送宋帝昺避禍至九龍,即使帶病在身,仍奮力抵抗元兵,最終藥石無靈,後人為敬其忠義,遂建廟紀念。 每年的洪聖爺誕是鴨脷洲的年度盛事,大批居民會準備各類祭品酬謝神恩,同時一連數日舉行大型賀誕活動,包括會景巡遊、傳統龍舟拜廟和神功戲等,熱鬧萬分。 ,大概在1800年代中期建成,原本是一個建於海濱岩石上的小祭壇,可以看到海灣。

侯王廟: 廟宇漫遊

東涌侯王宮位於沙咀頭西,面向東涌灣,估計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屬三間二進建築。 廟內供奉保護南宋帝昺逃難至大嶼山的忠臣楊亮節,以紀念其英勇事跡,現時該廟已被列入為一級歷史建築。 不過,有關侯王是病逝還是戰死,卻有不同的傳說。 更有另一個傳說稱,其實楊亮節並沒有戰死,反而是在傷癒後隱姓埋名,在沙田瀝源等地行醫。 死後居民為他立廟供奉,所以沙田大圍及大嶼山都有侯王廟。

侯王廟: 歷史文物

對於古蹟被圍封,向來不以為然(可參閱《風火山林月刊》第34期專欄〈封不掉的執念〉)。 侯王廟 隔著欄網,莫說拍照留念,就連觀賞的興味也大減。 無奈之下,只好從圍網底下覓一缺口拍攝作記錄。

華人廟宇委員會於二零零五年的大型維修,動用港幣約四百萬元,並盡量以保留廟宇原貌為原則。 九龍寨城昔日為清軍駐地,不少官兵往侯王廟參拜,廟中還存有當時官員獻贈侯王的文物,包括刻有「侯王座前」四字的鐵香爐、同治至光緒年間刻有「至誠前知」、「折洋鋤盜」的匾額等。 各牌匾之捐獻者中有多位大鵬協的將軍,反映出本廟的獨特歷史地位,令本廟與其他九龍寨城的遺跡,共同見證著九龍城及清朝的海防歷史。 九龍城侯王古廟建築於高台之上,由多個部份組成,包括正殿、偏殿及花園等。 正殿供奉侯王、觀音及諸仙,屬兩進式建築,殿前有方亭,側邊有小花園,廟頂及廟內皆飾有精美的石灣陶塑。 廟側涼亭內有一筆「鵞」的複刻,而刻於1888年的一筆「鶴」石刻則位於廟後小山。

侯王宮的對面有一座大戲棚,可容千人,一方面給神靈觀戲,另外亦免費供鄉民入座欣賞。 戲棚兩旁還搭了十多個小棚,給花炮會成員休息。 侯王廟 第四天下午一時,各個組織齊集於小棚內參與「投炮」,東涌鄉事委員會成員先從侯王宮請出侯王的分身像,「監察」整個過程。 侯王廟 競投的花炮共有二十二個,價高者得,以「正第一炮」和「副第一炮」最受歡迎。

羅漢堂及佛光堂前有一個小庭院,庭院牆頭的石灣人物雕塑精美,色彩鮮明,與正殿前古色古香的亭子相連。 侯王廟 雖然歷史上對侯王的出處未有定案,但一般認同第一種說法,即侯王爲楊亮節,是南宋的國舅,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叫「侯王」。 據稱,南宗末代皇帝(宋帝昺)曾在楊亮節的襄助下南逃至九龍,楊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故建廟以紀念。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許多片場都在寮屋區開設,例如著名的世光片場、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以及友僑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