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枝牡丹5大伏位2024!(震驚真相)

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 基本信息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 通高49.5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22厘米文物介紹直口、短頸、豐肩、腹下收、近底處微撇、砂底,隱圈足,寶珠鈕蓋。 定窯白釉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紋盤是宋代的一件瓷器作品,此作品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 宋代耀州窯纏枝牡丹紋梅瓶 宋代耀州窯纏枝牡丹紋梅瓶編輯 鎖定 討論999 耀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 窯址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稱耀州窯,它… 北宋亞字形纏枝牡丹紋銅鏡 北宋亞字形纏枝牡丹紋銅鏡文物介紹 編輯 銅鏡的最早發現,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前1900的齊家文化發掘,春秋戰國時期銅鏡開始大量使用,漢唐時期達到鼎盛,到明清時期,隨著…

纏枝牡丹

除此以外,此器造型秀美,細緻的印花與之相互配合,構思巧妙。 花瓣狀四邊印牡丹和卷葉圖案,四角飾蝴蝶紋。 方形底部碟心以銅錢紋樣劃分五區,空白處各填有花卉圖案,而圓邊外印卷草紋四簇。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它在前代紋樣的發展基礎上,在明代吉祥文化的充分浸染下,延續極具特色的傳統構圖樣式,加之豐富多樣的構成要素,演繹出鮮明、直觀的時代特色,體現出中國傳統裝飾紋樣極具生命力和包容性的突出特點。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屬於元代晚期製品,具有元青花瓷器的各種特點,是件雅俗共賞的藝術佳品,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波斯文化在中國的突出反映。 元、明、清三代牡丹紋久盛不衰,多用作主紋,裝飾在瓶、碗、盤、罐等器皿的主要部位。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上的牡丹紋更豐富多彩,有折枝牡丹、纏枝牡丹等。 明宣德青花盤上的折枝牡丹紋、青花玉壺春瓶的纏枝牡丹紋,圖案精緻,裝飾效果強烈。 明嘉靖醬釉描金孔雀牡丹紋執壺,在器腹部桃形開光中貼金描畫孔雀牡丹紋,尤顯富貴華麗。

纏枝牡丹

畫琺瑯纏枝牡丹雙連盒 畫琺瑯纏枝牡丹雙連盒,形似雙圓相連,蓋與身以子母口相扣合。 畫琺瑯纏枝牡丹雙連盒,形似雙圓相連,蓋與身以子母口相扣合。 纏枝牡丹(變型) 纏枝牡丹(變型)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這一變型的特徵是花冠重瓣,撕裂狀,形狀不規則,花瓣…

纏枝牡丹: 纏枝牡丹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 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

莖左旋纏繞,,主蔓粗度可達0.3cm~0.4cm,分枝可達5~7個,枝節長2cm~3cm,單葉互生,葉柄長2cm~3cm,葉長6cm~8cm,寬1.5cm,全緣。 葉基部向兩側派生出1.5~2cm長片連體葉,小葉莖部微呈兩裂,植物學稱戟形葉。 花柄長5cm~8cm,蓮花形花座花形似牡丹,花粉色,重瓣( 40~50個花瓣)撕裂狀,形狀不規則,花瓣裂片向內變狹,沒有雄蕊和雌蕊。 當年可長高達4m~5m, 當年栽植當年開花, 一節一花, 每花開放達3 天, 最盛時每株可日開花近百朵,6 月中旬始花, 直至上凍時蔓上仍有許多花蕾。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文物價值

袍上的十二章紋,為帝皇袍服上獨有的紋飾,象徵皇帝的權力,蘊含至善至美的帝德。 十二章紋的意義自漢代(公元前206 – 公元220年)以來已有多種學說,但大體而言,是包含尊天、隆祖、明禮、尚義的涵意。 歷代宮廷訂立了嚴謹的服飾制度;上至皇帝,下至各級官員以及侍從等服飾,無論在質料、顏色與紋飾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踰越。 而清代后妃在吉慶場合穿常服和吉服時,頭上大都會戴上鈿子作為裝飾。

這件高足杯侈口窄唇,弧形深腹,足底部向外撇。 外壁繪番蓮紋,以青花勾畫輪廓和填入藍彩部分,並以釉上紅、黃、綠彩填綴花瓣及葉子。 纏枝牡丹 口沿內、外及高足外撇底部,繪青花單圈線。 底部空心不密封,內以青花楷書寫「大明成化年製」兩行六字款。 纏枝牡丹 此杯造型端雅,瓷胎潔白,胎體輕薄,紋飾秀麗,堪稱明成化鬥彩中的精品。

纏枝牡丹: 五彩

樹高1.7米,樹冠直徑超過兩米,今年開花數量多達800多朵。 洛陽牡丹指的是產自河南省洛陽市的牡丹,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始於隋代,唐代是其鼎盛時期,至宋代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 鬥彩始創於明朝宣德(1426 – 1435)年間,至成化發展成熟。

