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流行金曲11大優點2024!(持續更新)

從中介的概念延伸,Negus 便具體地指出,流行曲本身不會「反映」、「表達」聽者或音樂製作人的生活或身份。 他認為身份意識,一方面是從人與人之間透過音樂而連繫的過程中所產生,另一方面也從人與音樂連繫的過程而來; 身份意識並會同時存在於這些多方向的「接合」(articulation)過程之中。生產與消費之間不是直線、固定的連繫,而是一個經中介的連結網絡。 2021年1月24日ViuTV播出的音樂節目《Chill Club》中正式宣布將於2021年4月18日舉辦首屆頒獎典禮《Chill Club 推介榜年度推介》,並於2021年3月2日舉行記者會公布賽制和入圍名單。 同時期,斯里蘭卡籍廣告人Hans Ebert在美國流行音樂權威雜誌《告示版》上首次使用「Cantopop」這個專有名詞來稱呼粵語流行曲,也介紹了他所認為的粵語流行曲鼻祖——許冠傑。

粵語流行金曲

從幕後走到幕前的周柏豪;由馬來西亞進軍香港的李幸倪;由小女孩成為女神的鄭欣宜;由機倉走到舞台的江海迦。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承先啓後

回歸後香港經濟陷入困局,高官與傳媒紛紛重提這些歌曲激勵港人,重提「香港傳奇」來遊說香港人相信團結便可以捱過苦日子。 前財政司司長在宣讀財政預算案時引述《獅子山下》和《前程錦繡》,引來市民搶購錄有《獅子山下》的唱片;2003年沙士期間「抗炎大行動」的集會亦以《獅子山下》為與會者的合唱歌;連2007年曾蔭權競選特首的造勢晚會,亦有合唱《奮鬥》的環節。 唱片公司大量以「我們的」、「香港的」等名義將這些電視劇主題曲重新包裝,以精選碟形式推出市面,此亦可視為一種由商業機構主動所作的中介,讓歌曲更能跨越世代而廣泛流傳,並且都附有這中介符號-「香港人的歌」。 七、八十年代長篇電視劇開始展現香港人當時的精神面貌,本土意識浮現;主題曲固然會與劇集有其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但正如前段以《獅子山下》為例的分析,事實上歌曲文本的流動性遠超電視劇,經過重重中介以後,其意義已遠離電視劇的具體內容。 到了今天,可能很多人聽過唱過《獅子山下》、《奮鬥》、《強人》,但就從來沒有看過甚至完全不知道劇集的內容。 兩者的意義聯繫,可能就只是歌曲與電視劇同樣令人聯想起,一個被歷年流行文化與傳媒「中介」過、再建構的七、八十年代香港景象-人人奮鬥、「寫下不朽名句」的「香港傳奇」,以及小市民每晚回家追劇集的簡樸日子。

  • 陳慧琳著憑大碟中《花花宇宙》一曲獲得高達20萬的全年銷量,瘋靡音樂界及廣大華語樂迷,特別是迪斯可。
  • 生存靠打拚,奮發昂揚、拚博向上的生活態度,在歌曲中適逢其會地匯涓成流,投射了一代人的共同意識,絲毫不因所處地方不同而感受有異,故而深得各地樂迷認同和共鳴。
  • 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更於2017年度起永久停辦,可見實體唱片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 這些描述與「現代社會」的大論述(grand narrative)互相吻合,強調「繁榮」、「進步」、「奮鬥」等,以此概括社會的種種差異。

呢個字,反映粵語流行曲唔單只係一種地方音樂,甚至喺世界音樂之中有一個地位。 不過1998年之後,廣東歌市場慢慢萎縮,而國語歌,重有日、韓歌都已經取代咗廣東歌個市場。 輝煌背後,必然經過不少艱苦及過程,特別是新人的時期就更加需要努力,得到別人認可更加可以成為動力。 曾航生曾於第十三屆十大中文金曲頒奬中獲得最有前途新人獎金獎,今集將會訪問他成為當年新人的故事,更會演唱當年於台上獲獎的演出歌唱《無悔今生》。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曲

楊千嬅於1995年參加第十四屆新秀歌唱大賽獲得第三名後晉身樂壇,她唱歌着重感情,並能完全地將填詞人想表達的訊息和情感演譯出來,令一眾填詞人都對她份外疼愛,特別是著名填詞人林夕。 她坦誠率直的性格,加上她與傳媒保持着較合作的關係,為她建立了很正面的形象。 她三次奪得“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及六次奪得“叱吒樂壇我最喜愛女歌手”,並三度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 2005年開始,眾多實力派歌手、創作歌手、風格另類的歌手或組合出道,亦因低靡的市場環境,不少一線歌手在音樂道路上創新求變,增強音樂個性與辨識度,以致香港樂壇出現短暫的“回潮”。 “清一色k歌”以及大量倒模式出產偶像歌手的現象明顯弱化了,而相對地創新求變的風氣強了不少,不少歌手或者音樂人在創作歌曲時力求不脱離市場之餘也避免過分地“口水化”。 李克勤在1985年憑着歌唱比賽冠軍出道, 粵語流行金曲 他是少有在80、90、千禧年代也有輝煌成績的歌手。

