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設計概念6大著數2024!(小編推薦)

不過單憑歌劇表演難以支持戲院龐大的開支,「璇宮戲院」於1959年易手,並改名「皇都戲院」,變身商場及戲院一站式娛樂場所,曾播放過多套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好像《死亡遊戲》、《賣身契》、《吉屋藏嬌》等,陪伴香港電影業走過70、80年代的黃金歲月。 皇都戲院下層的商場店舖林立,包括廣為人知的「偉倫唱片公司」、「上海菜館雪園」、「輝煌洋服」、「公主眼鏡」等等,逛這商場是當時品味的象徵。 即使早幾年去皇都商場,亦發現不少店舖仍保留著昔日的格局,洋溢著濃厚的懷舊感覺。 整個導賞活動會第一身體驗之旅,參加者踏入皇都戲院商場的一刻,便仿如置身50年代皇都戲院的華麗舞台,會從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之後便可遊歷皇都的前世今生,由璇宮戲院、「小上海」到皇都戲院,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的歷史片段。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同年12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其他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可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美國紋身界教父Sailor Jerry, 從流浪者到水手再到紋身宗師的傳奇。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皇都戲院位於英皇道與電廠街的交界,建築師巧妙地利用弧形立面連起戲院外牆的兩側,天台上可見俗稱「飛拱」的拱型混凝土桁架結構。

  • 但與此同時有許多福建人來港,他們選擇在北角定居,令此區變成了「小福建」。
  • 為了籌備保育皇都戲院,集團於3年前開始搜集與皇都相關的舊物,是次活動將展出當中逾百件收藏,包括50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多款不同舊戲票,包括超等位、堂座、午夜場、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
  •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 皇都戲院將會開放給公眾參觀和欣賞其他文化活動,例如文物導覽和文化旅遊,這些都是保育計劃的一部分。
  • 不過單憑歌劇表演難以支持戲院龐大的開支,「璇宮戲院」於1959年易手,並改名「皇都戲院」,變身商場及戲院一站式娛樂場所,曾播放過多套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好像《死亡遊戲》、《賣身契》、《吉屋藏嬌》等,陪伴香港電影業走過70、80年代的黃金歲月。
  • 可惜在1995年,皇都戲院商場發生四級大火,自此生意一落千丈。

吳韻怡今午重遊故地時提到,其母親1984年在皇都戲院商場開設童裝店,是商場內僅有賣童裝鞋的店舖,自己童年便陪同母親開舖,下課後便在店內午睡,亦與其他店舖的孩子耍樂,商場猶如他們的遊樂場,孕育了一代人。 她憶述年少時不時到皇都戲院觀賞電影,甚至連戲院1997年結業前最後一場戲,亦特意前往觀看,以懷緬年幼時的情懷,而現時仍有保留着當年的戲票。 今次體驗活動以全新手法活現舊香港,亦連結了新一代年青藝術家參與其中,當中包括90後電影海報畫家「無紙用」林嘉恒為活動進行創作。 他一直醉心香港電影,以數碼化技術配合年輕人的幽默觸覺,結合皇都歷史和文化元素,創作了多款電影海報,包括於皇都商場外牆,繪畫了一幅「全院滿座」的海報,以懷舊風格呈現電影經典角色的獨特韻味,有趣生鬼,亦為熙來攘往的英皇道增添一個「打卡位」。 最終改寫戲院命運,卻是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火災後戲院生意一蹶不振,終於在1997年結業。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個完全治愈的愛滋病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發展商新世界早前表示會為戲院制訂保育方案,消息指方案最快會在今年12月公布,當中會保留皇都戲院的外貌,代表被譽為獨一無二的屋頂獨特「拱橋式」桁架設計將得以保存。 新世界早前成立顧問委員會,以吸收更多持份者保育皇都戲院的意見,成員包括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香港流行文化學者吳俊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等,顧委會將就保育皇都戲院向新世界提供建議。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認為,類似皇都戲院這類富歷史價值的50年代戲院早已蕩然無存,會努力透過軟硬件融合,將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文化氣息,以及社區情懷注入修復後的「新皇都戲院」。 吳韻怡多年從事建築文物保育工作,她領我們走進這座近乎已荒廢的戲院大廈,打開被上鎖的正門,逐步踏上樓梯,桌球室內的桌上擺放着鋪滿塵埃的桌球棒。 皇都戲院於1952年落成,1959年易手後改名璇宮戲院,直至1997年結業,三年後改裝成桌球會,直至去年結業。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型設計處理了電廠街至英皇道的轉角立面,成為璇宮戲院的主要立面,再加上沿弧形立面而設的流線形深闊簷篷,成功地突出了下方的主入口。 在這弧形立面的正中央有一幅題為「蟬迷董卓」,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文化的大型浮雕裝飾,乃出自名畫家梅與天之手筆。 而大大小小的四方框緣 雖線條簡約,卻為主立面拼湊出一個豐富有趣的視覺效果。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作為有69年歷史、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皇都戲院不但見證了早年香港娛樂業的光輝歲月,其建築結構及布局亦極具保留價值。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皇都戲院重生 新世界鄭志剛保育計劃延續傳奇

