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研究,目前的共識認為椎間盤水分減少及退化是整個脊椎退化進程的第一步。 若導致神經的壓迫或椎節持續的不穩定,症狀可能嚴重影響生活。 多數患者會於保守治療與手術中平衡風險,選其一或者兩者共同配合進行治療。 然而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經出現肌肉無力、肌肉萎縮、大小便失禁等重度症狀,手術減壓依然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
頸椎間盤突出患者接受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即可有效改善症狀,滿意度高達90%,大約2星期就可以恢復正常活動。 根據媒體報導,李明依年輕時車禍留下後遺症,背部及手臂常出現麻、痛等症狀,後來發現原來是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到手臂神經,吃止痛藥也沒救;經過4個月詳細檢查,日前決定開刀根治,終於解決多年宿疾。 他到我的門診就醫,接受評估、詳細腰椎X光、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是腰椎第五節神經根沾黏合併右側神經根壓迫導致疼痛問題,採用局部麻醉、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處理。
腰椎狹窄復健: 健康網》人人都可能長骨刺! 醫列6大QA一次看
運動前應做 5 至 10分 鐘的暖身運動,運動量要控制於不感覺疲憊的程度。 坐姿時,椅子最好有靠背,椅背曲度宜與脊椎彎曲度一致;椅座高度以維持膝關節微高於髖關節較理想。 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將臀部緊貼椅背,兩者之間盡量不要留有空隙,否則反而會增加腰部肌肉的負擔。 最後,徐主任提醒,應避免久坐、久站,並減少反覆性彎腰動作及過度身體旋轉,坐下時記得至少每小時需起身活動身體,搬運物體之姿勢亦應調整適當,應先蹲下再搬等生活指引也很重要。 34歲女性個案案來自香港,接受連續10天、一天兩次、每次3小時的密集訓練。 她在密集訓練第4天,姿勢外觀已獲得明顯改善(下圖A),身高也由152增高到153公分,在連續9天的密集練習後,主要彎度降了10.5度,由40度變為29.5度(下圖B)。
- 躺在地上,膝蓋彎曲雙腳踩地,雙手打開撐在頭的後方,腹部肌肉收緊內捲,下背部平貼於地,讓頭及肩膀離開地面,維持兩秒鐘後會到起始位置。
- 首先,脊椎骨不同於四肢骨骼,其中有一空腔,容納由腦延伸出的神經包括感覺、運動及自主神經,控制人體多數器官系統的運作。
- 因此,患者若有傷口破損時可能察覺不到, 最後演變成嚴重感染。
- 腰椎狹窄運動 抗抑鬱藥和抗癲癇藥物 — 某些抗抑鬱藥和抗癲癇藥物對於神經性疼痛非常有效。
- 有些患者不活動時出現疼痛,當活動數小時反而減輕,但是當患者活動時間過久反而產生更加劇烈的疼痛。
因此,患者若有傷口破損時可能察覺不到, 最後演變成嚴重感染。 手術後身體會開始自然癒合,新的細胞也於移植骨周圍形成。 三至六個月後,移植骨會與上下的脊椎骨融合成一塊堅實的骨頭 。 在儀器及融合術運作下,骨頭有機會沿著金屬板及骨釘生長 – 類似鋼筋混凝土般 。 長期使用時哪怕只是低劑量的口服類固醇,也會產生千千萬萬種令人詬病的副作用。
腰椎狹窄復健: 腰椎退化(腰椎狹窄症)