纏枝牡丹

清順治五彩纏枝牡丹紋尊是清順治年間製作的瓷器、五彩瓷 中文名稱 清順治五彩牡丹紋尊 館藏地點 … 清綠地織五彩纏枝牡丹漳緞 清綠地織五彩纏枝牡丹漳緞是清乾隆時期的漳緞。 清綠地織五彩纏枝牡丹漳緞是清乾隆時期的漳緞。

纏枝牡丹: 牡丹紋

刻工精細,紋飾安排巧妙,空間、構圖兩相呼應,充分反映18世紀玻璃製作水平和裝飾風格。 早在16、17世紀,歐洲已很流行吸鼻煙,更常以鼻煙壺當禮物饋贈親友。 明代晚期,這股風氣傳入中國,至清代,吸食鼻煙成為朝廷上下的風尚。 鼻煙壺便是用來盛載鼻煙的用具,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 尊撇口,短颈,丰肩,腹垂直下削,胫部至底外撇,平底无釉。
  • 清康熙藍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是清康熙年間的清宮御用瓷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
  • 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 宋代綠釉纏枝牡丹盤口瓶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
  • 清朝時曾將牡丹定為國花,中華民國定國花為梅花。
  • 當年可長高達4m~5m, 當年栽植當年開花, 一節一花, 每花開放達3 天, 最盛時每株可日開花近百朵,6 月中旬始花, 直至上凍時蔓上仍有許多花蕾。
  • 中文名稱 清綠地織五彩纏枝牡丹漳緞 所屬年代 清乾隆 規格 …
  • 元龍泉窯青瓷纏枝牡丹大瓶,元代文物,現收藏於杭州博物館。

中文名稱 元龍泉窯青瓷纏枝牡丹大瓶 出… 宋青釉刻花纏枝牡丹紋直口尊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 口徑12.6厘米,高20厘米,底徑11.5厘米。

纏枝牡丹: 中國文物

日本人因為牡丹開花在一年中人最睏乏的時期,因此將牡丹刻畫在為紀念著名逝去人物的神社中,以保證他們美好的睡眠。 纏枝牡丹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曾經寫過一篇極短篇小說《牡丹》,講述了一個在二戰中屠殺中國人的日本將官種的牡丹。 牡丹栽培的歷史較晚,大約在漢代1932年的《柏鄉縣誌》記載劉秀曾躲入彌陀寺的牡丹花間,避掉王莽大將王朗軍的追兵,劉秀稱帝後,遂賜名漢牡丹。

  • 這些鈿花多是吉祥圖案,先以金銀累絲製成各式花卉、鳥獸、蝠鼠(帶「福」之諧音)等輪廓,再鑲以珍珠寶石和翠鳥羽毛。
  • 清代畫琺瑯器多由歐洲經海路傳入廣州,當地人仿效燒製,製法是先在銅胎上塗施一層不透明琺瑯釉,入窰燒後使表面平滑,然後繪上圖案,再經焙燒而成。
  • 底部空心不密封,內以青花楷書寫「大明成化年製」兩行六字款。
  • 明代或稱為“轉枝”,以植物的枝桿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
  • 如纏枝紋樣與伊斯蘭植物裝飾紋樣特色的融合,由於伊斯蘭地區宗教信仰的限制,他們更習慣以緊密連貫的植物花卉形式作為紋樣裝飾,而這種裝飾特色恰好與纏枝紋樣繁複、纏繞的特點有着共通之處。
  • 纏枝紋與蓮瓣紋、捲雲紋、如意紋、回字紋等一樣,都是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重要裝飾紋樣,廣泛用於雕刻、陶瓷、傢俱、漆器、編織、刺繡、玉器、年畫、剪紙、碑刻等,甚至連糕餅木範都離不開纏枝紋。

)為芍藥科芍藥屬的一種落葉小灌木,擁有非常巨大且多層的花朵,是起源於中國的一個雜交栽培種,高1~1.5米;二回三出複葉,小葉常3-5裂。 初夏開白色、紅色或紫色花,花單生大型,雌蕊生於肉質花盤上,密被細毛。 常見於和中國文化有關之工藝品中,例如唐朝和清朝的女子頭飾、工筆畫、漢服紋樣等。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文物歷史

