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家族9大優勢2024!(小編推薦)

因此,他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相連,早年投身實業不只為賺錢,也為貢獻經濟,后半生更是把全力支持教育作為貢獻國家發展的着力點。 田家炳家族 7月下旬的一個下午,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內座無虛席,上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界人士在這里共同緬懷一位備受尊敬的老人——慈善家田家炳。 【香港商报网讯】編者按:「在不斷的歷練中發揮個人的最大價值,用小我的價值去感染更多人,回饋民族與國家。」昨日,官方新華社發文追思7月10日離世的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重溫田家炳事迹與「田家炳精神」。

  • 教育以外的項目計有醫院29所、橋樑及道路近130座,其他文娛民生項目二百多宗,受捐助單位不計其數。
  • 在田家炳先生祖籍梅州市辖属各市、县、区之医疗、教育、交通及其他有关民生公益二百馀宗,受捐单位逾百。
  • 为了让捐助项目顺利进行,他决定低价变卖在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900余平方米的大别墅。
  • 截至2014年,基金会在两岸四地共资助了大学92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幼稚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馆1700间。
  • 1982年,創辦「田家炳基金會」,為註冊非牟利慈善機構,專事捐辦慈善公益事業,尤重教育,資金主要由田家炳個人及其家族公司捐獻,基金會過往一直維持家族管理運作,從不需向外籌募。

基金会在九十年代积极回馈香港,同时亦致力支持内地的教育事业,订定资助师范大学与中学的申请章程,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和田家炳中学。 田博士自幼随侍其尊翁田玉瑚公,周旋于望重乡里父执辈,亲聆国家时闻大事,中华文化精髓,先贤忠孝节义轶事,今人修身立品要点。 及长,受玉瑚公关心民瘼,乐善好施,锄强扶弱,恩泽覃敷之熏陶,深感其行善积德,褔有攸归,备受乡民爱戴,实为人生最难得之收获。

田家炳家族: 创办人田家炳博士简介

1945年春天,田家炳遇到大麻中學的同窗好友郭耀金,經郭耀金、廖銀光夫婦介紹,田家炳與周坤瑩女士相識;同年夏天,二十六歲的田家炳與十八歲的周坤瑩女士喜結良緣,田家炳在印尼立業成家。 田家炳家族 田家炳先後擔任仁愛堂諮詢委員,前任東華三院總理,博愛醫院總經理,大埔旅港同鄉會永遠會長以及其他數十個商業團體、慈善機構的會長、理監事、顧問等職。 田家炳经亲戚介绍与大麻中学余文彬老师的养女房惠英女士认识,后娶。 1945年春天,田家炳遇到大麻中学的同窗好友郭耀金,经郭耀金、廖银光夫妇介绍,田家炳与周坤莹女士相识;同年夏天,二十六岁的田家炳与十八岁的周坤莹女士喜结良缘,田家炳在印尼立业成家。 田家炳先后担任仁爱堂咨询委员,前任东华三院总理,博爱医院总经理,大埔旅港同乡会永远会长以及其他数十个商业团体、慈善机构的会长、理监事、顾问等职。

田家炳家族

不久后,生意日渐扩大的田家炳,又与另一个同是大埔的经销商张秩轩,合伙创办了茶阳瓷土公司。 “茶阳瓷土”是同乡们合作的公司,也是一种“强强联合”,意在减少同业竞争,一起做大做强。 当时,梅州本地人有到越南西贡附近开瓷厂,而自己祖上留下了瓷山,田家炳与50多岁的母亲商量时,说了自己的盘算,到越南开个公司,直接推销家里的瓷土,少掉二盘商环节,事业是做得来的。 粤东北的梅州,古称“人文秀区”,是世界上客家人的集居地。

