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文字通俗,內容豐富,故廣受讀者歡迎。 除寫作外,亦經常進行地區考察,及出席不同學府及團體的講座,對推動香港歷史文化的普及,貢獻良多。 筲箕灣東大街 關於東大街的「街」字,原非街道之意,「街」這個詞,在漁民心目中,則是市場的稱呼。 漁民稱市場為街,是因為他們將到市場去稱為「埋街」,即是從水上到陸上的市場去。
為免他們長途跋涉往西營盤崇拜,巴色會向港府申請在東大街旁的小山丘興建禮拜堂,1862年落成,比附近的天后古廟早了十年。 當時筲箕灣的主要對外交通工具是船隻,石廠亦依靠船隻運送石材。 他們興建海心廟和天后古廟,拜祭海神,目的是希望航運順利。 經常出海的漁民也信奉天后,而譚公相傳擁有呼風喚雨的神通,同被視為海神。 這三間廟宇成為了早期筲箕灣水陸人士的信仰中心。 七十年代起,以筆名魯金、魯言及夏歷,為報章、雜誌撰稿,同時出版了一系列環繞香港題材的著作,包括地方掌故、民生習俗、街道考源等。
筲箕灣東大街: “筲箕灣東大街”的搜尋結果
早年的東大街瀕臨海邊,成為人口聚居之地。 1860年代尾,港府整頓東大街,拆去街上凌亂搭建的房屋,開闢了筲箕灣東大街,興建兩層高的金字頂石屋,地下開設店舖,形成商業中心。 這歌的內容,除了對鯉魚門的讚美歌頌以外,還解釋了鯉魚門的命名意義。 她在那歌詞裏,還引述了中國的古代傳說,那就是「鯉魚躍龍門」的神話。 她說,鯉魚跳過那裹的海峽,化了形,變成了一條龍,因此,鯉魚門可說是「魔術的峽」。 直到現時,漁民仍流行用「埋街」一語,此語是代表登岸到市場去。
小編覺得焦糖的面十分香脆,燉蛋香滑有蛋香,不會過太甜。 雪糕的選擇很多,小編友人對小店雪糕有不良好的經歷,因此選擇了比較「穩陣」的綠茶雪糕,不過小編覺得雪糕味道口味口味和焦糖燉蛋並沒有太夾。 筲箕灣東大街意指「筲箕灣的大街之東部」,英文為 Shau Kei Wan Main Street East。 但由於街道名稱頗冗長,一般居民經常將「筲箕灣」三字抽走,直接稱其為「東大街」;香港亦有不少傳媒誤稱成「東大街」。 不過「東大街」一名已廣泛流傳,即使不指明筲箕灣,一般人也明白「東大街」指筲箕灣東大街。
筲箕灣東大街: 美食
於是臨此地以見形,登斯台而望氣,則見廟枕山涯,門臨江涘;右達鯉門之水,前朝龍洞之峰。 鵝頸灣速感香煙而至止,佛頭洲近聽鐘鼓以欽崇。 當前蟹火魚燈,無非夜色到處;銀濤雪浪,盡是恩波。 倘登一葦慈航,無慮風嘶白馬;得藉半帆法力,何處浪擊蒼鯨。 是則士官既沾其澤,商賈復受其恩;即海外漁樵,閨中婦子,亦莫不藉其力而感其德矣。
筲箕灣東大街39號位於筲箕灣筲箕灣東大街39號(中原樓市片區:筲箕灣)。 筲箕灣東大街39號的實用面積由350呎至640呎。 筲箕灣東大街39號交通便利,鄰近港鐵筲箕灣站。 在「低調高手大街小食」旁邊,北村韓食館同樣低調,只見店外一張供立食的小木板,店內就是昏暗的廚房,兩人在默默工作,毋須作任何推銷,深信美食自然得人欣賞。 茶飲店茶星人提供多款手搖飲品,其中更有店鋪首創的鹹蛋黃芝士奶蓋茶($30),雖然鹹蛋黃味不算濃,但鹹鹹地味道新奇,建議配純茶味道比較夾。 筲箕灣東大街 而想要冰涼解渴的朋友,推介芝芝桃桃($33),芝士奶蓋入口香滑鹹香。
筲箕灣東大街: 香港造船廠的曾經盛世
第二間最古老的廟宇是筲箕灣東大街的天后古廟,始建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但兩年後毀於甲戌風災,1876年重修,為兩進式建築。 另一間由客籍打石業人士興建的廟宇是筲箕灣東大街末端的譚公仙聖廟,時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據說譚公本名譚德,元末明初人,生於歸善縣(今惠州市惠陽縣),相傳13歲在九龍峰羽化,得道成仙。
