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櫟6大優勢2024!(震驚真相)

石櫟苗主根生長強,裸根苗移植成活率低,我們採用營養袋苗造林以確保造林成功。 營養土採用黃心土50%+腐殖土30%+火燒土20%配置,營養袋裝好土後用竹籤在中間插一個深約2cm的小孔,用於芽苗移植。 當芽苗長到2~3cm時起苗,剪去主根長度1/3~2/3,植入營養袋,輕輕壓緊,使根與營養土充分接觸,及時澆水,遮上透光率30%的遮蔭網,保持土壤濕潤,60d後陰雨天期間揭開遮蔭網,不再遮蔭,以提高苗木的木質化程度,促進苗木的粗壯和根系生長。 九月中旬左右,苗木根系開始穿透營養袋,此時進行苗木分級和移袋,不同規格苗木分級管理,促苗木側根生長。

石櫟

花期大多於5~7月,花為蟲媒花,開花時乳白色的穗狀花序布滿樹冠,有時雌雄花生長於同一花序,雄花在上,雌花在下。 殼斗呈淺盤狀,只包被堅果下方約1/3處;堅果呈壓縮狀球形或橢圓形,長 1.5~1.8 公分,徑 2.5~3.3 公分,先端常有小尖突,基部圓鈍而呈截斷狀,果期約9~11月。 因葉片小,所以又名幼葉石櫟、幼葉杜仔(閩)或油葉柯。

石櫟: 石櫟撫育管理

有人稱讚栗樹是「一年種,多年收;一代種,多代享。」栗樹會受到這樣的愛戴,是因為栗子除了澱粉之外,還有蛋白質、脂肪、單寧、醣類和維他命B2等成分,具有滋補益氣、治脾補肝、厚實腸胃的功能。 通常栲屬中單寧含量少的果實可以直接食用;水青剛屬脂肪較多可供搾油,而其他各屬由於單寧較多,只可當飼料。 栓皮櫟的樹皮是做軟木的原料,而某些櫟樹樹葉可以飼養柞蠶。 樹木通常可供觀賞及建築之用,如板栗的木材堅硬,耐濕抗腐,可製作橋樑、枕木及傢俱。

別名甜蕎、烏麥、淨腸草的蕎麥,根據《本草綱目》書裡所寫,具有開胃整腸、下氣消積的功效,可做成糖果或粥,亦可製成麵條、煎餅或鬆糕等。 石櫟 石櫟 由於品質佳、易消化,因此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健康食品。 而且傳說蕎麥種子炒焦後,以熱水沖服,可治絞腸、痧痛。 是落葉大喬木,分佈於臺灣海拔600~1800公尺山區,以火災跡地較常見。 葉互生,長卵形至披針形,葉緣具芒針狀鋸齒。 堅果橢圓形,殼斗杯狀,外被星芒狀的棘。

石櫟: 植物

葉革質,長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形,先端銳尖,近前端常鋸齒緣,稀全緣,基部楔形鈍或銳形,短尾狀,長 12~30 公分,全緣或上半部粗齒緣;葉柄長 2~5 公分。 花單生,或 3 或多朵簇生; 花萼杯柱 石櫟 3。 雄花成穗狀(葇荑花序)或頭狀;花被片4~7;雄蕊 3~6。 雌花單一或 3~4 枚簇生,再集生成穗狀;花被片 4~7,與子房合生;子房 3~7 室,每室 2 胚珠,花柱 石櫟 3~10,柱頭點狀或增大成扁平狀、頭狀或瘤狀。

殼斗無柄,碟狀,鱗片闊三角形覆瓦狀;堅果略球形,徑 1.5~2.5 公分,堅果常 3 個或 2 個簇生,形成約 15 公分的果穗。 幹皮灰褐色,有縱向裂縫;小枝纖細,有明顯的白色皮孔。 葉長橢圓形,革質油亮,上半部具粗齒,先端漸尖至尾狀,基部楔形至鈍,基部常有星狀毛,背面中肋及側脈交點處有毛叢。 直立穗狀花序,雌雄花常同花序;雄花在上,雌花在下。

