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2024詳盡懶人包!(持續更新)

在鼓勵就業政策中,交津計劃工時下限是每月72小時(全額600元)及36小時(半額300元),惟低津計劃卻要求受助家庭每月工時須增加兩倍以上;高額津貼規定申請人每月工時達到至少192小時或以上,基本津貼則要求至少144小時。 然而,本港低技術勞工職位「零散化、短期化、外判,甚至判上判」情況嚴重,數十萬「零散工」經常面對開工不足問題,例如裝修、地盤、家務助理等工作。 此外,雖然當局容許有薪假期、有薪病假亦可計算在工時內,但不少「零散工」其實並無有薪年假、有薪法定假期,「零散工」亦無「有薪病假」,因此有關做法對他們幫助不大。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低津原意是協助低收入家庭,若因工時要求過高而反未能受惠,實有違低津原意。

在推行「低津計劃」後,政府應監察有無此等現象,但我恐怕監察並不容易。 據4人入息限額經調整後,全額津貼住戶每月入息上限為22,400港元;四分三額津貼住戶每月入息上限26,900港元;半額津貼住戶每月入息上限為31,400港元;而各項津貼住戶資產上限為562,000港元。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調整後的入息及資產限額適用於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的申領月份。 然而,考慮到疫情下低收入住戶面對的經濟壓力,經諮詢立法會,政府決定單次凍結除4人住戶外所有住戶類別的職津入息限額。 2018年6月,政府推行高額長生津,讓那些資產較少的長者有一個金額更高的長生津。 在2019年,長生津讓15.4萬人脫貧及降低整體貧窮率2.2個百分點,減貧效果稍為提升。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就業不足家庭 疫情下缺乏適切支援(文: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09:

這個分析的引申意義便是:要扶貧便要協助這些低收入在職家庭及處理長者退休保障不足的問題3。 前行政長官便在2014年1月的施政報告中,建議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委員會亦限時降低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工時要求,有委員透露,在放寬職津計劃工時放寬至72小時後,只要申請人達基本工時門檻,子女一律可獲1,400元津貼。 扶貧委員會早前通過增加2021年「非公屋、非綜援住戶生活津貼」N無津貼撥款,更擬放寬職津計劃工時,合資格申請者子女可劃一獲1,400元津貼。 另外,也進一步完善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經濟審查機制,由關愛基金第二輪「N無津貼」申請住戶比第一輪增加約四成,有17萬7,800戶,委員會同意為「N無津貼」額外撥款約5.71億,兩輪津貼總預算開約31.37億。 如符合資格的照顧者在試驗計劃第三期開展時(即2021年4月),已經為受照顧的殘疾人士提供最低要求的照顧時數,則最早可於2021年4月開始獲計算津貼,而津貼為期最長至2023年9月底。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香港人一向鍾意去日本旅行,自日本喺上年10月放寬入境限制後,唔少港人都急急腳「返鄉下」。 講到去東京旅行,淺草一定係大家必去嘅景點之一,早前歐錦棠前往日本拍攝ViuTV劇集《打天下2》,而佢趁住空檔外出閒逛。 近日歐錦棠不時喺社交網站出PO寫上今次嘅行程感受,其中包括力數淺草三宗罪,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津貼2023|傷殘人士津貼2023

成功申請者可獲退還6成已繳學費,上限45,000元,最多可申請退還兩個課程的學費,學費會在申請者圓滿修畢一個學期課程後分期退還。 年滿40歲或以上的失業求職人士,擔任全職或兼職長工(兼職即每星期工作18小時至少於30小時),可享在職培訓。 聘用40歲至59歲失業求職人士的僱主,可就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4,000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3至6個月。 聘用60歲或以上失業或已離開職場的年長求職人士的僱主,則可就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5,000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6至12個月。 而合資格僱員在職培訓期內留任滿3個月或以上,可申領每月最高$1,000的留任津貼,直至完成在職培訓為止。 是2019年4月1日至9月30日這個期間,「在職家庭津貼」住戶的整體平均每月金額的兩倍。

「低津」就入息與工時兩方面設有申請資格,分別有高額基本與半額全額兩個等級,並於2016年12月6日取消離港限制。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涵蓋港鐵、專營巴士、綠色專線小巴、渡輪、電車,以及由運輸署批准納入計劃的指定紅色小巴、街渡及提供居民服務(邨巴)或僱員服務(員工巴士)的非專營巴士服務路線。 每輛獲批准參與計劃的紅色小巴、邨巴、員工巴士及街渡上,車廂內或船隻內或八達通讀寫器上都會展示補貼計劃的標誌。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支援特殊幼兒開支冀消化輪候隊伍 議員批說法取巧

