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樓年期9大分析2024!(持續更新)

「按揭成數」一欄中則把橙色活動欄移至「90」, 而「按揭年期」則橙色活動欄移至「30」。 舉例,如果買家選購了一層600萬元的物業,承造90%按揭,但申請人的年齡已達55歲,則在按揭年期最長為20年(75年-55年),兩者取其短者,變相按揭年期為20年。 因此,在填寫「按揭年期」一欄中,應把橙色活動欄移至「20」而非「30」。 年過65歲長者申請二手未補地價居屋按揭時,部份大銀行需要家人陪同到銀行見證。 銀行為確保長者神智清醒,會問數條問題,須由其親自作答,如清晰回答,按揭便可批無誤。

供樓年期

非居民只要符合《税務條例》有關居所貸款利息扣除所訂明的所有條件,便可在薪俸税項下申索扣除。 不過,如欲在個人入息課税項下提出申索,申索人必須為合資格選擇以個人入息課税方式評税的人士,即他必須是通常居住在香港或屬香港臨時居民。 置業人士如要申請按揭保險,需要支付按保費用,如果選擇一次付清,按保費用由1.15%至5.04%不等,視乎按揭成數及最長還款年期而定。

供樓年期: 享「居所貸款利息扣除」的條件

如果買家不採用高成數按揭,例如只借六成,銀行亦會較易批長年期按揭。 另外,像美孚新村、太古城等這類藍籌屋苑,成交活躍,位置良好,屬於優質物業,所以樓齡即使超過45年,仍是有可能做足30年按揭的。 例如一個45年樓齡的物業,銀行按「70減」做按揭指引,那獲批的按揭年期最多是25年,如果樓齡屬55年的舊年,獲批最高按揭年期更縮短至15年。 但如果用「75減」,45年樓齡的物業還可以做到最長30年按揭年期。

供樓年期

如果你想取消原本已經申索的扣稅額,就要補交相關款項,如果想追回扣稅額,就需要向稅局提交相關證明文件。 按揭年期最短可做5年,如少過5年,銀行一般都不想做,故可能需要加息,以及沒有現金回贈。 另外,若因人齡或樓齡原因令按揭年期要做少於5年,銀行會建議借款人加入擔保人,或視實際情況酌情處理。 但如果物業及車位位處同一屋宛,兩者可一拼敍做按揭,令車位按揭還款期亦可達30年,而且單位和車位無須合契,惟並非所有銀行均這樣處理。 如果除業主外,另有擔保人或借款人,同樣可用最年輕者計算人齡。 供樓年期 但要留意,敍做高成數按揭時,若想利用年輕擔保人計算人齡,該擔保人的入息須足夠供樓。

供樓年期: 問題1: 課稅年度內的「入息」有幾高才值得申報?

如果你後悔使用,或後悔沒有使用居所貸款利息扣稅,可於六個課稅年度內向稅局提出更改。 當然,如要取消之前所用的免稅額,則要補繳相關稅項;如要追回申索扣稅,則要向稅局提交證明文件。 除了自住居所,車位亦可申請扣稅,但前題須為自用,而且與申報居所位於相同物業內,並同與居所貸款利息在同一年度提出申索。

  • 若兩夫妻其中一方不需交稅,在下面8項一欄記住要剔出「是」,將他的利息部份撥歸繳稅一方使用。
  • 假如到時進入加息周期,供樓利息開支上升,隨時會高於10萬扣稅額。
  • 事實上,只要善用轉按計劃,在30年供樓途中,有15年可以免息,做個輕鬆業主。
  • 此種環境下,借款人大都傾向於盡快還款,減少利息支出,據說當時一般以20年期批出的按揭,業主往往在10年之內償還全部借款,30歲買樓的話,可能40歲就供完樓了。
  • 2) 若多於19年但未過30年,餘下擔保期批9成按揭,屆滿後跌回6成按揭,假如未償還樓價多於當時樓價6成,便需要補回差價。
  • 如果紅利不夠繳交保費,則會利用保單貸款去繳交,但當中會產生利息,消耗掉保單的現金價值,白白浪費了本應可取回的錢。
  • 今次就這個題目,分析政府續期做法外,還聚焦在「999年地契」(又稱千年契)屋苑,上車換樓必睇。