)是香港東區筲箕灣的一條主要街道,南接筲箕灣道及工廠街交界,途經金華街,北接東喜道、阿公岩村道及譚公廟道。 ),簡稱東大街,係香港筲箕灣一條馬路,由阿公岩村道、譚公廟道同愛禮街開始,去到筲箕灣道、柴灣道同愛秩序街交界。 在百多年發展過程中,筲箕灣崇真堂經歷多番波折和重建。 1933年進行第一次重建,及後日軍侵港,教堂受炸彈損毀。 淪陷時期日軍佔據教堂作為憲兵司令部,幸有數位忠心教友盡力保護堂產。
筲箕灣東大街: 筲箕灣好去處
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成立,接管了天后古廟、福德祠和譚公仙聖廟。 華人廟宇委員會於1974年擴建該廟,在門外加建一進門屋,形成兩進。 正殿供奉城隍,取代只管一方土地之福德神,廟宇從此改名城隍廟。 由於港島只有這間廟宇供奉城隍,因此引來不少善信參拜。
覩茲棟宇,盡屬荒涼,猶視凡筵,又經摧敗。 獨念我灣地介一隅,家非萬戶;連年告助,巨款難籌。 斯非神靈而何以有如此之感激也;若非神力而何以有如此之速效也。 美奐美輪,已非昔比;乃神乃聖,由是重新。
筲箕灣東大街: 筲箕灣總覽
到了1860年(咸豐十年)時,沿海貨物運輸,又需要大量的漁船,這個時候稱為帆船貿易時期,來港漁民便更多了。 鯉魚門石礦場是一個荒涼的地帶,沿鯉魚門海傍走,通過天后宮及破舊村落,穿過極隱敞的窄巷,背後是另一個大世界。 低調高手大街小食以雞蛋仔及格仔夾餅最馳名,這兩樣隨處可吃到的食物,要做得好吃並不簡單,但正所謂高手在民間,一底即叫即製的雞蛋仔俘虜了不少人的心,連容祖兒及謝霆鋒都推介。
客家村除了招牌圍頭粉仔外,擂茶湯圓亦是人氣之選。 擂茶雖然呈淡綠色,但它並非等同綠茶,而是用超過20多種穀物磨成粉末製成,包括黑白芝麻、綠豆、花生、抹茶等。 味道微甜,茶味突出,能養生滋補,可配搭花生及芝麻湯圓,每碗售$26/6粒,或另搭薑汁或珍珠等配料。
筲箕灣東大街: 香港第一雞蛋仔?
最特別位置是一般的茶芝士奶蓋很快融入茶中,奶蓋直接消失,小編點了一杯鹹蛋黃芝士奶蓋南非國寶茶,到最後仍然是奶蓋和茶分得很開,一啖奶蓋一啖茶,非常好喝。 筲箕灣東大街早年是區內的中心,街道兩旁住宅及商店林立,有不少懷舊冰室,吸引不少區外人慕名而來。 在筲箕灣東大街中心,即筲箕灣官立小學對出,仍然保留著一棵老榕樹,它已有百年歷史,擴闊路面時在街坊大眾的要求下它被保留下來。
- 最特別位置是一般的茶芝士奶蓋很快融入茶中,奶蓋直接消失,小編點了一杯鹹蛋黃芝士奶蓋南非國寶茶,到最後仍然是奶蓋和茶分得很開,一啖奶蓋一啖茶,非常好喝。
- 首間教堂於1852年在西營盤建成,除了服務區內教友,也遠赴筲箕灣和阿公岩向客籍打石工人傳道。
- 斯非神靈而何以有如此之感激也;若非神力而何以有如此之速效也。
- 人口達到一定數目,便會有廟宇出現,成為居民的心靈寄託。
-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兩位俗神,在民間信仰中雖然地位崇高,但香火不興,原因是廟宇所在位置偏僻,善信又甚少拜祭如此高高在上的神靈,是故門庭冷落。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4,000,年齡中位數為 44.3歲。
- 秘製海南雞飯,是這裏的歡迎菜式之一,油飯的份量大,但雞的份量比較少,不過海南雞肉質嫩滑!