換言之,在未達最低工時要求下,這些家庭會同時喪失在職及兒童津貼,這猶如雪上加霜。 為了減低生活開支,這些家庭往往先節衣縮食,基層兒童必首當其衝,食不果腹之餘,亦嚴重影響其成長與發展,長此下去兒童貧窮問題勢必惡化。 舉例而言,關愛基金非公屋、非綜援住戶生活津貼(N無津貼)方面,入息限額主要參考「輪候公屋入息限額」,當中充分考慮「私樓住戶租金貴」問題,同時亦不設資產審查,便利申請家庭。

在4人住戶方面,政府會按機制調整入息限額,經四捨五入原則,全額津貼入息限額維持不變,而四分三額及半額津貼入息限額分別稍為放寬至26,900元及31,400元,均與舊的入息限額相差100元。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成立香港年金有限公司,於2018年年中推出公共年金13計劃。 由於公共年金的概念對一般巿民來說較為陌生,我於2018年4月29日的網誌中,試圖減低不少人對公共年金的誤解。 1975年於美國推行所得稅抵免 ,對象以家庭為單位,不同家庭成員收入門檻及抵免率不同;美國2004年,2,100萬家庭取得360億抵免,使500萬家庭脫貧。 世界各國或地區都規定有標準工作時數,如中國、加拿大等標準工時為48小時。 在歐洲,法國標準工時為35小時;其他歐盟國家如德國、英國和愛爾蘭等均採用48小時為標準工時。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入息及資產限額

受惠對象為正輪候公屋的一般申請住戶,包括二人或以上的申請住戶;或「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的申請者。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凡符合編配公屋基本資格、已輪候公屋逾3年、仍未獲首次公屋編配、居於香港但並非居於公營房屋及沒有領取綜援即可申請,皆可申請~需注意,一般公屋申請住戶中,居住於公營房屋、領取綜援或正在獄中服刑的申領者或家庭成員,並不符合資格領取現金津貼。 「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是一項須經過家庭入息及資產審查的計劃,為合資格並考進認可院校,但又有經濟需要的全日制學生提供資助。

  • 長者只要年滿 65 歲並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即可享用醫療券服務。
  • 現時於1946至1972年出生的香港居民均可參與此計劃,每次診症獲政府資助$280。
  • 現屆政府就有關制度先後進行兩次主要的調整,讓更多低收入家庭受惠及所得津貼更多(見上圖)。
  • 2021年9月底,職津計劃約有61 800個「活躍住戶」(涉及接近21萬人),也較前低津計劃增加超過一倍。
  • 最低工資實施後,正值香港消費總額急劇上升之時(其中部分來自內地到港遊客),勞動市場吃累,求過於供,失業率不致上升。
  • 這個分析的引申意義便是:要扶貧便要協助這些低收入在職家庭及處理長者退休保障不足的問題3。

漁護署與食環署聯合行動 漁護署與食環署早前展開聯合突擊行動,漁護署人員在店鋪內檢獲懷疑用作食物的狗肉或貓肉,並安排作化驗。 已故的「巴士阿叔」名言「你有壓力,我有壓力」相信不少人聽過,而近日竟然出現新一代「巴士阿叔」! 昨日(12日)網上流傳一段題為「巴士阿叔隻揪」的片段,其中發生口角的人物同樣為一老一青兩男子,「橋段」相當熟悉,但今次「挑釁」的原因卻非電話談話被打斷,而是年輕男子着對方戴好口罩。 在新冠疫情及防疫措施均有放緩的當下,口罩令卻仍未解除,確實容易令市民出現意見分歧,導致口角或衝突。 有線電視尋日宣布向政府交還收費電視牌照,開播近30年嘅有線完成歷史任務,日後只會經營免費電視。 30年來,有線雖然未能喺市場上取得突破,但多個頻道嘅節目捧起過唔少藝人,部份人離巢後都發展順利,唔多唔少同喺有線儲落嘅經驗以及人氣有關。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2022 4人家庭入息限額放寬 一文睇清申請資格及步驟

