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膽囊癌的症狀,並不是很有特異性,跟一般的腸胃不舒服或膽結石症狀很類似,像是上腹痛、有時會噁心嘔吐、脹氣、食慾下降、體重下降。 可能會在右側腹部摸到腫塊,假使有黃疸症狀的話,代表膽囊癌已經造成膽道阻塞。 既然膽囊癌的發生常與膽囊慢性發炎有關,膽道變異也就成了另一樣危險因子。
現有教科書也仍將肝內膽管癌放原發性肝癌中;在原發性肝癌中闡述,事實上肝內膽管癌無論在病因、發病機制、病理學和生物學行為、臨床表現和治療上均與原發性肝細胞肝癌不同,而與肝外膽管癌相近。 由於大多數的肝癌是以臨床診斷為主,而肝內膽管癌的確診應以病理、盡活檢為標準,所以肝內膽管癌與原發性肝癌的鑑別診斷有相當的難度。 膽管癌根據發生部位又分為肝內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主要表現有迅速進行性加重的阻塞性黃疽、體重下降、膽囊腫大、肝腫大及消化道症狀:食慾減退、消化不良、畏食油膩等。 而腹痛和急性膽管炎症狀少見,臨床難與胰頭癌或壺腹周圍癌鑑別。
膽管癌原因: 醫師 + 診別資訊
該病發病年齡通常在40~50 歲,常有體重減輕或消瘦,手術探查及組織學檢查可以確診。 對於節段性或瀰漫性膽管狹窄的病例,由於膽道的廣泛狹窄及膽管樹的廣泛纖維化,將其與膽管癌區別開來較為困難,尤其是當肝內膽管未被侵及時,肝內膽管廣泛性擴張更常見於膽管癌而不常見。 但有肝外膽管狹窄者,一定要考慮膽管癌的可能,必要時可行細胞學或活檢以排除膽管癌。 值得注意的是因具有惡變傾向性,無論在初診或隨訪時,都應考慮到惡變的可能性。 黃疸突然加重,膽道造影顯示膽道或膽道節段性明顯擴張,出現息肉樣包塊,且直徑≥1.0cm,進行性狹窄或擴張等,則應考慮已發生膽管癌。 此時採用血清腫瘤標記物(CEA、C19-9)和膽道細胞學檢查,磁共振膽道造影和ECT 等方法,對確定診斷可取令人振奮的結果。
文獻報告上、中、下段膽管癌的生存期分別為(8.75±6.31)、(10.31±8.01)和(14.48±12.95)個月,以上段膽管癌的生存期最短,下段膽管癌最長。 屬浸潤型、低分化、有淋巴結轉移和肝轉移的膽管癌其生存期明顯縮短,表明其預後差。 而屬乳頭型、中高分化、無淋巴結轉移和肝轉移的肝外膽管癌預後相對較好。 不同治療方式的預後比較,以手術切除者最佳,明顯優於單純減黃手術者。 因此,對有條件的肝外膽管癌患者,應盡可能早期作根治性切除。 手術切除雖能取得近期療效,但在遠期效果上仍不夠滿意,局部復發率很高,因此需待有新的突破,方能脫離現狀而有所前進。
膽管癌原因: 癌症不是長在體表
進行性黃疸是膽管癌的主要癥狀(80%~90%),其他如體重減輕、身體瘦弱、肝臟腫大,有時並能觸及腫大的膽囊,均為本病常見的癥狀。 A:膽結石最常出現的癌症,就是膽囊癌與膽管癌。 膽管癌原因 膽囊癌好發的年紀幾乎都是老年人,年紀最長大約是70歲以上,都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形成病變。 而膽結石常見的好發年齡是40歲以上女性,但是也有比較年輕20~30歲就有膽結石。
膽管癌源於膽管細胞的惡性變異,有別於肝癌起源於肝臟細胞。 因為膽管系統的構造連接肝臟至十二指腸,所以,膽管癌較難察覺,加上膽管癌早期病症不明顯,要等到腫瘤開始阻塞膽管,病人才會出現黃疸,小便呈茶色等現象,或因有毒物質未能排出而消瘦及食慾不振等。 但是缺少了膽囊這個儲藏庫,被製造出的膽汁會直接進入十二指腸,有些人就會發生腹瀉。 幾年前有個醫療糾紛轟動一時,當時有一位法官,就是因為膽囊切除術後「稍微吃油一點就會拉肚子」,在手術後憤而控告台大名醫。 但其實多數人的身體會慢慢適應沒有膽囊的生活,腹瀉情況通常也會有所改善,只是在飲食的內容與方式,通常會建議做些調整。 6門體靜脈分流術:合併門靜脈高壓者,應適當使用門體分流術。
膽管癌原因: 無聲殺手!膽囊癌末期致死率高 症狀、高風險族群及治療方式
