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線癌10大分析2024!(震驚真相)

‧ 曾接觸大量輻射:如幼年曾接受過頭頸部位X光照射或放射治療,又或生活環境中有高密度的放射線,過往外國核電廠發生輻射洩漏事件後,該地區的人患甲狀腺癌的比率也特別高。 若已經確定是甲狀腺癌,醫師可能回安排電腦斷層影像或正子掃描(PET),瞭解淋巴腺轉移及腫瘤侵犯的程度,看看甲狀腺癌是否已經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 ● 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乳突型甲狀腺癌是最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占了所有甲狀腺癌案例的八成左右。 治療甲狀腺癌,最常用的方法是全部或部份切除甲狀腺,即甲狀腺切除術。

甲狀線癌

所以啦,甲狀腺個頭雖小,事業可是做得很大,一出事會全身。 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甲狀腺機能亢進」與「甲狀腺機能低下」,這次來介紹甲狀腺癌。 第三方網站並非由保柏擁有或控制,任何人士均有可能查閱該等網站並在該處發表訊息。 保柏對該等第三方網站的內容或能否查閱該等網站概不負責。 月經突然變少與極度的疲倦感,原以為只是更年前期的症狀,隨著大腿瘀青範圍擴大,2018年4月透過血液檢查,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婚後三個月的某一天,她從鏡子裡發現自己右乳乳暈旁有凹陷,護理師的敏感讓她直覺不妙,當醫生宣判她罹患第二期乳癌時,堅定的信仰賦予她無比的力量…

甲狀線癌: 內分泌系統裡最常見的癌症 – 甲狀腺癌(懶人包)

甲狀腺像一個蝴蝶形狀,包覆著氣管,位於人體頸部前側、軟骨或喉結的下方。 負責吸收血液中的碘來分泌甲狀腺素,掌管體內細胞合成、新陳代謝,以及身體發育等諸多功能,如同人體發電廠。 最普遍的甲狀腺癌,腫瘤生長速度緩慢,多出現於年輕女性身上,相比濾泡狀癌,乳頭狀癌擴散至淋巴腺的可能性較大。 專業的醫療服務能為我們解決健康問題,但昂貴的醫療費用並非人人有能力負擔。

如有需要,醫生會處方類固醇,以減低這副作用出現的可能性。 放射碘治療後須留院隔離,一般需時兩天,以避免其他人受到不必要的輻射。 病人可能會與另一位接受放射碘治療的同性病人共住同一病房。 因服用放射碘後體內會存有輕微輻射,醫護人員一般不會逗留太久,而進入病房時亦會留在鉛板後,病人應盡量與他們保持距離。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由於甲狀腺素有助人體吸收鈣及平衡骨骼鈣含量的作用,因此切除甲狀腺後,有機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患者可按醫生建議,透過服用鈣片或維他命D補充劑,以補充鈣質。 甲狀腺癌有復發風險,不過只要病人定期進行抽血、臨床檢查,偵察甲狀腺球蛋白水平,都有助及早發現甲狀腺癌是否有復發跡象,繼而進行相應的治療。 由於進行同位素碘放射治療時,患者會受到少量輻射影響,所以在治療期間,患者需要留在醫院隔離,確保他人不會受到放射性物質影響,並直到體內的放射物質完全排出體外為止。 透過超聲波檢查,醫生可以於影像中查看頸部及甲狀腺硬塊,有助分辨硬塊屬於結節還是固體硬塊。

根據台灣2014年統計,甲狀腺癌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3.26%,甲狀腺癌發生率排名在女性為第5位好發的癌症! 髓質性甲狀腺癌很罕見,每20名甲狀腺癌患者中只約一名患有此症,而每四名髓質性甲狀腺癌患者中約一名屬於遺傳性,即家族世代遺傳。 甲狀腺的癌腫瘤可能會穿過腺體,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通過血管或淋巴系統),在該處生長和形成繼發性腫瘤,這種擴散稱為癌轉移。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腺體扁小,平常難以觀察及觸摸到。 女性在30至50歲期間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相對穩定,但其後風險便會下降;男性患此症的風險則一直隨着年齡提高,直至75歲為止。

