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滿樓比例2024必看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祥益數據分析部主管林佳武表示,自置居所家庭住戶供滿樓比例的上升步伐有所放緩。 供滿樓比例由2011年的60.1%上升至2016年的65.7%,上升了5.6百分點,而2021年66.1%對比2016年則上升了0.4百分點。 有關的增速放緩,不排除業主運用財技將物業加按或翻按,以致尚有借貸需要還款。 其次,亦不排除受成交量影響,2017年至2021年的5年住宅成交量是比2012至2016年的5年增加2.1%,新的按揭貸款需要時間去供滿。 問 10.在申報物業或土地的收入時,住戶是要申報在何時的收入?

須遷出公屋單位而有暫時住屋需要的住戶,可申請暫准居住證居住於該單位,為期不得超逾12個月。 在暫居期間,須繳交相等於雙倍淨租金另加差餉或市值租金的暫准證費,以較高者為準。 很多時人對樓市的主觀意見,會因應自己是有樓或無樓,又或有否上車困難而有偏差,這就叫做偏見。 事實上樓價的升跌,與普羅大眾的主觀意見,並沒有關連性。

供滿樓比例: 相關文章

當然,有論者批評,上述數據背後假設過時,例如按揭年期僅為20年,與現時一般銀行批出的25、甚至30年相距甚遠,故有誇大之嫌。 但上述標準沿用多年,好處在於方便與歷年數據作縱向比較,故在這意義下該數字仍能充足指出一般港人置業極度困難,其難度甚至只增不減。 首先,中國政府不可能讓走資的情況不斷惡化下去,一定會用更強硬的政策去防止資金外流。

  • 不過,金管局最新數據顯示,1月按揭比率為54.2%,遠低於假設的七成按揭水平。
  • 樓契是物業重要文件,如果樓契殘缺甚至沒有樓契變成「無契樓」,不但影響物業價值,物業買賣時,買家律師發現會通知銀行,銀行有機會基於風險因素拒絕批出按揭。
  • 有不少業主或會想當然以為,完成按揭後,銀行理應主動建議自己應該怎樣做。
  • 筆者認為金管局和政府都應修改已過時的假設,方能得出準確反映現況的數據。
  • 一種就係頭先講嘅「中位數樓價/中位數收入」,亦即「唔飲唔食幾多年先買到樓」,01篇文講過,有機會補充,但唔係今次。
  • 先不說這是透支樓市的未來購買力,最重要是年屆退休時加大個人槓桿,在樓價高峰協助下一代上車,除了減低整個家庭的抗逆能力,更增加債務風險。

如物業由有限公司持有,將當作投資用途,最多只可借5成按揭。 有限公司按揭須由股東或董事做擔保人,如擔保人已有按揭在身,按揭成數便要扣減一成。 不過,若該有限公司屬於有盈利的營運公司,最多可借8成(5成樓按,3成中小企貸款)。 至於1920萬以上物業,如行資產最多亦可借4成,行入息最多借5成,只比行資產多一成。

供滿樓比例: 地產博客

近月「波叔Plan」推出,或吸引更多人考慮借盡按揭成數,但同時亦會增加其供樓負擔,建議有意置業人士應量力而為。 不過,金管局最新數據顯示,1月按揭比率為54.2%,遠低於假設的七成按揭水平。 而平均還款年期為27.58年,則較假設的20年多出逾7年半。 而近年有個別銀行更將按揭年期的人齡放寬至「85減」,換句語說,55歲人士有機會可承造30年按揭,可供樓直到85歲,供樓負擔得以攤分。 另外,雖然香港銀行去年9月調高最優惠利率 0.125厘,但加息後P按息率仍處於低水平,遠低於98年的逾10厘歷史高位,加上美國料放慢加息步伐,置業人士供樓負擔未見太沉重。 私樓業主考慮此方案,第一步應思考一下自己需要借幾多及貸款用途。

一般人會覺得,既然地價亦要賣這個價錢,再加上建築費與發展商應有的利潤後,將來的樓價一定不會便宜,這亦令人們對後市可以有更多的幻想。 樓市也直到2003年才開始從低位逐步回升,其後的樓價升幅卻來得異常持久,至今已是連續13 供滿樓比例 年的大牛市。 香港連續七年被《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評為全球最難負擔城市,港人要19年不吃不喝才能供完層樓,難怪樓價高成了社會焦點。

供滿樓比例: More in 按揭指南:

