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型腫瘤的神經功能損害表現通常進展緩慢,有些病例腦幹局灶性損害體征很輕微。 腦橋腫瘤常出現眼球內斜、復視、嘴歪、面部麻木等展神經、面神經或三叉神經受累症状;並有運動、感覺和小腦症状等表現。 該部位腫瘤的顱內壓增高出現較晚,因腫瘤多呈浸潤性生長,故症状和體征表現較為複雜。 2.膨脹型(約佔22%) 腫瘤邊界清楚,瘤體與周圍腦幹神經組織之間有一緻密的腫瘤性星形細胞軸突層(腫瘤膜囊壁)。 腫瘤的病理學類型多為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Ⅰ級),約有40%的腫瘤含有血管性錯構瘤,稱之為血管星形細胞瘤。
- 如同其他腫瘤(疾病)一樣,膠質瘤也是由於先天的遺傳高危因素和環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
- 多數患者放療後出現臨床癥狀的好轉,但緩解期通常不超過8個月。
- 我院中醫腦膠質瘤專家重要提示:腦膠質瘤屬疑難疾病,一旦確診腦膠質瘤,請抓緊時間就醫,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期,患者一定選擇專業,有多年經驗腦膠質瘤專家,特別是中醫專家。
- 2.胃腸道出血 腦幹部位手術均有可能引起胃腸道出血,尤以延髓部位手術更為明顯。
與不同級別膠質瘤的臨牀與細胞病理表現所相對應的分子改變也有所不同。 例如,低級別膠質瘤主要表現為細胞低速的分裂增生;而高級別膠質瘤則表現為高速的細胞分裂增生以及伴隨的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腫瘤的缺氧、壞死。 與之相應的,低級別膠質瘤在分子水平往往無HIF-1及VEGF等分子通道的啓動與高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大腦雖然被認為是一個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細胞幾乎不發生分裂增生(turning over)的器官,但是在特定時期和條件,大腦中樞器官還是會有一定的細胞分裂。 因此,在兒童期,神經元來源的腫瘤,如髓母細胞瘤,發病率比成年高。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有細胞分裂的發生,就有腫瘤癌變的可能。
腦幹膠質瘤: 惡性腦瘤
高級膠質瘤有治好的機會,但是隻有少數患者可以治好,高級別膠質瘤佔腦膠質瘤的一半以上,惡性程度高,由於膠質瘤的浸潤性生長,腫瘤細胞可能會生長成正常的腦組織。 手術難以完全切除腫瘤,術後易復發,多數患者難以完全治癒。 由於該腫瘤惡性程度高,不能通過手術完全切除,因此術後應聯合放療和化療,以儘可能控制和延緩疾病的發展。 這是因爲高級別膠質瘤本身是高度惡性的腫瘤,在治療方法上一般採用積極中醫治療,手術治療和術後放化療綜合治療,雖然目前的治療方法已經比以前多了,而且效果更好,但只能延長患者的短期壽命不能完全治癒。
免疫療法:抗腫瘤疫苗是指從患者體內取得自體或異體腫瘤細胞,經過處理使腫瘤細胞失去分裂增殖的能力,消滅其致癌性,保留免疫原特性,再輸入患者體內,引發特異性主動免疫來防治腫瘤。 免疫療法與基因療法同樣是熱門且具前瞻性的研究議題。 基因療法:「細胞素基因療法」是利用病毒攜帶細胞素基因送入腦瘤細胞中,可促進白血球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進而降低腦瘤細胞的生成。 而「自殺基因療法」則是將可增加癌細胞藥物敏感度的基因置入癌細胞中,再用抗病毒藥物注射到生物體內,可選擇性地殺死正在分裂的癌細胞。 將放射線由不同方向角度照射目標,病灶處因為交集得到最大量照射劑量,而旁邊的正常組織則只受到極少量照射。 放射線的治療角度可隨意調整設計,利用電腦施行三度空間之劑量計算、劑量呈現,各組織之劑量體積分佈,比較各種不同治療計劃,有效地降低正常組織所接受放射劑量。
腦幹膠質瘤: 【腦癌】腦腫瘤症狀 | 種類 | 治療及存活率
