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癌成因2024詳解!(小編推薦)

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如: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二粒以上)、淋巴結膜外侵犯、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須行手術後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時須要利用面具及模具或其他輔助固定病人頭頸部,製作鉛塊及驗證片,以確保治療效果並儘量減少對周遭正常口腔組織的傷害。 病患在行放射治療前要先評估牙齒及牙齦的狀況,在照射範圍內如有厲害的牙周病或蛀牙,則在治療前要先治療或拔牙,拔牙後要等1-2星期,齒槽傷口癒合良好後才可開始放射治療。 手術後須長期的使用氟膠及牙托並注意口腔衛生,使牙齒保持健康。 現代醫學對於口腔癌的治療有三種方法:單獨或合併採取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

舌癌成因

由於絕大多數口腔癌患者為男性,因此若僅就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1991年排在第七名,到了1995年則已高升為第五名,僅次於肝、肺、胃和結腸直腸癌,而超越了鼻咽、食道癌症。 到了2004年,國人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口腔癌死亡率排名已高居第四位,僅次於肝癌、肺癌及結腸直腸癌。 口腔癌在所有癌症的死亡率中,排名雖非位居首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對國人的健康威脅,與日俱增。 在所有的癌症中,口腔癌死亡平均年齡在所有男性癌症中最年輕,同時死亡年增幅率卻最高。 而且就24-44歲這一年齡而言,在2002年口腔癌是所有十大癌症中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個案數及粗發生率各為840人及22.4,領先第二名肝及肝內膽管癌的833人及21.56,以及第三名結腸、直腸癌的340人及8.92,其嚴重性可以想見。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成因

第四期為病灶大於四公分且有周圍組織深部的侵犯;或不論原發腫瘤大小,但有對側或兩側頸部轉移或單側頸淋巴結大於3公分等;或不論原發腫瘤及頸部的情況,但有遠處器官轉移等。 除了定期做自我檢查外,更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 如有上述可疑症狀,或發現有超過二星期以上仍未癒合的口腔病變,也應立即就醫,必要時應進一步接受切片手術,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對抽菸者而言,此處為易發口腔癌之處,起先多以白斑症表示,隨後再發生癌病變;腫瘤本身為乳突狀或外生性,較少扁平或潰瘍。 檢查時將頭向後傾,口張開即可見到(也就是舌在嘴裡往上翹,所接觸到的平面即是),注意有無任何潰瘍、粗糙表面或突起之處。

  • 在死亡率方面,衛生署的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口腔癌從早期的排名十名以外,升到1991年的第十名及1995年的第七名,至2004年又升為第六名。
  • 口腔白斑泛指發生在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塊,表面平坦或稍突出,以單純擦拭方式並不能去除。
  • 舌癌初期常表現疼痛症狀,隨著病程進展而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喉嚨及耳部。
  • 以下提供幾點於日常生活中預防口腔癌發生的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前期常以白斑病變存在,癌病變本身有時會痛,但並不顯著,有時會有燒灼感。 檢查時以兩手指頭撐開頰部,使露出此處黏膜,此部位平常較易被遮掩住,因此較不易注意到其變化。 其實口腔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不願以理性及科學的態度來接受西醫的檢查及治療。 以目前的技術而言,不論西方先進國家或台灣,治癒口腔癌的病例比比皆是,只要能把握以下重要的三原則一一事先預防、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相信即能遠離口腔癌的威脅。

舌癌成因: 口腔癌

2004年,國人男性口腔癌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3歲,比所有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年輕約13歲。 舌癌成因 值得注意的是,國人男性口腔癌的平均死亡年齡,也較其它較少有嚼食檳榔習慣的國人女性口腔癌患者,或歐美地區口腔癌患者的死亡年齡中位數,也提早了約13年,這也顯示檳榔導致癌症的危害效應,比其它可能的致病因子為烈。 在死亡率方面,衛生署的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口腔癌從早期的排名十名以外,升到1991年的第十名及1995年的第七名,至2004年又升為第六名。

舌癌成因

大量攝食檳榔生物鹼時,會抑制大腦活動,出現行動遲緩的現象。 配料中的荖花、荖藤及荖葉含有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包括黃樟素、丁香油酚等。 其中黃樟素在體內會被代謝為hydroxychavicol,而高濃度的HC會對細胞造成氧化性傷害,產生基因毒性、染色體異常等,因此黃樟素已被確定為致癌化合物,特別是誘發肝癌,也已知會形成黃樟素-DNA鏈結物。 丁香油酚則有毒殺細胞的效果,它可使細胞內重要解毒物穀胱胜肽濃度降低,導致細胞死亡。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症狀與自我檢查

