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膏痛5大分析2024!專家建議咁做…

長期壓力過大和姿勢不良(如頸椎前傾、駝背)容易造成頸椎生物力學失衡。 之後逐漸傷及周邊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和小面關節,進而導致頸椎弧度改變與穩定性不足。 這容易使得肌肉長期過度負荷,也會讓頸椎提早退化,連帶使得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而椎間盤容易突出。 【症狀】大多數的上背痛是指「膏肓痛」,西醫稱為「菱形肌筋膜炎」。 「膏肓穴」位於背部肩胛骨內側,隸屬「膀胱經」,是很重要的穴位,也是我們無法自行觸摸的位置,若能常運動到「膏肓穴」就不易生病。 本症常見於過勞的上班族,因久坐造成上背肌肉緊繃、僵痛,嚴重時還會引起頭痛、肩頸僵硬、腰痛、下背痛、手指麻木等症狀。

  • 這些類似的症狀是從肩頸到上背部、肩胛骨之間區域的緊繃與疼痛,按摩放鬆也無法徹底解決。
  • 下肢的穴道用的是對側的「陽陵泉」、「足三里下一寸」,針下得氣後,會有極為痠脹的針感,此時讓病人伸展、轉動手臂便能發現背後那種拉住的感覺不見了,而且手臂持續轉動帶動肩胛骨時,會越動越輕鬆。
  • 鐵三角經絡變化型,更容易出現膏肓穴痛 若提到太陽經,雲端中醫曾經發表過一篇預防中風的文章,而膏肓穴疼痛的基本經絡模型,與心臟病、中風是幾乎完全一致的。
  • 當久病不愈,身體呈現羸弱消瘦狀態時,最適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
  • 多為陽虛不足,或素體虛弱,風寒侵襲太陽經絡,寒主凝滯,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表現為背部板滯,膏肓穴區或牽連頸項強痛,肩胛不適,兼有惡寒,舌苔薄白,脈浮緊。
  • 輕者某些姿勢下隱隱作痛,重者一觸動會有劇烈性痛感產生,以致無法做出部分動作如屈頸、伸頸、轉側等,甚至產生疼痛輻射至同側的頸、上背區域。

嚴重時可能劇烈疼痛、鈍痛、灼痛、麻痛,甚至睡到一半容易痛到醒過來。 病因有拉傷、外傷、椎間盤突出、脊椎病變、神經感染。 物理治療證實對上背肌筋膜疼痛有效,但針灸與泰式按摩也被證實同樣有效。 長時間工作、固定姿勢,則會引發上背疲勞緊繃痠痛,要接受按摩放鬆,才能有效解決疲勞緊繃造成的痠痛問題。 至於日常保健方面,有一說,鍛鍊背部肌肉、胸椎是有效預防、緩解膏肓痛的好方法,真的是這樣嗎? 同時長期姿勢不良,也可能讓肋骨與胸椎相連的地方關節退化,同時胸椎活動度也會受限。

盲膏痛: 改善膏肓痛的方法

對於不敢針灸的患者,中醫師通常會以拔罐來處裡,人體背部有主導陽氣的督脈和貫穿全身的足太陽膀胱經,因此,透過擦背按摩、捶背、刮痧、拔火罐等多種保健養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 經過照X光檢查,醫師說腰椎有長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所引起,做過復健一段時間,還是不能調好。 骨科醫師建議開刀手術,因怕手術失敗,傷到神經,引起下半身癱瘓,所以一直不敢開刀。 調理的時間要看患者的體質狀況及病症的輕重而定,坐骨神經痛(腰椎骨刺)調理中醫中藥沒有任何副作用,又能保健身體,很多來調理的患者都稱讚不已。 經過把脈診斷後,我會依個人的體質及症狀之狀況,分陰陽及經絡,分虛實寒熱,開填精補髓及強筋壯骨、通經活血之藥方做內服調理,另外再開神奇督脈膏熱敷,強化椎間盤之軟骨組織及韌帶組織,並打通督脈神經。