甲狀線癌: 切除甲狀腺後會不會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癌症,以女性為多,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高峯期是35-55歲,但是各個年齡層皆可以發生,本院最年輕患者只有7歲。 最近數十年來雖然發生率增加了數倍 甲狀線癌 (主要是因為比較小的甲狀腺癌的診斷增加所致,小於2公分以下的甲狀腺癌約佔8成),但死亡率減少,台灣每年死於甲狀腺癌患者少於200人。 甲狀線癌 在接受口服放射碘治療前一兩個星期,醫師會請患者先減少飲食中的碘含量,並減少口服甲狀腺素補充,如此一來服用放射碘後會更快進入甲狀腺或甲狀腺癌細胞破壞。 在服用放射碘的幾天內,放射物質就會從尿液排出,但為了保障其他人,患者會住進隔離房,這段時間內患者更要避免接觸孕婦及小孩。 服用放射碘的副作用包括厭食、口乾舌燥、眼睛乾、皮膚搔癢、味覺及嗅覺改變等,隨著放射碘排出,約一兩個星期後會改善。

甲狀線癌

如工作上需要長時間與人近距離(即一公尺內)接觸,尤其是孕婦及小孩,請勿上班。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症狀有哪些?甲狀腺癌存活率如何?誰是高風險族群?

在臨床上,很多事實說明甲狀腺的發生與放射線的作用有關。 成人接受頸部放射治療後發生甲狀腺癌的機會則不多見。 甲狀線癌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大約佔所有癌症的1%,在地方性結節性甲狀腺腫流行區,甲狀腺癌特別是低分化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也很高。 據國際癌症學會資料統計,各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 我國上海市1960年發病率為1.02/10萬,1972年為2.panjk/10萬,1978年已升高對3.80/10萬。

甲狀線癌

從統計數據您可以看出在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中,以女性患者較多,女性患者罹病年齡也男性患者還早。 幸好,甲狀腺癌也是最有機會治癒的癌症之一,我們更應該要好好注意,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放射性治療是透過輻射殺死癌細胞,即用輻射束瞄準癌細胞發射,令腫瘤縮小。 這可以用作退行發育甲狀腺癌的第一線治療,亦可配合放射性碘療法治療其他類型的甲狀腺癌,此外亦可治療無法以手術切除的腫瘤或部分腫瘤。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但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07年共有568人患上甲狀腺癌,其中男性有146人,女性422人,而死亡人數有49人。 甲狀腺癌的患者一般為中長者,而其中的乳頭狀癌則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兒童很少患上。 另外大家會問,甲狀腺這麼重要,能影響心跳、體溫、及新陳代謝,全部切掉真的沒問題嗎?

  • 有頸淋巴結轉移者不一定同時有血道轉移,所以治療性頸清掃術還是必要的。
  •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 若術後仍有癌細胞殘留於頸部,或無法以手術完全切除腫瘤,醫生便會考慮採用此療法。
  • 而「甲狀腺結節」也很常見,人們可從肉眼觀察或實際觸摸發現脖子腫大,這種腫瘤多為良性,但有10%至15%的癌變機會。
  • 本人明白上述資料之提交即表示本人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本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並可收到有關其產品、服務及特別優惠的直接促銷資訊。

大部分患者手術後都需要接受放射性碘療法,以確保殺滅所有癌細胞。 放射性碘可採用藥水或藥片形式,亦可注射到病人體內。 甲狀腺癌細胞攝取放射性碘後便會死亡,身體其他細胞則不會受損。 放射性碘治療是住院服務,患者或要入住單人病房數天,因為治療後數天患者的輻射性會偏高,所以不應長時間與他人接觸。 如果手術後仍有癌細胞殘留於頸部、或無法以手術完全切除腫瘤,醫生會考慮採用體外放射治療。 曾偉光表示,大部份患者會進行手術切除甲狀腺,有可能要接受放射碘治療,清除餘下的癌細胞,有小部分人需進行電療。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治療方法

