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癌症狀11大分析2024!(持續更新)

癌細胞可能擴散或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但已擴散到除淋巴結以外更遠處器官,例如肺。 睪丸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單獨或混合進行外科手術、化療(使用抗癌或荷爾蒙藥物)或放射治療(利用X光對付及消滅癌細胞)。 醫生會根據癌症部位的大小、癌症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以及是否有其他病態出現,向患者建議最佳的治療方法。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睪丸癌復發機率取決於癌症類別和分期。 萬一不幸復發,一般會在治療後 2 年內發生,甚少會在 2 年後發生。 找出附睪的位置,附睪是位於睪丸後柔軟的管狀物,功能是收集及運送精子。 若你熟悉附睪的結構,應該不會將附睪誤作異常腫塊。

睪丸癌症狀: 陰莖癌診斷方法

大多睾丸癌都只發生在一個睾丸上,而治療結束後,剩餘的睾丸仍然可以產生所需要的激素,基本上不會影響性能力。 睪丸癌症狀 睾丸癌是比較罕見的癌症,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每250名男性中約有1人會患上睾丸癌。 另外,與其他常見的男性癌症不同之處是患病年齡平均為33歲,很大程度上是青壯年男性的疾病。 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發生在成年人中,是非常罕見而且發展迅速的睾丸癌。

  • 我們會於2個工作天內回覆,為閣下提供更多有關合作詳情。
  • 混合細胞瘤:四分之一以上是由畸胎瘤及胚胎細胞癌混合而成。
  • 若10天至14天抗生素療程,仍治療不好龜頭或包皮存在潰瘍或腫塊,應懷疑陰莖癌。
  • 幹細胞移植首先會收集病人血幹細胞,之後病人會接受高劑量的化學治療,再進行自體血幹細胞移植。
  • 這裡要補充說明的是,雖然最常見的睪丸癌症狀是摸到無痛性硬塊,但這並不是說,摸到睪丸有腫塊就一定是癌症了!

值得注意,由於腹股溝的淋巴結本身有協助排走液體的功能,患者接受相關淋巴結切除手術後,或會出現排液問題,引發異常的腫脹,即淋巴水腫。 不過,現時一般情況下,醫生不會把患者兩邊的腹股溝淋巴結都切除,因此這種副作用出現的機率也大大減低了。 0癌細胞只在陰莖的表皮,並沒有生長至更深入的位置,亦沒有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癌細胞生長至陰莖表皮下的組織,但沒有進入血管、淋巴管或神經線,亦沒有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IA癌細胞生長至陰莖表皮下的組織,並已進入血管、淋巴管或神經線,惟仍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睪丸癌症狀: 睪丸有什麼用?誰是睪丸癌高危族?

或癌細胞已生長至尿道海綿體(沿著陰莖底部直至龜頭的組織),但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IB癌細胞生長至陰莖海綿體(陰莖頂層兩邊組織的其中一邊),但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 IIIA癌細胞已生長至陰莖表皮下的組織,可能已進入尿道海綿體或陰莖海綿體;已擴散至腹股溝同一邊的1至2個淋巴結,但未擴散到更遠距離的部位。 IIIB癌細胞已生長至陰莖表皮下的組織,可能已進入尿道海綿體或陰莖海綿體;已擴散至腹股溝同一邊的3個或以上淋巴結,或已擴散至兩邊腹股溝的淋巴結,但未擴散到更遠距離的部位。 IV癌細胞已入侵陰囊、前列腺或恥骨,不論有否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但未有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

固然睪丸癌會以切除患側睪丸來治療,勢必影響到睪丸製造精子的能力,但睪丸癌大多只發生在單側,一邊睪丸被破壞了,還有另一邊的「精子工廠」可繼續生產。 陰莖癌沒有十分明確的成因,因此難以定論甚麼方法可完全杜絕患癌的風險。 如風險因素一欄提及,陰莖癌跟HPV病毒、愛滋病等關係密切,因此醫生或需先了解病人過去曾否患上相關疾病,從而判斷患有陰莖癌的機率及原因。 鱗狀細胞癌 – 佔了陰莖癌接近95%的個案,可在陰莖的任何部分發生,而大多生長於包皮位置(未割包皮的男性)或龜頭。

睪丸癌症狀: 原因

IIA腫瘤可能會或不會生長在睾丸外,或由於某種原因無法評估腫瘤的程度。 睪丸癌症狀 癌細胞已擴散到至少1個附近的淋巴結,直徑不超過2厘米。 所有腫瘤標誌物都屬正常水平,或至少一種腫瘤標誌物水平略高於正常。

睪丸癌症狀

看看腫塊是在睪丸內還是在睪丸外,是液體狀的還是實心腫瘤。 最常見的情形,是患者意外在一側的睪丸局部,摸到無痛性腫脹或硬塊。 有人說,就覺得自己陰囊重重的,或是抱怨下腹、腹股溝處有沉重感或悶痛感,讓醫師做身體檢查時發現的。 非精細胞瘤長的快,比較容易轉移到身體各處其他器官,患者常是年紀輕輕就罹患非精細胞瘤。 有些睪丸癌甚至包含了兩種以上的變性細胞型態,屬於混合型的生殖細胞瘤。 若醫師高度懷疑是睪丸癌,便會進行根除性患側睪丸切除,由腹股溝完整摘除睪丸,再配合術後病理分類、癌指數高低,以及電腦斷層檢查是否有淋巴轉移,以制定後續治療。

睪丸癌症狀: 睪丸癌主要的發生部位?