小時候對這座1952年落成的北角地目標背景認識並不多,只記得戲院外曾是小學校車站,一年也會去看幾次電影。 到1997年戲院停業,卻一值沒有拆卸,才開始注意到,這也是都市奇葩,竟然沒被地產商盯上,全港唯一的包物線形巨型飛拱支架和具現代主義的建築特色,在急速的社會變化中仍得以保存。 可是,直到今年夏天,這座沒落了的戲院(連同相連的住宅樓宇)終於開始有人打它的主意,近日也引起了社會對戰後歷史建築保護的聲音。 過去15年,民間曾發起多次保育行動,2017年成功爭取一級歷史建築評級,具有「拱橋式」支架設計的獨特屋頂結構。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擁有68年歷史的北角舊皇都戲院今(8日)由新世界發展以拍賣底價47.76億元投得,集團料於下月中完成法律程序後,開展古蹟保育,將保留及復修整個屬一級歷史建築的戲院部分,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重塑成表演藝術場地。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將努力把歷史價值、文化氣息及社區情懷注入未來的皇都戲院中,令皇都戲院在形神俱備下重生。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舊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建成,是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1959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大廈,1997年結業。 由於皇都戲院擁有獨特的飛拱樓頂設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保育歷史建築呼聲高 皇都戲院暫緩評級

天花鋼筋外露,走廊堆積雜物,地下滿佈積水,鋪位遷出落閘,有些還張貼放售廣告。 人去樓空,但迴廊深處仍有燈亮,那是歐陽昌經營的「京華招牌」。 此外,就算獲得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共有三級)並不等於獲得尚方寶劍。 在香港,只有獲評為法定古蹟才會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不得拆卸。 如果用拆卸天星及皇后碼頭為香港保育潮的起點,那在過去十年間,無論已獲評級或還未來得及評級就灰飛煙滅的歷史建築,數量其實不少。 就連古咨會主席林筱魯也承認,目前的法規只能鼓勵業主保育,這是評級制無力的地方。

從戲橋上的電話號碼也能看出年代的痕跡,香港電話號碼最初由5位數字開始,隨著歲月變遷、人口增長,電話號碼的數字也逐漸增多。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地區字頭制度開始實行後,將全香港分為「香港島及離島區」、「九龍」及「新界」三區,如香港島及離島區前的電話是5字頭,九龍區為3字頭等等。 觀察舊式戲院的座位表,在未有電腦售票系統的年代,戲院均採用「人手劃位」的方式。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屋頂﹕獨有拋物線 減低街外聲浪影響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出,由上而下的評級機制已不合時宜,外國有不少由民間--即由下而上主動要求保育,可反映這些建築與人民的關係。 最近一周有一宗新聞引起筆者的注意,就是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的地標皇都戲院及相連的住宅物業,半年來一直被一地產商收購。 按照現有的法例,超過五十年樓齡的樓宇,只要發展商收購到八成業權,餘下的兩成就可過強制拍賣業權。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至於由邱禮濤執導的《陰陽路》其中一個單元「鬼戲院」亦是以戲院作背景,掀不完的幕簾與行不完的樓梯真係又驚又好笑。 另外,位於秀茂坪曉光街的金茂坪戲院,60年代開業曾經旺極一時,但80年代發生大火後重開就經常鬧鬼,真定假無人答到你,但90年代結業至今,戲院空置了20多年就是事實,至今只有小部分改建為商舖及倉庫。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1930年開業的油麻地戲院,亦是戰前建成的戲院建築,1998年結業後被地政總署接收業權,其後被評為2級歷史建築,於2012年改建成戲曲活動中心。 1931年開業的長洲戲院,是現時香港兩間僅存的戰前興建戲院之一,開業過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結業,現時被評為3級歷史建築。 (上圖)從上映電影《表姐,妳好嘢!3之大人駕到》推斷,照片應攝於1992年;(下圖)皇都戲院前身為1952年開業至1957年結業的璇宮戲院,當時戲院正門的立體《蟬迷董卓》浮雕清晰可見。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二、流行文化 香港發展精髓

