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他們弘揚的東西也並算不上是邪教,畢竟反人類反社會的才算邪教啊。 但是即便是這樣,我有次跟他們探討的時候,他們提到說未來的趨勢是五教必然會統一,這是他們師尊的大願什麼的。 我聽到心裡很不舒服,五大宗教哪一個不是有千年的歷史,怎麼可能被一個只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民間宗教給統一了。。。
社會或青少年犯罪率不斷提高,而作奸犯科、殺人勒續者,十之入九,大概都是「無神論」者,甚至不知「良知」為何物的,大有人在。 我們「一貫道」,即本儒家精神的「神道設教」,能從人心根本處滋潤全身,讓靈明的本性再顯和光。 忠恕道院之落成,乃是全體道親一致的期望,更是老前人多年來的心願,願因忠恕道院的興建,更能團結道親的心,同心同德,共修共成。 在這樣的企盼下,前人、前賢們,無不以早日實現擁有基礎大道場可以統籌運作為矢志,為此大家奉獻時間和精力,無論財施、無畏施一起來,終於欣見它的成型。 民國七十三年(西元1984)十二月二十六日,一貫道各組線負責人如張培成、祁裕修、陳鴻珍、薛福三、高斌凱等各位老前人及林枝鄉點傳師齊集大香山慈音巖成立聯誼會,著手研究一貫道立案事宜。 ”字並圖案化,紋章圖案形如向6個方向放射光芒的太陽,象徵東京都作為日本政治中心的地位以及對自身發展的期盼。
一貫道道徽: 香港分支組線
寶光建德組出自上海寶光壇,1935至1947年由陳文祥、楊永江、劉長瑞、蘇秀蘭(女)等來台開辦。 寶光紹興組林夢麒、周素玲(女)、張志祺三位老前人,受潘道長指示來台開荒。 明光組出自浙江寧波明光壇,於1947年由於宗瑤及俞境長(女)傳入。 浦光組其人員來自寶光組玉山道場,後改隸香港浦光組汪友德。 1946、7年之際由匡佩華(女)、徐昌大、顧愛珩(女)等傳入。 發一組源於天津道場,1947年由劉振魁率先到臺傳教。
據說,無生老母創造了一切有生命的萬物,並接連派釋迦牟尼佛等先知下凡救世並將人帶回天堂。 和中國其他非基督教新興宗教團體相同,先天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無生老母等各種神靈的訊息,這種信息主要通過自動書寫的方式傳遞。 儘管在中國受到迫害,先天道還是發展壯大並傳至海外,對越南「高台教」產生顯著影響,該宗教是20世紀20年代產生的更大新興宗教。 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中共對法輪功、全能神教會等被其納入「邪教」(「非正統教義」)名單的團體發起大規模鎮壓。 與此同時,一些學者表示,這是繼20世紀50年代打擊一貫道的運動之後,中國發生的針對宗教團體的最大規模鎮壓。 ,因為國小時級任老師嚴格,至國中老師管理鬆懈,加上結交壞朋友,國一下功課開始趕不上,國二更差,二下遭到留級命運,父母很生氣。
一貫道道徽: 一貫道崇德學院校歌
因為以前人們都穿紅色禮服結婚嘛,現在你看,大家都穿白色婚衫結婚了。 【這個推論,簡直讓我的智商碎了一地啊】錯過了這個時期的,以後就要去閻羅王那裡去受苦了。 師尊師母雖已成道歸天,但是天命性理真傳仍然繼續普傳於世間,並由各組線道場代表明師的點傳師,續開萬八年的天命薪傳,普令一切眾生圓成還鄉覺路,合德同心成就彌勒家園,世界大同。 人心不古,難見清平盛世,皆因為人心與天心反常,社會秩序混亂,戾氣沖天,致天災地變叢生,欲化人心為良善,挽世界為清平,冀世界為大同者,唯有從根本救起。 一貫道道徽 論語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心性是人類的根源,心性壞了,道德才會普偏低落;道德無存,盜賊才會橫行,導致天災人禍的發生。 張載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宏揚大道,期待此一佳音早日來臨。
齊景公問政於乳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所以治國平天下之道,首先要修明人倫大道,否則國家一定大亂,雖然有繁榮的經濟,百姓還能安穩的享用嗎? 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至聖先師孔子與學生的談道中,很明細的將八德標示出來,詳載於四書之中,其真理,不限於時代、地域的差別,可謂行諸百世而不悖,放諸四海而皆準,乃是天下萬民修身養性,待人處世所必須遵守的原則。 一貫道,奉天承運,普渡眾生,在道真、理真、天命真的普傳下,萬民歡呼得救,從而良知良能顯露,從內心透出真誠,奉行五倫八德,闡揚優良的傳統文化,使社會上呈現祥和安定。 大道普傳之處,風行草偃,萬民安樂,繁榮進步,這是大道普傳的福音,也是奉行五倫八德的益處。
一貫道道徽: 一貫道
在一貫道道親的認知中,其他宗教的神、仙…等神祗,甚至是佛教的佛、菩薩都是「明明上帝」所化、所主宰的,故次等於明明上帝。 事實上,一貫道的理論與核心思想源自於宋明理學,其中,尤以二程以「理」、「天理」作為世界本體、造化之本、萬物之源的理論為發展基礎,這一部份,我們在第四章〈一貫道之見〉中會再作一簡述。 事實上,佛教的解脫道與佛陀的教法,重在煩惱的止息與解脫,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一貫道道徽 而佛陀的教法是以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三十七道品為基礎開展的解脫道、古仙人道跡。 而佛陀的教法並沒有所謂「青陽期」、「紅陽期」、「白陽期」的差別,因為佛陀的教法重在於對治我們的妄心,而非針對時空的事相論述。 一貫道在設計其理論時,抄襲有關彌勒菩薩的經論,當然乍看之下會感覺好像經典所說跟一貫道說的吻合。