在診斷上除了醫師的臨床經驗及檢查之外,核磁共振攝影則提供更好也更清楚的影像可做為手術前的評估與參考。 睡眠時,身體陷入柔軟的被褥或彈簧中,背部和臀部成凹陷狀,腰部的前彎程度會日趨嚴重。 被褥也不適合過硬,軟硬程度的選擇,以臀部稍稍下沉為原則。 睡臥時床墊不可太軟,否則容易因背部無從著力導致過度彎曲或側曲,肌肉也不容易放鬆;床墊軟硬度以木板床加上一床棉被的程度最理想。 為了活下去,多年前曾有癌友遠赴日本,尋求細胞療法治療,引起討論,終於在二○一八年催生「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 「長新冠」正式名稱是「後新冠肺炎症」,通常在感染後2到3個月內出現,常見疲勞、咳嗽、頭痛、失憶等症狀。
患者多主訴症狀重而體徵少,早期以腰痛、下肢痛、麻木、間歇性跛行等為主、嚴重者可以出現肌肉無力、馬尾神經症狀等症狀。 腰椎狹窄復健 脊椎滑脫原本常見於背部需長期伸展的運動員,如體操、舞蹈、撐竿跳等選手,但近年來越來越多患者是因為坐姿與站姿不良而造成脊椎滑脫。 技術:外科醫生會重整脊椎到正常位置,穩定脊椎來保護神經及治療背痛。
腰椎狹窄復健: 手術治療
很多人感冒時去診所,卻不知道其實很多診所用藥中都含有輕度類固醇,拿個兩三次藥就超過一週了。 腰椎狹窄復健 這種連續好幾天的低劑量類固醇對身體的傷害遠比單次硬脊膜外注射來得高很多,不可不慎。 硬脊膜外注射的方式,第一種最簡單方便的是在超音波導引下從尾椎骨下方入針,差不多就是股溝的最上方處。
無論行路時間長一點,或站立時間長一點,或將腰部向後彎的時候都會令脚部及腰部痛楚增加。 但他也留意到每當開始覺腰及脚痛時,只要將腰輕微向前彎或蹲下來都能令痛楚舒緩一些(#)。 腰椎狹窄復健 椎間盤狹窄復健 而另一類多好發在30到50歲男性上的脊椎狹窄,是因為先天構造異常,可能合併有先天疾病,導致脊椎椎管比較狹小,容易產生狹窄。
腰椎狹窄復健: 健康網》沙發上7種自殘姿勢! 物理治療師:害死你的脊椎
對於輕度椎管狹窄症狀較輕,對日常生活、工作影響不重者,醫生一般先採取非手術治療(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目的是緩解疼痛和恢復功能。 手術治療通常用於非手術療法無效,或疾病嚴重影響生活,手術方式如椎板切除術和脊柱融合術,均能夠有效緩解症狀。 椎管狹窄可以發生在脊柱的任何部分,但是最常見於腰椎。 腰椎狹窄運動 當發生腰椎管狹窄時,由於脊髓或神經受到壓迫,可以導致腰背痛和下肢疼痛等症狀。 腰椎管狹窄症患者的常見表現是平靜休息時常無下肢疼痛等症狀,但是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下肢痛、麻木、無力等症狀,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時間後緩解,方能繼續行走。 症狀:嚴重的腰椎管狹窄症需要大範圍減壓,並存不穩定、嚴重變形及相關背部疼痛。
抗抑鬱藥和抗癲癇藥物 – 某些抗抑鬱藥和抗癲癇對於神經性疼痛非常有效。 其他原因 – 腰椎管狹窄症的其他成因,可以是脊髓腫瘤、外傷、佩吉特氏病及軟骨發育不全等,但它們比較罕見,所以不會在本文章詳述。 腸道或膀胱功能受損 (馬尾神經綜合症) – 在嚴重的情況下,接連控制膀胱或腸道的神經有機會受到影響,引至部份或完全的大小便失禁。 早晨時,肌肉尚未完全溫熱,突然的活動,也會引起腰痛。 洗臉時應將單腳放在凳子上,穿襪子時也不要彎腰,應坐下穿。
