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2024詳解!(小編推薦)

因應市民對腸道疾病檢查需求日增,醫管局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合資格病人接受相關服務,包括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解釋檢查報告。 如有需要,私家專科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及與其商討跟進治療方案。 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並商討治療及跟進方案,以獲得最大的保障。 醫管局現推行「骨折手術協作計劃」,分流部分公立醫院病人至私營界別接受骨折手術服務。 符合資格的病人由醫管局轄下指定醫院的骨科部門作轉介,可選擇在參與計劃的私家醫院接受骨折手術服務。 每名病人可在參與計劃的私家醫院接受指定骨折手術服務,包括手術前至少一次診症、手術及住院服務、手術出院後至少兩次跟進、以及期間全部所需的診斷測試、檢查、藥物、護理和物理治療等服務。

  • 「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
  • 對於此項有意義的計劃,本中心亦有響應參與,市民可於本中心接受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腸鏡檢查,費用全免,如想知道閣下是否適合參與此計劃,請按這裡。
  • 病人必須先服用強力清瀉藥水以將大腸內之大便全部排出,使醫生能更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
  • 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一次過定額資助,而病人只需支付基本自付金額。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醫生今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新推出的計劃,病人可從參與的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自由選擇醫生接受相關服務,包括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解釋檢查報告。 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切除瘜肉或部分組織作化驗,及安排所需跟進。 如果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基層醫療醫生會安排第二次診症,以及轉介參加者至大腸鏡醫生作大腸鏡檢查,找出大便出現隱血的原因。 參加者可選擇轉介至已登記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私營機構或醫院管理局轄下診所。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腸道檢查計劃下月推出 合資格病人只需付1千至2千元

如由醫管局主診醫生所開處的藥物在就診的醫療機構的藥房有供應,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則必須在該藥房領取藥物。 在這些情況下,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如在外間藥房購買該處方藥物,將不會獲衞生署安排發還費用。 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須向就診醫管局機構的藥房出示醫管局主診醫生的藥物處方,以領取發票。 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須將填妥的表格A連同藥房發票,送交就診機構的繳費處。 繳費處核實病人的公務員醫療福利資格後,會向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發出收據,以便他們向病房/藥房領取處方藥物時出示收據。 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可以特惠住院費入住醫管局轄下醫院。

  • 醫院/診所職員並沒有責任向未能確定其資格的人士提供公務員醫療福利。
  • 參加者可自行選擇接受任何一位有參與計劃的私家專科醫生,所提供的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解釋報告服務。
  • 有參與計劃的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計劃可令正等候照大腸鏡的病人能更快接受檢查,實屬不錯。
  • 病人只需支付1,000港元基本自付金額,有個別私家醫生可能收取不超過1,000港元的額外費用,即市民最多自付2000元。
  • 除此以外,醫管局亦會向病人及服務使用者進行意見調查,以期收集改善建議。

大腸癌的其中一個早期病徵是大便帶血,進行大便隱血測試能檢測大便中是否有肉眼看不見的血液。 大便隱血測試沒有侵入性,只需在家收集樣本,然後交回收集點。 除非就診的醫管局機構另有指示,否則填妥的表格B應在有關儀器/服務未提供前,送交有關就診醫管局機構的繳費處。 而經篩查計劃確診大腸癌的約2,400宗個案當中,1,700宗已進行的初步分析結果亦顯示,約57%的個案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 由於部份食物或藥物可影響測試結果,所以會建議事前避免進食某些食品(例如:豬紅、紅肉、西蘭花和南瓜等)和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劑)以提高準確度。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有醫生及病人團體歡迎「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

Bowtie (「保泰人壽」)是持牌人壽保險公司及香港首間虛擬保險公司,致力於填補健康的保障缺口。 Bowtie 透過創新科技及醫療專業,提供零中介、免佣金,更方便的網上平台,讓客戶隨時隨地獲得「自願醫保計劃」產品報價、核保及索償服務。 Bowtie在 2021 全年於直接銷售渠道中持續排行第一。 截至2023年1月5日,根據香港醫務委員會資料,香港有多達229名註冊腸胃科醫生。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合資格人士毋須自行申請,該計劃辦事處會按病人登記輪候大腸鏡檢查的日期及臨床情況決定優先次序,分批發出邀請。 合資格病人可在參與計劃的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自由選擇醫生,接受包括臨床、大腸鏡檢查及解釋報告等服務。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及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庚慧玲將於明日(24日)介紹詳情。 公立醫院大腸鏡檢查需求日漸增加,非緊急個案需輪候時間甚至以年計算。 醫院管理局今日公布下月(12月)將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邀請8,000名合資格病人接受私家專科醫生提供的大鏡腸檢查,期望可縮短輪候時間。 參加計劃的病人需自付不多於2,000元,料屆時會有近1,800人參與。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最新數字