一九五○年代, 一向已是殖民商埠香港遇上了戰亂南來的人,「武術界有葉問,錢穆走去開新亞書院,是個高手雲集的時代」。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當年許多事都是這裏第一次發生,「戲院點起法?不太知道,沒有需要承襲,反而自由」。 在實用主義、現代主義的大氛圍底下,各範疇的人都在各師各法,「講下去,香港電影都是這種精神,我試試這樣得唔得的狀態,不只給香港人看,全東南亞華人都看着。可不可以做一些東西是全球華人都適用呢,起碼在想像上切合,所以五十年代其實創意爆棚」。 新世界表示,集團一直積極推廣文藝工作,就皇都戲院大廈發展而言,若集團成功統一業權,將就如何保存前皇都戲院的精髓,與持份者及社區人士緊密溝通,聆聽各界意見。

  • 1965年開業的國都戲院,位於英皇道及大強街交界,1995年結業後重建為國都廣場,從舊報章報道可以看出當時開幕有幾大陣仗。
  • 而璇宮與皇都的好,在於曾經雅俗共賞,提供娛樂,孕育文化;現在不太可能出現的事,當年實實在在地發生過,記錄了一個仍然包容的世代。
  • 屹立北角接近70年的皇都戲院,以獨一無二的拱形桁架聞名中外,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代表性標誌,在當時來說設計非常前衞。
  • 他以天星碼頭為例,當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出來爭取,便可衡量其集體感情。

這結構一般來說,桁架會以鋼鐵而建,讓結構輕巧;然而璇宮戲院採用了混凝土來製作桁架,很有可能是因為價錢較鋼鐵便宜,貫徹了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建築,以較為廉價又快捷的方法興建樓宇的理念。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而拋物線形的混形土桁架製作上比起方正的桁架更具難度,這屋頂結構的特殊設計不僅是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 位於北角英皇道及電廠街交界之轉角地段、正處英皇道一個微彎位置,是北角中心地帶最當眼、最旺的位置。 璇宮戲院為一座單幢式戲院建築,當年 的造價為二百五十萬元,佔地三萬方尺。 璇宮戲規模之大,可見於其觀眾席可容納1173位觀眾,超等位亦能容下400位觀眾;此外,更另設有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是全港數一數二的大型戲院。 基於當年香港的交通條例禁止在英皇道停車,以至建築師為戲院設計了一個可容納五十輛汽車的地下停車場,以方便觀眾泊車,是當時全港首創,更堪稱為全遠東地區絕無僅有的設計。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北角歷史文化遊:帶你走盡四大景點!|細味香港

訪問當天,商場內商舖包括吳俊雄從前經常光顧的偉倫唱片幾乎已全數清空,幽暗非常,只剩一間洋服店和一間五金舖,四處是日久失修的水漬,鋼琴離奇地擋在路中央。 吳韻怡除了是皇都戲院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在北角出生和成長的她亦以街坊身分參與口述歷史。 由於媽媽在皇都商場開童裝店,她在八九十年代的童年放學後時常在此流連,對店主間的鄰里之情、社群的連繫感受至深。 記下這一段,除了能追溯香港的摩登不是五十年代之後忽然而至,甚至能追溯至更早,「我覺得這段不止是戰後歷史,其實是戰前三十年代歷史,也可能是整個摩登中國、現代中國的一頁,璇宮這一章其實幾緊要的」。 在北角屹立超過60年,被古諮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北角皇都戲院,獲土地審裁處批出強拍申請,底價逾47億元,較兩年前新世界(17)申請時的估值高逾53%,創下香港強拍史上最大額單一項目,新世界表示統一業權後將積極探討保育前皇都戲院相關部分。 香港不少古老建築物都有鬼故傳出,當中戲院靈異事件可說是一籮籮,如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由創辦人歐德禮MBE 於1952年創建,1959年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另外,戲院室內的裝潢以超現代主義 為主,吸音板及燈光板結合了現代雕刻設計,巧妙地融入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 去年底,早在九七年結業的皇都戲院突然成了新聞主角,事緣這座戰後建築正在古諮會等候評級的清單之上,但有民間團體發現業權被大規模收購。 1984年,吳韻怡的媽媽在皇都戲院商場開了一間童裝店,名為韻怡公司,用的就是她的名字。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內容標籤