田家炳家族: 教育相關條目

创造与拥有财富的人,只能算财富赢家,称得上“财富英雄”的,应该是深刻体悟财富真正价值的人,比如慈善家、企业家田家炳。 财富只进不出,那是“貔貅”,多进少出容易“胃积食”,消化不良,福耀创始人曹德旺之所以把家门口的“貔貅”,开了个大大的“屁眼”,也是取意于人要吐纳有度。 由于战火阻隔,田家炳一度与远在梅州的母亲及家族亲人失去联系,直到1947年,田家炳才回转家乡与六旬老母相聚。 当田家炳回到河口老店,母亲正生病,南洋生意又无法抛下。 家族至亲异口同声劝他“娶妻侍母”,后来,经人介绍,田家炳与大麻中学的余文彬老师的养女房惠英成婚,二房夫人房惠英与周坤莹同龄,是银江本地人。

在大專院校方面計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資助項目包括教學樓、游泳池、學術研究基金、大學基金、獎學金和貸學金等。 田家炳基金會自1982年成立以來,以“安老扶幼,興學育才,推廣文教,造福人羣,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宗旨,致力在各地捐資推動教育、醫療、衞生、文娛、康樂、交通等社會公益事業。 至2012年6月,僅在學校捐助方面,田家炳基金會已在內地捐助了191所大學、16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44間專門學校、1500間教室。 多年来,基金会的捐资项目已遍布全中国,且深得各省市区政府各级机构及社会人士的鼓励、支持和肯定。 在跨向廿一世纪的新时代,基金会仍将竭尽棉力,继续不分畛域地推动更广泛的社会慈善工作,以造福民生,并以资助和发展国家的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为首重工作。 田家炳基金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以“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致力在各地捐资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娱、康乐、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

田家炳家族: 榮譽博士/院士

所以在每一位子女和每一個孫兒心目中他都是超級好的父親、爺爺和公公。 他父親田玉瑚在鄉內的地位崇高,為人疏財仗義,見義勇為,可惜64歲便因病去世,當時田家炳只得16歲,可說未能一盡孝道。 父親死後,母親房氏要打理家庭和承繼父親的事業很是辛苦,所以家炳毅然輟學從商,也算是犠牲自己以照顧母親。 及後長年在印尼生活,田家炳為了照顧鄉間的母親,娶了第二位妻子。

据《大埔银滩田氏族谱原叙序》记载,大浦田氏开基祖宗甫公(号十二郎),系梅州田氏开基始祖田宗甫的曾孙。 始迁大埔县洲瑞镇后,十二郎传四代至田隐德,隐德公于明朝正统年间,定居银滩村。 从银滩村田氏开基祖隐德公算起,至田家炳的曾祖父田百畴,整传十代。 田百畴,曾任清朝的河南府经历、钦加六品官位敕授儒林郎。 梅州田氏先祖,原居山西平阳府吉州县,后迁至江西赣州府兴国县,宋时,又迁至当时的闽西客家中心——福建汀州。 田氏在梅州的开基始祖田宗甫,曾任梅州教谕,其父宅中公,是钦点翰林,在福建汀州为官,御赐匾额“民歌善政”。

田家炳家族: 教育興國 重視師德

在香港,每年他都會到兩所田家炳中學與畢業班同學上「最後一課」,為即將離校參加高考的同學送上人生寄語。 在出席內地大學、中學慶典時,會與學生座談並邀約會見獲「田家炳基金會獎學金」的學生,勉勵他們努力學習,珍惜機會,立志成才,將來事業有成後。 田家炳家族 此外,也資助其他有需要幫助的學生,繼續傳承捐助文化,造福他人。 「至真至誠,身體力行;修身立品,推己及人」為宗旨田博士一直過著簡樸的平民生活,不事應酬,處事低調。 雖屆耄耋高齡,仍時刻關心香港社會及關注祖國的發展,繼續為社會公益事業盡其棉薄。