2018/19課稅年度開始,稅務局容許夫婦在個人入息課稅中分開報稅,但要注意,當你選擇分開報稅後,稅局只會幫你的選擇計算分開報稅的最低應繳稅款,而不會主動比較分開計算或共同計算,哪款較為划算。 近年二手樓價飛升,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節節上升,不少業主也會加按套現,但加按後,貸款額谷大,多出了的利息開支能否扣稅呢? 根據稅務局資料,若加按後的貸款額較原來貸款尚欠餘額為高,稅局會按比例去扣減可申索的利息開支。 舉例,若加按前尚餘本金300萬元,而加按後貸款額達400萬元。 在計算可扣減利息支出時,就要以新的利息支出,按75%比例作扣減 (300萬元除以400萬元)。

供樓年期: 按揭年期常見問題:

陳先生於 2021 年 4 月 1 日購買一所住宅自住,並向銀行借取為 HK$100 萬的按揭貸款﹐其中 HK$50 萬用作支付樓價﹐餘下的 HK$50 萬則用作其他用途。 沒有對使用扣稅額的時間施加限制,亦無需連續使用,代表納稅人/業主可以自由決定於哪一個年度使用「居所貸款利息扣除」。 未補地價居屋,不論是綠表或白表,按揭年期最長25年,毋須計算人齡,但會計算樓齡(以首次發售日期計)。 若已過了政府擔保期,亦可做25年,但只能借6成按揭以及需要壓力測試。

如果業主擁有的車位屬於自用,且車位於貸款時與住宅一併購入,與物業位於同一範圍內,業主可以同時申索購買車位的貸款利息,也可算作居所貸款利息的一部分。 個人入息課稅,如果你的另一半沒有薪俸入息,但是有其他應課稅收入,例如租金收入,你便需要在提名配偶扣稅時,選擇個人入息課稅方式評稅,才可以獲得居所貸款利息扣除。 如果夫妻二人均有應課薪俸稅入息,而其中一方的入息,低於其可扣除的居所貸款利息與個人免稅額總和,那夫妻可以申請合併評稅,居所貸款利息將會根據二人應予以評稅的入息中扣減。 雖然已婚人士的薪俸稅是以分開評稅方式計算,但是假如夫婦 2 人共同擁有同 1 物業,丈夫和妻子可以在各自的報稅表內,申請各自的居所貸款利息扣稅,扣稅額會根據二人業權比例作計算。 由 2021 年 4 月 1 日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陳先生已支付了 12 期供款,所支付的利息總額為 HK$12 萬。 如申索扣除 2021/22課税年度的居所貸款利息,容許扣除最高款額為 HK$10 萬。

供樓年期: 「按揭計算機」的不足:

但隨時月過去,房委會為老舊居屋提供的剩餘擔保期越來越短,銀行對此類物業提供按揭的考慮不一,甚至會出現銀行可提供按揭年期偏短,借款人每月供款增加的情況。 有意購買高齡居屋二手市場放盤的買家,宜先向銀行了解按揭安排。 兩項稅項評稅基準相差無幾,但物業稅不能扣減出租物業的利息支出,但當然稅局會主動幫你計算哪一款較划算。 供樓年期 「物業稅」評稅準則,就是以全年租金收入,扣減差餉、不能追回租金後,打個八折後(兩成作為修葺開支扣稅)釐定,政府從中抽取15%。

供樓年期

假設你是一名打工仔,單身不需要供養父母,只有個人「基本免稅額」HK$132,000。 因2021/22課稅年度,政府繼續推出百分百稅務寬免,每宗個案上限為HK $10,000。 根據稅務局的簡單税款計算機計算,只要你個人年薪達HK$289,140,計除稅款寬免後,無須繳稅。 即使你正為一所蝸居供款,絕對無必要申報供樓利息的配額,留待日後收入提升或換樓時才使用。 要決定是否申報居所貸款利息扣稅,先要了解個人的稅務情況。

供樓年期: 物業編號: L11065 (代理提供)

