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指數7大著數2024!(小編貼心推薦)

目前在常規的健康檢查中所做的腫瘤指數,測的是細胞分泌的蛋白質。 如果所有的癌細胞都會分泌這種蛋白質的話,那麼這種檢驗的偽陰性也就很低;如果所有的正常細胞都不會分泌這種蛋白質的話,那麼這種檢驗的偽陽性也就很低。 對於一般健康人士,即便癌症指數「飆升」也未必代表罹患癌症。 原因是「癌症指數」的高低,是反映血液中含有某類蛋白質的濃度,而這些蛋白質除了由腫瘤釋放,亦會受到其他身體狀況影響,例如懷孕、吸煙、受感染、大腸發炎、肝硬化、胰炎症及腎衰竭等等,都可以令癌症指數上升。 因此,一般體檢報告上的「癌症指數」高低,並不能用來斷定是否患有癌症。 其實,腫瘤指數只適用於已有癌症病徵而需確診的病人、治療癌症過程中用作監測治療成效的方法,以及癌症病人康復後的監測以評估復發的風險,絕非篩查的指標,不應為體檢項目之一。

腫瘤指數

再者,指數的高低亦不代表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一切均須由醫生解讀並建議診治方案,所以姑勿論是否患有癌症,市民亦不應該自行解讀癌症指數,以免自製恐慌。 罹癌病人腫瘤指數未必上升,腫瘤指數正常範圍內也未必沒有罹癌,因此使用腫瘤指數來「篩檢」癌症易引起誤解,引起錯誤的安全感;反之,指數上升時,則要進一步尋找病灶,也要鑑別診斷良性或惡性病灶。 腫瘤指數 然而,CEA並不是大腸癌的專利,乳癌、胃癌、胰臟癌、肺癌、卵巢癌、攝護腺癌均可能上升。 CEA也不是惡性的專利,良性病況,如憩室炎、消化潰瘍、慢性氣管炎、肝膿瘍、酒精性肝硬化、或抽菸的老年人等,CEA均可能上升。 值得留意的是,醫生不會單靠體檢報告的指數來斷症,而且要診斷出甲狀腺功能是否出現問題,亦不止於參考以上指數,很多時要進行更深入的檢查。 因此,如發現體檢報告顯示某些甲狀腺相關的指數出現異常,不必過分擔心。

腫瘤指數: 液態切片:從血液中找「突變基因」下手

要注意不同化驗所所用的儀器及試劑可能不同,標準值會有分別。 腫瘤指數 CEA並不建議篩檢早期癌之用,正常的CEA值絕不等於安全或正常,近半數的相關癌症病人,CEA值都是正常的(小於5ng/mL)。 AFP被視為肝細胞癌的腫瘤指數,但仍不算「理想」。 骨膠素(CY211)酸性細胞蛋白,是從癌症患者的血液中發現的細胞角蛋白19片段,又名為非小細胞肺癌抗原。

在這種情況下,病人即便罹患癌症也無從知道,此即是亞臨床癌症(subclinical cancer)。 (三)惡性腫瘤:卵巢上皮細胞癌、子宮內膜癌、腹膜癌、輸卵管癌、子宮頸內頸腺癌、胰臟癌、乳癌、大腸癌、胃癌、肺癌。 綜合建議:鼻咽癌好發於台灣,且鼻咽位處頭頸部深處不易評估,需要使用特殊探查器具,EB-VCA IgA算是很好的鼻咽癌篩檢工具,其對於早期鼻咽癌也有很不錯的偵測能力。 不過有一個臨床上遇到的現象,對於有長期面板疾病的病人,也會出現輕度的鱗癌相關抗原(SCC)增高的現象。

腫瘤指數: 甲狀腺指數點先算正常?各項指標含意大拆解

因為便利又無醫療輻射等考量,不失為簡便的「粗篩」。 不少民眾接到健康檢查報告後,人生就變成黑白的,因為腫瘤標記是紅色,高於正常值。 診間常有這種被醫師稱為「偽陽性」的民眾,非常焦慮。 但是,如果想要利用癌症指數去偵測任何癌前病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在後續安排更詳細的影像檢查(超音波檢查、腸胃內視鏡、電腦斷層檢查、磁振造影檢查),以維護健康。 綜合建議:CEA、AFP、CA199這三項癌症指數,臨床應用廣泛,可以當作是大腸癌、肝癌、胰臟癌的第一道篩檢防線,但絕不能單純以此作為有無癌症的判斷依據。 胃癌/大腸癌篩檢,建議安排糞便潛血檢查,並且每三年規則安排胃鏡/大腸鏡檢查;肝癌/胰臟癌篩檢,建議搭配年度腹部超音波檢查,再視個別需求安排腹部磁振造影檢查。

