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2024全攻略!(震驚真相)

他亦提到,新世界發展主力推動創意及社會革新,「為下一代譜出一個文化綠洲」,並以企業的方式成功帶動社會進步。 他解讀字體背後的意義,「行書較有手寫的感覺,比較順暢,亦有加入電影元素;北魏感覺有力及有氣勢,亦更易明白」、「新世界活化皇都這類字眼便用上北魏體,像北角以往白版紅字的街道招牌」。 他表示,是次創作能夠回應電影及皇都戲院,重新展示以前舊式5、60年代,較為古典的字體,同時提到今次創作不會分為「左至右」或「右至左」的寫法,指當時已兩現兩種的書寫方式,加上須兼顧可讀性事宜,因此現場有兩種類型的創作。

  • 經過歷時兩年的強制拍賣法律程序後,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於10月8日投得北角英皇道277至291號商住物業皇都戲院大廈的100%業權,並預計於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後,正式成為該地段的業權持有人,同時開展香港近年少有、由私人發展商主導的大型古蹟保育項目。
  • 而場內的舖位變成展示與大廈歷史相關物品,包括舊戲票、仿製的戲院座椅、戲院員工制服和電影海報等。
  • 慶幸的是,2020年10月,皇都戲院的新業主——新世界發展集團宣布啟動保育計劃,承諾將盡力修復和重塑這一歷史建築。
  • 建築上為人熟知的標誌性裝飾,便是中西合璧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
  • 在這模擬歐德禮的辦公桌上,有璇宮戲院的舊文件,同時播他的兒媳Molly Odell訪問,講述他的生平,這裏有演員扮演,入戲十足。

時空隔了六十多年,關於戲院的痕迹,並不如古蹟辦說的無法想像,這次進入戲院,吳韻怡發現除了戲院結構與配套如放映室、洗手間等仍存在,舞台的痕迹也未消失。 不過單憑歌劇表演難以支持戲院龐大的開支,「璇宮戲院」於1959年易手,並改名「皇都戲院」,變身商場及戲院一站式娛樂場所,曾播放過多套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好像《死亡遊戲》、《賣身契》、《吉屋藏嬌》等,陪伴香港電影業走過70、80年代的黃金歲月。 皇都戲院下層的商場店舖林立,包括廣為人知的「偉倫唱片公司」、「上海菜館雪園」、「輝煌洋服」、「公主眼鏡」等等,逛這商場是當時品味的象徵。 即使早幾年去皇都商場,亦發現不少店舖仍保留著昔日的格局,洋溢著濃厚的懷舊感覺。 集團亦將重塑戲院部分,並賦予新蘊,建構一個文化藝術表演場所,舉辦嶄新而多元化的國際級文化活動,希望喚醒沉睡已久的皇都戲院,注入新的文化精髓。 至於正門上方的浮雕,由於浮雕多年來缺乏保養,且部分已破損,團隊將盡力研究復修。

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落成70周年 保育復修進度理想 料2026年內完工

舊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建成,是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1959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大廈,1997年結業。 由於皇都戲院擁有獨特的飛拱樓頂設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世界表示,集團將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 新世界發展去年成功取得擁有68年歷史的英皇道 號皇都戲院大廈業權後,宣佈將盡力復修屬一級歷史建築的前戲院部分,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目標是建構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 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於復修動工前,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重新演繹當年幕幕經典場境 ,一同探索你我他的的皇都故事,並於4月中起,透過網上虛擬導賞,務求線上線下重現皇都昔日的華麗傳奇。 皇都戲院 從50年代起見證北角變遷的前皇都戲院,是本港碩果僅存的劇院式戲院,3年前在民間保育人士極力爭取下,終獲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

  • 新世界旗下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活動更邀請90後的「無紙用工作室」林嘉恒及80後「抒發」陳家浚,參與創作。
  • 紐約期金收報每盎司1850.2元,下跌0.1%,全星期跌約1.3%。
  • 對於項目日後落成後市值,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認為,舊皇都戲院大廈地盤面積大,而且三面向街,估計如果發展商業物業,可建地積比率達到15倍,住宅則約10倍。
  • 話說當年有不少上海人移居北角,加上不少文人雅士聚集,這裏成為前衛、時髦的文化區,作家張愛玲、影星葛蘭、歌后潘迪華都在此紮根。
  • 二○○○年,戲院被改裝為桌球會,但翻看當年改裝時的圖則,當時的建築師沒有拆掉舊有戲院的結構,只在樓底空間偌大的戲院加裝假天花和假地台,遮蓋舊有戲院結構如觀眾席梯級形的地台。

它雖然不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戲院建築,卻最富時代特色,且設計全港獨一無二,反映了當年電影業的興盛,最重要是它與北角的發展息息相關。 年輕一代對於北角的印象可能是「小福建」,但其寶在二戰前後,北角曾是香港的「小上海」,上海人南下逃避戰亂,到香港落地生根,也將一代上海人在 40 年代末的歌影娛樂記憶移植到北角。 上海人喜歡看西方電影,1952 年落成的璇宮戲院 (皇都戲院前稱) 便是專門放映荷李活電影。 上海人聚居更帶來了眾多知名的上海菜館和奢華的娛樂場所如麗池夜總會,而皇都戲院位置亦鄰近上海人聚居的堡壘街。