而高危人士,尤指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患有大腸癌,應提前從40歲起進行篩查。 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如兄弟姊妹患有高危腺瘤,也有較高機會患有瘜肉,因此及早進行大腸鏡篩查也有好處。 至於發還醫療儀器費用方面,現行的政策是除非經醫管局主診醫生證明,須購置某指定型號或較精密型號的儀器,否則只可獲發還基本型號的費用。 就持續正氣壓機而言,請參閱有關發還費用安排(包括基本型號的發還款項上限)的詳細說明。 選定診所亦設有公務員優先籌電話預約服務,但只適用於即日應診。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手術預備日可由摯親陪同入院,陪伴入院者請在病房門外等候。 大腸癌有可能是良性、非癌性或惡性,惡性癌症可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因此早期檢查在瘜肉惡化為癌症之前切除,存活率亦大大提升。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如果能夠及早發現是可以醫治的。 大腸癌的高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有大腸癌家族史、患潰痬性結腸炎或患克隆氏症。 元朗內窺鏡中心 缺乏體能運動、飲食傾向高脂及纖維量不足、飲酒和吸煙、肥胖都增加患上大腸癌的機會;部份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有變(便秘或腹瀉)、大便帶血、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及腹部不適。 由於初期胃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因此容易被忽略,當胃癌病患發現時已屬晚期及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治療難度相對較高。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資料來源

若雙方同意,病人可選擇自費接受私家醫生提供的進一步服務和療程,即計劃以外的服務。 已參加長者醫療券計劃的人士,可從其醫療券戶口支付額外的收費。 參加者可自行選擇接受任何一位有參與計劃的私家專科醫生,所提供的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解釋報告服務。 是次計劃不接受以醫療券付款,病人需自付1,000元基本費用,領取綜援或持有效割免全部醫療費用証明書之人士,則可豁免收費。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醫管局下月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合資格病人,接受私家醫生的服務,讓他們可及早接受檢查和獲得適切治療。 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一次過定額資助,不需要切除瘜肉的資助額為6800元;需要切除瘜肉的病人,就可獲得7500元資助。 病人要支付1000元基本自付額;個別私家醫生亦可能收取不超過1000元的額外費用。 病人可選擇任何一位有參與計劃的私家專科醫生,接受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解釋檢查報告等服務。 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6,800港元(不需要切除瘜肉)或7,500港元(需要切除瘜肉)的一次性定額資助。 病人只需支付1,000港元基本自付金額,有個別私家醫生可能收取不超過1,000港元的額外費用,即市民最多自付2000元。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共同收費  病人最多付2,000元

基層醫療醫生會安排你進行第二次診症,說明化驗結果的含意,並轉介你至適當專科醫生作大腸鏡檢查,政府會資助 HK$280 診症費用。 篩查是指為沒有病徵人士進行檢查,以發現無病徵瘜肉和早期大腸癌。 國際指引普遍建議從50歲起,進行大腸癌篩查,例如大腸鏡檢查。 多項研究都發現大腸癌篩查時切除瘜肉,阻止其進一步病變成癌症,可減少大腸癌風險。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病人完成檢查後,可選擇繼續到私家專科醫生跟進,或轉介回公院護士診所覆診。 醫管局於本月開始邀請私醫參加計劃,截至昨日,有75名私醫、共129處大腸檢檢查地點參加。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庾慧玲表示,其中超過七成檢查地點,不會在病人基本1000元自付額上再另收費用,其餘三成則在自付額上另收500元至1000元。 庾指,明年中會評估計劃進度;張補充指,會因為評估再調整預算,並希望可透過政府給醫管局有關公私營協作撥款的定期回報,持續資助計劃發展。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經濟日報專訊】大腸癌是最多港人罹患的癌症,主要透過大腸鏡檢查診斷。 醫管局昨公布外判腸鏡服務,首披露公院有3萬人正輪候照腸,非緊急者需輪候1年2個月,輪候期之長足以致腸癌擴散。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檢查項目 – 大腸

如患有大腸瘜肉、腫瘤或發炎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況,並混雜在大便內被排出。 可是由於滲血量極少,市民一般很難察覺,而大便隱血測試正正是一種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因此稱為「隱血」測試。 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只需每年定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便可初步了解大腸有否異常出血(陽性反應),能有效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公務員及合資格人士以私家病人身分,向個別醫管局醫生或大學教學人員求診,並獲診斷,開處藥物、儀器及/或服務。 合資格人士只會在通過資格核證系統,或通用表格第181號/庫務署表格第447號確定其資格後,才獲提供公務員醫療福利。 醫院/診所職員並沒有責任向未能確定其資格的人士提供公務員醫療福利。

如發現息肉,醫生會放置金屬圈經結腸鏡,利用電流切除息肉;一般適用於細於兩厘米的息肉。 第四期結腸癌或直腸癌病人,只有當所有察覺到的腫瘤包括已擴散的腫瘤都可以或已經全部切除,才會考慮輔助治療。 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食、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及避免飲酒及吸煙,可預防或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許多大腸癌的風險因素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備注:以上只列舉出部分常見疾病及手術,對於一些較複雜或罕見手術,本中心的專科醫生均可處理,詳情請向本中心查詢。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合資格人士

