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不開刀6大分析2024!專家建議咁做…

將兩邊肌肉縫合或輕輕縫合、或不縫合,避免張力過大,將網膜鋪在肌肉上方,復發率降低為2-3%。 新生兒常見的「臍疝氣」,就起源於臍帶穿過的腹部筋膜尚未完全關閉,小腸就從新生兒肚臍鑽出。 我們會根據疝氣發生之處命名,發生在肚臍的稱為臍疝氣;發生在手術傷口的稱為切口疝氣;發生在該邊的稱為腹股溝疝氣等。

別懷疑,雖然案例少,尤其很多人以為女性不會有疝氣,臨床上高達5成女性並不知道自己是得了疝氣而延誤就醫。 提醒懷孕、負重、便秘及咳嗽等女性在腹壓增加時,如發現腹股溝脹脹、痛痛等,可能就是疝氣的症狀。 如果您突然發現身上有推不回身體內的腫塊,而且腫塊敏感、很痛,這就有可能是難復性疝氣,要趕快送急診。 掉入疝氣囊內的腸子如果受到絞勒,在短短六個小時就有可能因缺血而壞死。 難復性疝氣不一定會被絞勒,但一定要讓醫生進行評估。 有時候疝氣需要立即的醫療照護,所以如果懷疑自己得了疝氣,一定要跟醫生尋求正確診斷。

疝氣不開刀: 醫師 + 診別資訊

每一個外科醫師有其慣用的手術方法,但較有經驗的醫師通常會用某一種方法再依各人經驗稍微變化,或數種方法截長補短,依各人經驗取捨。 其實最重要的是慎選熟悉疝氣手術的醫師,方法可由醫師依病患情況決定。 以上總稱為「疝氣修補術」,以此法手術,熟練的醫師大概20分鐘就可完成,較困難的亦在30分鐘內就可完成。 亦因有做「鬆弛性切開」,開完刀後病人均不會太疼痛,常要求提早回家。

因為陰囊水腫在1歲前有機會自行密合,到了1歲而陰囊水腫還沒好的,還是需要開刀。 小兒疝氣手術多以傳統方式進行,手術約15至20分鐘可完成,手術傷口約一個禮拜可痊癒,術後不需服用抗生素,只須給予口服止痛劑。 小兒的腹股溝疝氣幾乎都是先天性的間接型腹股溝疝氣,100個兒童約3個人有疝氣,男女生都會發生,但男生發生的機會約為女生的5到8倍。 根據統計,腹股溝疝氣發生在右側的機率較高,約占55%,左側約30%,兩側都有疝氣者占15%。 在某些族群如早產兒、腹膜透析病人,或裝有腦室腹腔引流的病人,腹股溝疝氣的發生率都較高。 往後只要一用力,就可能發生內臟掉落洞內的情況,一不小心,可能會卡在裡面,如沒注意還可能引發生命危險,甚至需要緊急手術,得不償失。

疝氣不開刀: 台灣空少娶回富千金「1個月閃離」!

滑出的臟器常是小腸、大腸、網膜,女生偶而是卵巢。 當有臟器掉至疝氣囊時,通常只要身體平躺,腹部不用力,大部分可自行縮回腹腔。 但若這些器官掉進疝氣囊的時間過久,易造成器官腫脹而卡在疝氣囊中,腸子若卡在疝氣囊會形成腸道阻塞,若卡住的時間過久,還有可能引發腸道壞死。 因此若發現小寶寶鼠蹊部有硬塊,應平躺並盡力安撫之,或輕輕將硬塊試著推回去,並儘快就診。 對於大部分等待接受疝氣手術的病患而言,心理最擔心的應該就是,到底疝氣手術後何時可以恢復正常工作或正常運動?