改建後將這個北角地標推上了另一個高峰,戲院正式 改名為皇都戲院 。 【Now新聞台】逾六十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將會重建,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部分,包括戲院、天台桁架等,初步計劃會盡力復修及保留。 2020年10月,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的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又會將戲院天台的「飛拱」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為了保育重要的「飛拱」桁架結構,建築師在柱子上畫了不少測量印記。 然而,極具文化、歷史、建築價值的皇都戲院,曾經在2016年面臨清拆危機。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活化糅合歷史 避免徒具軀殼

現貨金一度跌至去年12月底以來最低,較早時收復失地,轉升0.3%至每盎司1842.27美元。 美國聯儲局理事鮑曼表示,在加息以降低通脹方面,聯儲局仍更多工作要做,最近的數據表明,聯儲局的行動至今產生的影響仍不夠大,認為需要繼續加息,直到讓聯邦基金利率處於高度限制性的水平。 而璇宮與皇都的好,在於曾經雅俗共賞,提供娛樂,孕育文化;現在不太可能出現的事,當年實實在在地發生過,記錄了一個仍然包容的世代。 當年它是極盡豪華的劇院,可容納1,173位觀眾,設有獨立銀幕及試映室;而當時交通條例禁止英皇道停車,於是戲院加建一個可停泊50輛汽車的地下停車場,全港首創。 1951年8月,皇都前身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動工,1952年12月竣工。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項果僅存的舊式戲院

福建有名的魚丸肉丸、蚵仔、芋粿、綠豆餅等,也一應俱全,故有「小福建」之稱。 傳媒常稱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為「飛拱」(flying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buttress),但正確說法應是拋物線型桁架, 簡單也可形容為「拱橋式」支架設計, 重點是它把戲院的屋頂由上支撐起來。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到了197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現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台灣藝霞歌舞團。

後來,專門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的國際組織 DOCOMOMO發出「文物危急警示」,指皇都戲院獨特的屋頂結構是全球絕無僅有,要求避免清拆,再加上市民及保育團體積極爭取,皇都戲院才終於在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避過清拆的危機。 屹立北角68年的皇都戲院,去年由發展商新世界發展投得業權,並宣布會進行保育計劃保留及復修該幢一級歷史建築,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架建築。 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於復修動工前,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讓公眾親歷皇都的璀璨歲月。 「皇都在香港表演藝術史上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堪稱當時的『文化地標』。」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說。

首先當你乘搭電車、逛街經過皇都戲院英皇道入口,請先抬頭看看建築上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裝飾,這個是皇都戲院珍貴的歷史遺跡之一。 除了桁架,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戲院的標誌,浮雕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浮雕中心有手執七絃琴的希臘女神高歌,前面有緬甸、泰國的舞姬,亦有表演芭蕾舞的女郎,被形容為「聯合國佳麗」。 吳大讚設計在半世紀前而言非常前衞,可惜浮雕自60年代起便被廣告遮蓋,至2016年才重見天日,躲在廣告板後半個世紀,浮雕已經褪色,結構亦被破壞,吳慨嘆至今仍未找到浮雕近照,令修復之路更為艱巨。 其他成員尚包括曾負責牛津大學威斯頓圖書館及倫敦國王十字儲氣罐改造項目的英國著名建築事務所WilkinsonEyre;以及曾參與雷生春、中電總部等保育項目、由著名建築師林中偉領導的香港創智建築師(AGC)有限公司。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火災毁皇都 戲院光景不再