一貫道道統溯源遙尊伏羲氏、黃帝、孔子、孟子、曾子等上古聖賢及釋迦牟尼佛、漢傳佛教達摩、惠能禪師等人為其祖師。 一貫道道徽 一貫道道徽 一貫道道徽 該教的宇宙觀將人類歷史分成青陽、紅陽、白陽三期,含有末劫救贖思想,相信無極老母派遣彌勒佛(轉世為祖師路中一)拯救凡間。 亦禮敬濟公(轉世為祖師張天然)、南海古佛、關法律主、呂法律主、孔子、穆罕默德、耶穌等仙佛神聖。
一貫道道徽: 一貫真傳 道統概述
忠恕道院,這座宏偉的建築是一貫道基礎忠恕的總壇,也是全基礎道親們研 修真理、進行各種活動、宏揚一貫性理心法的家。 民國三十五年及三十六年間,基礎壇之張培成、顧祥麟、袁翥鶚等前人從江蘇省崇明島來台,起初在台北市南昌街開設天豐壇,共同辦道,為維持大家生活,開設泰康食品公司,製造及販賣餅乾糖果。 民國二十八年,天津道德壇的張葆經、馮悅謙、劉在田、薛士誠、劉樹桐、張士逢以及來自山東的張寰影、胡壽安等前輩,到上海做生意,順便渡了幾個人,就在上海呂宋路新城隍廟邊上,租了一間十六席大小的二樓房子設立基礎壇,為上海第一大壇,這就是現今台灣基礎壇的由來。 1993年11月14日待考取材自埼玉縣的愛稱“彩之國”並圖案化為三色小人,藍色小人象徵“夢想無限”,紅色小人象徵“精力充沛”,綠色小人象徵“自然豐富”,三色小人握手並肩,共同快樂前行。
- 一貫道道統溯源遙尊伏羲氏、黃帝、孔子、孟子、曾子等上古聖賢及釋迦牟尼佛、漢傳佛教達摩、惠能禪師等人為其祖師。
- 而十年前的我才上小學四年級,一直到我上大學以前,我很少有主動上網查資料的習慣,上大學以後沒太關注這個也從來沒有查過,倒是後來媽媽去菩提院接觸了一些佛友才引起我的興趣上網了解一下,結果發現了真相的。
- 至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大風考又起,道場岌岌可危,乃叩萬首求老申慈悲,消除魔考,自行承擔劫難,發揮了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心懷,自此官考漸消。
- 海外的道務最早為天津霍永盛於民國三十年在香港成立的穎筏壇。
- 據馬西沙、韓秉方考證,一貫道淵源於羅教的支流大乘教,其前身是清道光年間興起的青蓮教。
佛、儒、伊斯蘭、基督、道教是五個宗教,不是五個宗派,五個宗教合起來修,修成什麼樣子? 不像佛,也不像基督,也不像回教,不知道修成什麼樣子。 五個宗教你願意學哪一個,你就進入這個教門,都是好事情。 五個宗教可以做朋友,可以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同維護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正確的。
一貫道道徽: 一貫道:中國最早的「邪教」
扶鸞又稱為借竅、降壇、顯化,扶鸞時用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 扶乩者為天才,抄字者為地才,報字者稱為人才(三才相當於市井鸞堂的正鸞生、唱鸞生、錄鸞生),按照一貫道的說法,透過扶鸞的儀式,可以讓仙佛與三才合靈,並藉此與信眾溝通或傳達訊息。 由於扶鸞借竅的方式極具爭議性,被認為是一種非理性的迷信操作,所以目前許多組線已漸不採用,專注研究關於道德修養的經典。 但仍有極少數組線仍扶鸞,將其訓文以作為教育人才之教材。
所以,我們佛門決不會拉基督教徒,叫他們放棄基督教來修學佛法。 人各有志,人各有緣,我們拉人家的信徒,這是不道德的。 我們與各個宗教往來,絕對尊重他們的宗教、信徒,讚歎他們的宗教、信徒,決不拉他的信徒到我這來,我們才能交朋友。 最近我在ANU的union court附近經常發現有人自稱是宣揚佛教、道教的。
一貫道道徽: 一貫道的殊勝與宗旨
,亦是絕對的真理,甚至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乃至靈性的創造者、主宰者,祂是萬法的起源、創育宇宙與靈性的主宰。 而明明上帝位居於「無極理天」,「無極理天」也是一貫道道親最終歸向的目標。 ) 將「心法」傳給白馬七祖二人…一直至十六祖劉清虛…乃至第十八代祖「活佛師尊」張天然。 我們再於第三章〈道脈探源〉中的〈白馬七祖〉一文探討。
宣稱符水治病、叩拜免罪、信一貫道得神力,在民間造成了許多人有病不醫而死亡。 自己的立身,處事能夠完美無缺,同時也勸化別人,使他們也能完美無缺,謂之己立立人。 自己明白了各種道理以後,並且切實遵行,使人人欽敬,希望別人也是如此,謂之己達達人。 一貫道的修行法門,是自覺覺他,正己成人的菩薩道,上乘法門,所謂「菩」是上求佛智,「薩」是下渡眾生,也稱之福慧雙修。 總之,己立己達,為內聖自覺的功夫,立人達人為外王覺他的功夫,必須要內聖外王齊備,才算修持圓滿,故必須要履行三綱領,五步功夫,八條目的大學之道,始達於成。 五倫者: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相互關係的常理、常道,乃是維持社會秩序的一股安定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