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籬探奇遊樂場10大著數2024!(震驚真相)

近日民間團體籌辦一次社區藝術活動之時,竟然意外地發現50年前,葵涌原來曾經出現極度前衛和實驗性、卻趣味盎然的遊樂場,可惜這個遊樂場大部分資料已不可考,正待各位一起分享相關資料。 2017年,創不同&葵涌區議會在《青涌生活節》發佈由Paul Selinger設計的石籬遊樂場照片,廣受關注,引起大小話題,人人懷念半世紀前遊樂場建築。 近年,一如許多亞洲和美國城市的居民,香港人開始驚覺四周的遊樂場變得一式一樣,毫無樂趣。 去年開幕的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以及城中眾多的空間實驗,反映香港開始反思遊戲空間的發展,並響應全球性的創新運動,探索更開放、更共融的遊戲環境。

  • 為了讓大眾能更快觀看M+的講座,我們希望能盡早發佈謄本。
  • 1960年代香港人口急增和工業發展迅速,香港政府於1963年起清拆石梨一帶的寮屋、徵收農地,大部份居民獲安置到大窩口徒置區和葵涌新區。
  • 在1969年,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在當時落成不久的石籬邨內一處面向青山公路的山坡上,興建出一個面積達3萬平方呎、以巨型雕塑堆砌而成的另類遊樂場。
  • 近日民間團體籌辦一次社區藝術活動之時,竟然意外地發現50年前,葵涌原來曾經出現極度前衛和實驗性、卻趣味盎然的遊樂場,可惜這個遊樂場大部分資料已不可考,正待各位一起分享相關資料。
  • 這次的展覽,正門附近簡介位置就擺放了一本當年的「香港年報」,裡面有石籬遊樂場簡介及照片,觀眾在正式參觀前可隨意閱覽。

從而解答這個問題:為何會有石籬遊樂場及其後的遊戲地景的產生? 這位瑞士城市規劃師兼策展人,一個瑞士規劃師,將遊樂場形容為二十世紀工業化城市的副產品。 遊樂場雖然有各種不同形式,但它們的主要目的都是試圖解決城市生活帶來的問題。 遊樂場的存在並不是純粹為了滿足兒童鍛煉身體的需要,而是與成年人心目中孩子在城市中應有的學習或生活模式有莫大關聯。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簡史

同區的葵芳邨被揭發結構有問題後,房屋署為全港其他屋邨進行檢查,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當中包括石籬邨第4及6座,因此連同相連的第五座於1989年拆卸,開啓了石籬邨的重建過程。 至於該等樓宇的居民,大概60%已於 年間,獲調遷至同期落成的沙田顯徑邨及青衣長康邨;其餘居民則於1989年遷往原邨另建的新樓,或大埔太和邨。 ,又譯石梨邨),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石籬的一個公共屋邨,原於1966年起落成入伙,於1985年起陸續重建,項目編號為TW17RR(石歡樓則為TW34)。 石排街嘉翠園(Greenknoll Court, Shek Pai Street)巴士站,位於新界葵青區北葵涌石排街近青山公路-葵涌段交界處,石籬探奇遊樂場下方,是一個單向北行中途站。

石籬探奇遊樂場

由於石籬的公共交通版圖未能直接覆蓋香港大部份地區,不少居民需要接駁到葵興或葵芳轉乘港鐵。 以電池作驅動能源的電動汽車近年大行其道,但當汽車被淘汰後所產生的廢棄舊電池處理問題,卻一直備受環保人士抨擊。 於可持續性政策發展相對領先的荷蘭,3年前就帶來一個相當具參考價值的應對方案。 位於阿姆斯特丹的Amsterdam Arena,自1996年落成已成為荷蘭足球甲級聯賽勁旅阿積士主場。 到2018年為紀念已故荷蘭足球明星Johan Cruijff,更將球場更名為Johan Cruijff Arena。