生長於腦幹的腫瘤,其臨床表現與腫瘤的發生部位,類型及惡性程度等有密切關係,最常見的症狀及體征為多發性腦神經損害,錐體束征及小腦體征,病程晚期患者可表現有顱內壓增高。 電場治療是近年醫學界嶄新的腦癌治療方法,特別針對素以生長速度快和復發率高而惡名昭著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 電場治療的原理是利用特定頻率的電場對癌細胞作出干擾,從而減慢癌細胞分裂,抑制腫瘤生長,繼而令其凋亡。 臨床研究顯示,結合口服化療同時使用,電場治療能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 由於電場治療並不帶有電離輻射,因此副作用輕微,大多只是穿戴裝置引起的皮膚反應,例如頭皮痕癢、敏感等。 1、使用疫苗和靶向藥物來攻擊具有特定突變(稱為 H3.3)的腦腫瘤細胞,目前該臨床試驗正在開展中。
以抗癌藥物破壞癌細胞,較常用於腦癌的化療藥物為帝盟多(Temozolmide),可穿越血腦屏障,到達腦部破壞癌細胞,但同時也有可能使身體其它部位的正常細胞受損,引起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掉髮、疲倦、容易受感染等。 根據研究發現,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在術後接受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較能有效延長存活率。 我們課題組吸取國外先進的治療理念與方法,針對膠質瘤終位性特點和不斷增殖的現實,設計的7種化療和放療方法操作簡便,重複給藥方便,生物相容性好,全身毒副作用輕微,臨床療效好。 1991年以來經全國20多家軍隊和地方三甲醫院神經外科推廣應用,累計完成新綜合治療腦膠質瘤2296例,臨床治愈率(生存期超過3年)25.47%,影像學治愈率16%,患者生存期明顯延長。 概述:腦膠質瘤(腦膠質細胞瘤)約占顱內腫瘤的46%,在1996年第三屆(悉尼)國際腫瘤控制大會總結的資料中統計,腦膠質瘤的發病率為3~10/10萬,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3%,手術加放化療的平均生存期僅為8~11個月。 腦腫瘤中膠質細胞瘤發病率最高,綜合發病年齡高峰在30-40歲,或10-20歲。
腦幹膠質瘤: 膠質瘤
腦膠質瘤是由於大腦和脊髓膠質細胞癌變所產生的、最常見的原發性顱腦腫瘤。 臨床上僅有極個別像薇薇安這樣的例子可以確診後生存達2年之久,這與他們及時明確病理、及時規範的有效治療策略及患者家屬的積極樂觀、密切配合患者等因素相關。 薇薇安的父母本身是醫生,為了盡可能地挽救女兒的生命,他們研究了無數個對抗DIPG可能有用的治療選擇,包括靶向藥物、臨床試驗等。 學齡兒童若出現眼球內斜(復視),周圍性面癱,言語不清,吞嚥發嗆,步態不穩,應想到此病的可能,若檢查有一側腦神經麻痺和對側(或雙側)錐體束征者,基本可明確腦幹腫瘤的判斷,需行進一步神經影像學的檢查。 需要鑑別診斷的是:血管畸形、腦炎、罕見的寄生蟲囊腫、脱髓鞘疾病(多發性硬化)以及成人神經纖維瘤病中的錯構瘤都是最常見的腦幹非腫瘤性疾病。 雖然手術能提供立即的治療效果,以及正確的病理診斷,但針對年紀大的病人,因為手術風險較高,術後復原能力較差,則可以透過放射手術治療。
雖然屬於良性瘤,但因腫瘤鄰近視神經構造、腦下垂體及下視丘,讓治療上十分困難。 除了以開顱手術切除腫瘤外,位於蝶鞍的腫瘤部份也可以採用經鼻腔內視鏡的技術取出腫瘤,囊狀的部份也可以植入儲液球管抽取囊液或打入藥物,如bleomycin或干擾素(interferon-α),讓囊腫縮小。 目前手術後殘餘的腫瘤,會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如伽瑪刀或直線加速器照射,可以減少周邊視神經及腦血管的影響。 如果腫瘤長在松果體部位,會因為壓迫到大腦導水管而使得腦脊髓液無法順暢的流通,因此會導致阻塞性水腦,孩子會出現腦壓高的症狀。 這個部位的腫瘤也會影響到眼球往上看的功能,因此孩子除了視覺模糊或看東西時出現雙重影像之外,如果要他或她的雙眼往上方看時,會發現眼球就是沒有辦法往上看。
腦幹膠質瘤: 腦瘤需要開刀嗎?腦瘤治療方式及手術術後照顧
③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KPS)<50分,腦幹功能嚴重衰竭的患者。 以手術切除為主,若腫瘤很大而病童年紀較小時,可以先作腦血管攝影檢查並栓塞,降低血液供應後再進行手術。 另一方面,腦電波檢查如有異常腦波的出現,也有助於腦瘤的診斷。 如有懷疑,最後必須施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一般簡稱CT掃描)或核磁共振攝影(M.R.I.),可更明顯顯出腦瘤的位置大小形狀,有時可推斷其種類或性質。 有時為了更進一步瞭解腦瘤的血管的分佈情形,尚須進一步作腦血管攝影檢查。