腰椎狹窄復健: 腰椎管狹窄症常見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手術的目的是解除神經組織和血管在椎管內、神經根管內或椎間孔內所受的壓迫。 用腰姿勢:正確用腰,搬抬重物時應先下蹲,用腰時間過長時應改變腰的姿勢,多做腰部活動,防止逐漸發生勞損。 脊柱滑脫性腰椎管狹窄:由於腰椎峽部不連或退變而發生脊椎滑脫時,因上下椎管前後移位,使椎管進一步變窄,同時脊椎滑脫,可促進退行性變,更加重椎管狹窄。 腰椎狹窄復健 在疾病的急性期,病人應當避免過度勞累,必要時可適當臥床休息,減少機械性刺激,防止症狀進一步加重,要儘快用藥,清除炎症。 MRI(磁共振成像)檢查:腰椎 MRI 檢查能夠清楚地顯示椎管、硬膜囊外脂肪、硬膜囊、腦脊液、脊髓等結構。 它對軟組織成像分辨能力比 CT 更高,除了能夠橫斷面掃描成像外,還能夠進行矢狀位的成像。
出力的過程不論是彎腰或是過度挺直都會容易閃到,除了注意姿勢外少拿重物才是上策。 脊椎的構造一節一節,與一般手腳的關節不一樣,主要是靠一節一節脊椎間,像是橡皮擦般有彈性的椎間盤以及脊椎後方兩側的小面關節在活動。 經歷長年的活動與重壓,正常脊椎骨頭跟骨頭中間的椎間盤,會因退化開始脫水、變質,進一步出現骨刺、狹窄、脊椎滑脫等等狀況。 急性腰扭傷即俗稱的「閃到腰」,原因跟落枕很像,表示關節早就有問題,可能身體有部分的活動度不佳,或平常姿勢不對,造成關節負擔太大,因此一個姿勢不對就會產生扭傷。 脊椎滑脫最常見的症狀是背痛,可能單側疼痛,也可能兩側都疼痛。
腰椎狹窄復健: 腰椎管狹窄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椎間盤突出術後復健 脊椎手術過程中對周邊組織切開、縫合時,有可能出現因局部細菌感染及組織癒合不良,出現局部化膿組織壞死,形成局部慢性發炎及疼痛的現象。 「骨科魔法」由專精脊椎微創手術、人工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骨折創傷的骨科專家「陳奕霖醫師」所建立,希望透過專業的骨科醫療資訊在日常生活中幫到大家。 陳奕霖醫師是專精脊椎微創手術、骨水泥、人工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骨折創傷的骨科專家,希望透過Dr.Ortho分享一些專業的骨科醫療資訊,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到大家。 術後病人隔天就下床走路,因為使用內視鏡微創手術,傷口較小(如下圖),術中破壞也較小,病人術後疼痛就不會太嚴重,可以讓病人提早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作息。
- 一些人有先天性的椎管狹窄,但是大多數椎管狹窄是後天性的原因所致。
- 椎間盤突出不一定是單一椎節的疾病,在老年病患上常常看到多節的椎間盤突出。
- 「椎間盤突出」這個病症,可說是忙碌現代人、上班族的常見疾病。
- 增厚的韌帶可以向椎管內突出,導致椎管狹窄,壓迫到脊髓和神經。
- 45歲陳先生由08年7月起開始覺得左腰疼痛,過了一個月後左後膝感覺有針剌痛。
- 但長期應用可導致腰肌萎縮,造成對腰圍保護的依賴,因此,應避免長期使用。
旨在給非醫療從業人員之普羅大眾,病人、家屬與其親友等非專業人員,提供直觀的導引,方便讀者理解脊椎相關疾病之基礎知識,盼能提升讀者與醫護人員接觸時之溝通效率。 由於椎間盤突出大多與不當的生活型態及錯誤姿勢有關,因此接下來將為大家說明如何用正確的姿勢來減緩脊椎的壓力。 腰椎狹窄復健 椎間盤突出常發生在40-60歲左右的民眾,約有80%為男性,且許多患者在早期都曾經有摔傷、撞擊受傷的病史,最後因受傷產生的椎間盤裂隙,就可能因長期受擠壓而導致椎間盤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