石籬探奇遊樂場: 公共交通

然而,自1960年起,公共屋邨的遊樂場開始融入了較多的雕塑元素。 這是一種在二十世紀戰後幾十年間,發展出來的特定類型遊樂場構思和設計。 這些遊樂場往往是由那些受到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思潮影響的藝術家所設計。 這些遊樂場被設計為一個整全的環境,意味着遊樂設施、傢俬和遊戲地景互相融合,混然一體。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採訪了昔日曾使用石籬遊樂場的街坊,當中有數位今天也在座。

石籬探奇遊樂場

世界上最早的遊樂場以戶外運動場的形式出現於十九世紀的德國,目的是要鼓勵兒童運動以抗衡城市生活的不良影響。 這兩種模式逐漸合二為一,演變成配備標準設施的傳統遊樂場,或者遊樂場學者所說的「4S」遊樂場。 「4S」包括滑梯(slide)、蹺蹺板(seesaw)、鞦韆(swing)和沙池(sandbox),都是我們今天非常熟悉的。 在二十世紀初,關於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日益增加,遊戲被認為是有益身心的活動。 因此政府和不同機構大舉興建遊樂場,讓兒童遠離街頭的危險,並確保他們受到看顧和善用時間。 在香港,遊樂場的興建最初是為了防止罪行,並確保兒童有一個安全的地方釋放多餘的精力。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

這張照片可能是在綵排期間拍攝的,若是真正的表演,在雕塑四周必定有很多圍觀的觀眾。 這個遊樂場自其落成直至約1990年代末被拆卸為止,曾為石籬邨幾代居民服務,街坊暱稱它為「沙池」或「三層公園」。 由於家居環境狹窄,它也成為很多居民取景拍家庭照的地方。 其中部分受訪者告訴我們,當他們長大後,仍會向區外的朋友推介這個遊樂場,彷彿是一個非凡的旅遊景點。

  • 玩家將深入了解近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玩設計項目,體驗遊樂及設計在形塑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 因此,在1955年石硤尾大火之後,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香港的房屋發展史,知道香港政府隨即展開大規模的徙置及廉租屋計劃。
  • 然而,自1960年起,公共屋邨的遊樂場開始融入了較多的雕塑元素。
  • 這是史靈卓(Paul Selinger)設計的遊樂場的模型。
  • 石籬邨石偉樓對開公園遊樂場,在凌晨一時半左右突然起火,消防接報後趕至開喉灌救將火救熄。
  • 遊樂場獲當年的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資助,於1969年建成。

Playgroundology得到的資料比樊樂怡遇上的更少,研究當然沒下文。 見到對方徵求更多相關訊息,她亦把偶然找到的資料都跟這位專家分享。 2017年,上述的重建計劃再得以提上日程,但曾一度陷入膠著狀態。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至於其他受影響住戶,就會在清拆時,獲安置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 及後,由於多數住戶已遷出,政府決定將剩餘30多戶未合資格分派公屋住戶的遷出限期,由2022年12月縮短至同年5月,並於7月就拆卸工程招標。

石籬探奇遊樂場: 重建

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注意到自1960年代石籬遊樂場建成以來,直至1980年代這段期間,不少本地設計師打破遊樂場設計的成規,一反實用主義的傳統,採用抽象的設計語言。 這有可能是受到當時西方國家將遊樂場視為藝術的風潮所影響。 二戰後歐美進步而創新的年輕建築學生和藝術家,都踴躍投身公共事業,為人民服務,促成了大量前衛和異想天開的設計被落實在公共建築中,特別是公共房屋、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設計,當中遊樂場就是特別具實驗性的一頁。