當然不少得街坊至愛的煎釀三寶,有炸蕃薯、魚蛋、茄子、青椒等。 炸蕃薯亦有驚喜,粉漿不會太厚,蕃薯香甜軟糯。 沙嗲牛肉($10)約有4至5塊牛肉,燒到恰到好處,肉質不韌,不過就沒有太多炭香味。 燒海蝦($10)同樣不會燒得太乾,蝦殻亦容易剝落,惟肉質略霉,未夠新鮮。 阿公岩村的村民曾在附近興建了一間細小的王母娘娘廟,也是全港獨有。
筲箕灣東大街: 筲箕灣景點
戰後翌年,阿公岩的軍部火藥庫發生爆炸,波及教堂,後獲政府賠償,再加上教友籌款進行重修。 今天所見的崇真堂乃1984年重建,古貌不存,但背後的悠長歷史見證了教會在筲箕灣的根基。 人口達到一定數目,便會有廟宇出現,成為居民的心靈寄託。
編按:過去中國興建廟宇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政府出資,皇帝為了祈福會給神明封帝封王,同時都會叫地方官出錢重修或擴建廟宇。 幸福小食的韮菜餃隻隻都很飽滿,內裡除了豬肉韮菜之外,還有錢都買不到的真貴材料,是愛呀﹗幸福小食由一對夫婦在筲箕灣經營了十多年,男的負責包餃,女的負責煮餃,幸福掛在臉上,默契盡在不言中。 小食皇有齊最基本的街頭小食,魚蛋、燒賣、墨魚、煎釀三寶等應有盡有,但原來小食皇的馳名小食是無骨炸雞翼,一份四隻啖啖肉,加上孜然粉,皮脆肉嫩。 筲箕灣東大街 秘製海南雞飯,是這裏的歡迎菜式之一,油飯的份量大,但雞的份量比較少,不過海南雞肉質嫩滑!
筲箕灣東大街: 筲箕灣東大街37號
打石業人士將譚公香火帶來香港,祈求工作平安。 筲箕灣位於港島東端,擁有一個似筲箕的海灣,自古以來就有漁船停泊。 另外岸邊有大座石山,吸引擅長打石的客家人到來開採,特別是香港開埠早期,打石業最為蓬勃,這些打石工人成為了筲箕灣第一批居民。 從這些捐款名單中,可見東大街當時的商業是相當繁盛的,可以說是筲箕灣最繁盛的街道。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筲箕灣東大街: 筲箕灣東大街
主打潮州手打魚蛋的安利大排檔,招牌魚蛋湯河($30)有魚蛋和魚片,魚蛋質感爽口,粉漿輕薄,魚味重不腥,帶有微微胡椒粉香。 牛腩煮得入味不韌,粗麵口感彈牙,整體味道偏鹹。 曾任職新聞工作,同時喜好闖蕩旅遊,足跡遍及世界約百個國家。
筲箕灣東大街: 港島東最受歡迎街市
據1841年英國人在港島進行的人口統計,筲箕灣有1,200人(未計水上人),僅次於赤柱為港島第二大村落。 筲箕灣東大街 另外鄰近的阿公岩村住了200人,筲箕灣早期的廟宇均由區內人士合資興建,當中不少是石廠東主,包括以打石發跡的曾貫萬(又名曾三利),他於1847年至1867年間在沙田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曾大屋。 東大街最初的發展,集中在天后廟附近,還未發展到阿公岩那一邊,是以阿公岩的譚公廟,到光緒末年才擴建成一間大廟。
筲箕灣東大街: 掃街好去處
最早在東大街建成的廟宇是天后古廟(1872年),其後坊眾又集資在東大街一端興建福德祠(1877年),保佑在附近居住的人。 接着是譚公仙聖廟(1905年),設於東大街另一端的岸邊。 該區最早有記載的廟宇是一間位於近岸小島的天后宮,人稱「海心廟」。 據「新建天后聖母古廟碑記」所載,此廟建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到了1980年代,為配合東區發展,原有的避風塘被填平,海心廟亦遭拆卸,只留下石柱、石額和部分牆基,現放置在城隍廟範圍內,這些石材相信來自附近的石礦場。
筲箕灣東大街一帶現有四間廟宇,從現有記載所知,都不及街上的崇真堂古老。 這教堂最初叫「巴色屋」,由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的宣教士興建。 首間教堂於1852年在西營盤建成,除了服務區內教友,也遠赴筲箕灣和阿公岩向客籍打石工人傳道。
筲箕灣東大街: > 香港好去處搜尋
老闆原本對製作雞蛋仔一竅不通,自己上網摸索食譜,試了多個月後開店。 低調高手雞蛋仔的用料並沒有很特別,普通材料,但製作出外脆內軟,符合雞蛋仔一半空心一半有餡料的原則,入袋前用風扇吹,確保鬆脆。 由筲箕灣電車總站伸延至海旁的筲箕灣東大街,是一條不大長的街道,但凝聚了該區百多年的歷史。 今天走在街上的人,可能只注意兩旁林立的食肆,或歷史悠久的天后古廟。
筲箕灣東大街: 香港旅遊優惠
東區的筲箕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0,50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58,526人。 主要街道包括筲箕灣道(筲箕灣段)、柴灣道(筲箕灣段)、筲箕灣亞公岩村。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筲箕灣東大街 愛蝶灣,東旭苑,東濤苑,峻峰花園,筲箕灣中心。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4,000,年齡中位數為 44.3歲。
19世紀前是筲箕灣的海濱,為了清除匿藏的海盜,政府於1860年間將海濱闢為道路,兩旁建築房舍,並命名為筲箕灣東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