皇都戲院: 從璇宮戲院變皇都戲院 國際巨星演出

此外,市場人士指出,現時項目坐落的北角區,二手樓叫價進取,反映區內住宅市場氣氛不俗,加上近期商業市場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故相信項目重建為住宅機會較大。 他續指,今年疫情令營商市道不明朗,發展商出價相對謹慎,不過近期看不到強拍宗數有明顯減少,主因是發展商仍須完成疫情前已展開的併購項目。 勞工處發言人表示,對於在意外中有工友身故,處方十分難過,並對其家屬致以深切慰問。 皇都戲院 在得知意外發生後,處方已即時派員到意外現場展開調查,已向兩個涉事地盤的有關承建商發出「暫時停工通知書」,停止在肇事地盤有關工作區域的所有工作,以及在鄰近地盤進行樓宇拆卸及廢料清理工作,直至處方信納承建商已採取措施消除有關危害,才可復工。 處方正全速進行調查,以確定意外成因,查找有關持責者的法律責任,以及提出改善措施,若調查發現有違例事項,定會依法處理。 地盤意外死者姓戴(34歲),任職燒焊工人,已婚,據悉他於12月7日、即今日將踏過35歲生辰。

皇都戲院

吳大讚設計在半世紀前而言非常前衞,可惜浮雕自60年代起便被廣告遮蓋,至2016年才重見天日,躲在廣告板後半個世紀,浮雕已經褪色,結構亦被破壞,吳慨嘆至今仍未找到浮雕近照,令修復之路更為艱巨。 1918年該區曾建有大型的遊樂場「名園」,位置在今天的新都城大廈,但1930年代已經結業。 戰後有商人仿效上海的娛樂事業,在北角經營舞廳、夜總會和遊樂場,讓居港的上海人延續舊日的生活方式。 來自上海的浙江寧波人李裁法,1947年將北角麗池餐舞廳改為麗池夜總會,翌年舉行香港小姐選美,風頭一時無兩。 戲院位於英皇道同電廠街交界,本已有兩面外牆,建築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弧形立面,連起兩面外牆,為整座建築更添‌氣派。

皇都戲院: 中國四川生育登記取消結婚前提為何引發熱議

2021年4月,新世界發展在皇都戲院進行保育前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將商場範圍重新佈置。 當中包括入口處變成復古的售票處,職員會向參觀人士派發仿製戲票和預訂戲票位置。 而場內的舖位變成展示與大廈歷史相關物品,包括舊戲票、仿製的戲院座椅、戲院員工制服和電影海報等。 參觀人士需於網上登記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之後在網上填寫問卷,若內容能夠表達對保育或歷史等有興趣,有機會獲得邀請參觀,每日最多有300人入內參觀。 集團除了着手籌劃保育發展兼備方案,亦已開展皇都戲院的文物搜集及口述歷史計劃,暫時已收集到幾百件與皇都及北角一帶有關的文物,包括戲院告示牌、當年與片商簽訂的協議等,並會將有關收集得來的文物,於日後的皇都戲院內展出。

慶幸的是,2020年10月,皇都戲院的新業主——新世界發展集團宣布啟動保育計劃,承諾將盡力修復和重塑這一歷史建築。 新世界發展發言人表示,皇都戲院大廈由住宅、商用及前皇都戲院部分組成,集團擬保育大廈內前皇都戲院的相關部分。 但由於有關項目已進入強拍程序,集團在未獲得100%業權及未能詳細勘察現況及結構之前,現階段未能落實任何發展方案。 另外,保育團隊去年已運走及妥善保存皇都內部具歷史價值的物件,包括戲院座椅、商舖招牌等,並分析其地基結構,今年亦勘察皇都各處結構狀況,尤其天台部分,並用上「敲鎚勘察」方式。 本聲明可能會不時更新,以反映我們因應個人資料保護和/或個人資料/數據私隱法律和法規變化而產生的政策變更。 如有重大變更,我們將通知您並徵得您對變更、同意和/或選擇(必要或適用時)的許可。

皇都戲院: 北角歷史文化遊:帶你走盡四大景點!|細味香港

消息傳出後,引起市民及保育團體關注,活現香港、長春社以及 Docomomo HK(國際現代建築文獻組織香港分會)發表聯合聲明,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將舊皇都戲院至少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古物諮詢委員會於4月18日開會討論其歷史評級,古物古蹟辦事處只將舊皇都戲院建議評為三級,即屬最低的級別。 唯古蹟辦認為戲院的內部改動太大,已失去原有戲院功能,原真性的價值相對較低。 活現香港曾邀請就讀建築系的已故演員曾江,考慮其從上海而來並在少時經常流連北角的背景,為保育皇都戲院拍攝短片。