一期:位於圍乪街6號,於1993年落成,樓高4層,包括停車場、社福機構設施,及位於地下的街市。 石籬探奇遊樂場 街市內設有多間南亞布藝店和裁衣店,在香港的南亞社區中遠近馳名,吸引遠至元朗、馬鞍山的南亞裔人士光顧。 石排街公園佔地約一萬三千平方米,座落在葵涌石排街石籬邨石泰樓側,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轄下最新開放的休憩場地。 Paul的兒子在港出世後,他有感香港的孩子值得擁有更美好的遊樂體驗,於是便向賽馬會提出他的構想。 他的理想在各方支持下,成功克服諸多限制、困難,最終在石籬一片空地實現出來,為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發揮、敢想敢玩、挑戰自我的探奇遊樂天地,成就他們快樂的童年回憶。

石籬探奇遊樂場: 建築

遊樂場背後是一所小學,曾經在那裏就讀的街坊告訴我們,遊樂場儼如他們的主場,是上學前和放學後消磨時間的好地方。 石籬邨的重建工程大概於2000年展開,原來的石籬遊樂場可能在此前幾年已被清拆。 葵涌石籬商場1期天台今年有幸成為首個Nike Grind籃球場選址地點,仲要有大名鼎鼎的James Jarvis繽紛圖案加持固然值得高興。 石籬探奇遊樂場 不過其實早在半個世紀前,石籬亦曾經出現過1個相當前衞的遊樂場,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在1969年,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在當時落成不久的石籬邨內一處面向青山公路的山坡上,興建出一個面積達3萬平方呎、以巨型雕塑堆砌而成的另類遊樂場。 小朋友入內之後,可隨意發揮個人潛能於分布3層空間的大型抽象雕塑中攀爬甚至跳躍,地面亦有沙池作緩衝,因此街坊都稱此‵公園為「三層公園」或「沙池」。

石籬探奇遊樂場

另亦有藝術家劉宏達受石籬遊樂場啟發而製作的小型雕塑、受遊樂場記憶啟發的陶藝及藍曬作品、珍貴的石籬遊樂場建造過程紀錄片等,擴闊大家對遊樂場的想像。 此外,各懸掛布簾上印有遊樂場的歷史與演化資料,列出丹麥藝術家的遊戲雕塑、荷蘭於二戰後的遊樂場設計等,再漸漸帶出本地的公共、屋邨遊樂場歷史。 樊樂怡現職藝術策劃,因被一張石籬遊樂場舊照激發起好奇心,她用了長達 5 年的時間,梳理多個遊樂場的歷史及設計,最後把研究成果輯錄成「香港抽象遊戲地景」一書;並透過公眾活動,擴大公眾對遊樂場空間的想像。 近日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辦的「我們的抽象遊戲地景」展覽正是由她策展,可說是其研究計劃的壓軸節目,讓觀眾能以不同媒介,扼要理解遊樂場的設計歷史及發展,甚至了解當年用家的感受。 在石籬遊樂場啟用不久之後,史靈卓(Paul Selinger)便返回美國。 雖然香港政府並沒有如其所願,興建更多同類型的雕塑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葵青區

據我們猜測,這是設計師對傳統園林中風景如畫的廢墟的現代詮釋。 1975年,慈善團體半島青年商會舉辦了一個兒童新天地遊樂場設計比賽。 獲獎者是來自香港大學的建築系學生團隊及他們的朋友,一位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年輕設計師。 二十世紀初,香港因經濟蕭條,社會福利尚未完善,許多無人看管的孩童在街上嬉戲,容易淪為童黨,造成社會問題。 石籬探奇遊樂場 政府遂在1929年開始在市區興建首批遊樂場,讓兒童消磨時間和精力。 2006年5月8日康樂葵涌石排街公園啟用兒童樂園:剛啟用的葵涌石排街公園設有兒童遊樂設施,讓小朋友舒展身心。