一般「按揭計算機」也假設買家的收入來自香港,但如果本身的收入並不是源於香港,按揭成數會收緊一成。 例如一層原本600萬元的物業,理應銀行批出的按揭成數為60%,但收入並不是來自香港的人,最高為50%。 因此,在填寫「單位樓價」上會填寫「6,000,000」;「按揭成數」則把橙色活動欄移至「50」而非「60」;在「按揭年期」一欄則把橙色活動欄移至「30」。

供樓年期

【居屋2022】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接受傳媒專訪時透露,政府參考新世界提出的漸進式按揭建議,物業成交時先承造單位樓價一半的按揭,減輕置業人士購買資助房屋的負擔。 雖然房委會稍後指漸進式按揭今年難落實,但如想置業,未雨綢繆總是好事,應多了解這種新的按揭方法。 專家提出三點「優化」這種新按揭的建議,並分析箇中兩個優點,以及三點憂慮。

供樓年期: 按揭成數:

以500萬元貸款額,P按實際息率3.475計,做20年按揭月供約2.89萬元,而25年按揭月供則約2.5萬元,較做30年按揭月供約2.2萬元,每月供款多近2,600元及6,500元。 供樓年期 壓力測試下的入息要求也較30年期高3,800元及逾1萬元(見圖表) 。 因此,要注意如要購入樓齡較高的物業,入息要求亦較高,同時如日後轉手樓齡更大時,下手買家按揭年期或更短。 其他原因則須按個別具體情況再作考慮,信用卡欠款、「借財仔」等非意外情況一般不受理。

  • 房委會出售一手居屋時,會提供一個按揭擔保期,現行的擔保期是30年,由屋苑開售日計起。
  • 例如一層原本600萬元的物業,理應銀行批出的按揭成數為60%,但收入並不是來自香港的人,最高為50%。
  • 因此,以80減年齡計算,當申請人年齡超過50歲,即使物業樓齡只有20年,亦不能申請30年按揭。
  • 按揭提早還款分兩種,第一種是全數還款,贖回物業,但涉及的金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如果一般按揭人士想減輕供款壓力,就可以選擇第二種,即是提早償還部分本金,減低利息支出。
  • 供樓利息是否能貼近10萬扣稅額,還要視乎當時按揭息率、按揭餘額、年期等因素,例如短期置業後再換樓,所需的按揭額大些,自然供樓利息增加。
  • 置業人士申請按揭時,經常遇到申請進度緩慢、獲批的貸款額不足、還款期縮短等問題,當中大部份與物業及申請人有關,以下5大按揭地雷有助置業路上暢通…
  • 該住宅於 2018 年購買﹐由 2 人聯名向銀行借取按揭貸款以支付購樓的款項,分 10 年,按月分期償還。

如果有轉按需要,由於一般銀行按揭批核結果為3個月,可以在罰息期完結前約3個月申請按揭。 新屋地(由原居民男丁興建,需補地價後轉讓),現時村屋按揭年期一般最長可達30年,但買家的年齡和樓齡是影響因素。 大多數銀行都會以65年減掉上限為30年的村屋樓齡,計算出村屋按揭年期,而樓齡較高的村屋,銀行亦有機會再調整年期。 供樓年期 如果經按揭保險申請按揭,最高按揭年期會以「55年減樓齡計算(最長30年)」計算。 不少供樓業主因有閒錢在手,會向銀行申請提前清還按揭貸款,節省按揭利息支出。 提早清還按揭其實分為「全數還款」及「部份還款」,究竟有甚麼分別?

供樓年期: 居所貸款利息

部份「按揭計算機」還會把每月供款的開支,作出詳細說明,例如有多少供款,方便買家在置業後,決定把多少家庭開支投放供樓,方便作出長遠的財務規劃。 買家也可透過「按揭計算機」,計算出在兩年罰息期後,尚餘的貸款金額,有助規劃是否申請轉按,以及能否作出加按。 部份「按揭計算機」還會把每月供款中,用來繳付本金及繳交銀行利息的部份詳列出來。 很多時買樓,大家最想知道自己的負擔能力,以便籌備充足首期入市,但往往總覺得無從入手,不知怎樣去計算。 實情只要你懂得善用坊間銀行或財務公司提供的「按揭計算機」,你就可輕易準確計算出「每月供款」,及所需要的入息來通過「壓力測試」。