戲院地面的皇都商場內的大多店舖仍保留着昔日的格局,老店包括輝煌洋服、溫莎髮廊、公主眼鏡等,陳設及店舖燈箱懷舊味重,恍如走進時光隧道。 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2月8日開業,其後在19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到19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直接締造了港產片於1970和1980年代的黃金歲月, 上皇都戲院看電影是很多北角街坊及香港戲迷的集體回憶。 七姊妹(今稱北角)最大的設施是發電廠(1919年),附近有香港皇家遊艇會(1908)和政府物料供應處(1937年),聚居了不少洋人。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大批富裕的上海人南遷香港避難,當中有些選擇在環境清靜的七姊妹居住。 同學間流行看日本漫畫,她卻愛翻從前的懷舊少女漫畫「十三點」、老夫子,還沉迷看粵劇名伶陳寶珠、蕭芳芳,卻從來不敢在同輩前提起,她笑:「我怕同學不理我」。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人移民來台灣,住哪裡比較好?6大重點城市淺析

記者在展覽中看到,首演當天的《大公報》以半版篇幅報道中國民間藝術團訪港盛況,稱「演出前夕人人撲票」「萬眾爭看精彩表演」。 一些國家的外交使節和多間洋行大班也前來觀賞,名流薈萃,璇宮戲院成為一個文化外交的場所。 現在公共屋邨已不復見,變成集大型商場高級酒店和海景豪宅的發展項目。 海旁也多了一個海濱公園,供市民娛樂休憩,成為了不少市民的週末聚腳點。 現時的北角海旁商場和私人住宅聳立,但你又知不知道,從前的北角海旁坐落着一個公共屋邨——北角邨?

創辦人為俄羅斯裔猶太人歐德禮(Harry Odell),本身也是傳奇:年輕時為踢躂舞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軍,25歲移居香港後投身證券界,1941年參與香港保衛戰,曾被日軍俘虜。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近年,舉凡是香港的懷舊事物都大行其道,復古裝修的冰室、地道港式小吃、80年代金曲等等,每次逛市集總會發現復古玩意! 這懷舊潮流擁有神奇的吸引力,不止60、70和80後喜歡細數當年情,就連90後甚或千禧BB都深陷這潮流,迷戀著香港的黃金年代。 2015年7月,代表新世界發展為首等財團正式展開大規模的收購舊樓行動,成功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並落實向小業主進行收購,全幢涉資逾36億。

天台的拱橋式桁架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曾獲國際保育組織稱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建築設計。 新世界保育皇都戲院的初步構思,會盡力保留整個戲院建築及天台桁架。 2015年,灣仔同德押面臨清拆消息傳出,有民間團體請求吳韻怡伸出援手,為同德押撰寫建築物評估報告力證它價值,那是她第一次參與民間保育行動。 不過,最後一棟香港三級歷史建築,還是最後在迅雷不及掩耳間被拆卸,不少人開始反思,香港保育工作的步伐是否來得太遲,「那次的失敗,我好深刻的感覺是,如果要做保育、要爭取有人關注,就一定要盡快做。」她言語間滿是遺憾。 吳指其母親昔日在皇都戲院大廈開舖,她的童年便在舖內度過,她憶述街坊經過會走進大廈商場閑逛,大家樂也融融,她形容當年大廈是連繫社區的地方。 闊別廿載,她與團隊訪問當年的街坊做口述歷史時,街坊仍然記得這位當年的「小妹妹」,可見這種令人深刻的社區情懷。

身兼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以及K11創始人等多重身份的鄭志剛(Adrian Cheng) ,有一個新的項目:保育香港北角地標皇都戲院。 連同新世界發展一起,團隊將由英國公司WilkinsonEyre和Purcell領導,他們參與了中環大館的修復工作,曾參與振興雷生春的AGC Design也將加入。 當發展局可在數年前繞過古咨會,把落成只有十數年的志蓮淨苑推舉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做法引起非議時,卻未有正視香港保護歷史建築的條例和機制的落後,未來恐怕還有許多有價值的建築(尤其戰後建築),難逃被拆的厄運。 戲院在一九五九年轉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後面興建住宅,戲院下面的停車場則改造成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