這次的展覽,正門附近簡介位置就擺放了一本當年的「香港年報」,裡面有石籬遊樂場簡介及照片,觀眾在正式參觀前可隨意閱覽。 ),又稱石梨或石梨貝,是香港新界葵青區葵涌的一個地方,涵蓋公共屋邨石籬邨,和宜合道一帶私人住宅,還有打磚坪街一帶的工商貿區。 石籬位於上葵涌(又稱北葵涌)東面,位處金山和孖指徑西面山麓和青山公路之間,毗鄰石蔭邨以及安蔭邨。 二期:位於大隴街110號,樓高6層(包括停車場樓層),由中國建築承建,於1997年8月動工,1998年11月落成,1999年竣工,是自主權移交以後,首批以特區政府名義批出的建屋合約之一。

石籬探奇遊樂場: 【展覽】遊走於 60 至 80 年代遊樂場的虛實之間

事件中沒人受傷,消防經調查相信起火原因有可疑,警將案列作縱火處理,由於本月九日同區有另一遊樂場亦被縱火,正調查兩宗是否有關連。 石籬探奇遊樂場 2022年,香港政府《施政報告》建議興建中鐵綫,連接錦田、葵涌至九龍塘。 由於石籬為處山上,如居民要從葵涌道步行上石籬,需花費不少時間和力氣。 多年來,石籬一直未有鐵路覆蓋,大部份居民只能依賴巴士和小巴出入社區。

在石籬這個案例,遊樂場成為社區的地標,也是不同世代的居民的聚會之所。 此外,它還激發了具有創意的詮釋,劉先生的創作便是明證,其影響極之長遠。 史靈卓(Paul Selinger)於1950年代末至1961年間先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和三藩市藝術學院修讀藝術,他約於1960年代初期至中期移居香港,並在香港大學校外進修部教授雕塑。 例如,他在1966年獲加德士委約創作一件大型鋼雕塑,亦即是左上方的那一件,放在新落成的海運碼頭大堂。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作為全球戰後建築風潮的一頁

Paul更親自為遊樂場的建造過程拍攝了紀錄短片,名為《A DREAM THAT CAME TRUE》,可見他為石籬遊樂場傾注了無數心思、心血。 這座夢幻遊樂場依山而建,在沿著山坡的大型渦紋壁畫旁,是分為三層建設的遊樂設施,包括滾軸溜冰場、巨型滑梯、混凝土水管陣、迷宮陣……給一班細蚊仔無拘無束地爬上爬下、你追我逐,即使隔著相片也能感受到那時的歡樂氣氛。 只可惜,如此美好的遊樂場,後來只能留存在人們的回憶之中,因為它在九十年代便已被拆掉、消失於時代巨輪中。 石籬邨石偉樓對開公園遊樂場,在凌晨一時半左右突然起火,消防接報後趕至開喉灌救將火救熄。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資訊

在一次媒體訪問中,他提到了歐洲和美國的遊樂場使用雕塑的新概念,同時他也注意到一場探奇遊樂場運動正在歐洲興起。 Tunnel Maze體積細小,設計簡約,經常與其他傳統遊樂場設施同場並置。 石籬遊樂場卻不止於此,是一個大型而整全的遊戲地景實驗。 當時居港的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認為香港的遊樂場沉悶無趣,於是向政府自薦設計一座雕塑遊樂場。 遊樂場獲當年的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資助,於1969年建成。

石籬探奇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自1950年代起,不少來港難民在山嶺上的石梨和白田仔築寮屋農舍定居,以種菜和養豬為生。 近山腳則有中葵涌山邊村,亦有針織廠設廠於此(今打磚坪街)。 葵青區可說是泛民主派的票倉,而石籬邨則更曾是民主黨的票倉。 在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石籬南選區區議員,民主黨成員兼支聯會常委梁國華爭取連任,但最後敗於親建制派政黨新民黨成員吳家超,令泛民主派在石籬邨損失一席,不過該席已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成功奪回。 石籬商場天台設有籃球場,在2021年6月翻新完成後,地面由二萬對回收運動鞋製成的Nike 石籬探奇遊樂場 Grind舖設而成,並由著名插畫家James Jarvis負責設計球場地面的動態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