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腫瘤10大分析2024!專家建議咁做…

比較有警覺的醫師會幫病人抽取關節液,抽出來的會是黑紅色的血液狀。 最常見的位置為膝關節,占了大約50%,其他有髖關節約占20%與踝關節占10%,原則上腫瘤只會發生在1個關節,並不會同時發生在多個關節。 翁閎楷醫師表示,關節囊內的腱鞘滑囊巨大細胞瘤最常見的症狀為關節腫脹和疼痛,但病人常常好幾年裡反覆面臨同樣的症狀,卻找不出原因,最後做磁振造影檢查才確診。

膝蓋腫瘤

但是由於囊腫較大較深,往往需要在膝蓋後方做一個比較長的切口。 現在也可以通過關節鏡技術來刨除囊壁或縫合修補囊腫與關節腔的相通處。 但是對醫院的設備、醫生的手術技術和病人的花費有較高的要求。 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膝蓋積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受傷或使膝蓋超負荷,也有某些因素會增加膝關節扭傷的風險,這些包括但不限於。

膝蓋腫瘤: D. 復健治療與保養:

不過若是發現的較晚、影響範圍較廣,已影響血管、骨骼、神經等,或是發生在範圍較大較深的部位,就會相較不易清除,便可能需要配合低劑量放射治療取出。 而若是影響範較圍廣的「瀰漫性腱鞘巨細胞瘤」,其有如散沙一般,也會相較「單一性腱鞘巨細胞瘤」來得不易處理,復發機率也會比較高,就需要後續追蹤,而兩者也可能同時存在。 美國著名骨科腫瘤專家、外科教授布萊克曼(Dr. Richard Blackman)回憶,他曾看診過一位約60歲的女子,女子在年輕時膝關節受傷,之後一直不適。 她以為自己患有膝關節炎,但治療多年也不見好轉。 等到膝蓋出現嚴重的腫塊,再到醫院做檢查,才發現腿部動脈覆蓋著相當大的腫塊,腫瘤已經侵蝕到骨頭。 多年來損傷她膝蓋的,其實是一種罕見腫瘤——腱鞘巨細胞瘤。

膝蓋腫瘤

膝蓋腫脹就是膝關節內或外腫脹,可能是因為韌帶、軟骨、骨頭、周圍結構受損。 膝蓋可能在受傷後突然腫脹,也可能是慢慢累積形成的。 一般來說,膝關節囊腫在初始階段並不疼痛,但在非常晚期,如果不治療,它們可能會破裂,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液體溢出,如果液體進入皮膚內部,在眼睛看來可能會腫脹,肉眼可見的瘀傷(每 1 人中約有 2-20 處),有時發紅且發癢。 當膝蓋受到另一種疾病(例如關節炎或半月板撕裂)的影響時,它會自動產生更多的滑液以保持身體該部位的健康。

膝蓋腫瘤: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大多來門求診的病童,都是父母發現孩子在關節附近(尤其是膝蓋)有一顆凸出來的腫瘤。 起初覺得怪怪但是沒症狀,所以不以為意,後來再追蹤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腫瘤逐漸的變大,會是孩子主訴運動時造成疼痛,於是前來門診求診。 膕窩囊腫可由創傷引致,亦可由退化性骨關節炎導致。

膝蓋腫瘤

● 通常膝蓋前側的疼痛是來自於股四頭肌的各種狀況,包括股四頭肌的肌肉傷害,和髕骨連結的髕骨韧帶損傷,髕骨和脛骨連結的韌帶捐傷。 進一步區分的話,剛好痛在內側關節的高度的,比較有可能是關節炎,第二和第三度的內側副韌帶損傷,內側半月軟骨裂傷,以及脛骨平台骨折。 特別是年輕人,膝蓋是要用一輩子的,年輕時不好好治療,會加速以後關節內的退化,最後就必須接受手術治療。 但幸好的是,只要知道原由,治療後的恢復效果也很好。 甚至積水太多的話,可能要抽掉比較好,搭配復健+藥物治療。

膝蓋腫瘤: 關節液過多 膝蓋後側產生積水

當我們談論預防時,有必要意識到並非總是能夠防止膝蓋中積水,因為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事故或交通事故而引起的,適當的措施可以幫助您減少運動或日常活動中受傷或受傷的風險,以下是一些建議。 若情況嚴重,醫生可以利用超聲引導,用針筒抽出液體,並同時注射類固醇。 病徵主要是膝後腫脹,部分人感到痛楚和僵硬,屈曲膝蓋感到困難。 在不常見的情況下,膕窩囊腫爆破,導致滑液流進小腿,壓迫小腿組織,產生腫脹和急性痛楚。