正常人血清含量 <20 ng/ml,當AFP持續升高大於500ng/ml持續一個月或大於200ng/ml持續2個月,要高度懷疑肝癌的可能性。 因癌胚抗原(CEA)在多種惡性腫瘤疾病中會出現異常增高,所以需要排除的腫瘤比較多,癌胚抗原(CEA)在結腸癌、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子宮癌等都會出現增高。 癌胚抗原指數(CEA)主要為大腸癌、肺腺癌和乳癌的腫瘤指標,其正常值不多於5ug/L;若病人已確診癌症而指數超過10ug/L時,病人的腫瘤出現惡化的機會很大。 因此,例行性的「篩檢」早期肝癌,仍僅限於「高危險群」(high-risk)病人,並不適用一般民眾。 所謂「高危險」病人指的是健康的B型肝炎帶原者,每6-12個月抽血檢測AFP一次,B肝帶原且合併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者,每4-6個月抽血檢測AFP,並進行肝臟超音波檢查。

腫瘤指數: 甲狀腺結節非切不可?這四種情況要及早醫治!

腫瘤「標記」由癌細胞產生(另有些是身體對癌細胞反應間接產生),在癌症病人血清中、尿液中或腫瘤組織中有「較高」於正常人的數值,可能供臨床早期診斷、治療前後追蹤或偵測復發等多方向臨床應用。 CA125是一種糖蛋白抗原,糖類抗原125(CA125)增高對於卵巢癌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卵巢癌約有60%的病人會出現糖類抗原125(CA125)升高,手術後應該會迅速恢復到正常值一下。 卵巢癌復發的病人,往往在沒有出現復發病灶的時候就提前出現糖類抗原125(CA125)升高。 糖類抗原125(CA125)對判斷化療治療卵巢癌的良好指標。 但是有一部分卵巢的病人是不出現糖類抗原125(CA125)升高的,所以一定要配合其他檢查手段進行病情診斷和複查。

非小細胞肺癌除了化療放療,靶向治療以及最新的免疫治療都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手段。 非小細胞肺癌的神經元特異烯醇化酶(NSE)一般不增高。 小細胞肺癌的疾病發展速度較快,目前化療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一旦化療停止,小細胞肺癌又會迅速惡化,所以小細胞肺癌的生存時間較短。

腫瘤指數: 檢驗項目

腫瘤指數又稱癌症指數,是一種評估及追蹤癌症的一項指標。 醫生會為病人抽取血液,透過血液中的特定蛋白數量來評估腫瘤的活躍程度。 因為癌細胞會多分泌一些特別的物質,當中大部分是蛋白質,使腫瘤指數高於正常數值。 腫瘤指數 而較常見的癌症指數包括癌胚抗原指數(CEA)、甲胎蛋白指數(AFP)、前列腺特定抗原指數(PSA)、癌抗原CA15.3、CA125及CA19.9,適用於監察不同癌症。 解讀報告時需要注意所使用的單位,例如「µg/L」或「ng/mL」,因此。

  • 小細胞肺癌的疾病發展速度較快,目前化療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一旦化療停止,小細胞肺癌又會迅速惡化,所以小細胞肺癌的生存時間較短。
  • 正常人血清含量 <20 ng/ml,當AFP持續升高大於500ng/ml持續一個月或大於200ng/ml持續2個月,要高度懷疑肝癌的可能性。
  • 不少民眾接到健康檢查報告後,人生就變成黑白的,因為腫瘤標記是紅色,高於正常值。
  • 癌胚抗原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癌胚抗原也会升高,所以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
  • 所謂「高危險」病人指的是健康的B型肝炎帶原者,每6-12個月抽血檢測AFP一次,B肝帶原且合併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者,每4-6個月抽血檢測AFP,並進行肝臟超音波檢查。

綜合建議:肺癌篩檢,我們一律只建議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該檢查沒有掃描死角,具100%病灶偵測能力,即使是癌前病灶也能清楚顯示。 但經過多年臨床實際應用情況來說,糖類抗原72-4(CA72-4)是一個指向性非常差的腫瘤指標。 其異常升高也不一定是惡性腫瘤,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感染、勞累、感冒發燒都會引起它異常升高,比較容易引起病人的恐慌。 因此目前如果僅僅一個糖類抗原72-4(CA72-4)升高,不能作為惡性腫瘤的判斷指標,還是要聯合其他理化檢查一起判斷。 AFP是診斷原發性肝癌的重要檢驗指標,但是有在中國甲胎蛋白(AFP)的陽性率並非100%,一般為60%~70%。