展望未來,筆者期望新任政府能增加土地供應,以及實實在在加建公營房屋,令市民得以安居樂業。 過去政府統計處公布「供樓負擔比率」,在計算供樓方面,均引用差估署「中小住宅單位」作「樓價」基礎。 所謂「中小型住宅」,實際是指實用45平方米單位,並按差估署「A及B」類單位價格推算出來。 以最新數字反映,現時一層「中小型住宅」樓價為702萬。 OMDSR處於低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樓市穩定:市場在有效管理下,借款人供款負擔仍在合理水平。 當然,未來有一定變數,按息如有明顯上升,供款佔家庭入息比例料會增加,但與現時逆推上一個高峰期的數值30%比較,卻仍是遠遠未達危險水平。

大幅提升公營房屋比例,以及增建資助居屋,正是協助普羅家庭以可負擔價錢置業的不二之法。 即如前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於其新書透露,政府往往過於顧慮「市場、現實政治及既得利益群的反彈」等因素,導致未能在房屋政策作出突破。 但時移世易,上述種種數字正好說明目前房屋困境乃為前所未有,正好為政府房策改革上提供最有力的理由。 但若政府繼續放棄主導房屋市場,選擇於現實政治屢作讓步,有關香港置業難度的數字只會無止境地刷新。 根據現存按揭合約的平均利率、剩餘年期、自置居所家庭入息計算,2017年供款負擔數字為12%;代表現時需要為按揭還款的家庭,平均供款負擔只佔收入12%。 而逆推過去數字,2008年以來OMDSR一直持平,而1997年的數字約為30%。

供滿樓比例: 物業估價遭「彈弓手」調低 轉按觸礁 業主3招【星之谷專欄 – 香港01】

「中位數樓價/中位數收入」,亦即「唔飲唔食幾多年先買到樓」,分子(上格嗰個,段估你都唔記得咗)冇問題,總冇理由拎山頂豪宅比,但分母就大問題。 就算更正咗政府計法嘅二大問題(唔夠七成當七成,供三十年就當廿年),都仲有一樣最致命嘅嘢未講。 亦係我在01篇文,以及任何時間講樓價都講嘅問題:中位數。 信Demographia份買樓力報告,原本買到都變買唔到|李聲揚|01博評 「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又出報告,香港媒體當然知道個soundbite係 「香港人要不吃不喝19年先買到樓」。

  • 銀行計算供DTI時,除了預期每月供款外,亦會計算借款人和擔保人的其他現有供款,包括信用卡、私貸、循環貸款,和槓桿產品等。
  • 但未有工作人士須留意,如只得一間現契物業想翻按,大部份銀行普遍只借2成半,只有有個別銀行仍可借足4成,歡迎聯絡我們免費查詢。
  • 當然有不少人會想起銀行保管箱,不過近年銀行的保管「大箱」相當搶手,輪候期是以年計算。
  • 問 27.部分家庭或有成員於退休後領取一筆過的退休金,其家庭資產或會因此超出有關資產限額而要遷離公屋,但他們日後未必有固定的收入負擔其開支。
  • 祥益數據分析部主管林佳武表示,自置居所家庭住戶供滿樓比例的上升步伐放緩。
  • 30多歲的Jessica持有首期300萬,但她月薪只有2.5萬,擔心難以通過壓力測試。

此外,有物業放租的人士收入亦可計作入息,但要打7折,如沒有打厘印,部分銀行更會打6折。 若為聯名物業,除非按揭申請人也是相同,否則租金收入只能計一半。 以上的例子於市道差時不難發生,事實上,市面很多銀行都不願做新樓按揭,因為她們都知道發展商開價高,不反映實況,直到三年的「額外印花稅」(SSD)期完結,市場有足夠的成交參考,才於二手樓參考估值反映。 若果樓盤屬於納米樓,轉手率將更低,相當於細價股,只要有一個業主劈價出售,同一個則的單位就會大跌。 由於比率經眾多假設計算出來,所以各機構得出的結果不一。

供滿樓比例: 新加坡去年GDP增3.6%遙遙領先 香港翻身 …

答 18.「住宅物業」包括在香港的任何住宅樓宇、未落成的私人住宅樓宇、經建築事務監督認可的天台構築物、用作居住用途的屋地及由地政總署批出的小型屋宇批地(包括丁屋批地)。 問 19.如只有個別家庭成員擁有住宅物業,是否仍須整個家庭遷離公屋? 換而言之,日後如戶籍內任何家庭成員在香港擁有住宅物業,整個家庭亦須遷離該公屋單位。 問 20.如住戶在申報前已把住宅物業轉名/出售,是否仍會被視為擁有住宅物業,而須遷離公屋? 答 20.申報時,有關住戶須填寫每名家庭成員在指定日期(就2022年10月的申報週期而言,有關日期為2022年10月31日)是否擁有住宅物業。 至於申報在香港並無擁有住宅物業的住戶,則需填寫其家庭入息資料及申報在指定日期(同上)的家庭總資產淨值有否超逾公屋入息限額的100倍。

