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大火2024全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此外,他表示,最近兩三年來,申請強拍的發展商日趨多元化,以往是香港的一線大型發展商主導,近期既有內地房企,亦有本港中小型發展商申請強拍。 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於1959年落成,是一間獨立戲院的建築,其中屋頂設置的拱形石屎「桁架」具有建築價值,把觀眾席上方的鋼筋混凝土天花吊起,拱形「桁架」設計常用於橋樑,樓宇甚為罕見。 另外,香港電台《早辰.早晨》節目(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訪問了古蹟辦評審專家小組兩名成員,揭示他們的歷史觀超錯,價值觀駭人,也跟社會大眾的想法嚴重脫節。 到了197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現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台灣藝霞歌舞團。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1940年代末,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並於北角聚居,他們把上海的生活文化帶到這裡,形成北角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出現。

皇都戲院大火

皇都的前途未卜,一般認為難逃清拆厄運,不管最終會以何種形式保育,時移世易,戲院畢竟結束超過20年,皇都在街坊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被時間沖淡。 記者問過附近的中學生,也問過一些二三十歲的上班族,大都對皇都了解不深,當中不少人從未踏入商場半步,甚至連它曾經是戲院的歷史也懵然不知。 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徹底逆轉皇都的命運,當時商戶損失慘重,災後生意大都一蹶不振,戲院無奈在兩年後關門大吉,只剩下商場與住宅部分繼續運作。 它是港島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建築,佔地3萬方呎,當年造價達250萬元,可以容納接近1200名觀眾,對比今日的蚊型影院,儼如大象對螞蟻,與鄰近的國都戲院和新光戲院,形成港島獨有的「戲院中心」,撐起了半個北角的繁囂。 皇都入口處的弧形立面,實為一幅名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原來乃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數十年來一直被電影海報及廣告板遮擋,至近年因重建工程而重現人前,算是因禍得福。 從皇都舊舖到現時的新舖,雖然見到師傅好像放棄了一些舊店的珍藏,但最搶眼的,仍然是那個白底紅色的正方形招牌「京華招牌愛你一萬年」;歐陽師傅為了展示他的愛,雖然他未納徒弟,但就表示他的字帖可於網上找到,而且只要有心求學,來到他的面前他都一定會教。

皇都戲院大火: 保育

(吳楚勤攝)璇宮建於戰後戲院業剛復甦的年代,初期曾大放異彩,主要放映首輪西片,成為普羅大眾的主要娛樂節目,開幕首映Just For You,中文戲名特意翻譯為《高歌艷舞樂璇宮》,別有一番心思。 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因業主申請「強拍」,再度引起社會關注。 (吳楚勤 攝)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香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鄧麗君和鳳凰女都在此踏過台板,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現在是一級歷史建築,屹立在港島中心地段,經歷了60多個寒暑。 皇都戲院大火 1964年開業的東城戲院,前身為萬國殯儀館,因此鬧出「全院滿座」都市傳聞,1974年結業後拆卸重建成為現時的東城大廈。

  • 地盤意外死者姓戴(34歲),任職燒焊工人,已婚,據悉他於12月7日、即今日將踏過35歲生辰。
  • 北角成了當時香港最時尚的地段之一,也因此被稱作「小上海」。
  • 多名委員質疑皇都戲院值得更高評級,古諮會最終決定押後表決。
  • 不知如何,皇都慢慢沒落,變成一座廉價貨的商場,數年前一度要拆,後引為一級歷史建築。
  • 同年12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
  • 集團亦將重塑戲院部分,並賦予新蘊,建構一個文化藝術表演場所,舉辦嶄新而多元化的國際級文化活動,希望喚醒沉睡已久的皇都戲院,注入新的文化精髓。
  • (圖片來源:Google Map)皇都戲院是戰後全港最舊的單棟型「劇院式戲院」,在50年代有不少國際級演奏家及歌唱家都曾在場內演出,包括:歌后鄧麗君、日本松竹歌舞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女高音費明儀、粵劇組合「大龍鳳劇團」麥炳榮、鳳凰女等。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的地段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而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皇都戲院大火 1959年2月8日,易了手的璇宮戲院重開,改名皇都戲院,到1997年2月28日結業,後於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而該娛樂場所一直營業至今。 擁有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由香港娛樂業鉅子、萬國影片公司集團創辦人歐德禮MBE (Harry Oscar Odell) 創建。

皇都戲院大火: 北角舊皇都戲院大廈獲批強拍 底價47.76億元

原有璇宮戲院外貌並無明顯改動,而原來觀眾席以下包括地下停車場則被改裝為三層商場,而連接戲院的地段興建了一座11層高的住宅大廈,名為璇宮大廈,而當時戲院商場貫穿於璇宮大廈,並且四通八達,於是吸引大批人流。 這家戲院於她,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建築之於保護師,更是她兒時珍貴的回憶。 「浮雕設計很特別,主題是三國故事,是比較中式的元素。但除了主角外,還有來自東西方的舞者,包括跳芭蕾舞的歐洲人和泰國舞姬等,中西合璧的表現手法十分前衛。」吳韻怡說。