其他人只要長時間處在烏龜頸、圓肩、駝背、聳肩等姿勢下,皆可能造成頸背結構緊繃,而成為膏肓痛的受害者。 由於膏肓痛的盛行率過高,將近 20% 的人在過去一年內罹患膏肓痛,這過高的數據令人懷疑其實被調查者不是罹患膏肓痛疾病,而是健康正常的上背部疲勞緊繃痠痛,被納入膏肓痛的統計內。 按摩臨床上,我遇到太多客人跑遍各醫院、診所沒被治療痊癒,但當我使用體感按摩幫助客人消除疲勞解除軟組織緊繃後,他們痠痛的不舒服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強烈懷疑有許多個案誤以為自己是罹患膏肓痛疾病,但其實只是疲勞緊繃痠痛,所以醫療行為無法治癒健康的人,但非醫療的按摩就確實解決了疲勞緊繃帶來的痠痛不適。

盲膏痛: 生活百科 熱話題

所以在中醫治療上,除了針灸用藥調整肌肉氣血外,最好還要透過手法調理結構,將錯位筋膜和骨架排列還原到正確的位置。 「膏肓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文明病,主因是長期肩頸緊繃使肩背部僵硬,背肩胛神經受到壓迫,或是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慢性疲勞拉傷,引起背部兩邊肩胛骨間的部分,即台語所謂「飯匙骨」內側緣一帶疼痛。 膏肓痛是指上背部肌筋膜發炎,與久坐、姿勢不良、疲勞,壓力有關,跟成語說的「病入膏肓」等絕症無關。 台東基督教醫院中醫科醫師黃俊傑表示,臨床有患者已出現症狀20年,平日偶有不適感,每當勞累或天氣轉變時,疼痛就會劇烈發作,曾經用熱敷、推拿、電療、針灸等方式治療,過了一段時間又再發。 按摩膏肓穴以指腹或指節按揉穴位6秒鐘,同時慢慢吐氣,重複10次。

膏肓痛的臨床表現不僅為上背部兩肩胛骨間疼痛,還可能牽連到同側頸部與上肢,相當於斜方肌所涵蓋的範圍,如圖一紅色部位所示 。 症狀輕者可能只在某些姿勢時感受隱隱作痛、悶痛或刺痛,也可能有灼燒感。 症狀嚴重時,可能稍微觸動就產生劇烈疼痛、鈍痛、灼痛、麻痛,並且當患者舉手、轉身、咳嗽、甚至深呼吸都可能加重疼痛感。 盲膏痛 疼痛感可能牽連至同側的頸部與上肢,以至於無法旋轉頸部與背部。

盲膏痛: 保健動作

更嚴重的症狀,患者可能在夜間睡眠時,由患側背部影響至上肢,導致手臂及掌指有麻痺、疼痛或觸電感,繼而導致失眠或睡到一半容易痛到醒過來。 在治療方面,最重要的找出自己不正確的姿勢,不要低頭太久、不要烏龜脖,維持抬頭挺胸縮下巴的正確姿勢,工作約1個小時一定要伸展肩頸的肌肉和關節,才不會因為長期姿勢不對,造成頸椎神經的壓迫及筋膜的緊繃。 膏盲穴在人体背部的位置,一般在找寻这个位置的时候采取卧躺的姿势,在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或左右旁开三寸的地方,在肩胛骨的内侧,当被按压的时候会有疼痛感。 平时经常按压膏盲穴可以缓解肩膀肌肉的酸痛感以及僵硬感。 但是有患者在游泳或是其他运动后感到膏盲穴疼痛不已,且持续时间长久。

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是中医里一对重要的穴位。 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穴区竖脊肌主要受第4、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支配。 该穴深部正当菱形肌的深面、肩胛骨的脊柱缘,有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静脉伴行通过,针刺时容易刺到。 古人認為,心的下方有一小塊脂肪稱為「膏」,橫膈膜上方有一層薄膜稱為「肓」,膏肓之間是屬於藥力難以抵達的地方,且也無法針灸,才會有病入膏肓的說法。

盲膏痛: 新聞自律規範

解剖: 盲膏痛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尤其現今很多人成了低頭族,久了也會引發問題,最好時刻提醒自己走路抬頭挺胸、不要長時間的低頭滑手機、看書、打電腦,避免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看電視、看書,睡覺時枕頭不要太高、適度就好。 4指寬處)、陽陵泉(在小腿外側,位置比足三里穴高一點)、養老(在手背外側,在手腕後一寸的地方)等穴位。 後谿穴:位於手小指外側,仰掌握拳,拳尖起骨橫紋尖端的骨邊凹陷處,後谿穴可以疏道背部督脈的氣,背痛,膏肓痛按同側的後谿穴。