可享免稅額的供樓利息開支定義為每一個課稅年度實際已繳付的居所貸款利息,扣除上限為HK$100,000。 如何選擇該年是否需要申請供樓利息扣稅,就要考慮是否當年或之後年期會否進入加息周期、會否細屋換大屋,令供樓利息支出貼近甚至超出每月HK$8,333,以用盡整個扣除上限。 因息隨本減,如果想知實際每月供樓利息開支,可以參考銀行批出按揭時的詳細還款表。 相關措施,在1998年的財政年度開始實施,起首只提供5個課稅年度的扣稅計劃,其後一直延長。 在《2017財政預算案》,政府再由15個課稅年度,延長至20個課稅年度,扣稅上限100,000元。 由於業主無需連續使用,故為求發揮到最高的慳息效果,不少業主也會選擇在加息周期下申請。

供樓年期: 「物業稅」VS 「個人入息課稅」

每間銀行罰息期的收費及準則各不同,詳情可參考早前有關【罰息期】的文章。 還款期的減少,雖然令到申請人全期的利息開支減少,但卻會令到每月供款上升,並且增加壓力測試的收入要求。 供樓年期 以400萬貸款為例,年利息2.5厘計算,20年還款期與30年還款期比較下,前者壓力測試的收入要求增加了約8000元。 答:要享有居所貸款利息扣稅額必須符合幾項條件:第一,申請人必須為物業擁有人;第二,住宅必須位於香港;第三,住宅必須作為納稅人主要居所;第四,貸款必須用作購買物業及用作住宅按揭貸款。 答:在香港買入物業作自住用途的供樓人士,於2017/18課稅年度最高可享10萬元的按揭貸款利息扣稅額。

供樓年期: 問題2: 課稅年度內的「免稅額」、「扣除額度」夠用,我能否保留「居所貸款利息」不扣減?

供樓利息是可以扣稅的,其實居所貸款利息的扣稅年期為20個課稅年度,留意限額為每年10萬港元,而扣稅年期是可以連續或不連續使用,是視納稅人選擇而定。 按揭申請人可以選用H按或P按供款,不論是選擇哪個,息率仍會隨時間改變,從而影響供樓利息。 H按是指銀行同業間的拆息水平(HIBOR),以H+某個百分比計算,H按會設有上限,俗稱封頂。 在銀行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彼此之間的借貸成本、風險不高,因此H按比較低。 置業人士申請按揭時,經常遇到申請進度緩慢、獲批的貸款額不足、還款期縮短等問題,當中大部份與物業及申請人有關,以下5大按揭地雷有助置業路上暢通…

供樓年期: 「按揭計算機」所需輸入數字

若第六至十年繼續申索,「扣稅額」開始跌穿每年少於二萬。 陳先生於 2020 年 9 月 1 日從發展商購買一所仍在興建中的物業(樓花)。 在2020 年 11 月 1 供樓年期 日﹐向銀行借取按揭貸款以繳付部分樓價。

銀行按揭計劃主要分為 H 按和 P 按兩種利率,而綠置居按揭只可用 P 按,和其他未補地價的資助房屋一樣 (房協居屋除外)。 如果目的是想增加貸款額,並提取多出來的資金,不論是從轉按還是加按的途徑套現,均會增加業主的供款壓力,令作為擔保人的房署承受更大風險,故房署只會有限度批准。 首先,善用高息存款掛鈎戶口(Mortgage Link),節省最多一半的供樓利息開支。 即使拆息不斷上升,只要有存款於戶口內,即可獲得與按揭利率同等的利息收入,變相可抵銷部分按揭利息增加。

供樓年期: 物業估價遭「彈弓手」調低 轉按觸礁 業主3招【星之谷專欄 &…

由於稅局所指的「租金」是租約上列明的租金,故非全包宴的出租方式,也可享有上述的兩成扣稅額。 假如打工仔為幫家人或男/女朋友供樓,但卻沒有業權的話,即使同全住在申報居所,都不符合申請居所貸款利息扣稅的資格。 Bowtie (「保泰人壽」)是持牌人壽保險公司及香港首間虛擬保險公司,致力於填補健康的保障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