局部神經功能障礙: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神經症狀,例如一側肢體無力感或不靈活、一側身體感覺異常、走路不穩、言語表達困難、性情改變、視野缺損和局部性癲癇發作等。 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症狀和體徵,主要取決其佔位效應以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 膠質瘤由於其在空間的“佔位”效應(mass effect),可以使患者產生頭痛、噁心及嘔吐、癲癇、視物模糊等症狀。 此外,由於其對局部腦組織功能的影響,還可以使患者產生其他的症狀。
腦幹膠質瘤: 腦瘤開刀術後照顧7大注意事項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則適用於體積較小、數量較多、擴散位置較深入的患者。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透過高劑量放射線直接射向腫瘤,避開其他腦部組織,大幅減少副作用,雖然病人仍有可能掉髮,但認知能力、記憶力則大致不受影響。 以上三例臨床實驗僅僅是SickKids眾多腦瘤臨床研究的縮影。 據悉,SickKids醫院進行的臨床試驗比加拿大任何其他兒科中心都多,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加。 每項新試驗都為針對患者的無法治愈的疾病(如 DIPG)進行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除瞭有選擇的的放化療,術後長期堅持用中藥辨證治療,可以減少腦膠質瘤的復發。 良性腫瘤病程較長,生長緩慢,手術完全切除不易復發,但生長在腦幹等重要部位的腦瘤手術只能部份或大部份切除,手術後瘤體還有機會再復發、再生長。 腦幹膠質瘤 癲癇發作是由於腦內正常電流紊亂所引起的,可以是全身大發作伴意識喪失,也可能發生局部性癲癇,包括肌肉抽搐或痙攣、幻嗅、語言障礙等。 膠質瘤的開顱手術雖然不容易,但是目前因為科技的進步,術中可以利用電腦導航以及電生理的監測,做更精準的切除。 如果要保存更多高等的神經功能,例如語言功能,則可使用喚醒的開顱手術方式,讓病患在術中配合測試,確實保留神經功能。
腦幹膠質瘤: 兒童神經外科
美國FDA於1996年批准由Guilford公司開發,以BCNU為活性成分,製成植入藥物晶片Gliadel,治療復發性惡性腦瘤,可在手術後,將藥物直接放置於復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之腦組織中,讓藥物緩慢釋放,進行持續性化學治療。 經過多年多中心臨床試驗,FDA於2003年也批准Gliadel用於原發性惡性腦瘤的治療,據文獻報導,Gliadel可延長原發性及復發性惡性腦瘤患者的中間存活期。 對於一般的惡性腦瘤,如退行性星狀細胞瘤、髓母細胞瘤、腦室膜瘤、畸胎瘤等,能夠完全切除或接近完全切除者,預後較佳,但必需加上放射治療及或化學藥物治療,方能達到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初發性腦瘤病人的存活率與腫瘤的類型及病人的年齡和生理機能有相當大的關聯性,這些因素將會影響病人選擇治療的模式。 腦瘤或顱內腫瘤是指腦內異常細胞的形成,定義為任何顱內腫瘤,發生的位置包括了腦本身各種細胞(神經元、膠質細胞、淋巴組織以及血管)、腦神經(許旺氏細胞)、腦膜、頭骨、腦下垂體以及由其它器官轉移的轉移性腦瘤。
極少數情況下,再復發生長的腫瘤外生部分如果需要可以再切除。 然而,由於腫瘤通常起源於腦室底,變換到中線入路可能會更大程度的切除腫瘤。 腦下垂體腺體所發生的腫瘤約占原發性腫瘤13%, 一部分腫瘤會分泌荷爾蒙造成相關的症兆.另一部分因腫瘤長大造成周遭組織結構壓迫, 影響視神經功能, 眼球活動異常, 或者荷爾蒙分泌異常. 主要臨床症狀有頭痛, 視力衰退, 可能行為認知功能異常, 女性出現月經異常, 停經, 異常分泌乳汁, 多毛, 男性可能性慾減弱, 甚至於精蟲減少,不孕,肢端肥大, 庫欣氏症候群, 情緒低落等. 雖然影像檢查的進步,醫師常常可以藉由影像檢查來做腦病變的診斷,但有些情形更需要做切片檢查以確定病理診斷,尤其在腦瘤經評估是無法開刀切除時,切片手術有助於後續治療,目前切片檢查包括了立體定位切片檢查以及開顱切片檢查.