一些研究員認為疾病是在胚胎形成期的一些不正常生殖細胞在轉移中發生的錯誤分布而產生;其他假設則認為是正常胚胎期的生殖細胞在分布中,運輸了一些基因信息或在體細胞位置構建一些結構。 生殖細胞瘤可能是惡性或良性腫瘤,它通常病發於生殖腺(卵巢或睪丸),是因為胚胎在發育時期的天生缺陷所導致的一類腫瘤。 其實診斷陰莖癌並不困難,但是,由於腫瘤長在包皮內,15至50%的病人,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延遲就醫達一年之久。 若10天至14天抗生素療程,仍治療不好龜頭或包皮存在潰瘍或腫塊,應懷疑陰莖癌。 那時候,陰莖癌癌細胞經由淋巴系統擴散至股淋巴結及腹股溝淋巴結到達骨盆腔,而表淺淋巴結群全被感染之際,陰莖癌愈難治癒,並出現皮膚局部感染壞死,發出惡臭及出血等併發症。

睪丸癌症狀

美國癌症協會資料顯示,歐洲及北美洲每年在每100,000名男性之中,只有少於1人確診陰莖癌;在美國,陰莖癌只佔當地男性患癌個案的不足1%。 早期睪丸癌不痛不癢,多是偶然間發現的,有些是由其性伴侶發掘的。 最常見的症狀是睪丸呈無痛性的腫大, 有沈重感。 有人會合併陰囊積水、男性女乳化, 10% 的人會因睪丸內出血或梗塞造成急性疼痛, 睪丸癌症狀 另外有10% 的人會出現轉移的症狀, 如背痛、咳嗽、咳血、骨頭痛、下肢浮腫等。

睪丸癌症狀: 健康雲

不過,幹細胞移植治療費用高昂,未免是病人的首選方法。 存活率為 99%;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腹膜後淋巴結,存活率約為 96 %;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腹膜後淋巴結以外的器官如肺部,存活率為 73 %。 香港癌症治療統計中心,在 2011 至 2020 年間,共有 775 名男性曾確診睾丸癌,當中有 17 人不幸離世,整體死亡率為 0.1%。 雖然睾丸癌屬於較罕見的癌症,但尤其好發於 20 至 44 歲的男性,青壯年男性不能掉以輕心。 化療的原理是藥物能攻擊一些快速分裂的細胞,但其實除了癌細胞外,人體也有其他類似的細胞,例如骨髓、口腔、腸道等。

睪丸癌症狀

雖然這部分的知識比較難以理解,但要跟大家說明的是,睪丸癌還會被細分成不同細胞型態,分辨是哪種睪丸癌會關係到之後的治療方針,是很重要的事情。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5.克林費特症候群(Klinefelter’s Syndrome):性染 色體異常,症狀是男性荷爾蒙濃度低、不育及乳房豐滿,較易患睪丸癌。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睪丸癌症狀: 陰莖癌發病及存活率

此外,醫生亦會仔細檢查病人的生殖器官,視察有沒有任何顯示患上陰莖癌的徵狀,例如腫脹、紅疹等。 醫生也可能會輕按病人的腹股溝(陰莖兩旁、腹部下方),檢查是否有腫脹情況。 作為男性最關鍵的生殖器官,陰莖也跟其餘身體部位一樣,難逃患上癌症的風險,不過出現的機率相對較低,尤其在西方國家。

即使並非癌症,而是其他與陰莖相關的疾病,延誤診斷也會令治療加倍困難。 HPV病毒可經由性接觸傳播,但這並非唯一感染HPV病毒的途徑。 睪丸癌症狀 大部分男性的身體均可自行清除HPV病毒,但某些情況下,病毒並不會消失,演變成慢變感染,甚形引致癌症,包括陰莖癌。 美國癌症協會指,在大約半數的陰莖癌個案中,均能發現HPV病毒。

睪丸癌症狀: 睪丸癌治療方法

如果發現睪丸腫塊異常增長,請確保立即拜訪醫生進行身體檢查和診斷。 癌症雖然可怕,若能早期發現及治療睪丸癌,治癒率接近100%。 不過睪丸是頗為尷尬的位置,往往令睪丸癌患者恥於求診,若然睪丸癌擴散至其他地方,便會大大影響治療效果。