7.選擇性血管造影及經肝門靜脈造影 可顯示肝門部入肝血管的情況及其與腫瘤的關系,膽管癌多屬血供較少的腫瘤,血管造影一般不能對腫瘤的性質及范圍做出診斷,主要可顯示肝門處血管是否受到侵犯。 若肝固有動脈及門靜脈幹受侵犯,則表示腫瘤有肝外擴展,難以施行根治性切除。 6.纖維膽道鏡 可明確病變部位、范圍,尤其適用於肝內膽管、十二指腸胰腺段膽管的較早期腫瘤,纖維膽道鏡不僅可顯示病變的形態,並可作活檢來明確診斷。 經口膽道子母鏡以及纖維膽道鏡更可直視膽管內病變並鉗取組織活檢或細胞刷檢。 ⑦相鄰血管受累的處理:肝門部膽管癌有時浸潤生長至膽管外,可侵犯其後方的肝動脈和門靜脈主幹。
可全身應用,也可經動脈插管應用,由於膽管的血液供應來自於肝動脈,故動脈化療可能較前者有更好的療效。 有一些研究的確表明化療可能緩解膽管癌所引起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可能延長存活期。 一組報告49例患者,以氟尿嘧啶(5-FU)為主要藥物化療,另一組41例隻作一般護理,治療組有36%,而未治療組隻有10%患者延長高質量的生活4個月,前者中位生存期為6個月,而後者隻有2.5個月。
膽管癌原因: 胰臟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化學治療:膽管癌對化學治療並不敏感,膽管癌較其他胃腸道腫瘤例如結腸癌化療敏感性差。 但化療可能緩解膽管癌所引起的症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還可能延長存活期。 華支睾吸蟲:在東南亞,吃生魚感染肝吸蟲者導致膽道感染、膽汁淤滯、膽管周圍纖維化和膽管增生,是導致膽管癌發生的因素之一。 膽絞痛的狀況,就是膽囊持續收縮想把膽汁送進腸道,但是膽管卻被結石塞住,或因為其他原因無法暢通,這時候就很可能會發展成膽囊炎。 膽囊炎就是膽囊發炎,又可以分成急性跟慢性,如字面上的意思,這篇文章主要著重在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大部分是膽結石造成的(佔了90-95%),非膽結石原因則佔剩下的5-10%。
在膽道造影中可見病變膽管的狹窄是兩邊對稱的,且邊緣較光滑。 需進一步行胰腺功能檢查、ERCP、CT和術中活檢確診。 膽管良性腫瘤:在病史、體檢和直接膽道造影中,膽管良惡性腫瘤的鑒別很難,一般需依賴於組織學、細胞學檢查。 8.磁共振胰膽管造影 可顯示近乎100%的肝外膽管,90%不擴張的肝內膽管也可沿肝外膽管向上追蹤,85%~100%可明確梗阻部位。 優於PTC和ERCP的是,MRCP可同時顯示梗阻近端和遠端的膽管,因此能計算梗阻的長度以及距離壺腹部的長度,便於手術計劃的制訂。 MRI常規的橫斷和冠狀面掃描還可提供肝臟及周圍組織的受累情況。
膽管癌原因: 膽管癌的成因與治療
在膽道造影中可見到結石透亮影和杯口狀影,且膽管壁光滑,但與息肉型膽管癌的鑒別較難。 膽管癌的特點是:①腹痛比黃疸明顯;②夜間痛、靜息痛為主;③ALP、γ-GPT早期顯著升高;④B超和CT可見阻塞上端膽管擴張,很少見到腫塊;⑤直接膽道造影可見特異的膽管阻塞影像。 ①晚期膽管癌的治療性化療:常用的化療藥物與其他消化道癌相似,主要有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阿黴素)、絲裂黴素及亞硝基尿素等。
由於左右膽管可以代償合作,即使一側膽管阻塞,另一側膽管也可以正常運作,因此黃疸症狀很難早期發現。 而當腫瘤較大或已累及附近主要血管及周邊器官,發展為中期膽管癌時,會因為健康肝臟的面積太小,或病人身體欠佳,不適合手術切除,主要以化療及電療控制病情。 急性膽囊炎的治療有許多方式,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某親友因為膽囊炎而動手術拿掉了膽囊。
膽管癌原因: 膽管癌治療方法:化療為主,放療為輔
