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所説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 “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説“二水中分白鷺洲”。 而〈登金陵鳳凰台〉也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一說是永王兵敗,李白受誅連,流放夜郎遇赦返回所作;一說是李白天寶年間,因恃才傲物,不容於權臣親近,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不過,依他這首詩的最後二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雖在政治不得意,甚至「流放」或「放逐」,但仍時時不忘社會、國家,所以登臨弔古,而將歷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一起,模仿崔顥〈黃鶴樓〉一詩的架構,抒發了愛國傷時的懷抱。 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黃鶴樓,就因唐代詩人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一句詩而名聲大噪。 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爲樓,名黃鶴樓」。 可見,黃鶴樓起初是因軍事戰略需要建成,所以在其後的六百年間一直名不見經傳。 直到唐時聲名鵲起,這主要得益於詩人崔顥的《登黃鶴樓》一詩。 《登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崔顥的一首《黃鶴樓》,讓李白自愧不如!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古詩推薦
李白仿崔顥詩,郭功甫又仿李白詩,各自都在仿學中求創新。 在詩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崔顥當然遠不能和李白相比;而郭功甫,恐尚不能獲一席之地。 但就這三首詩而言,各有千秋,值吾人品味再三。 李白的前二句跟崔顥前四句,立意相同,先虛寫樓的來歷,再實寫登樓所見,最後湧現情懷抒情收筆,結構相同。
”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 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 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李白很佩服崔顥的《黃鶴樓》,仿作了一首,卻不寫黃鶴樓後來李白就乾脆不寫黃鶴樓了,他伺機以別的景點爲取材的突破口。 後來李白遊歷長江下游的金陵城,便有了與《黃鶴樓》一較高下的《登金陵鳳凰台》。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整體賞析
有一天,黃射邀請禰衡到江心洲上去打獵飲酒。 江夏太守的兒子請客,又選在長江當中的沙洲上,去的人不少,有的人還帶著歌伎、美女助興,打算痛痛快快玩個夠。 不同於複製或模仿,「原創」是「創新」的一種,但「創新」可以是從無到有,也可以是從既有的東西再去創造出新的意義,兩者的價值根本很難去評斷高下或優劣。
《唐詩廣選》:王元美曰:《鳳凰台》效顰崔顥,可厭。 律無全盛者,惟得此篇及“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兩結耳。 ⑷晉代:指東晉,晉室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唐詩漫談】李白為何「眼前有景道不得」?
《登金陵鳳凰台》,是通過對金陵鳳凰台的憑弔,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 馮班:登鳳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涼台,故多不然此聯也(“三山半落”二句下)。 崔顥題詩黃鶴樓,李白見之,去不復作,至金陵登鳳凰台乃題此詩,傳者以為擬崔而作,理或有之。 但為什麼會有人認為《黃鶴樓》更勝《登金陵鳳凰臺》呢?
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 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藝圃擷餘》:崔郎中作《黃鶴樓》詩,青蓮短氣。 識者謂前六句不能當,結語深悲慷慨,差足勝耳。 言詩須道興、比、賦,如“日暮鄉關”,興而賦也。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贊揚。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息。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里了,早已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云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 又有《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
- 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 《登黃鶴樓》首聯連用三個”黃鶴”,《登金陵鳳凰臺》首聯連用一個”鳳凰臺”,一個”鳳凰”,一個”鳳去臺空”。
- 《詩法度針》:按此詩二王氏並相詆訾,緣先啊《黃鶴樓》詩在其胸中,拘拘字句,比較崔作謂為弗逮,太白固已虛心自服,何用呶呶?
- 而白鷺洲,也不是今天你到南京去看到的「白鷺洲公園」,當時的白鷺洲應該在長江故道之中。
- 崔顥所指的”黃鶴”是單一的飛禽,從人乘黃鶴飛仙,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返。
”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託,並非完全寫景。 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創作背景
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遊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 江上的霧藹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 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餘音。
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台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 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 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 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翻譯(登金陵鳳凰台古詩賞析)
由於崔顥的《黃鶴樓》詩,還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的千古佳話。 雖說作者崔顥有才無行,他的名作《黃鶴樓》卻是骨氣洞達,自然宏利,《滄浪詩話》被推為唐人七言律詩的第一。 《唐才子傳》記載崔顥在武昌遊歷時,登黃鶴樓,感慨賦詩。 後來李白也乘興登上這座天下名樓,本欲題詩一首,卻先看到牆壁上渾然天成的崔詩,大為折服,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竟擱筆而去,不留一字。 後有好事人感慨於此,在黃鶴樓的東側,修建「擱筆亭」一座,以志其事。 《登金陵鳳凰台》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時創作的一首懷古抒情詩。
據粗略的統計,李白寫金陵的詩有近百首之多,而他的《金陵三首》更是被公認的是金陵懷古第一詩。 所以說到這種比較,就要說到我個人作爲一個身居金陵、身居石頭城的學者,對於李白的這首《登金陵鳳凰台》特別喜歡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 因爲在縱橫肆意、在詩體變換、在氣韻生動上,李白無法再超越崔顥的《黃鶴樓》,所以他另闢蹊徑,用人生的閱歷與滄桑、用命運的坎坷與生命的時光,去積澱登金陵鳳凰台的沉痛與深刻!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所以他無意間,便開啓了一扇大門,一扇名曰「金陵懷古」的大門。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作品相關
然整首詩讀下來,絲毫不覺繁冗拖沓,反而有種一唱三嘆、蕩氣迴腸之感,更顯奇絕。 有人說,這首詩創作於李白被玄宗「賜金還山」之後,他受到朝廷小人的排擠,不得已離開長安,懷著憤懣之感南遊金陵。 大凡物不平則鳴,李白看到金陵繁華褪盡的模樣,想到京城尚有官宦禍亂朝綱,即使今時長安還是維繫著表面的昌平和樂,但君臣若不思進取,誰又知他日是怎樣的景象? 因此他在尾聯二句,從景到思,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一句,「浮雲蔽日」一來寫眼前所見,同時暗指天子為奸佞所蒙蔽﹔至於不見長安是指詩人仕途渺茫(1)。 唐朝最難超越的七律詩,李白睡不着忍受不住模仿,也成爲千古名篇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湧現出了無數的優秀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爲我們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寶藏,比如詩詞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 李白是天才詩人,并且是屬于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 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崔顥的《黃鶴樓》為什麼說比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更勝一籌?
再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不难看出,李白完全模拟了崔颢的《黄鹤楼》。 遗憾的是,凤凰台、凤凰游,进入诗境有些勉强,少气无力。 他也模拟崔颢三次迭出“凤凰”一词,却不见其妙,倒使人感觉累赘。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文章標籤
「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寄語著長安城中權貴們,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就別太囂張啦,俺才不屑一顧哩。 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作品原文
崔顥登樓題詩,李白爲之傾倒,「 昔人已乘黃鶴去」原來是一傳說今天我們就品讀唐代崔顥的一首登高題詩。 《黃鶴樓》 唐代 崔顥 (hào)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此詩被列爲唐詩七律之首,讓黃鶴樓名聲大噪,令李白有景道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