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后誕的重點活動,包括搶花炮、神功戲和媽祖巡遊。 搶花炮的活動在天后誕的正中午舉行,此習俗最重要的工作是重新分配代表媽祖的各花炮,每一個花炮都是媽祖的行身。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早期的花炮由爆竹製作,但在1967年政府禁止燃燒爆竹後,改用彈弓將竹枝射到空中讓群眾搶奪,由於爭奪時易引發混亂,甚或大型械鬥,後期改為抽籤。
「三角天后宮」原位於澳門與香港之間的三角洲上,日軍侵華時期,一名漁民將天后像移到船上,之後與一眾漁民合力籌錢建立廟船,並成立「三角天后平安堂」。 自1955 年起,廟船便開始停泊在香港仔西避風塘內,廟船只可容納9名善信同時拜神,市民想上廟參拜或參觀,必須乘出租小船到達。 香港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因此天后、洪聖等被喻為海神的神明,就深受當時的漁民敬奉。 在香港單是天后廟已有逾300間,而當中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就是位於西貢的佛門堂天后古廟,因此又有「大廟」之稱。 所謂「 無廟不成村」,從前不同宗族聚居的村落,都信奉著不同的神明,如果裊裊升起的香煙代表著人們的祈願,從數百年前就屹立香港的廟宇,更加是本地居民的歷史、文化與生活的見證。 以下就找來香港不同的廟宇之最,讓大家重新認識這些在幾百年前就已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民間信仰。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天后廟建廟歷史
香港天后廟的總數雖未有正式統計資料,但各界估算其數量超過上百間,謝永昌著述的《香港天后廟探究》推算,香港約有350座天后廟,其中華人廟宇委員會直轄管理的廟宇有八間,歷史悠久的西貢佛堂門天后廟也在其列。 相傳媽祖在九月初九「羽化升天」,信眾會在當天(今年是10月17日)敬拜祭祀。 本周舉行的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是凝聚海內外媽祖信徒及結合文化旅遊的盛事。 在媽祖信仰興盛的台灣,桃園市和離島馬祖本月中亦合辦「媽祖升天祭」系列活動。
- 從戰後至1970年代,不少從香港其他地區而來的船隻會停泊在廟外的灘頭上,進行賀誕活動。
- 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是香港唯一一間以哪吒為主神的廟宇。
- 北角渡輪碼頭的東翼為香港小輪(集團)有限公司所擁有,由旗下成員洋紫荊-維港遊管理,其東側的泊位被富裕小輪用作經營北角至觀塘的渡輪航線。
- 無論是魯迅筆下的「社戲」,還是香港的神功戲,殊名而同歸。
- 一般民眾需乘搭小船才能前往參拜,故平日信眾不多。
- 至嘉慶十五年(1810年)以孤懸海外、補給困難等原因裁撤,移建九龍寨城海旁。
大廟灣刻石於1955年由一名叫余謙的建築師發現。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石刻長約10呎、高約5呎,厚約5吋,刻有108字,分為9行,每行12字。. 為香港及廣東沿岸最古老的天后廟,建於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 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建築
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 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1980年代,大批來自筲箕灣的漁民組織及其他參拜團體的舞獅和搶花炮活動來賀誕,同時也有不少善信前來參拜。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善信在賀誕過程中將紙錢、米和綠豆撒進海裡,以祭祀水中孤魂。 現時的賀誕儀式,賀誕會將花炮從船上搬到廟門外,成員進廟上香後再抬著花炮離開。 每年為期四日三夜的佛堂門天后誕由太平清醮值理會負責籌辦。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香港廟宇1. 黃大仙 (求籤準、有求必應)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侯王廟建於石砌的高台之上,除了正殿、偏殿,還有一個小花園。
東龍洲上設有東龍島炮台特別地區,內有東龍洲炮台遺址。 島上還有一處大約3000年前的石刻,被定為香港法定古迹。 每到假日,很多遊客喜歡來到東龍州露營和觀看海上日出。 從市區往返西貢大廟的船隻都是在天后誕期間行駛,平日和公眾假期都沒有提供服務。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釣魚翁
蓮花宮的外型與一般廟宇不同,從遠處看到蓮花宮正面的牌匾,下面有一個以西式風格設計的小陽台,很多人都以為入口就在下面,但其實入口是在廟的左右兩側。 這座建於南宋理宗時期的古廟三面環山,正門前有一大片空地,其正殿供奉天后,左偏殿供奉了天后龍床,據知很多善信都會「摸龍床」,以求子嗣、健康及財帛。 而廟內仍保留了不少文物,好像清朝嘉慶四年(1804年)所鑄的鐵香爐,以及道光二十年(1840年)鑄造的銅鐘等,極具歷史價值。 逛完大廟,鄒興華館長帶著高小學生們去了沙田車公廟,普及了另一位民間之神車公的故事。 據說車公為南宋的將帥,曾護送宋帝南下避難,及至香港。 其人除行軍外亦擅醫術,所到之處疫症即止,便受民眾奉祀,以求庇佑。
早於清嘉慶《新安縣志》,已有「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的記載。 釣魚翁上的風光不俗,東面可俯瞰山下的清水灣、布袋澳及遠眺西貢外海,西面可遠眺部分維多利亞港景色和俯瞰將軍澳,黃昏時更可看日落。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該廟屬於三開間單進設計,前簷突出,由正門前兩柱支撐成門廊。
佛堂門天后古廟交通: 建築格局
張均坦言,近年善信的數目明顯減少,原因是很多善信年事已高,單是應付那段由下車後,前往大廟的樓梯斜路,已考起行動不便的老善信,唯有放棄到大廟拜神。 雖然大廟算是個文化旅遊景點,但畢竟地方偏遠,遊客人數不多,即使遊客到來參觀,頂多拍拍照證明「到此一遊」,對天后信仰的傳播和廟宇收入幫助不大。 此外,論規模和建築,現時很多廟宇都不比大廟遜色,遊客不見得對大廟有特別興趣。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當天前來參拜的信眾絡繹不絕,達三四萬人之多。 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主奉天后媽祖,是香港最古老的天后廟,也是廣東沿岸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廟,始建於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曆史建築。 廟內仍保留了清朝嘉慶四年(一八零四年)所鑄的鐵香爐及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零年)鑄造的銅鐘等文物。
一般民眾需乘搭小船才能前往參拜,故平日信眾不多。 廟方多年來積極爭取遷往陸地,2015年12月終獲核准遷址銅鑼灣岸上,目前廟宇仍在興建中。 南宋咸淳十年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今東龍洲和西貢大廟灣)遊覽,並將遊覽過程及兩地天后古廟的歷史鐫石於北佛堂(今西貢大廟灣)為念,為香港最早記有確切年代的刻石。 南宋景炎二年六月(1277年7月),逃難到香港地區的宋端宗一行,船隊曾停泊於佛堂門南堂古塔(在今東龍洲),其後仍駐紮在官富場(今九龍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