而商業電台“六啤半”唱片騎師羣所演唱的“城市民歌”系列,亦展現本地創作新力量。 粵語流行金曲 一般説法粵語流行曲源於1950年代初期,但確切的源頭仍然莫衷一是,有着不同的説法。 小曲是傳統粵劇的過場譜子,除原有的廣東譜子外,大量套用易於上口及流行的國語時代曲、歐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粵語曲詞,以粵曲的唱腔及配樂出現。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經典巨星時代

Silverstone 認為媒體的文本主要透過「修辭」(rhetoric)去說服我們相信,以「詩意」(poetic)去討好我們,並以「欲望挑動」(erotic)技巧來誘惑(seduce)我們。 文本能不能獲得認同,視乎上述策略(strategies)的運作,是否配合得宜。 粵語流行金曲 Silverstone則進一步指出,共同體(或社群)不僅是想像的,也是由符號所定義的 - 我們利用符號將社群的界線(boundary)劃出來,並透過這些符號區分我們與其他人。 社群的成員不只想像擁有共同的事物與相近的意識,更藉著創造或尋找符號,想像自己與此共同體以外的人有所分野。 Silverstone 曾提出,中介是關乎意義的不斷流動與變化 -在不同文本之間、在不同人之間、不同事件之間,並且跨越時間、超越空間; 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都會參與中介過程,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文本意義的生產或改造過程之中。

例如鄭國江所填寫,改編自日本演歌《北國之春》的《故鄉的雨》,由薰妮在1979年主唱,可以見到一點藝術層次。 2010年代有陳奕迅、張敬軒、許志安、容祖兒、謝安琪,重有好多新人靜靜掘起,如林奕匡、周柏豪、吳業坤、許廷鏗、胡鴻鈞、洪卓立、陳柏宇、鄭俊弘、馮允謙、鄧紫棋、連詩雅、王灝兒、吳若希、泳兒等等,更有多個香港音樂組合及樂隊,包括Supper Moment、C AllStar、Dear Jane、MIRROR、ERROR等等。 香港主要大唱片公司有寶麗金(PolyGram)、TVB附屬機構華星、新藝寶,同埋喺1921年已經喺香港插旗嘅百代(EMI),另外1977年美國華納唱片(WEA)嚟咗香港插旗,1978年日本新力唱片(CBS Sony)亦嚟咗香港插旗。 1991年台灣羅大佑嘅音樂工廠喺香港發展,之後台灣嘅滾石唱片亦喺香港插旗。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曲史

當中一隊女子組合掀起香港的組合潮流,女子組合Twins的成功令到香港出現了不少跳唱組合。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初期只有聲音廣播,1986年開始電視廣播後,有系統地紀錄不同年代樂壇巨星全盛時期的珍貴舞台演出。 香港電台自1978年開始每年舉辦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音樂會,40多年來從無間斷,努力不懈鼓勵音樂創作,推動本地樂壇發展。 比如,已故著名音樂人黃霑將傳統古典文化融入流行音樂中,詞風或波瀾壯闊,或倜儻不羈,或癡癡夢幻,或雄渾激盪,充滿了士大夫氣節。 又比如22年前,電影《臥虎藏龍》橫空出世,黛瓦白牆、劍影竹林,好一幅含蓄雋永的潑墨山水畫卷,同名音樂以大提琴與中國古琴相互搭配,呈現出與一般武俠電影不同的音樂效果,用現代音樂的方式來表達嚴肅的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穿過悠悠歲月。

粵語流行金曲

2010年代初,多位歌手開始走出香港,如陳奕迅成為首位在高雄巨蛋開演唱會的香港歌手以及首位在O2 Arena開演唱會的華人歌手。 楊千嬅、容祖兒等人亦於2010年代末開始將發展重心轉移至中國內地,但四人仍不時推出廣東歌。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金曲 而張國榮出道初期(寶麗金時期)曾被指聲線過尖,模仿前辈罗文,发了《情人箭》专辑后更被唱片公司解约,此后一度在麗的電視电视剧及偶像电影混面熟。 直至1983年由黎小田制作的《風繼續吹》開始確立低沉的唱法,才開始初尝走红滋味,1984年憑專輯《Leslie》中的主打歌《Monica》榮登一線歌手,與譚詠麟力爭一日長短,譚、張兩人於1984至87年間之爭可算是相當白熱化,雙方歌迷關係緊張,更發生雙方樂迷打架的事件,成為他宣布不再領獎的導火線。