盲膏痛

或用兩手握拳,對敲小指側,按著後谿穴,再聳聳肩,或作上下旋轉的肩部運動。 在靜止狀態對待脊椎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脊椎直立,也就是端正坐姿。 (時報出版提供)此外,上班族還要避免聳著肩膀打電腦。 以上班族來說,在辦公室長時間彎腰駝背坐在電腦前,但眼睛視線必須保持水平看電腦,坐姿當然就是「駝背、抬頭、下巴凸出」,發生肩頸痛、膏盲痛是遲早的事。 ”就是说,艾灸壮数要多、艾灸时间要长、艾火温度要高(适当高一点儿),这样才能充分刺激膏肓穴,只有把它灸透,才能发挥效果。 历代医家也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盲膏痛: 中醫藥聯盟

原來俗稱「膏肓」其實是中醫師說法,是位於肩胛骨內側的穴道。 先接受熱敷和經皮電刺激儀器放鬆頸部附近的肌肉,再以雷射修復推拿時可能導致發炎的軟組織。 幸好經過物理治療放鬆頸部附近肌肉,2周後麻感緩和很多。

透過調整脊椎之後,很快就會改善疼痛,同時胸部呼吸也會順暢。 而歸咎其根本的原因,還是源自於現代人多數膀胱經氣血能量不足,長期姿勢不良、低頭看手機電腦所造成的。 如果無法找整脊推拿師調整的話,也可以操作下面有效的運動。

盲膏痛: · 坐轉椅上這樣動 放鬆腹部、防腰痛

改善直到今天超過一個月了,目前也都沒有問題, 盲膏痛 從當下的診斷到矯正完畢不到15分鐘。 這位學生是位工程師,需要長期久坐,可能一坐就是2~3個小時,過去頂多就是偶爾的肩頸痠痛,但他自從前年某次的車禍後,就開始長期後側膏盲區域刺痛, 他每次只要手往後拉,就會力馬感到刺痛無比, 這樣的疼痛約持續一年。 就黃中瑀的臨床經驗,針灸怕出現氣胸,而且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會配合開立一半活血化瘀、養氣補血的調肩臂中藥,另一半則是理胃腸中藥。 坊間一直流傳雞蛋若吃太多的話,會導致膽固醇飆高,並影響身體健康。

盲膏痛

但我們可以擁有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來減少罹患膏肓痛的風險。 下肢的穴道用的是對側的「陽陵泉」、「足三里下一寸」,針下得氣後,會有極為痠脹的針感,此時讓病人伸展、轉動手臂便能發現背後那種拉住的感覺不見了,而且手臂持續轉動帶動肩胛骨時,會越動越輕鬆。 一些人在游泳或者运动以后会感到膏盲穴疼痛,但是大多数人会以为这是拉伤或者是一些外部原因引起。 盲膏痛 但是其实不然,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肺部的一些疾病引起。

盲膏痛: 針灸應用

脊椎骨及椎間盤的退化,主要是由於肝腎兩虛,骨質鬆軟,骨質流失所引起的。 有的是因長期的姿勢不良,或是車禍受傷,外來撞擊所造成的。 輕微的背痛,可以手拿毛巾,做上下舉的動作,運動肩關節,拍打肩部,用背部去撞牆壁,或用手指壓按摩胸前的鎖骨,往兩旁按去,或按頭、頸至肩的肌肉,縮下巴,伸後頸。 若雙肩左低右高及長短手容易再次造成背胸部痛及肩痠建議用雙手伸直撐桌子,肚膝靠桌緣‧全身放鬆下沈、雙脚離地20秒,使胸椎錯位點拉開(如圖)、每日分十次每一小時撐一次讓胸椎錯位歸正背部疼痛才能逐日解也。 若胸椎 T1→T5 錯位直接影響到肩胛骨周圍致酸痛,也會造成輕微心臟呼吸障礙。 此問題請先檢查雙手有否長短手及雙腳有否長短脚→就是左邊大腿的原頭→股骨頭在髖臼內(角度過大或小於125度)造成左腳長短、骨盤歪、胸椎錯位所致。

其他可以改善膏肓痛的穴道還有心包經上的內關穴、中衝穴,位於膀胱經腳上的承山穴,肺經上的俠白穴,脾經上的三陰交穴都會可以改善。 當代經絡研究大師沈邑穎在其《 經絡解密卷五 》中明確指出,人體的雙太陽經(小腸經、膀胱經)就像是一個健美的組合,保護人體的心臟與背部。 中醫治療是充滿藝術感的,例如: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前病後治(後病前治)…等等。

盲膏痛: 胸悶、胸痛不是心臟病 原來是膏肓痛!