例如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病,患者在一生中患上膽管癌的機率高達6~36%。 在亞洲國家,2~10%的膽管結石病人發展成肝內型膽管癌。 血吸蟲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寄生蟲,引起急性或慢性血吸蟲病。 血吸蟲寄生在淡水螺中,污染水中的寄生螺可釋放出的寄生蟲尾蚴,侵入人體皮膚,造成感染。 亞洲有些地區的人有吃生魚、生貝或生螺的習慣,都容易感染血吸蟲病。 吡喹酮是治療血吸蟲病的推薦藥物,成本低廉、安全有效,在疾病流行疫區多進行大範圍群體性治療。
- 膽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成因是膽囊沒能將膽汁排除乾淨,而使膽汁鬱積在膽囊中,時間過久,膽汁濃縮,在膽囊內形成結石。
- 抽血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臟功能及黃疸指數,若是黃疸指數異常升高,就要小心是肝臟或膽道出了問題。
- 其病因可能與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疾病有關。
- 患者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須定期復診,讓醫生跟進患者的病情,並密切監測康復進度,如病人有任何不適,可視乎醫生專業意見,評估是否有需要作進一步檢查,務求及早找出病因,及時治療。
但肝臟每天依舊會製造500到1000毫升的膽汁,因此原有的消化功能還是會有。 膽管癌原因 若是疼痛超過六小時,很有可能膽囊已經在發炎了。 身體的器官發炎是一件嚴重的事,可能引發全身性的症狀,比如噁心、嘔吐、沒胃口、發燒、心跳加速。
膽管癌原因: 胰臟癌常見症狀
它對中下段膽管癌和肝門部膽管癌的浸潤深度斷的準確性較高。 膽管癌原因 引導下可以做直接膽道造影,也可以穿刺抽取膽汁測定CA19-9、CEA和做膽汁細胞學檢查。 在超聲引導下還可以穿刺病變組織做組織學檢查;也可以抽取梗阻部位膽汁做脱落細胞檢查。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症狀不典型,與老化、疲勞症狀相似,高達半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很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 目前,非何傑金氏淋巴瘤致病原因仍不明確,但根據已發表的台灣內外文獻推測,高齡、具丙肝病史、淋巴癌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患者、BMI過重者、幽門螺旋桿菌患者等有較高發病機率。 (MRCP)則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替代方法,有些研究者建議以MRCP取代ERCP,因為MRCP能更精準地確認腫瘤並避免ERCP操作的風險。 我們的血球有固定的生命週期,期限到了之後,紅血球會被破壞,因此產生了「未結合型膽紅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或稱「間接型膽紅素(Indirect Bilirubin)」。
膽管癌原因: 膽道癌為什麼難發現?從發生誘發因子、分類一次看
少數無黃疸患者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有時伴發熱、腹部包塊。 「膽管擴張」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現象」,但這現象不可輕忽,可能反映出身體潛藏著某些疾病,需釐清原因。 膽管癌的分類基於其在膽管內的解剖位置分為肝內,肺門周圍和遠端膽管癌。 肝內膽管細胞癌(iCCA)位於左右肝管二級分支的近端。
膽管癌原因: 慢性膽管炎的危害有哪些?