直至1958年,戲院及商舖部分還有毗連位於電廠街地段由陸海通家族透過 HONG KONG ENTERPRISES LTD 以約150萬元一籃子購入發展。 而該家族亦將其改建成為集合戲院、商場、夜總會及住宅於一身的大型綜合建築,改建後璇宮戲院正式易名為皇都戲院。 位於皇都戲院天台、俗稱「飛拱」的拋物線混凝土桁架設計,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中極具代表性的重要結構,是全球戲院建築中的唯一案例。 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形屋頂支架,借用了建造橋樑的力學原理「吊起」戲院,使能夠容納約1,500人的戲院內部無需任何柱子承托,讓觀眾觀賞表演及電影時視線無阻。 皇都戲院大火 「電影上畫,大門上的廣告版就會掛起海報,手繪海報甚特別。」前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說。 他在1991年當選北角區議員,皇都正屬選區範圍,「請投王國興一票」的拉票招牌,仍未拆除。

皇都戲院大火: 中國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平安回國 香港特區救援隊同機抵達

而今劇院將被修復重建,她特別開心,希望新的皇都戲院又「靚」又「旺」,成為香港新地標,「街坊們也多一個好去處」。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就此表示,香港需要建設更多的「文化硅谷」,提升香港文化軟實力,重塑香港國際文化藝術之都的形象。 為此,新世界將「高規格地保育」皇都戲院這座文化地標,並注入新的文化精髓,打造「文化綠洲」。 皇都戲院大火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也是當年領一時風氣之先的藝術文化地標。 皇都戲院大火 時遷事移,皇都戲院歷經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災,於1997年結業。

),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英皇道279-291號,所屬地段由三部分組成:皇都戲院、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 皇都戲院大火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我當時上幼兒園,很喜歡纏着媽媽,一放學就去店裏找媽媽。」她說。

皇都戲院大火: 從璇宮戲院變皇都戲院 國際巨星演出

2003年12月25日,北角皇都大廈二樓板間房發生兇殺案,一名31歲姓盧男子猜枚爭執遭斬頸,送院後不治。 戲院原有的水泥樓梯沒有拆卸,只要向上行,再經過走廊,即到「超等位」區,惟當年的拱形入口已被石屎「封埋」。 值得留意的是,指示牌的中文字由右邊讀起,屬舊式中文寫法。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 記憶中戲院內部分前、中、後座,座位頗寬敞,「冇柱遮,坐得好舒服」,唯獨要忍受滿地瓜子殼,成為童年「陰影」。
  •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建成,是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代表着香港昔日繁華的電影業市場。
  • 1959年,璇宮戲院改裝成皇都戲院及商場,是當年全港首創的戲院商場設計。
  • 這家戲院於她,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建築之於保護師,更是她兒時珍貴的回憶。
  • 對傳統建制陣營來說,文物古蹟或歷史建築的保育從來不在其議程上,他們也不用以此爭取選票,甚至視之為社會發展的阻礙。
  • 值得留意的是,指示牌的中文字由右邊讀起,屬舊式中文寫法。

傳媒常稱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為「飛拱」(flying buttress),但正確說法應是拋物線型桁架, 簡單也可形容為「拱橋式」支架設計, 重點是它把戲院的屋頂由上支撐起來。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分南北兩座,共有221個住宅單位,鋪位80個。

皇都戲院大火: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開審 國安法生效後最大規模檢控備受爭議

上午八時四十五分左右,一名四十餘歲工人,在離地四米的棚架工作,期間天花一幅約半米乘半米石屎突然剝落,擊中他的頭部,繼而墮下地面昏迷。 2017年4月13日,新世界發展及有關人士以3.035億元向投資者蘇子鈞及有關人士購入皇都戲院大廈閣樓及1樓1至5號室,面積合共約2.1萬方呎,面向渣華道,佔大廈整體業權約一成半。 皇都戲院大火 傳媒亦常稱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後改建為商場,但事實是皇都戲院商場早於1959年已開業,並一直營業至今。 1960年2月皇都戲院首度公演粵劇 — 麥炳榮、鳳凰女領導的大龍鳳劇團於此上演《雙龍丹鳳霸皇都》。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位置佳,大廈多年前已被發展商的財團已蜂擁而至,惟該廈「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發展的有關人士,在2015年7月已成功與該三大「旗手」大戶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成為啟動收購的關鍵。 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既印證香港昔日娛樂事業的風華年代,也盛載市民的集體回憶,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