粵語流行金曲: 粵語流行音樂香港電音舞曲時代

七十年代時,聽歌受電視播放時間的限制,要坐在家中聽唱片;今天可隨時隨地聽不同演唱版本的mp3,可以隨時上網看youtube中歌手十多年前演唱的片段,要接觸過往的世界輕易而舉。 今天的香港人,可以輕易地透過這些以香港為背景的歌,與七十年代的人與事連繫上,當中又牽連了記憶。 這些歌能與香港人的個人或共同經驗扣上,儘管中間的內涵不盡相同,但總能喚回我們的記憶或讓我們投入某種想像中的香港人角色。 歌曲被再三轉述和中介下,加上被年輕歌手重唱 (再一次的商業中介),亦會吸引不同世代的香港人投入另一種經驗-卡拉ok。 然而,有好的曲詞,歌者不同的演繹卻會為我們帶來不同的經驗和意義。 歌曲的原唱歌手會在電視節目、演唱會中現場演唱,歌曲會在不同時候被其他歌手翻唱,政治人物會有目的地挪用歌詞,而我們更會聽到自己的親友,以至自己,隨時隨地哼唱或拿起米高峰在卡拉ok演唱。

粵語流行金曲

譚詠麟退出領獎後,張國榮亦在毫無懸念下大熱奪得1988年及1989年的「最受歡迎男歌星」獎項,隨後處於事業巔峰期的他宣佈「封咪」告別歌壇,並舉行了多場賣座的告別演唱會。 當中,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和梅艷芳,合稱「三王一后」,於1980年代開始雄霸樂壇,獲塑造為劃時代超級偶像,不但唱片銷售和演唱會場數屢創高峰,四人的歌藝、形象和台風亦風靡了大量的歌迷。 每年的最具代表性樂壇盛事——由無綫電視台自1983年起主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的最受注目獎項(由1984年第二屆起增設)為「最受歡迎男歌星」、「最受歡迎女歌星」及「金曲金獎」,80年代中期開始都主要由譚、張、梅三人囊括。 80年代樂壇的流行榜及頒獎禮競爭非常激烈,每年的頒獎禮都是城中的重大話題。

粵語流行金曲: 頒獎典禮公信力下降

很多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由顧嘉輝作曲、黃沾填詞的電視劇主題曲,至今仍被奉為粵語流行曲的經典作品。 粵語流行音樂,一般指香港的用粵語、廣東話唱的流行曲,由於香港的原創作曲家是廣東人,又叫廣東歌、粵語歌。 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粵語流行音樂”,是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的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歌曲;這一定義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後出生的香港人對“粵語流行歌曲”的認知範圍。 一如其他流行音樂,粵語流行曲是一種商品;一種反映某段時期社會面貌和價值觀的商品。 創作《獅子山下》、《上海灘》等膾炙人口歌曲的香港殿堂級音樂大師顧嘉煇於本月3日在加拿大離世,享年92歲。 其胞姊顧媚表示,顧嘉煇近日確診新冠病毒,離世時很安詳,家人亦陪伴在側。

  • 我們將會細味高清修復後的《第九屆十大中文金曲頒奬典禮》內不同歌手演出的風采。
  • 其實不只是香港,近幾年世界各地(尤其以中國等亞洲地區尤其明顯)獨立音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推崇,甚至有成為一股潮流的趨勢:大批的獨立音樂人擁有,甚至當中不少通過演出,與大品牌合作以及與主流歌手合作來提高知名度。
  • 許冠傑的歌曲亦往往被視為帶有強烈本土意識、草根性的作品,初期的歌詞被形容是能夠寫出香港小市民心聲,八十年代中開始當社會、政治氣候轉變以後,其作品則被視為富「香港情懷」的作品。
  • 除了恢復最有前途新人獎外,亦新增了新獎項,包括銀禧至尊新人大獎及全國最受歡迎歌手獎。
  • 1982年,梅參加無綫電視舉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奪冠而入行成為歌手,首支歌曲《心債》 推出時已廣受注意。
  • 這些唱片的主要市場其實是東南亞、星加坡一帶的壙工,製作相對粗糙,在香港雖有一定流行程度,但未成氣候, 地位比較低微。

同年5月,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辦共六場的演唱會《MIRROR “ONE AND ALL” LIVE 2021》。 2018年,HANA菊梓喬首奪「最受歡迎女歌星」亦備受坊間爭議,原因為菊梓喬於2016年出道,年資僅三年,論資排輩未能奪得該獎,於該年度並未獲得任何香港電台及商業電台頒獎禮獎項;而且「最受歡迎女歌星」的候選名單只有8位歌手,當中5位為TVB藝員,大部分唱片公司的歌手未有候選。 事實上,HANA菊梓喬奪獎時,其主唱《使徒行者2》片尾曲《忘記我自己》已達1100萬點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