有經驗的醫師,可以透過觸診,發現凸出的內臟或腹壁的缺損之外,也可以摸到腹膜袋。 黃清水醫師表示,只要腹膜袋有凸出(無論裡面是否有內臟)就會一直在外面,有經驗的醫師通常能夠摸得到,感覺到「絲綢感症狀」(silk sign),即腹膜袋摩擦、滑動的感覺。 黃清水醫師說明,當人體有先天的缺陷,加上後天腹壓的增加,於是內臟就透過從腹膜凸出的腹膜袋,跑到腹壁外面。 「疝」指的是某個內臟器官應該在某個位置範圍,但卻移位跑出原來的地方。 不過,並非所有疝氣皆能夠從外觀看得出來。 而如前面所提到,女性有較多的股疝氣,因此將內視鏡疝氣修補術應用在女性有它的優勢,這也是目前治療指引所建議的方式。

疝氣不開刀: 疝氣手術可能的併發症

病人站立時,可知其內部已被整平、不會再感到凸起物,我們以專利器械,有角度的器械更靈活,完成立體重建,因此僅需要非常小的傷口。 手術切口大約是六到八公分、甚至最長有十二公分。 將疝氣處理好,將兩邊肌肉以2D方式縫合,這手術從18世紀到現在都有如此處理作法。 若是發現在提重物、彎腰時,所突起的腫塊疼痛感特別明顯,建議盡早至醫院進行診斷,以免錯過治療疝氣最佳時機。

有些醫師會說是傳統的疝氣修補手術,使用的方法就是在腹股溝疝氣突出來的地方畫一個約3-5公分的傷口,然後找到“疝氣囊袋”(就是包著腸子的腹膜)的所在位置之後把它推回腹腔內,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 腸子推回去之後可以利用人工網膜或是腹股溝附近的肌腱來覆蓋破洞的地方避免疝氣再度發生。 以前還沒有人工網膜發明的時候多半是使用肌腱來做修補,但是這樣的方法術後的疼痛非常明顯而且復發率比較高,所以目前人工網膜已經是主流手術方式了。 疝氣不開刀 預約接受手術的切口疝患者在手術前後都有充足時間準備,患者一般可以在手術後第一天或第二天回家,併發症發生機會很低。 相反,緊急接受手術的切口疝患者會有較高的腸道併發症、總併發症率和死亡率,他們可能需要在手術後住院一到兩個星期。 疝氣不開刀 有經驗外科醫生通常會在傷口處注入長效局部麻醉藥及在術後給患者食口服鎮痛藥,令傷口疼痛降至最低。

疝氣不開刀: 疝氣在什麼年齡接受手術較為恰當?

切口疝人造網膜修補手術可以通過開腹(破腹)或通過微創腹腔鏡手術進行。 開腹(破腹)和微創腹腔鏡切口疝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傳統的開腹(破腹)切口疝手術通常需要較長的皮膚切口(切口比切口疝稍長)來固定人造網膜並修補疝氣。

疝氣不開刀

多年來,腹股溝疝氣困擾著林先生,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治療。 因為多次手術造成傷口四周的皮膚變得非常薄,外觀看起來有許多不規則突起物,是多次修補手術置入的網片所造成。 微創手術中心主任蔡曜州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搭配內視鏡手術,成功修補林先生的疝氣,預後狀況良好。 一位80歲的陳姓婦人幾個月前感到肚子腫脹、想吐,加上食慾不振,導致身體快速消瘦,結果經家人勸造後赴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得了腹股溝疝氣,在接受醫師進行的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後順利康復出院。 因臨床實際個案狀況不同,處理的時機、本身合併的疾病治療、術式的選擇皆有不同考量,而本院針對各種不同疝氣有多種治療方式選擇,建議遇到懷疑疝氣的問題時,可與外科醫師充分討論與諮詢,得到完整與全面的照護。 除了本身先天結構問題外(如男性、老化、膠原軟組織疾病),吸菸、慢性肺部疾病、長期便秘、男性攝護腺肥大造成的排尿困難、常搬重物或訓練等會造成腹部用力動作皆比較會引發疝氣。

疝氣不開刀: (三) 疝氣預防

50多歲的黃先生不時感覺到腹股溝一用力就會有疼痛感,而站立時胯下就會有鼓鼓的不明物…,經前往中壢區天晟醫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疝氣」。 天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張雍泓表示,「疝氣」俗稱「墜腸」,男女老少都可能會得,發生的原因與先天腹股溝處結構弱、腹股溝管閉合不全,或腹股溝處腹壁肌群支撐結構不全或弱化有關。 因此比較建議發現疝氣就處理,不要等到腸子卡住,變成嵌頓性疝氣時再來開刀。