睪丸癌症狀

最常出現的癌症種類為原位鱗狀細胞癌(或稱鱗狀上皮癌)。 患者通常於陰莖出現疣狀腫瘤,與俗稱「菜花」的性病疣病徵相似。 美國的醫學資料顯示陰莖癌只佔全部男性癌症個案千分之四,即每一千多名癌症男士中只有4人患上。 而陰莖癌之年發生率,一向小於每十萬人1人,屬於罕見的癌症。 睪丸癌症狀 例如部分個案病情已漸趨嚴重,治療效果有限,只能作紓援病徵之用,難以完全防止其他正常組織受癌細胞影響,那陰莖癌復發的機會相對較高。 另一方面,如患者於康復後再度出現與陰莖癌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繼續吸煙、再次感染HPV病毒或愛滋病等,也有機會引致陰莖癌復發,因此患者接受治療後,仍須時常保持良好衞生及護理。

睪丸癌症狀: 男性也可能有乳癌!乳頭硬塊,分泌物,男性乳癌自我檢查怎麼做?存活率解析

根據民國103年癌症登記報告,睪丸癌的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21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35位。 當年初次診斷為睪丸癌的人數為248人,因為睪丸癌死亡的人數是10人。 睪丸是男性生殖器的一部分,主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製造男性荷爾蒙,另一個是製造未成熟的精子,新生的精子會被送往副睪丸(epididymis)貯存成熟。 睪丸癌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如父親患睪丸癌,其子的患病風險增加4倍;如為兄弟,則患睪丸癌風險增加8倍。

睪丸癌症狀: 睪丸癌有哪些併發症?

1990年後,國際CNS GCT研究小組也開展了對顱內生殖細胞腫瘤的研究。 如果病人已經生育,手術則可以採取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或子宮切除術。 活組織檢查:鏡下可見增生的上皮突破基膜向深層浸潤,形成不規則條索形癌巢。 分化好的癌巢中,有相當於基底層的細胞排列在癌巢的外層,其內為相當於棘細胞層的細胞,細胞間可見細胞間橋,癌巢的中央可出現層狀的角化物,稱為角珠或癌珠。 分化差的癌巢中無角化珠形成,甚至也無細胞間橋。 病因不明,多有煤煙、瀝青、酚油等物質長期接觸史,因此與職業因素有關。

睪丸癌症狀: 患者能否痊癒?睪丸癌檢查及睪丸癌治療

由於睾丸癌的治療效果與診斷的時間息息相關,因此,早期診斷甚為重要。 早期診斷常靠自我身體檢查或者母親幫助男孩檢查而發現就醫。 但是睾丸是私密的器官,男性不容易和別人比較睾丸的大小硬度,女性對於男性的器官更是陌生。 睪丸癌可以說是比較容易治癒的癌症,但病人接受治療後需要定期覆診,以監察有沒有復發的跡象或產生治療副作用。 另外,病人亦要經常自行檢查餘下的睪丸有沒有異常情況。

若對自己的睪丸有所疑慮,還是要就診讓醫師檢查。 睪丸癌的主要症狀是睪丸腫塊,自己平時也可以檢查。 取出睪丸一般不會干擾性生活,但是治療可能導致不孕。 在四十歲以下的男性中,這是一種常見的腫瘤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和醫治,治癒率接近 100%。 可惜很多睪丸癌往往至末期才被發現,故定期進行睪丸自我檢查,有助發現腫塊,早及治理。

睪丸癌症狀: 睪丸癌的成因是什麼?

一項對女性卵巢腫瘤的研究發現,在囊實性良性腫瘤的情況更不易患有惡性腫瘤。 因為囊實性良性腫瘤能夠通過超聲波、核磁共振或CT核查進行準確掃描,進而使得醫生能夠確定最適合的手術方案,從而最小化以後成為轉移性腫瘤的風險。 此外,能夠進行合適的治療方法對治療結果有直接影響。 1993年的一項蘇格蘭研究發現,454位患有非生殖性生殖細胞瘤的男性患者,在1975年至1989年期間確診,其五年的生存期隨著更早的診斷從而得以提高。 例如部分患者需要以外科手術把陰莖全部切除,性功能必定大幅受損。 另外,即使患者並非接受外科手術,但本身病情嚴重,癌細胞已擴散到陰莖的其他位置,損害正常的組織,性功能也會受一定程度的影響。

睪丸癌症狀: 睪丸癌如何診斷與治療?

原來,睪丸需要在溫度低一點的環境下才能正常發育、運作,但腹腔內的溫度太高,睪丸會長不大,甚至失去製造精子的能力。 此外,睪丸過熱還容易使睪丸內的細胞病變,因此增加了日後罹患睪丸癌的機率。 若較晚發覺孩子隱睪,孩子接受手術矯正後罹患睪丸癌機率仍比一般人高。 在美國,每年約8,000至9,000人被診斷出患有睪丸癌。 睪丸癌最常出現於15到34歲的男性身上,特別是約25歲的年紀。 睪丸癌是所有癌症中治癒率最高的一種,超過90%都能治癒,如果沒有遠端轉移的話,基本上有100%的治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