石櫟: 石櫟形態特徵

臺灣原生殼斗科植物中,小西氏石櫟是果實體型比較大的種類之一,果實直徑可以長到將近5公分,比新臺幣50元的硬幣還大,還真的不太容易找到可以與之匹敵的種類(圖2)。 如果您看過小西氏石櫟的果實,一定會對它的可愛外表留下深刻印象,宛如戴著草帽的胖娃娃造型,可以說是人見人愛,所以它出現的地點再也不限於荒山野外,在年輕少女常去的飾品店中,您或許就可以看見用它的果實作成的耳環、項鍊等等的飾物。 殼斗科植物最大的特徵在於果實屬於堅果,都有一個像杯子一樣的東西包著整個果實,那個東西就叫做殼斗。 一般人所說的堅果涵蓋全部具有堅硬外殼,內有可食用油性果仁的果實。 但植物學上所說的堅果是果實的一種,屬於乾果,果皮堅硬且成熟時不開裂,果實內大多只有一枚種子,且種皮與果皮分離。 “殼斗科”這名字或許對民眾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但這類植物卻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殼斗科的木材可用於製作傢俱與地板、鋤頭的木柄、儲存酒類的橡木桶,香甜可口的糖炒栗子也是殼斗科板栗屬植物的果實;《冰原歷險記》中松鼠追逐的堅果、《龍貓》送給小妹妹的種子,這些都是殼斗科植物。

為台灣固有種,分佈於中南部海拔500公尺左右之叢林中,以埔里、蓮華池附近特多。 此種為常綠小喬木,在西部乾旱地有顯著樹幹分枝現象,一棵樹的分幹可達百餘之數。 葉小具光澤,長菱形,尾漸尖,上半部具鈍鋸齒緣。 殼斗為淺碟狀,堅果扁平,是全台殼斗科樹種中果實最大(直徑2~5cm)而亮麗的一種,因堅硬光滑如石,故名「石櫟」,敲開果實可取出種子,是女孩子喜歡用來編成項練的材料。 殼斗科植物在臺灣共原產4個屬,約40餘種,分別為苦櫧屬、石櫟屬、水青岡屬、櫟屬,這些殼斗科與樟科植物是臺灣中低海拔常見闊葉樹林的主要樹種, 此種「樟櫟群叢」林相雖然是臺灣淺山地帶十分普遍的優勢森林,但在全世界森林中此類常綠闊葉林所佔的面積甚小,是我們身邊常見但卻是珍貴的森林資源。

石櫟: 石櫟屬

由於果核堅硬如石,想享受美味還需動用鐵鎚。 蔡鴻銘笑稱,牠們會將它撿拾擺在馬路,利用過往車輛輪胎幫牠壓碎。 石櫟 小苗栽植存活率很高,第8年結出少量果實,今年第10年果量大爆發,為了日後採果方便,日前打算執行疏枝矮化,先採下數百顆;后大埔石櫟果實可吃、也可作小型工藝或裝飾品,既可愛又討喜。

殼斗科(Fagaceae,或稱山毛櫸科)植物大多為常綠喬木。 幼芽具鱗片,單葉互生,大部分有鋸齒緣,托葉早落,葉脈呈羽毛狀分叉。 單性花,花瓣退化,雌雄同株或異珠,多數依靠風力傳播花粉。

石櫟: 石櫟林地選擇

小西氏石櫟是殼斗科石櫟屬的成員之一,因其葉面油亮,因此又被稱之為“油葉柯、油葉石櫟”,又因其葉形較小,在地居民常稱之為“幼葉肚仔”;最早是由臺灣總督府的小西成章於1906年採集,之後由臺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早田文藏正式命名為新種,其種小名konishii即是為了紀念首位採集者小西成章。 小西氏石櫟主要分布在臺灣中南部海拔400~700公尺的闊葉林中,算是十分常見易親近的殼斗科植物。 簡要形態:常綠小喬木,常自基部即分枝成多主幹。 葉為橢圓形至倒卵形,長 6~10 公分,上半部具粗鋸齒,先端漸尖至尾狀。

  • 花為聚伞花序,花乳白色至乳黃色,單性,雌雄同株,同序或異序,花序分枝及花梗披短柔毛或銹色星狀毛,花萼上具絨毛不規則3裂,裂片鑷合狀,花瓣5片呈倒卵狀披針形,長8毫米,雄蕊15-20生於披毛而隆起的花托上。
  • 種子與橡樹的橡子相似,但擁有非常堅固的木質堅果殼。
  • 上層沙厚5~6cm,保持水分適中,以手握沙鬆開後不散為合適濕度。
  • 樹木通常可供觀賞及建築之用,如板栗的木材堅硬,耐濕抗腐,可製作橋樑、枕木及傢俱。
  • 殼斗鑿形,長 0.7~0.9 公分,徑 1.5~1.7 公分,苞鱗呈環狀排列,外面及內面均有短柔毛;堅果橢圓形,長 1.5~2.5 公分,徑 1.2~1.8 公分,先端圓而有小尖突,基部圓而後呈截斷狀。
  • 但植物學上所說的堅果是果實的一種,屬於乾果,果皮堅硬且成熟時不開裂,果實內大多只有一枚種子,且種皮與果皮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