腫瘤指數: 癌症傳媒報導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CA-125的抽血檢測,最好在月經結束後2~3天再抽,因為在月經週期抽血,CA-125值通常會大於35 U/ml,然而對於停經後的婦女,CA-125值升高,就應該特別注意。 但是這個抗原在正常的卵巢組織並不會表現,然而約莫80~90%卵巢癌末期患者,此項指數會升高。 腫瘤指數 總之,單單抽血檢查腫瘤指數多半是不夠的,總需要專業醫師配合其他影像醫學檢查,才可能早期偵測腫瘤或復發。 PSA是否可以做為可靠的攝護腺癌的篩檢工具,則仍有若干爭議。

腫瘤指數

對於晚期不能手術帶瘤生存的腫瘤病人,腫瘤標誌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腫瘤的發展情況,對監測腫瘤治療效果和預後有一定的幫助。 但不能太絕對依賴這項檢測,因為腫瘤標誌物存在非特異性,一些正常組織或良性腫瘤以及炎症反應,也可能使腫瘤標記輕度升高。 因腫瘤標誌物多,單個標記物的敏感性或特異性多偏低,不能滿足診斷需要,故提倡一次同時測定多種標誌物,以提高敏感性和特異性。 臨床上有一部分病人喜好自己點餐選取1-2個腫瘤指標檢查,表面上他是“聰明”的,但是如果出現復發而他自己選擇的腫瘤標誌物沒有反應出來,那會大大延誤治療的時機。 由於每類癌細胞所分泌的腫瘤標記或身體對各類腫瘤的反應皆有不同,因此每類癌症都有各自的癌指數參考指標,而癌腫瘤通常釋出不止一種腫瘤標記。 醫生會選取「高敏感度」及「高獨特性」的腫瘤標記進行癌指數檢查。

腫瘤指數: 檢驗單位

正如同上述解釋的,醫師就開立了液態切片檢驗看看RNA 和DNA 是否異常。 亞臨床癌症的病人是不自覺有任何異常,或者是認真就醫,但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到癌症。 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胃腸道的神經內分泌瘤,這種病人常常是出現症狀以及反覆就醫後,還要等上 7-9 年才能被確診。 腫瘤指數 在解讀癌症指數報告時,留意以下這些關鍵字眼和基本概念,助你輕鬆解讀癌症指數的臨床意義。 上升的高低倍數,譬如:CEA參考值小於5ng/mL,假設測得7.8ng/mL(不到2倍),CEA上升到底意義如何?

以RNA為基礎的檢驗缺點既然是特異性不足,那麼我們就從特異性強的指標著手。 特異性最強的大概就是突變的基因了,因為正常的細胞不應該有突變的基因。 目前醫院的常規影像學檢查能夠偵測到的腫瘤,最小約到 0.7 公分直徑大小左右。 這種大小的惡性腫瘤裡面大概有 3.5 億個癌細胞。 因此,癌細胞的數目還不到 3.5 億個之前,影像學通常是看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也就無法取樣作病理診斷。 當癌症體積太小時,臨床醫師無從偵測、也無法取樣,當然就不會有病理診斷。

腫瘤指數: 臨床意義

若單看癌症指數的讀數,如「癌症指數20」、「癌症指數200」或「癌症指數2000」,都不足以判斷病情。 腫瘤指數 例如在大腸癌治療中,若病人的癌胚抗原CEA指數超出20µg/L,情況已屬非常嚴重,醫生有理由懷疑腫瘤可能已經轉移。 患者應向醫生了解清楚不同讀數的臨床意義,以免自製恐慌。 癌症指數,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質,當其濃度上升時,經常與特定癌症相關,這時便可以利用其抽血數值的高低變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 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是有其極限的,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

為了說明這個新科技,在此分享一個實際案例讓大家了解液態切片的價值。 換句話說,亞臨床癌症病人想要獲得確診,就無法依賴傳統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進行多一項檢測百利而無一害,但始終癌症指數升跌受多項因素影響,亦有可能產生假陽性結果。 若對癌症指數數值的意義一知半解,收到檢測報告後憂心忡忡,繼而進行連串不必要的額外檢查,便更加耗費時間、金錢和心神。

腫瘤指數: 腫瘤指數異常,但又找不到癌症該怎麼辦?醫揭「這項」檢查精準到位

因此我們抽取血液樣本後,測量突變 DNA 在血中的含量,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癌細胞死亡及崩解。 在沒有醫療的干預下,我們可以假設癌細胞的死亡率是固定的。 腫瘤指數 因此,液態切片測得到的突變基因越高,就表示體內的癌細胞總量越高。 癌細胞在複製生長的過程中會同時出現死亡,癌細胞死亡的原因不一而足,可以是因為身體免疫力去攻擊癌細胞所導致的,也可以是單純的汰舊換新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