  • 根據文獻顯示接受腹腔鏡疝氣手術之病患平均於術後一 至二週即可恢復正常工作;而接受傳統疝氣手術之病患則要術後兩週至一個月後才能恢復正常工作。
  • 因此比較建議發現疝氣就處理,不要等到腸子卡住,變成嵌頓性疝氣時再來開刀。
  • 若性功能有異常狀況,可能需要尋求泌尿科醫師進行診治。
  • 疝氣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腹壁薄弱、撕裂或腹壓上升導致器官透過薄弱的腹壁發生位移,像受傷、用力過度(例:咳嗽、排便用力、拿重物等)、老化、懷孕、抽煙、肥胖等都可能造成疝氣。
  • 疝最初的意义是“腹痛”;现在口语上“疝气”,多特指腹股沟疝;其中,可复性腹股沟斜疝就是“少腹坠痛”的“狐疝”。
  • 經仔細問診與理學檢查,確診就是右側疝氣,王世憲以新式的「單孔腹腔鏡內環關閉手術」,讓廖小姐的股溝幾乎沒有留下疤痕,106年7月接受手術後未再復發,也恢復了原本的輕鬆愉快神采,術後1周便返回西班牙繼續專心習醫。

對於反覆出現疝氣的病人,應選擇適當的時機,通過手術修補來達到根治的目的。 根據維基百科定義,「微創手術是一種透過內視鏡及各種顯像技術,而使外科醫生在無需對患者造成巨大傷口的情況下施行的手術」。 事實上,在醫療界中,真正關於腹腔內的微創手術(包括疝氣手術)指的是儀器進入腹腔的「腹腔內視鏡手術」。

疝氣不開刀: 手術切口照護:

疝氣專科醫師曾振橿表示,此舉會有一些不良影響,因傷口小,手術不易操作,容易拉長手術時間;助手需用力將傷口撐開,術後疼痛感劇烈;操作較難,對傷口內部組織傷害更大、腹壁也較不易確實修補導至復發率大幅提高。 更重要的是,此方法與一般的傳統(非腹腔內視鏡)手術法並無差異,只因將傷口勉強開的較小,即自稱為「微創手術」,並比照「腹腔內視鏡手術法」收費。 曾振橿醫師奉勸所有的疝氣患者,千萬不要因為疝氣不會造成疼痛,或害怕開刀就選擇置之不理,因為等到疼痛,就危險了。 事實上,疝氣如果不及時治療,情形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有可能產生因腸子掉至陰囊而卡住,不能復位至腹腔內而引起腸絞厄的現象,此時就變成急性危險的「嵌頓性疝氣」。 腸子可能因被壓迫太久而引起缺血性壞死,更嚴重的病人還會因腸壞死、穿孔而導致腹膜炎、敗血症,造成休克或死亡。

疝氣手術後,一星期以內傷口不能碰水,洗澡要用擦的,一個星期後才能沖澡。 對成人而言,劇烈運動最好手術後一個月才能為之;在傷口或陰囊、包皮處(尤其五十歲以上)較易術後腫漲或皮下淤血,這是正常現象,約一星期後會逐漸消失。 術後四天內不會發燒,有發燒則可能是感冒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而手術四天後若有發燒及傷口紅腫、疼痛加劇,則可能是傷口發炎,需立刻回診,讓醫師處置。

疝氣不開刀: 疝氣男女老少都會有?完整治療疝氣只有「這種方法」!

若你發現身體的表面突出一塊柔軟的腫塊,且觸摸這個腫塊的時候不一定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時,通常當身體躺下來或休息時,這個柔軟的腫塊可能會自行消失。 或有時腹部用力,則腫塊可能會越大並伴隨出現疼痛或是痠痛的感覺;甚至範圍較大造成腸子卡住,就可能會有腸胃不適等症狀發生。 無張力)法」:即用人工網膜來補疝氣的破洞,此法的好處是,技術性較低,初學的醫師即可做得不錯,復發率亦低(約1~2%),術後疼痛亦低。