它會從腳芽開始慢慢破土繼而萌發,之後在五節或者六節處長出花蕾,從此往上的每一節都會長出花蕾。 慢慢的隨著氣溫的升高,花蕾逐漸開放。 這種貼剪紙花紋碗是江西吉州窰的典型器物。 窰匠善於運用兩種不同釉料創造出窰變及剪紙裝飾,成為吉州窰器的特色。 纏枝牡丹 剪紙裝飾的做法是在上了底釉的器物上貼上剪紙花紋,然後再上一層較淺色的釉,便能造出利落的剪紙裝飾圖案及窰變釉的效果。 這種技法被稱為「剪紙漏花」,是吉州窰窰匠首創的特色工藝。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是明代製作的一件陶瓷。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高10cm,口徑20.6cm,足徑9.1cm。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大碗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大碗】明代洪武年間景德鎮燒造。 口徑38厘米,底徑18厘米,高15.8厘米。 外壁主紋繪正仰式纏枝牡丹八朵,口沿飾卷草,…

纏枝牡丹: 纏枝牡丹的花期

圖像線條、結構繁複,風格莊嚴神秘。 腹部至足部另鑄有棱脊四道,為商代晚期青銅器的特色;它一方面可增加塊範接合處的裝飾效果,另一方面則加強器型之穩重莊嚴感。 其枝條長度為2到3厘米,葉柄長度也為2到3厘米,葉子要相對長一點,長度為6到8厘米,寬度有1.5厘米。 因為它的外形長得特別像牡丹,開出來的花也異常艷麗,所以欣賞起來非常不錯。 蔓草纹在與牡丹、蓮花等紋樣結合起來的時候就叫做“某某纏枝”,例如纏枝牡丹、纏枝蓮紋等,此類纏枝紋在文人士大夫所用的织物、陶瓷、石刻、砖刻上常見。 纏枝紋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原始構思可見於戰國時期,當時在漆器的表現裝飾紋樣中,有二方連續紋樣與四方連續紋樣,它雖然表現的是“雲氣”,但它反覆、交替與穿插的藝術手法,事實上已具備了纏枝紋的基本特徵。

纏枝牡丹: 纏枝牡丹的養殖方法

碗口微敞,深腹,腹壁微鼓,圈足較大。 纏枝牡丹 釉色白中發灰,微微泛青,內外壁滿佈裂紋,有棕眼和漏釉現象。 碗內、外均以釉裏紅繪出花紋,口沿內外及足部均繪回紋,碗內底繪折枝牡丹,內側壁繪纏枝菊花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 此蓋盒是元代雕漆名家張成的作品,以朱漆雕成。 盒面微隆,雕鷺鷥一對,展翅飛舞,芙蓉襯地,花葉繁茂,盒邊雕花卉。

纏枝牡丹: 牡丹

清代乾隆年間,彩瓷製作發展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此鬥彩八仙紋碗侈口、寬沿、折腰、高足,形如覆笠。 內壁繪八仙的法器,即「暗八仙」紋,外壁飾四季折枝花卉。 鬥彩工藝是先以鈷料勾畫紋飾輪廓,或繪畫局部圖案,然後罩以透明釉,以高溫燒成青花瓷器。 再在透明釉表面綴填多種低溫彩料,入窰燒第二次而成。 由於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互相輝映,爭妍鬥麗,故稱「鬥彩」。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文化寓意

清康熙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 清康熙黃地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碗廣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輪廓線緩收,腹部微豐,圈足。 碗外以黃彩為地,以紅、藍、綠、粉、藕荷等色繪盛開的… 清順治五彩纏枝牡丹紋尊 清順治五彩纏枝牡丹紋尊是清順治年間製作的瓷器、五彩瓷……

纏枝牡丹: 青花

蝶紋和銅錢紋均是宋代(960 – 1279)流行紋樣。 蔓草纹以現實中的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心植物为模仿對象,向上下四面捲曲延伸,如此往复而構成。 從整個紋樣演變過程來看,纏枝紋樣的構成形式在當時是深受歡迎的,雖然接受了來自異域的圖案風格,但進入本土之後便被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了。 纏枝紋樣的特點是花朵相對較大,葉片相對較小,枝莖成曲線且不斷延長。 這種“盤曲錯節、豐富飽滿而又連續不斷的構成”樣式能夠把各種吉祥寓意的花朵結合在纏枝紋裏,是吉祥文化的可視化載體,符合當時明代各階層人們的心理需求。

纏枝牡丹: 文化

香港地處中國南面門戶,而且在中外交通上,也擔當起一個主要角色,因此與香港及廣東有關的嶺南文物,亦為本館重點收藏項目之一。 歷年來,香港藝術館除了積極採購各門類文物,亦透過舉辦展覽以推廣中國文化,期間幸獲社會各界人士熱心支持,惠贈珍藏,令館藏文物日益豐富。 例如1985年葉義醫生捐贈的一批竹刻作品反映了和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面貌。 胡錦超先生和郭安夫人分別於1986年和1987捐贈的石灣陶器,充分表現出這個廣東名窰的地方特色。 此外,各界人士和機構亦慷慨捐贈珍貴文物,反映社會大眾對保存文物的熱衷,也是對香港藝術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