1983年,第一所捐辦的命名學校是「救世軍田家炳學校」;1984年「廣東省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啟用;1987年捐辦「香港仁愛堂田家炳中學」。 1994年獲香港政府批准,在新界粉嶺主辦一所全新中學,命名為「田家炳中學」。 基金會以「興學育才,推廣文教,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創會宗旨,致力在兩岸四地捐辦社會公益事業,尤重教育,實踐「取諸社會、用於社會」的信念。 2012年,為慶祝田家炳基金會30周年,特聯同香港教育學院舉辦教育論壇,邀請兩岸四地大學校長、學者和各校田家炳項目負責人參加。

田家炳家族: 社會貢獻

此外,基金會亦面向全國200餘所田家炳學校,提供相應的資源傾斜,並推行扶貧獎優計劃。 多年來,基金會的捐資項目已遍佈全中國,且深得各省市區政府各級機構及社會人士的鼓勵、支持和肯定。 在跨向廿一世紀的新時代,基金會仍將竭盡棉力,繼續不分畛域地推動更廣泛的社會慈善工作,以造福民生,並以資助和發展國家的師範教育和基礎教育事業為首重工作。

田家炳家族

截至2018年7月,該基金會已在中國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 陳家偉博士為新界婦孺會梁省德學校校長,學校位於大埔大元邨。 陳校長深信卓越的教育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天空和人生的舞台。 陳家偉為資深的教育行政人員,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專責全人發展。 陳校長對資優教育、品德教育、中國文化及照顧學習差異有豐富的經驗。

田家炳家族: 榮譽

201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獲選為亞州電視主辦第一屆“感動香港十大人物”。 另榮獲廣東、青海、福建、雲南、湖北、海南、黑龍江等多個省政府頒授榮譽獎章,全國八十餘市縣授予榮譽市民,數十所大學聘為榮譽教授,內地、香港、台灣十多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與院士榮銜。 2004年北京中华慈善总会举办首届全国慈善人物评选,他获选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一百位慈善人物,2006年再获该会颁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获选为亚州电视主办第一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 另荣获广东、青海、福建、云南、湖北、海南、黑龙江等多个省政府颁授荣誉奖章,全国八十余市县授予荣誉市民,数十所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内地、香港、台湾十多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与院士荣衔。

田家炳家族

高峰期豪宅價值過億,但他承諾了捐助,絕不食言,可說是「拿得起,放得低」。 田家炳先生家族給我們的印象是非常良好的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群策群力,確實是現今富貴人家,名門望族要多仿效的對象。 學校師姐要做畢業話劇,田家炳義不容辭借出家中傢具充當道具,一家人幾天無傢具用,也在所不計;高中同學的哥哥不夠經費去美國讀書,田老二話不說立刻借錢;她的外國朋友來港旅遊,田老親自做導遊,又提供房間讓朋友居住,待子女的朋友如自己的朋友。 田慶先跟隨父親工作多年,從未見過他遲到,「他永遠有早到沒有遲到,早到最多四圍兜下,但一定不會遲,每次跟他工作都好驚,因為遲到會被他鬧。」他坦言,壓力一定有,但同時督促自己要養成守時的習慣。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间

1984年在台湾捐出新台币五千万元,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支持文化教育活动,并每年为全省大专院校品学兼优、家境清寒的学子颁发奖学金。 田家炳家族 黃玉山在追思會上表示,田家炳不只是教育捐助者,更是親力親為的參與者。 他秉持「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的理念,也提出「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重視教師培養和道德教育,重點扶持貧困、偏遠地區基礎教育發展。 他曾親眼目睹國家積貧積弱的過去,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有着深刻思考。

  • 当一个人将千万人的幸福看做自己的幸福,将自己的财富看做千万人的财富,那么他所从事的事业必然是纯粹而永恒的。
  • 創立「田氏塑膠廠」,後成立「田氏化工」,專事生產塑膠薄膜和人造皮革,協助香港的塑膠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 而他自己,却行事低调,卖掉豪宅、住进出租屋,和自己辉煌的公益事业形成极大反差。
  • 提起“田家炳”这个名字,你想起的一定会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学或学院。
  • 20世紀九十年代,在積極回饋香港的同時,田家炳基金會也致力支持內地的教育事業,訂定資助師範大學與中學的申請章程,大規模捐建各省市區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和田家炳中學。