放射治療在不同的癌症治療階段都可應用,有根治腫瘤、輔助治療、紓緩病情不適等效用。 有需要的話,癌症病人可以在外科手術後進行放射治療,清除未能被完全切除的癌細胞,以及減低復發機會;或在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前,用電療將癌腫瘤縮小,令手術成功率更高。 病人在膽管鏡檢查之前需禁食數小時,並需要注射鎮靜劑及局部麻醉。
膽管癌原因: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總之,狹窄性膽管炎仍屬肝膽疾病中預後很差的病種,其病因不清楚,在臨床方面仍然缺少有效的處理手段。 膽管癌原因 各種內鏡治療方法有了很大的進展,針對狹窄性膽管炎來說,它在緩解阻塞症狀、改善生化功能及預防膽管炎發作等方面均有效果。 相對於手術治療,它有幾個優點:手術相對簡單;診斷的同時可以進行治療;用一種方法擴張多處狹窄;能重複治療,對病人危險性小。
然而,我們還是可以注意維持適當體重,體重過重與很多樣癌症發生有關,絕對是預防癌症的重點之一。 根據民國103年的癌症公報,膽囊及肝外膽管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於男性為第18位,在女性為第19位;而膽囊及肝外膽管惡性腫瘤的死亡率於癌症排名於男性為第15位,在女性則為第13位。 臨床上常使用經皮膽管穿刺引流或鼻膽管引流術,有條件時可以行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來引流膽汁,減輕膽管的壓力,幫助控制病情。 胰臟癌的手術非常困難,但現時術後生存機會已大幅改善。 不過,手術後仍可能出現出血、感染、血糖不穩定等併發症。
膽管癌原因: 膽管癌早期無症狀、發現後也難治 預防方式只有一個
而膽汁裡面含有一些膽固醇、膽酸、膽盬,其實膽汁是一個富含油水混合的物質,如同一杯水上面倒一點油,油就會浮在水的上面,呈現油水分離。 另外,膽汁中的膽固醇的結晶較小,因為要溶解的關係,所以,和一般人說的三酸甘油脂的結晶,並不太一樣。 胰臟癌手術或會削弱身體消化功能,導致身體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因此正確的飲食方式對身體復原十分重要。
2活血化瘀:赤芍、桃仁、紅花、丹參、蒲黃、五靈脂、山甲、皂刺、三稜、莪術、大黃等。 3理氣開郁:柴胡、元胡、木香、厚樸、枳實、萊菔子、青皮、杭芍等。 4健脾扶正:黨參、白朮、當歸、枸杞子、沙參、麥冬、石斛、神曲、雞內金等。 (6) 平時可多飲新鮮蔬菜或瓜果汁,如西瓜汁、橘子汁、胡蘿蔔汁等,並增加飲水、吃飯的次數和數量,以增加膽汁的分泌與排泄,減輕炎症反應和膽汁淤積。
膽管癌原因: 膽道癌存活期難突破1年 確診即陷入治療困境
該病多有膽管疾病反覆發作史或膽管手術史,膽管的炎性狹窄多為環狀,狹窄部位短,膽管黏膜上皮損傷明顯,可有糜爛、潰瘍和肉芽腫形成,常伴有結石。 ● 第三期:侵犯到膽囊最外層,並侵犯了肝臟、胃、十二指腸、或胰臟等鄰近器官;或是沒有侵犯鄰近器官,卻侵犯了附近小於三個淋巴結。 講到膽囊癌的癌症分期,我們要先知道膽囊切面的分層,最裡面的是內上皮層,周遭包覆著結締組織,接著是肌肉層,周遭也有肌肉旁的結締組織,最外側則是漿膜層。
膽管癌原因: 難治的癌症 膽管癌早期難發現 3症狀最明顯
術後照護:術後家屬協助患者定期翻身、下床活動,患者要主動咳嗽咳痰,活動時注不要意牽拉引流管、尿管及胃管等。 膽管癌原因 如患者出現管道脫落、腹痛等情況,及時向醫護人員尋求幫助。 術中膽道鏡檢查:直接瞭解胰膽管系統有無變異、結石和狹窄,有助於更加安全、準確地切除病變膽管和清除膽道結石。 膽管擴張指膽管生理性或病理性增粗,包括膽管擴張症和繼發性膽管擴張,可以發生在肝內、肝外膽道的任何部位。 什麼是膽囊癌1、什麼是膽囊癌呢膽囊癌是原發於膽囊黏膜上皮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膽囊癌是膽囊惡性腫瘤里最常見的一種,占整個消化道腫瘤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