供滿樓比例

根據統計處2021年數據,按居所租住權劃分的家庭住戶數目,全港約有130萬家庭住戶居於自置居所,其中有66.1%住戶更是供滿了物業,比5年前高出0.4百分點,供滿樓比例進一步增加。 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約121.7萬個家庭擁有自置居所物業,當中約65.7%,即79.9萬戶已供滿樓。 供滿樓比例 數據反映雖然近年興起「拖長來供」的策略,但本地主流業主似乎仍是傾向無債一身輕。

供滿樓比例: 供樓負擔比顯階級分野 置業絕不可成少數人「權利」

銀行按揭審批時,會把環聯信貸報告中的信用卡總欠款,乘以一個百份比,當作每月供款用來計DTI及壓力測試,每間銀行訂立的百份比不同,普遍是3.5%至4%左右。 銀行計算供DTI時,除了預期每月供款外,亦會計算借款人和擔保人的其他現有供款,包括信用卡、私貸、循環貸款,和槓桿產品等。 另外,有準業主是透過Bitcoin出糧,但不能當入息或資產申請按揭,原因是加密貨幣或虛擬貨幣並不是法定貨幣。 佣金以6個月平均數計算入息,假設工作時間不足6個月,亦會除6計算。 部分銀行會剔走最高及最低佣金月份,才計算平均數,若剔走後平均數高於6個月平均值,便應考慮於相關銀行上會。

供滿樓比例

2015年獲MediaZone頒發「最有價值服務企業獎」,及資本雜誌(Captial CEO)嘉許為香港最著名財商教育品牌大獎。 提供互動遊戲教學環境和終身學習平台,專門教導財富科學。 2012年,我的師父張志雲Allan曾在不同的媒體振臂疾呼:「香港樓平到你唔信」,呼籲人應及早把握機會置業。 供滿樓比例 當時也有很多人群起而攻之,因為當時已有很多人負擔不起樓價,連醫生律師夫婦也打上電台抱怨買不到樓。 那番話好像有點「何不食肉糜」之風涼,然而在5年後的今天回望,2012年的樓價的確是很便宜。 而施永青就有不同看法,他說,投資者忽視了香港的政經因素都在轉壞,而被一時的興奮情緒所蒙蔽。

供滿樓比例: 地產代理公司資料

香港測量師學會副會長香港菁英會執委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理事躍動菁專主席林力山接受訪問時表示,要談香港樓市常盛不衰,就要先看樓市半世紀以來的歷史,他以分段週期細說分析。 或者,買家的行為不但沒有「發神經」,甚至比一般普羅大眾的想法更為理性。 至於下半年集團部署方面,布少明指,下半年有望延續次季升勢,成交量將由今年上半年估計錄得約22,000宗,增逾36%至30,000宗。 為迎接未來新盤攻勢,集團打算續擴充,下半年目標增聘1,000人及增加30間分行,在策略據點設立舖位。

供滿樓比例

他指出,樓價是買家和業主的博弈結果,香港的業主板塊由1997年前的“窮爸爸”變為“富爸爸”。 從上表可見,來自3間機構的比率相距甚遠,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計算時的假設有分別。 首先,在沒有購買按揭保險的情況下,現時金管局規定銀行批出的按揭成數最高只有6成,但政府及金管局在計算時用7成作標準,未能反映現實之餘,亦令供款增加而拉高比率。 另外,政府的比率是以45平方米(約480呎)的中小型單位為面積標準,根據差估署「A及B」類單位價格計算,以2月份最新數據計,一個45平方米約為694萬,再加上借7成及20年還款的假設,得出逾7成的比率並不奇怪。 供滿樓比例 (星島日報報道)祥益地產表示,據統計處21年數據,全港約有130萬家庭住戶居於自置居所,其中有66.1%住戶供滿物業,比5年前高出0.4%,供滿樓比例進一步增加。 定義上,供滿樓是指住戶擁有居住單位的業權,但毋須就該單位支付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

供滿樓比例: Ticker數據: 領展挫近13% 成交大增近6倍

不過,在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令香港經濟大受衝擊,樓市再下跌,一瀉千里。 幸好,經過一個短暫的調整之後重拾升軌,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香港樓價在高位基礎上再次上漲了13%。 第四週期(2003年尾至現在):從2003年尾開始,樓市再重新起步,其間就算是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及政府推行辣招震懾炒家及外來投資者,樓價都只是大漲小回,勢頭不但從未逆轉,而且承接力強勁。 供滿樓比例 第一週期(1960年代中至1980年代初):香港從二次大戰結束走出陰霾,人口急劇膨脹,至1965年樓價達到頂峰。 翌年內地爆發文化大革命,香港無可避免受到波及,局勢動盪,繼有1967年暴動等,樓價一路下調至1960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