皇都戲院

林嘉恒提到當中的創作過程,指自己起初稿前需要做大理的資料蒐集過程,包括當時人物的外表、表情、衣著及動作,加上今次與以前的創作不同,「最特別的地方是沒有角色可以作參考,五個角色需要靠想像力參考,好比一個導演」。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年輕一輩或不清楚甚麼是「戲橋」,這個已經消失的電影場刊,或許只能在懷舊展覽中重現。 張順光展示多張璇宮戲院和皇都戲院的「戲橋」時描述,舊時入場看電影前,職員會向觀眾派發「戲橋」單張,是過去電影的劇目說明,簡介電影的主要內容(稱為「本事」)、演員陣容、放映時間,並附有劇照或明星相片。 除了「是日公映」的電影介紹外,還有「不日放映」的電影預告,在「戲橋」的邊角位,通常設有商品廣告。 觀察舊式戲院的座位表,在未有電腦售票系統的年代,戲院均採用「人手劃位」的方式。

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新世界強拍成功 保育構思出爐

惟昨晨8時許,戴在英皇道279至291號皇都戲院大廈清拆地盤一個離地約4米高的外牆棚架上工作期間,突然有一塊約半米乘半米的石屎,懷疑從毗鄰天宮台拆卸地盤高處墮下,戴疑走避不及,被巨石砸中,頓即陷入昏迷,在場工友目擊戴倒臥地上,慌忙報警求助。 伴隨皇都戲院的變化,「蟬迷董卓」浮雕過去曾一度被廣告板覆蓋多年,至近年才重見天日,唯「蟬迷董卓」早已歷盡風雨侵蝕,難以認出浮雕的完整面貌。 皇都戲院 〈【街坊帶路】新舊交替重新發掘北角 從街名看社區歷史兼嘆老字號豆漿〉(2020年7月9日)。 北角碼頭依舊有供市面渡海的小輪,而海堤上的幾株石牆老樹也一如以往地屹立於海旁。

1959年,璇宮戲院改裝成皇都戲院及商場,是當年全港首創的戲院商場設計。 最初皇都戲院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當中包括經典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和《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 現在公共屋邨已不復見,變成集大型商場高級酒店和海景豪宅的發展項目。 海旁也多了一個海濱公園,供市民娛樂休憩,成為了不少市民的週末聚腳點。 相信不少香港人都對尚有兩年就踏入「古稀之年」的皇都戲院不陌生,那你又知不知道皇都戲院前身是甚麼呢? 皇都戲院的前身是「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皇都戲院: 昔日皇都戲院的售票處、戲票

皇都戲院顧問委員會正研究保留整個戲院建築,天台的拋物線型桁架日後或會免費開放作公眾休憩區,讓市民在此歷史建築物前拍照留念。 屹立北角68年的皇都戲院,去年由發展商新世界發展投得業權,並宣布會進行保育計劃保留及復修該幢一級歷史建築,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架建築。 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於復修動工前,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讓公眾親歷皇都的璀璨歲月。 皇都戲院 新世界保育皇都戲院的初步構思,會盡力保留整個戲院建築及天台桁架,戲院部分將重塑為一個文化藝術表演場地,而正門上方的浮雕雖已破損,新世界仍會研究復修的可能。 同時,新世界已收集數百件與皇都戲院及北角一帶有關的文物,例如戲院告示牌、當年與片商簽訂的協議等,日後會將相關物件在新皇都戲院展出。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

物業於港島規劃區第8區北角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規劃為「商/住」用途。 皇都戲院 該公司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透露,集團剛投得的舊皇都戲院大廈,現正進行規劃及啟動保育計劃,至於被問及項目會用作商業或住宅發展用途等,他回應指,具體詳情及投資額仍未落實。 五十年代落成的皇都戲院,除了是可以播放電影的戲院,還是一個有舞台表演的劇院。

皇都戲院: 新聞稿

新世界發展宣布,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下稱「皇都戲院」)啟動保育計劃。 集團將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將努力在硬件及軟件上融合,把歷史價值、文化氣息及社區情懷注入未來的皇都戲院中,讓皇都戲院重生。

皇都戲院

2020年10月,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的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又會將戲院天台的「飛拱」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作為有69年歷史、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皇都戲院不但見證了早年香港娛樂業的光輝歲月,其建築結構及布局亦極具保留價值。

皇都戲院: 昔日

上世紀50年代,表演場地有限,大會堂、紅館等尚未落成,戲院有千多個座位,適合表演用途,因而成為不少世界頂級大師及組合來港演出的殿堂,奠定香港在區內的演藝文化地位,揭開了香港演藝發展光輝一頁。 為了保育重要的「飛拱」桁架結構,建築師在柱子上畫了不少測量印記。 然而,極具文化、歷史、建築價值的皇都戲院,曾經在2016年面臨清拆危機。 後來,專門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的國際組織 DOCOMOMO發出「文物危急警示」,指皇都戲院獨特的屋頂結構是全球絕無僅有,要求避免清拆,再加上市民及保育團體積極爭取,皇都戲院才終於在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避過清拆的危機。 位於北角英皇道的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 40至50年代,不少上海人因為國共內戰而南下來到北角聚居,有商人參照當年夜夜苼歌的上海,在北角開設戲院、舞廳等娛樂場所,令北角有「小上海」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