Cigna 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 「Cigna」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 內視鏡中心 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Cigna Corporation 提供。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醫管局將於2018年3月31日前,邀請所有合資格病人參與計劃,按過往估算,會有20%合資格病人參與公私營計劃,故此料1,800人接受邀請。 他補充,醫管局會按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已輪候時間決定邀請先後次序。 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一次過定額資助,資助額為6,800港元(不需要切除瘜肉)或7,500港元(需要切除瘜肉)。 另外,病人只需支付1,000港元基本自付金額,有個別私家醫生可能收取不超過1,000港元的額外費用,所有額外費用將刊登在醫管局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供病人選擇。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私家醫院腸鏡檢查收費

有參與計劃的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計劃可令正等候照大腸鏡的病人能更快接受檢查,實屬不錯。 不過,他估計不會太多病人參加,主要原因是部分病人不願意額外掏腰包。 服務合約於二○二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屆滿,計劃在合約到期時終止。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內視鏡中心: 保險方案

近年部份大腸癌切除手術已採用微創手術進行,不但加快病人康復過程,更大大減低了病人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部份直腸癌病人須要全直腸及腸繁膜切除手術,以増加治癒機會。 當消化道只有微量出血時,單憑肉眼是無法確認糞便是否帶血,糞便隱血檢查可從病人糞便樣本檢測出糞便是否有隱血。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測試結果如呈陽性,病人需要進一步檢查,例如大腸鏡或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公務員及政府聘用的非公務員自願參與醫療保險計劃

該部門將案件列為「非禮」,同日拘捕一名13歲涉案少年。 案件仍在調查中,被捕人士已獲准保釋候查,須於4月上旬向執法人員報到。 在職期間或退休後身故公務員的居港家屬註,而這些家屬正根據孤寡撫恤金計劃或尚存配偶及子女撫恤金計劃領取撫恤金。 大腸瘜肉就是大腸壁上的一個凸起,是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

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醫管局將視乎計劃名額,由二零一六年十二月起邀請正在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被列為穩定個案、能夠在家中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準備,及適合在日間醫療設施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參加。 計劃辦事處會按病人登記輪候大腸鏡檢查的日期及臨床情況決定優先次序,分批發出邀請信,病人無需自行申請。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

所有窺鏡和手術器械都要碼放整齊,不得交叉重疊放置,確保箱蓋蓋好後,內部的窺鏡和器械不會在搬運時相互撞擊。 註二:醫管局與社區非牟利機構攜手,於二○一○年推出病人自強計劃,旨在加強病人對慢性病的認識,提升自我照顧能力。 服務合約於二○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屆滿,計劃在合約到期時終止。 共同醫治服務模式於二○二一年第三季以先導計劃形式於內科專科門診試行,醫管局亦計劃於第四季推展至骨科專科門診病人。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費用

通過外判計劃獲資助到私營醫療照腸鏡的病人,須為已輪候1年的穩定個案,病人最少需自費1,000元,當局料可吸引1,800人參與。 有病人組織及外科專科醫生均認為參與人數少,對整體縮短腸鏡輪候時間效果不大,反加長外科手術輪候人龍。 現3萬人輪候 非緊急需等60周 醫管局現時平均一年可進行5萬宗大腸鏡檢查,惟至今仍有約3萬人輪候照腸;當中非緊急穩定個案的輪候時間長達60周。

相關癌症保障冠絕全港,賠償保障高達港幣$5,000萬,不設終生賠償上限,可全數賠償手術、電療(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等費用,按此了解更多。 都市人一向喜愛快餐文化,導致飲食模式往往多肉少菜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人的運動量大減,並多了吃零食及外賣,長遠可增加腸道出問題的機會。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及衞生署的資料顯示,大腸癌是本港第2位常見癌症及癌症殺手,2020年共有2,287人死於大腸癌。

醫健通讓獲授權的公營及私營醫護機構可透過系統取覽及互通參與者的電子健康紀錄,以便為其提供更適時的跟進及治療。 大腸鏡是一根可屈曲,並於末端裝有鏡頭的軟管,可直接檢視大腸內壁(包括直腸、乙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及盲腸)的情況。 如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細小瘜肉,醫生會立即把瘜肉切除並送往化驗。 一般檢查通常於9小時內完成,而檢查途中,醫護人員會給予檢查人士服用腸道濡動劑,以協助大腸膠囊於大腸內的濡動,最後,膠囊會自然排出體外。 此檢查準確、簡單、亦無需使用鎮靜劑,有效將受試者的不適與不便減至最低。 由於此項檢查相對傳統大腸鏡的入侵性極低,較少機會引起穿腸或出血等情況,所以是一種十分安全的大腸內視鏡檢查。

註四:青光眼治療協作計劃是在二○一九年六月以試驗形式新推出的臨床公私營協作計劃。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在醫管局轄下試點聯網的眼科專科門診診所接受治理而病情穩定的青光眼患者會獲邀自願參與計劃,接受社區私營專科服務。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五)醫管局在甄選病人參與公私營協作計劃時,會就着不同的因素如病人的臨床狀況等而建議病人參與計劃,而非以罹患單一病症或臨床狀況為考慮,因此這些病人不會被籠統地歸類為需要接受手術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