後天性的疝氣可能會因為人體老化、懷孕、腹水、咳嗽、便秘、過度用力、吸菸、肥胖等等原因,造成腹內壓力上升而導致腹股溝肌肉或筋膜退化,接著腹腔內器官或組織進而被擠壓出來。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現年65歲林姓男子,三年前曾經因為左側疝氣接受手術,而近半年來發現左側下腹又鼓起一包,因為自己按壓可以成功推回去,所以也不太在意。 直到在出力活動的時候,下腹沉重,疼痛難耐,才再次就醫檢查,確認是俗稱墜腸的疝氣又再復發;經醫師進行微創疝氣修補手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三天內疼痛便顯著改善,而回家後可正常活動,兩個月後就可以負重運動。

疝氣不開刀: 健康問答網關於疝氣的相關提問

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是人類常見的疾病,發生率約為6%,12歲以下兒童及老年人是罹病的兩個高峰期,男生遠多於女生,據調查每1位男性終其一生得到疝氣的機率是27%,而女性則是3%。 依發病的機轉,可分直接型及間接型,直接型疝氣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兒童及婦女有高達99%屬間接型疝氣。 如果你有了疝氣,不要期待這會自行痊癒,不要跑去買「疝氣帶」來穿,不要以為不吃生冷食物就沒問題,目前也沒有任何藥物能治療疝氣。

疝氣不開刀: 手術切口疝

疝氣的症状最主要的是在腹股溝區,可以看到或摸到腫塊。 嬰兒多系母親在換尿布時發現,較大的小兒則多於入浴時或健康門診時發現的。 引起腫塊出現的誘因是腹壓的上升,最常見的原因是哭泣,其他的還有咳嗽、排便、排尿等。 較年長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誘發腫塊的出現,腫塊可能只見於腹股溝區,有些則會到達陰囊或陰唇。

疝氣不開刀: 傳統作法:

統計顯示術後復發與病人活動及用力並無關係。 疝氣,即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部位進入另一部位。 俗稱「小腸串氣」 ,有臍疝、腹股溝直疝、斜疝、切口疝、手術複發疝、白線疝、股疝等。 疝氣多是因為咳嗽、噴嚏、用力過度、腹部過肥、用力排便、婦女妊娠、小兒過度啼哭、老年腹壁強度退行性變等原因引起。 再來是恢復工作的時機,根據我們研究的結果顯示,腹腔鏡疝氣手術後,約有六成的病人術後一星期內就恢復原本的工作,高達九成的病人術後一個月內恢復原本的工作,而大家擔心的是否提早恢復工作是否容易導致疝氣容易復發呢? 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提早恢復工作本身並不會導致疝氣手術後容易復發,但要小心的是太早恢復激烈的負重的工作,極有可能導致疝氣復發的可能性。

疝氣不開刀: 健康網》勇士球星柯瑞「骨間膜撕裂傷」 醫:復原期恐需好幾個月

因此,第一次開刀謹慎評估技術純熟的醫師,以期一勞永逸非常重要。 但如果是半身麻醉,手術後需要平躺 8 小時,所以有部分病患會解尿困難,可能需要暫時導尿。 👉 以前還沒有人工網膜發明的時候,多半是使用肌腱來做修補;但這樣的方法術後的疼痛且復發率較高,故目前人工網膜已經是主流手術方式了。 根據維基百科定義:微創手術是一種透過內視鏡及各種顯像技術而使外科醫生在無需對患者造成巨大傷口的情況下施行的手術。 有別於現今美容外科所稱的微創手術,事實上,真正關於腹腔內的微創手術(包括疝氣手術)指的是「腹腔內視鏡手術法」。

疝氣不開刀: 健康網》三高男晨出門休克倒地 醫:防溫差索命做好3件事

不少的小兒疝氣病例,發生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而在下列情況中,疝氣的發生率特別高:早產兒、家族性、胎便性腹膜炎、腹水、腦室腹腔引流、膀胱外翻或洩殖腔畸形、隱睪、尿道下裂或上裂、結締組織障礙、睪丸女性化症侯群等。 然而,一旦腹壁的破洞出現,不可能再合起來,因此儘量減少內臟掉入的機會,才有可能不會引發後續症狀。 以下是黃清水醫師多年來觀察和研究所得到的論點,但因人而異,端視每個人本身整體的生理狀態而定。 當父母懷疑寶寶有疑似疝氣的狀況,黃清水醫師建議,應及早就醫請專科醫師診斷,以確立診斷及規劃後續的治療方式。 其次,可設法讓寶寶的腹部用力,觀察兩側的腹股溝是否有凸起、膨脹的樣子,若有則稍加壓力,就可感覺有東西掉回腹腔內,可能代表有疝氣。 此外,其他跡象如易吐奶、便秘、腹脹等,也值得注意。