腦幹膠質瘤: 腦幹膠質瘤診斷
磁振造影檢查(MRI)是最能精準找出腦瘤的檢查,但是否需要因為害怕腦瘤就加做此檢查? 因發生率實在不高,對於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基本上是不需要的。 手術後加上放療、化療,一直是神經膠質細胞瘤的標準治療選項,如今還多了腫瘤治療電場(Tumor Treatment Field,TTF)。 TTF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是一種可攜帶及可穿戴式的裝置,原理是利用特定頻率的電場抑制細胞分裂,進而殺死腫瘤。 病人需剃光頭(可以戴上假髮),將電極片貼在頭皮上,每天至少通電18小時。 臨床研究顯示,結合TF和帝盟多,比起單用帝盟多有較長的存活期,不過,目前在台灣自費每個月需30萬元左右。
此一特殊部位的腫瘤生長十分緩慢,一般先以手術解除水腦症的問題即可,再定期追蹤腫瘤的變化。 腦幹膠質瘤 腦幹膠質瘤 室管膜瘤最常發生在後顱窩第四腦室內(圖4-1),常常造成阻塞性水腦症,病童表現症狀從緩慢的步態不穩到頭痛、嘔吐、視力模糊等。 也可能發生在大腦半球(圖4-2),少數原發於脊椎內。
腦幹膠質瘤: 吃草莓能減重,「這個」營養素助燃脂!營養師揭:每天吃16顆輕鬆瘦身
國外文獻報道顱壓增高發生率為15%~23.3%,而本組為53.1%,與就診時已發展至疾病晚期有關。 充質亞種的特徵是神經纖維瘤I型基因的變異率高,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邊線不較其它亞種特殊。 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腦幹膠質瘤: 預後
若病人的腫瘤較小,則不一定要開刀,也可選擇放射手術讓腫瘤獲得控制。 )腦積水:為中腦、腦橋腫瘤術後的常見併發症,多表現為術後數日突然出現頭痛、意識障礙。 術後應密切觀察患者意識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術後定期複查頭顱CT,觀察腦室變化,必要時及時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 腦幹腫瘤目前以神經膠質細胞瘤多見,其次是血管網狀細胞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其次是寡樹突膠質細胞瘤、室管膜膠質瘤、髓母細胞瘤。
腦幹膠質瘤: 腦瘤剋星!聲熱石墨烯可提高存活率
到目前為止,尚未明瞭,雖然有許多因素可能與腦瘤有關如遺傳、外傷、免疫性、環境因素或某些物理或化學因素,甚至病毒感染等等,但都無法確定,所以長了腦瘤的人,也無法追究其原因。 3)延髓腫瘤:首發症狀常為嘔吐,易被誤診為神經性嘔吐或神經官能症,特別是成年患者。 腦幹膠質瘤 腦幹膠質瘤 病人可有不同程度頭昏、頭痛,然後較早出現後組顱神經麻痺的症狀,如吞嚥困難、進食嗆咳、講話鼻音、伸舌不能等。
腦轉移瘤佔顱內腫瘤的30%~40%,大多為血行播散,腦幹轉移少見,僅佔腦轉移瘤的2%,主要來源於肺癌及消化道的惡性腫瘤。 腦幹膠質瘤 頂蓋膠質瘤:多為高訊號,少數為等訊號,中腦頂蓋膨大,侷限性生長,早期阻寒中腦導水管。 瀰漫性腦橋膠質瘤:高訊號,腦橋膨大,壓迫但不侵人第四腦室,基底動脈包埋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