后来,印尼排华风潮日盛,又为了让子女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田家炳毅然举家迁到香港,在新界屯门填海建厂,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 1983年,第一所捐办的命名学校是「救世军田家炳学校」;1984年「广东省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启用;1987年捐办「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 。 1994年获香港政府批准,在新界粉岭主办一所全新中学,命名为「田家炳中学」。

田家炳家族: STEAM教育|田家炳中學研智fit小助手 學生由零自學雙編程技術

1982年香港总督尤德爵士颁授英女皇荣誉奖章,1988年台湾最高当局颁赐「热心公益」金匾,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皇亲授M.B.E.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2004年北京中华慈善总会举办首届全国慈善人物评选,他获选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一百位慈善人物,2006年再获该会颁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 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获选为亚州电视主办第一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間

田家炳在商場上曾經遇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但他相信「天道酬勤,得道多助」,「好心有好報」,所以事事都逢凶化吉,安然渡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些信念和行為表現都默默地影響他的兒女。 1949年,因战火加上家乡治安不好,田家炳在马来西亚的姐姐,把母亲接了过去,这年冬天,房惠英也赴印尼,与田家炳、周坤莹一家团聚。 田家炳家族 一波说以为,以敬、孝治家,一家人上亲下孝、合睦相处,所谓“家和万事兴”,家族企业要实现百年梦想,做好传承,家和是坚固的精神基石。 万隆当地经商手段,令田家炳不屑、看不惯,1942年,他转赴雅加达,到同宗族的田国璋开办的五金厂做工,这家五金厂主要做锁头,让田家炳第一次接触了工业生产经验,也让他萌生转入工业的创业思维。

田家炳家族: 社會貢獻

田家炳专于慈善公益事業,尤重教育,在整個大中華地區均有獨資和襄資捐建善業。 於1982年,成立「田家炳基金會」,田家炳先生以「文教興國」為宗旨,支持教育質素提升項目,推動國家發展[來源請求]。 在他的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省、市、自治区、香港、台湾等地建立起以田家炳命名的田家炳中学。 自2009年起,一直為「田家炳基金會」榮譽主席,直至2018年7月10日離世,享耆壽98歲。

田家炳家族: 教育相關條目

在2011年,基金会迎来管治转型,董事局在传承创会宗旨和使命的基础上,明确新的「使命」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为理念,致力促进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并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中国教育素质,贡献国家。 另於1984年在台灣,捐款及會址一所,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會」,積極推動文化教育事業。 田家炳家族 另曾慷慨資助美國洛杉磯的「美華道德教育協會」、台北世界語文教育學會、孔孟學會、張老師、臺北大埔同鄉會等機構發展會務。 田家炳基金會總干事戴大為稱,基金會秉承田家炳的理念,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現狀調整工作方向。 近年來,基金會每年開展約70個項目,總投入在7000萬港元上下,資助範圍擴大至面向全社會,資助重點逐漸從支持硬件改善為主,轉向着重提升教育素質、加強學生全人教育等方面。

田家炳這樣解釋:「子孫能勝我,要財幹什麼?子孫不如我,要財幹什麼?」意指子女若有才能,又何需留下財富,讓他們坐享其成呢? 難得的是,子女們都欣然接受安排,可見田家炳播下樂善好施的種子,已深深埋在子女的心中。 2003年,田家炳贷款600万港币捐建香港理工大学;2005年,田家炳将他起家的24层田氏广场出售,获得资金近3亿港币,全数捐给内地的中学。 只有田家炳,还在捐助内地西部地区的中学建设,甚至把自己住了38年价值过亿的别墅以5600万港币的低价卖掉,自己举家住在面积很小的公寓里,打开窗户就正对着自己远处的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