《香港財經時報》整合入息及資產限額、職津申請資格及津貼金額詳情。 政府今日(三月三十日)公布將於今年六月開始落實具時限的特別措施,即由二○二一年六月至二○二二年五月降低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的工時要求。 此外,政府將由二○二一年六月起取消以個人為申請單位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個人交津)計劃。 年滿65歲並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長者,每年可獲發$2,000醫療券,醫療券累積金額上限為$8,000。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至於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交津),1至3人住戶入息限額介乎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65%至100%,反映勞工處在界定1至3人貧窮住戶上,亦不限於每月入息中位數60%或以下的勞工(見下表)。 消息人士指,由於試驗計劃的內容與訓練中心及幼兒中心相近,冀屆時可將現時的輪候人數「消化」。 另外,正輪候的特殊幼兒中心的兒童,無需經過家庭入息審查可獲學習訓練津貼,約3300名有特殊需要幼兒受惠,措施涉款1.18億元。 個人交津計劃目的是協助減輕低收入在職人士往返工作地點的交通費負擔,惟政府將於今年6月取消個人交津計劃,申請人可於今年8月31日或以前遞交涵蓋申領月份至今年五月的最後一輪個人交津申請。 職津計劃將於四月一日實施改善措施,包括容許一人住戶申請、放寬入息限額、容許住戶成員合併計算工時、增設一層工時要求讓合資格住戶領取較高的津貼、調高津貼金額,以及增設一層四分三額津貼。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學生資助住戶 可獲發4,640元

表二顯示於2019年2月1日的每月平均綜援金額,除了一人住戶外,其他住戶人數住戶的每月平均綜援金額略低於2019年的貧窮線8;換言之,單靠綜援只能幫助部分受助住戶脫貧。 這也是何以2019年年中領取綜援人數約為31.8萬,當中只有約一半人,即15.5萬人,可以脫貧的原因。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不過,要留意的是,在2019年的綜援計劃下,領取綜援人士若有工作收入,每人最高可獲豁免計算2,500元,換言之可讓更多住戶脫貧。 現屆政府就有關制度先後進行兩次主要的調整,讓更多低收入家庭受惠及所得津貼更多(見圖一)。 職津計劃的入息限額與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掛鈎。

新申請住戶可以郵寄方式或親身把申請表(即表格2)連同所有所需文件副本交到就近居住地區協助推行項目的服務單位。 如所有住戶成員均為60歲或以上長者的住戶、所有住戶成員均為24歲或以下青年的住戶或無家者,可分別到長者服務單位、青少年服務單位或接受無家者申請的服務單位遞交申請,截止日期為5月31日。 新申請的四人或以上住戶可於明日起,親身或以郵寄方式把申請表連同所有所需文件副本交到就近居住地區的服務單位。 所有住戶成員均為60歲或以上長者的住戶、所有住戶成員均為24歲或以下青年的住戶或無家者,可分別到長者服務單位、青少年服務單位或接受無家者申請的服務單位遞交申請。 照顧者提供給殘疾人士的照顧指日常生活的獨立活動,例如膳食、家務、藥物管理、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及接送服務等,及/或殘疾人士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個人照顧及協助,例如協助殘疾人士走動、穿衣、如廁及個人衞生等。 對於部分照顧患有行為或情緒問題的殘疾人士的照顧者可能須要先平伏有關殘疾人士的行為或情緒後才能提供上述日常生活照顧,所涉及平伏有關殘疾人士的行為及情緒的時間可計算在內。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

根據其檢討報告,申請津貼2人住戶租金中位數佔其住戶入息中位數比例47%。 交津方面,1至3人住戶入息限額介乎每月住戶入息中位數65%至100%,可見勞工處界定1至3人貧窮住戶,不限於每月入息中位數的50%及60%。 此外,消息人士預計明年上半年推出的高額長生津,亦會納入「雙糧」措施,具有1年追溯力,預計有36.59萬人受惠;另今年內會放寬長生津資產上限,預計12萬7千人受惠,兩項措施首年開支共約65.3億元。

職津計劃的申領期為遞交申請前剛過去的六個曆月,合資格住戶須就每個申領期提出申請。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宣傳方面,隨着疫情放緩,職津處已逐步重新安排與不同團體合作推廣計劃,包括在公共屋邨設置流動資訊站,到校向學生家長介紹職津計劃,向參與再培訓課程的學員推廣職津計劃,舉辦簡介會及申請表格填寫諮詢會等。 較早前,職津處也製作了三條動畫短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別介紹職津計劃、如何填寫職津計劃申請表格,以及如何經網上填寫及遞交職津計劃的電子申請表格。 職津處並計劃將於今年12月推出優化職津計劃網上申請服務第二期新功能,包括讓申請人在網上撤回已提交的申請、更改已提交的資料,以及提出覆核/上訴申請等。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申請4大資格(個人)