疝氣不開刀: 下週一室內免戴口罩上路! 2場所仍強制、4類人「建議」戴

小切口開腹(破腹)切口疝手術採用較小的切口(~ 3厘米 – 5厘米)來固定人造網膜並修補疝氣。 微創腹腔鏡疝修補手術通常需要3個(0.5厘米 – 1厘米)小的切口將手術器械傳遞到腹膜前空間,放置並固定人造網膜。 微創腹腔鏡手術可減輕疼痛,讓患者早日恢復工作。 年老多病疝患者可以選擇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開腹(破腹)切口疝手術,因為這些患者的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相對風險小於全身麻醉。

疝氣手術四小時後, 若腸胃蠕動正常, 可先喝開水, 若無嘔吐或其它不適, 則可進食。 除了要吃一些軟質及易消化食物外, 疝氣手術後的飲食要點還有不少, 下面一起來瞭解下疝氣患者的飲食要點。 舉例來說:若發生在肚臍,稱為臍疝氣;若發生在手術傷口,則被稱為切口疝氣。 發生機率最大的部位有:肚臍、腹部或是鼠蹊部上方,其中以「腹股溝疝氣」最為常見,基本上當我們產生疝氣時,9成以上都是患有腹股溝疝氣。 疝氣不開刀 王世憲強調,這項手術最主要的優點是腹腔鏡可以同時檢查對側內環開口是否閉合,倘若尚未閉合可同時做修補,以免日後對側疝氣發作時需再一次承擔麻醉開刀的風險,不過對於過去已動過復腔手術的病人,腸沾黏的可能性較高,相對較不適合。

疝氣不開刀: 婦人切膽囊卻術後腸粘連,接受三次腹壁修補術還是沒治好! 醫師靠「這招」讓她減少疝氣復發

比如接受過內視鏡疝氣手術而復發需要再次手術的患者、疝氣嵌頓卡住、很大的疝氣、有感染徵兆的疝氣、之前有接受過下腹部手術之患者、無法承受全身麻醉的患者等。 為避免手術後肺部併發症或下肢靜脈栓塞,通常手術後四小時便鼓勵病人下床走動。 手術後三天可以到辦公室上班,二週後可恢復一切正常活動,但粗重和劇烈運動最好於手術後一個月才開始;騎腳踏車、機車或開車大約手術後第二或第三天即可。 統計顯示手術一個月後做粗重工作或劇烈運動和術後再發並無關係。

疝氣不開刀: 生活熱門新聞

如果是進行疝氣手術的話,其方法是將病患全身麻醉後,灌注二氧化碳進腹腔使其漲大,再於腹部切三個1~1.5公分的小傷口使儀器進入腹腔,然後在疝氣部位使用人工網膜進行修補。 許家榮醫師提醒,疝氣若不處理,如果腸子等器官卡在腹壁外,血液循環受到影響,可能會引起腸阻塞、器官壞死、腹膜炎,危及生命。 疝氣不開刀 因此,當發現腹股溝(肚子連著大腿的區塊)凸出腫塊,平躺時會縮回去,就可能是疝氣,建議應至外科、泌尿科就醫,盡早處理,盡早脫離疝氣困擾。 在「腹股溝疝氣」剛開始發作的時候,通常掉進去的腸子還不多,也不影響腸道的蠕動。 故通常不會有疼痛的狀況,這時的治療相當簡單,只需要做疝氣修補手術就可以;但若長期不處理的話,掉進去的腸子可能會越來越多,最後就會造成疝氣部分的腸阻塞。

可能是腸子脫離原位後卡住,若持續置之不理,便會造成卡住的腸子血液不通,久了便會潰爛甚至腸破裂,造成腸內的髒物跑至腹股溝內,進而引發腹膜炎。 完全在腹膜腔外手術,幾乎不會有腸道損傷及術後腸粘連的問題。 因為前腹膜腔是左右相連的,所以兩側疝氣可經由同一傷口進行修補。 本院泌尿科多採取此種方式,通常只需3個小傷口即可修復兩側腹股溝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