一般認為甲狀腺癌與先天基因及後天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有關,然而確切的病因尚未確定。 風險因子包含幼年期輻射暴露、甲状腺肿,以及家族病史。 為減少他人接觸不必要的輻射,應盡量避免親友探訪。 探訪者應根據醫護人員的指示站在鉛板後面及盡量縮短探訪時間。

  • 第三方網站並非由保柏擁有或控制,任何人士均有可能查閱該等網站並在該處發表訊息。
  • 停藥期間病人可能會感到疲倦、情緒低落和反應遲緩。
  • 任何大小的腫瘤,並已蔓延至甲狀腺以外的組織,包括聲帶、氣管、食道,有可能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並未出現遠端擴散。
  • 醫生會注入少量含有碘或放射性的物質於血管之中,等待20分鐘後,再利用伽碼攝影機拍攝甲狀腺的影像。

甲狀腺癌共分四期,早期甲狀腺癌的治癒率高,惟因徵狀不明顯,很多患者也不察覺頸部有異狀出現,直至頸部腫瘤長大壓住氣管引致喘氣,甚至吞嚥困難,患者才求診,但已屬晚期。 患者如摸到頸部或淋巴有異物或腫塊,盡快求診檢查。 若果手術不能完全清除所有癌細胞,醫生也會考慮採用體外放射治療(電療),療程一般約為六至七星期,透過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 以減低電療的副作用。

甲狀線癌: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有見及此,信諾誠意為您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計劃,減輕您的醫療支出負擔,讓您專心接受治療,早日回復健康。 2015年,全球約有320萬人罹患甲狀腺癌,2012年,約有298,000例新診斷病例。 甲狀腺癌最常發生於35至65歲之間,其中女性患者較男性為多。 近數十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這可能肇因於診斷技術的進步。 治療時亦可能出現無法預料、不能防範及不同程度的不良後果。 患者需充分理解治療可能出現的情況才決定接受放射治療。

由於甲狀腺癌有多種不同的病理類型和生物學特性,其臨床表現也因此各不相同。 它可與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同時存在,多數無症状,偶發現頸前區有一結節或腫塊,有的腫塊已存在多年而在近期才迅速增大或發生轉移。 有的患者長期來無不適主拆,到後期出現頸淋巴結轉移、病理性骨折、聲音嘶啞、呼吸障礙、吞咽困難甚至Horner症候群才引起注意。 局部體征也不盡相同,有呈甲狀腺不對稱結節或腫塊,腫塊或在腺體內,隨吞咽而上下活動。 手術後方可確立腫瘤的型態和病理診斷,並可作為隨後的依據。 若腫瘤屬癌性,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其他檢測,評估癌細胞是否已擴散。

甲狀線癌: 治療

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後半年,醫生會安排病人進行同位素碘全身掃描及抽血檢驗甲狀腺球蛋白,以確定沒有殘留癌細胞。 此後醫生會定期替病人進行頸部檢查及抽血檢驗等,偵察復發。 醫生會視乎患者的情況,決定只切除部分甲狀腺或是整個甲狀腺。 在手術期間,醫生會檢查甲狀腺附近的淋巴結有沒有受癌細胞影響;如果癌細胞已開始擴散到甲狀腺以外的地方,醫生會把甲狀腺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 在進行手術時,醫生亦會檢查甲狀腺附近的淋巴結有否受癌細胞影響;若癌細胞已開始擴散到甲狀腺以外的地方,醫生會把甲狀腺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 完成手術後,如果癌細胞未能完全清除、出現轉移或擴散的情況,患者或需接受放射性碘治療。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如何分類?診斷方式有哪些?