在初始臨床狀上可能是以白斑(含紅白斑)、紅斑、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疣狀型腫塊或以潰瘍型病變等四種型態呈現。 不過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病變長期無法自行癒合,且範圍持續擴大。 剛開始發生時,這些病變並不一定會伴隨有疼痛或出血的情形,而使得患者輕忽,躭誤病情。 但隨著病變的持續進展,一些明顯的症狀就會出現,而引起患者的注意。 舌癌成因 這些症狀隨著侵犯的部位而有不同,包括隨著病變擴展侵犯鄰近組織如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顎骨、鼻竇腔、鼻腔時,會陸續產生麻木、疼痛感、舌運動困難、開口、吞嚥或講話障礙、流血、牙齒鬆動、鼻塞、痰或唾液中帶血、病理性骨折、臉頰皮膚穿孔等病徵的產生。

配料中的石灰、紅灰會在口腔內造成高鹼性環境,在鹼性狀態下,檳榔子中的成分單寧酸會呈現紅灰色,這也是檳榔族會吐紅汁的原因。 這時單寧酸會釋放出自由基,破壞口腔黏膜細胞,進而演變成口腔癌。 舌癌成因 此外,石灰或紅灰中可能含有二十多種金屬元素,有些甚至含有高致癌性之砷。 而紅灰中的兒茶素,當濃度過高時,亦會有細胞毒性之反效果。 由於化學治療並無法治癒口腔癌,僅能暫時減緩癌症細胞生長的數目及速度;相反的,由於在使用期問常會造成患者不適及抵抗力減低等全身性後遺症,反而造成後續治療的困擾,因此目前只能做到延長生命或扮演輔助性治療的角色。

舌癌成因: 口腔癌

更嚴重的是,有嚼食檳榔習慣者,通常也會抽菸;檳榔同時加菸葉會加速檳榔生物鹼硝化衍生物反應,產生亞硝基胺,也會引起口腔黏膜病變,產生口腔癌,這無異是火上加油,也是嚼檳榔同時又吸菸者得口腔癌的機會比單獨嚼檳榔者高的原因。 下唇之鱗狀細胞癌常無痛,生長緩慢,且很少向深層侵犯及遠處轉移。 檢查時以手將上下唇均往外翻,注意這部份每一地方之顏色或某些部位構造有異常情形如潰瘍或突起、白斑。 目前口腔白斑的處理方式,視病變進展程度,包括觀察、藥物治療及手術切除等。 藥物治療方法包括局部塗抹及服用,如胡蘿蔔素及維他命A等,但仍有部分患者反應不理想或病變消除後再度復發,因此必要時仍需再度接受後續手術切除治療,手術方法包括一般手術或以雷射、冷凍手術方法切除,同時去除口內造成局部刺激源之不良補綴物。 在台灣,頰部內面是口腔癌好發之部位,表面常呈乳頭狀或潰瘍狀,近咬合面處常易被牙齒咬到。

舌癌成因

由於牙齦癌常會造成牙齦組織之喪失與齒槽骨之暴露,甚或造成牙齒動搖,因此患者與醫師皆須與慢性牙周疾病做正確之區別診斷,以免誤拔牙齒而造成癌細胞之擴散或耽誤治療時機。 一般牙周炎較少造成潰瘍及表面壞死,牙齦癌常會疼痛,且刷牙時易造成流血,常以潰瘍形式存於附著牙齦上,並易侵犯至其下之齒槽骨,下顎骨比上顎骨發生率高。 此外,國內許多醫學中心的研究統計也發現,高達八至九成以上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 在國際上,歐美及日本等地區,口腔癌的發生率都很低,他們的致癌危險因子,主要是菸與酒;相對的,在檳榔文化盛行的地區,如台灣、印度、斯里蘭卡、中國湖南、東南亞地區等,口腔癌的發生率都居高不下。 在印度,甚至位居所有癌症發生率的首位,這可能與印度地區的檳榔嚼塊內習慣配上菸草有關。 這些流行病學證據都明確指出,嚼食檳榔是引發台灣地區口腔癌形成的最大元兇。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症狀與自我檢查