冷凍治療則利用液化氮噴霧冷凍淺表組織,通常需要接受幾個療程才見明顯效果。 James Gladstone醫生表示,過度使用關節的人,如建築、管線、磁磚業者等等相關人士較容易得滑囊發炎,嚴重的跌倒也可能引起。 一名中年婦女經常在週末爬山踏青,一次爬山後,發現她的膝蓋後方緊繃、難以彎曲,伸手竟摸到凸起的腫瘤,經檢查發現是膝關節過度使用,導致關節膜破損、關節液滲入形成囊腫,也算是另類運動傷害。 翁閎楷表示,惡性骨腫瘤手術前需接受化學治療,手術以肢體保留重建手術為當今治療的首選方法。 將患者帶有腫瘤的骨頭切下,放入液態氮中殺死腫瘤細胞,再將這段骨頭放回體內固定,等傷口穩定後,再繼續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長期追蹤腫瘤是否復發即可。 治療可嘗試抽出囊腫液以減輕症狀,唯因囊腫未摘除,雖暫時變小,還是易復發。

膝蓋腫瘤: 膝蓋外側

青少年小吳向家長反應自己右邊的膝蓋突然非常痛,阿公阿嬤說帶去推拿按摩就好,爸爸媽媽卻堅持要做檢查。 吳同學在門診表示自己沒有受過傷,就是無緣無故疼痛,成大醫院提醒家長別把孩子下肢疼痛視為「生長痛」,因為這很可能是惡性骨腫瘤,忽視治療將引起截肢風險。 若癌細胞的位置或其擴散程度導致無法以手術方式切除,放射治療可用作殺死癌細胞或令其萎縮,以務求減輕局部症狀。 由於放射治療中採用的是高劑量的射線或粒子,因此其輻射性物質有機會影響其他健康的組織、血管或神經。 最常出現在膝關節後面膕窩部位囊腫,因最先在1877年,由貝克醫師報告而得名。 膝蓋腫瘤 當初常是由結核病或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現今則是因退化性關節炎或膝關節創傷所致。

  • 我們身上到處都可以長囊腫,但是有個部位非常容易長,那就是膝蓋後方,俗稱「腿彎子」,醫學上叫「腘guo窩」。
  • 在超聲影象引導下,以細針從囊腫處穿刺並抽吸其中的關節液,達到快速去除腫脹的效果。
  • 比如腫瘤變成惡性,或波及範圍太廣,把一些神經血管都「吃掉了」。
  • 一位65歲的阿嬤最近感覺膝蓋疼痛無力,下樓梯時覺得膝蓋特別僵硬,很容易跌倒;孫子發現她的左邊膝蓋好像腫了一包、鼓鼓的,讓阿嬤幾乎蹲不下去。
  • 常見於必須久站、勞動量過大或需要反覆跳躍練習的運動員。
  • 經過X光及超音波檢查後,確定診斷是「貝克氏囊腫」。

有統計指出,骨腫瘤患者經過推拿後,重建手術後的腫瘤復發率更高,並且骨腫瘤會長得更大,轉移風險也會提升。 翁閎楷建議,有肢體疼痛狀況的民眾,特別是兒童或青少年,要非常小心,應先到醫院做檢查,確定不是骨腫瘤的再接受推拿。 磁力共振 此方法可以準確地判斷侵犯的位置,了解有否轉移到鄰近的器官、血液或神經等等。 正電子掃描 由於正電子掃描中運用的放射性藥物對癌細胞有極高的敏感度,因此可用作辨別癌細胞的位置,以偵查有否擴散繼而判斷癌症的期數。 膝蓋腫瘤 切片檢驗以手術方式取出部分腫瘤切片組織並作病理化驗。

膝蓋腫瘤: 關節反覆腫脹疼痛 當心罕見腫瘤「腱鞘巨細胞瘤」

雖然腫瘤長得慢,病人可存活一段時間,但最後病人仍多死於此腫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較為少見的腫瘤,但會出現一個特殊徵兆,俗稱「貓眼」。 顏秀如說,一般我們拍照,若燈光角度適當,燈光直射眼球,在照片上瞳孔都會變紅,但這類的孩子可見明顯的瞳孔「變白」(即貓眼),嚴重一點甚至在平常的時候就可以看到。 如果能早期發現,神母的痊癒率高,特徵是脖子、腹部或皮膚出現硬硬或固定的腫塊;還有另一個特殊的徵兆是「熊貓眼」,是神母第四期的特有徵兆,通常是在無外傷的情況下,眼睛周圍出現無法解釋的瘀青。 孩子變得臉色蒼白,看起來很像貧血的症狀,感覺很容易累、沒有力氣、食慾不振,或是變得很容易出血,像是輕輕碰撞就瘀血、流鼻血不止、刷牙出血明顯,或身上無緣無故出現許多紫斑、紅點,都可能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