因此,膏肓穴在古代經常被用來調理肺氣,治療急、慢性支氣管哮喘,甚至可以改善肺結核症狀。 雲端中醫有不少會員都是整脊推拿師,他們最擅長調整脊椎,多數整脊師都知道,現代人在第3-5胸椎部位高頻率出現脊椎側彎,因此容易累積氣血阻塞,久了之後,就會有一邊就會出現膏肓穴疼痛。 除了常見的肌肉問題以外,上述的四種神經相關問題也很常見。 盲膏痛 根據臨床觀察,有八成以上的患者合併上述兩種以上的問題。

盲膏痛: 身體的不適,不應該阻饒你的熱情

實驗將上背痛患者分為兩組,比較電療與針灸治療的效果,兩組在麥吉爾疼痛簡表和纖維肌痛影響問卷的評分沒有明顯差異,皆獲得改善疼痛的效果 。 研究顯示,服用紫草在減輕急性背痛方面表現出顯著有效和臨床相關的效果 。 在治療方面,尤醫師強調,為了直擊所有疼痛根源,必須增生療法與神經解套注射並用。 盲膏痛 針對上述患者,尤醫師先在第四、第五、第六節頸椎之小面關節施以增生療法,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以改善小面關節炎並穩定頸椎;再來,對於受壓迫的第五節頸神經根和背肩胛神經,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以進行神經解套。 在三次治療後,患者反應疼痛減少九成,且已重回職場,由於期望能夠幾近痊癒,第四次治療時同意以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取代高濃度葡萄糖水。

盲膏痛: 按摩、指壓、艾灸相關穴道

【運動方法】:把手放在人體背部,反拳沿著脊柱敲打。 久坐後可依此法經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緩解肩背痛,疏通血脈。 【運動方法】:兩腳平行站立,兩膝微曲,腰直,胸平,兩手握拳,兩臂緩緩抬起到胸前與肩平,然後用力向後拉至極限,使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擠壓兩側膏肓穴,略停1至2秒鐘,再恢復原姿態。 第二天會在排便上體現出來:有瘀血的拉瘀血,有痰的拉痰。

盲膏痛: 過量食用寒性水果 穴位敷貼減效

人體背部也有一對膏肓穴,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吋,大約在肩胛骨內側靠近脊柱的地方。 中醫認為,這個區域偏於軀幹的上方,類似軀幹的蓋子,濕邪進入體內化為雲霧非常容易上升,積聚在這個位置,造成肌肉僵硬痠痛,也就是老一輩俗稱的「膏肓痛」。 大部分病人都有去過中醫的經驗,膏盲痛是中醫特有的穴道名詞,是指在背部兩個肩胛骨內側間的疼痛。 通常這區疼痛會被『病入膏肓』這成語所誤導,以為是不是病的很嚴重了,其實在西醫的觀點,此處的解剖構造則有淺層的斜方肌、深層的菱狀肌以及背肩胛神經。 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

盲膏痛: 胸悶、心悸,是疫苗副作用還是運動過度?竟是意想不到的兇手—膏盲痛

中醫師林舜穀在一場講座中指出,膏肓痛症狀是在兩肩胛骨間肌肉與脊椎感到痠痛,一般是指上背部肌筋膜發炎。 中醫師林舜穀表示,患者會感受到肌肉僵硬並且往肩膀及後頸部延伸。 「膏肓痛」其實是常見的文明病,久坐、姿勢不良、疲勞,壓力大的人很常見這類肌肉筋膜問題。 嚴重時整片背均感到疼痛,久坐後更嚴重,晚上睡覺休息時,痛覺反而更明顯。 這種病症不會出現如心肌梗塞常見的胸痛伴隨冒冷汗、眩暈,嘔吐,心悸等症狀。 稱為「膏肓痛」是因為大多疼痛處就位於中醫膀胱經穴道的「膏肓穴」附近,也就是在第四胸椎下旁開到肩胛骨內側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