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單一的因素會導致口腔癌的產生,但許多研究顯示多重因素會提高口腔癌之發生率,其中環境因素(外來致癌物質的慢性機械與化學性刺激)在口腔癌的生成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慢性刺激形式有許多種,包括嚼檳榔、抽菸、喝酒、梅毒、陽光照射、營養缺乏、放射線治療、不良口腔衛生及補綴物等可能原因。 至於預防的方法,則以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最為重要。 以下提供幾點於日常生活中預防口腔癌發生的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至於放射治療可用於不同大小的口腔癌,對於第一期及第二期小的侷限性腫瘤,單獨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都是一有效療法,治療率很高。 舌癌成因 但對於第三及第四等晚期的病人,則可能須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

病情再進行時,進一步口腔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淋巴轉移,常會在頸側觸摸到無痛,不動性的腫大淋巴結;此時若再延誤治療,癌細胞最後會轉移至肺、肝、骨髓等全身部位,這時已到癌症的末期,藥石罔效了。 口腔白斑是最常見的一種口腔癌前病變,統計約有一半以上的口腔癌在發生前,口腔黏膜會先產生長期存在的白斑病變。 口腔白斑泛指發生在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塊,表面平坦或稍突出,以單純擦拭方式並不能去除。 在台灣,絕大多數的口腔白斑與嚼食檳榔有密切關聯,其餘致病因素包括飲酒、抽菸與口內不良製作假牙及銳利牙齒邊緣長期刺激所造成。 舌癌成因 口腔白斑需進一步切片確定診斷,以排除已產生口腔癌的可能性。 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口腔白斑平均約經過7至10年,就有可能轉變成惡性病變,因此口腔白斑雖然僅係臨床名詞(並非正式之診斷病名),但在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口腔癌前期病變,不能掉以輕心,早期的正確診斷與治療極為重要。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成因

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依癌症分期而有不同程度的切除。 原位癌病例一般只做病變處切除(以病灶周圍再加2公分左右的安全距離)。 第一期病例只做病變處切除,視病情需要加做上頸部淋巴結切除。

由於位於舌下,口底部之口腔癌需仔細檢查後才能發現,檢查時須將舌頭伸出嘴外,左右擺動,查看舌頭的活動性,正常情形應很靈活,否則要注意舌根或邊緣是否長了腫塊。 接著將舌頭捲起,查看舌腹面,看左右舌緣、口腔底部組織,用手指觸摸口腔底部有無突起。 在西方國家,口腔癌約佔所有癌症之3-5%;但在東方國家,特別是印度竟高達50%以上,這與其特殊的嚼食檳榔嚼塊加菸草的口腔習慣有關,台灣也是嚼食檳榔盛行的國家,口腔癌發生的比例也不低。 在口腔癌發生率方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台灣地區男性每十萬人口粗發生率從1979年的4.08人,1988年的7.44人,1995年的15.27人到2002年的29.23人,增加了7倍多。 口腔癌是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頰黏膜、齒齦、腭部、及顎骨等。 病理組織學上包括鱗狀細胞癌、疣狀癌、肉瘤、唾液腺癌、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等;另外有些全身性癌症亦有可能轉移至口腔,包括消化道癌症、乳癌、肺癌、肝癌、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

舌癌成因: 口腔癌的成因

在表面皮膚的檢查上,先觀察顏色是否相同,注意突出的地方如痣、硬塊是否比先前變大、變厚或顏色改變。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檳榔種植面積從1953年的603公頃,增加到1999年的56593公頃,足足增加近94倍;檳榔產量更是驚人,從1623公噸增加至173907公噸,增加了107倍之多。 同一時期台灣地區的人口數增加不到3倍,這一方面顯示台灣人口中嚼食檳榔的比例及數目大幅增加外,同時每年每人檳榔消費數也同步增加。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國人檳榔消費量,從1971年的每人0.7公斤,增加到2004年的6.3公斤,也難怪在這段期間,台灣地區的口腔癌發生率與死亡率,會呈現急速增加的現象。

舌癌成因

舌癌初期常以小潰瘍表現,並逐漸向深層及遠處侵犯使舌失去其正常之活動性,造成吞嚥及講話之困難。 舌癌初期常表現疼痛症狀,隨著病程進展而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喉嚨及耳部。 舌癌成因 某些疾病由於會導致舌背味蕾萎縮,而導致此區易產白斑病及口腔癌機會增高,,如嚴重鐵質缺乏、維生素B缺乏、Plummer-Vinson症候群、第三期梅毒及扁平苔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