  • 若沒明顯受傷卻膝蓋痛,代表膝蓋的某些結構出現問題了,可以先自行透過文章內容判斷可能的原因,並做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
  • 在關節受傷後腫起來,大家可能都直覺是瘀青、瘀血,但如果稍微摸一下,可以發現摸到的不一定會是硬塊,而是有點像水腫那樣,按下去不會馬上彈起來,有點軟軟的感覺,這,就可能是「關節積水」。
  • 此類肉瘤在免疫染色或電子顯微鏡檢查多保留有平滑肌的特性。
  • 通常會以X光或超聲波檢查,X光用來確認膝蓋軟骨是否退化,超聲波則可清楚估算囊腫大小、內部積液量;如果需要手術,則會搭配磁力共振檢查,確認有無半月板等其他潛在問題。
  • 膕肌炎:膝窩橫紋下方的「膕窩」幫助後十字韌帶穩定膝關節,協助膝關節伸曲,當跑步和下坡、下山時使用這塊肌肉的頻率增加,就可能導致後膝疼痛,嚴重時小腿無法完全伸直,股四頭肌過度勞損和過度足內翻也是原因之一。
  • 纖維肉瘤病理上的特性是由梭狀型細胞組成,呈現魚骨樣排列。

「很多人以為自己是膝蓋受傷,或退化性關節炎,但治療很久都沒有好。」台北榮民總醫院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吳博貴說。 腱鞘巨細胞瘤通常發生於20~40歲,分為單顆型與彌漫型兩種。 彌漫型腫瘤大多長在膝蓋處,症狀是膝蓋腫脹、疼痛、僵硬無力。

膝蓋腫瘤: 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因為容易復發,不可以再過度練習和硬撐,必須妥當治療。 許多民眾日常會發現手部、膝蓋、腳踝等處,莫名出現硬塊,且無法移動,感覺就像是骨頭長出了腫瘤一般,有得沒其它特別感覺,有得則可能疼痛,對此國泰醫院整形外科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很可能為「腱鞘巨細胞瘤」,應盡早就醫檢查,如確診盡早切除為佳。 膝蓋腫瘤 出現夜間疼痛(night pain)或是與活動無關的疼痛(resting pain)。

膝蓋腫瘤

增加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的肌力強化,可增加關節穩定度。 像是透過「抬腿運動」慢慢把膝蓋伸直,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保持不動20秒再慢慢放下,一天至少做50~100次才能達到訓練效果。 總之,運動務必適量、循序漸進並量力而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並達到強化膝蓋的效果,受傷後也要循序漸進的休息復健,才能讓膝蓋陪伴久久。

膝蓋腫瘤: 惡性骨腫瘤治療

X光檢查骨頭,通常沒有變化,但可以看到膝膕窩處軟組織陰影變得較腫大,可使用超音波確定診斷,也可以針筒抽取出黃色稀黏液,核磁共振檢查可以看出囊腫的大小、內容物與囊腫的位置。 髕前滑囊炎:膝蓋前方出現腫脹及疼痛,尤其在膝關節彎曲或下樓梯時更明顯,嚴重者可能會有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影響行走及活動能力。 通常是因為膝蓋過度使用、直接受到撞擊、或是反覆從事膝關節彎曲及長時間跪姿的動作,慢性摩擦而造成發炎。

膝蓋腫瘤

對於囊腫部位侷限的患者可進行理療,如冰敷、膝關節加壓包紮等可減少疼痛和腫脹。 囊腫較少而症狀不明顯時,通過適度的關節活動以及對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鍛鍊,可有助於減輕腫痛等症狀並保留膝關節功能。 當狗狗出現不適的時候,常是因為腫瘤破裂引起出血所致。 很少狗狗能在症狀出來之前,就被診斷出有血管肉瘤。 原發自血管的癌症狗狗發生血管肉瘤的原因並不清楚。 因為血管肉瘤特別常發生在某些品種的狗狗,所以一般認為有基因遺傳性的可能。