退行發育甲狀腺癌亦很罕見,生長速度往往比其他類型甲狀腺癌快,治療有一定難度。 每20名甲狀腺癌患者中約三人患有此症,其中長者及女性較多。 剛開始還以為是感冒引起肺發炎,所以X光片上出現陰影,等了三個月再去追蹤,卻發現它還在,於是安排了支氣管鏡檢查… 2017年1月,年屆45歲的小惠,接到衛生所一通乳房攝影的宣導電話,檢查後的結果一切正常。 同年6月,左乳內側靠近胸骨處出現了一條彎月狀的凹陷,由於媽媽16年前曾經罹患….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的成因及風險因素

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就醫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所致。 甲狀腺位在頸部氣管的前方及兩旁,形狀像美麗的蝴蝶結。 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其實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為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 分化型甲狀腺癌對化療反應差,僅有選擇的和其他治療方法聯用於一些晚期局部無法切除或遠處轉移的病人。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預防方法

這兩種荷爾蒙主導身體處理和使用熱能的速度,即所謂新陳代謝率。 T3和T4水平偏差常會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和甲狀腺機能低下(甲低)。 除此之外,甲狀腺還會製造另一種荷爾蒙,稱為降血鈣素,它與副甲狀腺製造的副甲狀腺荷爾蒙一同控制人體內的鈣量,維持骨骼及神經系統健全。 依病人年齡、性別、癌細胞的種類、腫瘤大小和淋巴腺侵犯程度而不同,主要術式分為甲狀腺全切除和單葉合併峽部切除。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分期及期數

不過並非每種甲狀腺硬塊都能透過超聲波影像斷定其性質,如有需要的話,醫生有可能會安排進一步的診斷。 較為罕見的甲狀腺癌種類,屬於低分化癌的一種,即癌腫瘤的擴散速度十分快,因此治療難度亦較高。 有可能由乳頭狀癌演變而成,所以建議乳頭狀癌患者及時進行適當治療。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的數據,甲狀腺癌在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九,單以女性計更位列第五大常見癌症,而新症數目為1,059宗,死亡數目為49宗,可見死亡率甚低。 事實上,大部分甲狀腺癌的發展速度較其他常見癌症緩慢,未必有明顯症狀,若能及早期發現,治癒機會相當高。 甲狀腺癌的發病過程很緩慢,由癌細胞出現到發病可能歷時數年。

甲狀線癌: 甲狀腺癌檢查及診斷方法

不少人可能疑惑如何分辨淋巴核與甲狀腺腫瘤,曾偉光表示,如吞口水時,腫瘤會隨著甲狀腺升高或降低。 頸部出現突出物亦有可能由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所致,但如果檢驗到甲狀腺細胞並不活躍,便須抽取組織檢查是否惡性腫瘤。 現時尚未有明顯數據指出,甲亢或甲減會增加患甲狀腺癌的風險。

通常就診後醫師會先問問家族史或有沒有經歷過輻射暴露等事件,再來就是脖子處的觸診,看甲狀腺有沒有腫大。 抽血檢查無法直接顯示是否有甲狀腺癌,但若擔心甲狀腺生病的話,醫師多會先安排檢查甲狀腺功能是否正常。 ●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甲狀腺癌內第二多的是濾泡癌,患者年齡介於40-50歲。 濾泡癌容易從血管轉移,而術前的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難以斷定是「濾泡瘤」或「濾泡癌」,因為濾泡癌的診斷需看到血管或包膜侵犯,才能確定為惡性,因此需要拿下整個甲狀腺檢體後才能確定。 患者切除甲狀腺或接受其他甲狀腺癌治療後,必須終生服用荷爾蒙補充藥物,以替代甲狀腺應正常製造的荷爾蒙。

甲亢及甲減是因為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或過少,導致調節身體機能方面出現問題,屬於內分泌疾病;而甲狀腺癌則是因為細胞分裂過程中出現異常,引致癌細胞的產生,屬於腫瘤科疾病。 只要甲亢及甲減患者遵照醫生建議,積極進行治療,調整甲狀腺功能及分泌,便無須過於擔心。 即使甲狀腺被切除,也有復發的機會,因此病人需定期覆診及檢查有否復發。

惟退行發育癌的患者有機會不能進行手術,只能靠電療及化療。 曾補充,甲狀腺發炎較常擴散的地方為肺部及骨,癌細胞擴散亦會使用放射碘治療,患者五年內生存率達三分一,但如癌細胞已急速擴散,已無法進行手術,患者可考慮標靶藥治療。 很多完成甲狀腺切除手術的患者,都會擔心身體的內分泌及代謝系統出現問題,以致出現各種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