例如:申請是於2019年4月1日至4月30日遞交,則申領期為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 美國針對低收入人士及其家庭推出了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Medicaid”(低收入醫療保險)、托管資助、兒童稅務優惠,以及收入稅務優惠等。 法國的「積極互助收入」(RSA)方案沒有工時要求,針對25歲以上(單親則為18歲以上)的失業或低收入公民,有子女者可以領取更多津貼。 在職貧窮(working poverty)是指擁有固定工作但相對貧窮的人士(例如收入低於貧窮線), 雖然得到工資,但工資的金額不足以維持一個合理的生活水平。 關愛基金「N無津貼」的入息限額,參考「輪候公屋入息限額」,考慮「私樓住戶租金貴」問題,同時亦不設資産審查,申請條件及手續較簡單。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學生車船津貼計劃

第一期優化措施推出後,申請人可使用「智方便+」數碼簽署電子預填表格及即時在網上遞交申請,大大省卻列印、簽署及郵寄所需的程序及時間。 職津申請人更可通過「智方便」隨時隨地下載申請紀錄和查閱負責處理申請的個案主任姓名及其聯絡方法以查詢申請進度等。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現行在職家庭津貼,按照申請家庭每月工時及入息發放津貼,工時門檻為144小時,過往被指要求過高,令從事散工或兼職的家庭難符合要求。 計劃規定在每半年的申領期內,申請人及每名家庭成員只可離港最多不超過30日;若離港超過30日,則申領期內離港不超過5日的某些月份,才可領取該些月份的低津。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申請資格

對於有工作能力而沒有工作的人士,綜援制度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及特別津貼,以鼓勵及協助他們就業。 我在這裏特別要講解其中一項,即在今年2月1日起增加了豁免計算入息的上限,由過往的每月2,500元,增加至4,000元。 由2022年10月起,政府會把「關愛基金」下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照顧者津貼恆常化,並提高金額,例如低收入家庭照顧者每月生活津貼會由2,400元增加四分之一至3,000元,惠及約10,000名照顧者。 【在職家庭津貼2022】申請2022政府公布,由2022年4月1日起生效的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的入息及資產限額。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資助詳情

住戶可透過郵寄或網上填寫表格進行申請,包括使用文本申請表格,填妥後郵寄至觀塘郵政局郵箱62600號(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或投入指定地點的投遞箱,或直接在網上填寫並遞交申請表格,詳情可按此查閱。 以4人家庭為例,包括父母及兩名未滿15歲的子女,如只有父親有全職工作,每月工時200小時、住戶每月收入18,000元,在資產不高於限額的562,000萬元的情況下,每月可獲共4,200元津貼,包括1份全額高額津貼及2份全額兒童津貼。 勞福局表示,職津計劃的入息限額與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掛鈎。 羅致光指,職津處會根據申請人對上一次的成功申請準備一份電子預填表格,方便他們遞交新一輪申請,申請人只需在網上更新部分資料,提供新一輪申請的住戶入息、工時及資產證明即可。 護老者如基於某些原因,例如離港外遊或入住醫院接受診治,又或因受照顧長者離港外遊或入住院舍接受暫託服務等,而在某曆月內有一段時間未有/不需為受照顧長者提供照顧,但仍能提供每月最低要求照顧時數,護老者仍可獲發放該月津貼(註七)。

還有,在缺乏勞工法例及生活工資保障下,這仍然是要把這些低收入家庭推向惡劣的勞工市場,強迫他們接受更低薪及更不穩定的零散工作,不但完全漠視經濟衰退、就業職位不足的實况,而且進一步助長在職貧窮問題。 更甚的是,這些一次性的現金措施或津貼亦不時淪為紓解民怨的手段。 設有經濟審查的綜援計劃是本港社會保障制度的支柱,為有經濟困難人士及家庭提供現金援助,以應付基本生活需要。 除綜援外,政府透過公共福利金計劃和在職家庭津貼計劃(職津),分別為長者、 殘疾人士和低收入在職住戶提供一系列的津貼,普遍而言,年老、殘疾或健康欠佳的受助人可領取較高的標準金額及更多補助金和特別津貼。 現時低津的申領期為過去6個月,津貼會按每月計算,申請人每一個符合申請資格的月份,可獲發該月的津貼。 計劃亦規定申請人在滿半年後的一個月內要提出申請,對於工作繁忙又難以索取文件(工資、工時、銀行月結單等)的基層申請人而言實過於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