膝蓋腫瘤: 治療方法

起初發生時通常沒有什麼症狀,但是當囊腫愈來愈大,會壓迫到附近的組織。 它的位置好發於內側腓腸肌肌鞬,位於股骨內踝後方接始點處,所以患者在膝蓋彎曲等活動時,會感覺痠痛或有麻木及壓痛感,大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影響日常的活動。 貝克氏囊腫是膝蓋的退化組織,因為和膝關節囊連通,導致關節從膝蓋前側往後側流,隨著時間越來越腫脹;形成貝克氏囊腫的主因不外乎是膝關節的損傷,例如軟骨退化、半月板受損、膝蓋外傷、皺壁症候群等。 膝蓋積水的預後取決於病情的根本原因,治療的可用性以及膝關節對治療的反應方式,在輕度受傷或發炎的情況下,膝蓋可能只是暫時出現水,並且積液將被吸收而不會造成任何永久後果,有時需要治療,這可能需要數周到數年的時間。 貝克氏囊腫是膝蓋的退化組織,因為和膝關節囊連通,導致關節從膝蓋前側往後側流,隨著時間愈來愈腫脹;形成貝克氏囊腫的主因不外乎是膝關節的損傷,例如軟骨退化、半月板受損、膝蓋外傷、皺壁症候群等。

膝蓋腫瘤: 什麼是關節 / 腱膜水囊腫?

總之呢,腘窩囊腫不是一個多大不了的疾病,不要有心裡負擔。 膝蓋腫瘤 沒有癥狀可以不管,有癥狀了可以按照上述ABCDEFG來階梯式治療即可,就算到最後需要手術,這個手術也是個很基礎的手術,風險不大。 大多數腘窩囊腫是由於和關節腔相同,當關節內因為某些原因導致滑液增大、液體壓力增大時,滑液被擠壓進了滑膜囊內形成的。 因此,可以在排除了膝關節化膿性炎症的情況下,對膝關節進行穿刺注入糖皮質激素。 據研究,本法可使約2/3的腘窩囊腫縮小,有些原本有癥狀的囊腫,縮小後癥狀就緩解甚至消失了。 其實疼,我知道咱們很多人都特別能忍疼,但是這個囊腫如果非常大,可能壓迫膝蓋後方的靜脈迴流,增加靜脈血栓的形成幾率。

膝蓋腫瘤: 膝蓋積水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治癒和預防

好發於年輕人,最常見於腳,特別是在肌腱或腱膜。 約一半的病例可見黑色素,所以又稱為肌腱或腱膜的惡性黑色素瘤,預後很差。 主要發生於骨頭,好發年齡在30至60歲間,小孩很少見,發生部位主在骨盆骨,肋骨等。

如果非得爬,建議以膝蓋微彎的姿勢,減少膝關節彎曲的角度,一步一步慢慢爬,適時以扶手幫忙使力,配合腦中想像的內側皺襞摩擦情景,就能避免傷害了。 小華(化名)是高中老師,最近發現右膝後方有塊凸出的腫塊,大小約10元銅板。 她心裡雖覺得毛毛的,但不痛也不癢,並未積極看醫師。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一般最常見好發的位置是在膝蓋附近,包括遠端股骨(膝蓋上方,distal femur,第一名)與近端脛骨(膝蓋下方,proximal tibia,第二名),而這個位置正好也是影響我們日常生活與運動最重要的關節。 其次為肩膀(近端肱骨 proximal humerus,第三名)與髖關節附近(近端股骨,proximal femur)。 而肩膀與髖關節亦是我們身上相當重要的關節之一。 因此骨肉瘤手術後,常常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功能,而影響程度,與手術前腫功能瘤破壞的情況、骨科醫生肢體重建的『功力』與手術後病患的『毅力』均有相當大的關係。 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蘇勇柏醫生解釋,若患者感到症狀嚴重至阻礙關節活動、痛楚難忍或影響外觀,可考慮手術切除方法,將囊腫的包囊及相關關節或腱鞘的筋腱組織切除。

膝蓋腫瘤: 健康小工具

腱鞘巨細胞瘤(TGCT),又稱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PVNS),是一種少見的、長在骨頭軟組織的腫瘤。 這種腫瘤只有極少數會變成癌症,通常是良性,但卻對骨頭破壞很大。 張彧銓說明,巨大細胞瘤局部侵犯性非常高,隨之而來是高復發的比率,在早期報告中甚至高達三成;高復發率的特性,在手術時候特別考驗手術醫師耐心,因此仔細的腫瘤刮除是最重要步驟,刮除後加上輔助冷凍治療和藥物使用,復發百分比已然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