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社區關係組亦提供行政支援予政府委任成立的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擔當該會的秘書處。 屋苑廢物回收運動成績斐然,但這項計劃的網絡並不包括舊式樓宇和鄉村。 此外,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在2001年獲政府撥款1億元作減少廢物的宣傳和回收活動的經費,目前全港共有31項廢物回收計劃獲基金撥款資助。 為了把環保訊息帶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環保署在屋苑、中小學、鄉村舉辦各類老少咸宜的環保宣傳和教育活動,並邀請商界和區議會協辦各式各樣的環保推廣項目,當中不少活動均以減少廢物為主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許多市民現在已把廢物分類融入日常生活中。 港人的環保意識比從前大大提高,而各項環保推廣計劃都得到市民的了解和支持。
來自不同業界商會及相關機構的嘉賓講者分享了他們在實施環保管理和措施的成功經驗和應用技巧。 極力反對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循不同途徑向政府及市民力陳項目弊處,如造價高昂卻難以收回成本;空氣污染加重社會醫療負擔;更多遊客湧至,超越香港可承載量,影響市民生活;不可逆轉地破壞海洋生態等。 環保工作坊 不論是任何規模的活動,若要在活動中成功推動環保訊息及行動,義工的配合及支援往往是重要一環。 在賽馬會「綠惜活動減廢同行」計劃下,本會將為不同的義工隊提供免費環保培訓。 環保署除了提供《大型活動減廢指南》(指南)協助活動主辦者在活動中落實源頭減廢、乾淨回收的措施外,活動主辦者亦可尋求合適的政府資助及尋找其他慈善基金計劃(基金詳情)以支援減廢活動。
環保工作坊: 環保植物吊籃工作坊(網上活動)
計劃包括為飲食業界和某些特定行業舉辦環保營商研討會及工作坊。 舉辦「綠色聖誕學校」計劃,鼓勵學校師生於歡渡聖誕之時注意環保,例如於聯歡會減少使用即棄餐具,並避免浪費食物等。 獲邀舉辦利安邨「綠色生活推廣計劃」,將環保概念全方位融入市民的綠色生活,亦且讓大家認識社區自然的一面。 塑膠的出現無疑帶給我們無限的方便,但卻亦成為三大都市固體廢物之一。
透過呈現咖啡渣升級再造的過程,讓參加者可以觀察、感受、體驗香港本地回收咖啡渣第二生命的歷程,同時從中學習環保知識,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DOSHA woodcraft 作為設計工作室,舉辦教育及推廣活動,以設計思維提升大眾的創造力。 疫情期間環保工作坊改為以網上形式舉行,讓市民可安坐家中,自備材料製作一同升級再造,或參與網上工作坊後到「綠在屯門」領取製成品。 李彥錚及江卓姿於2014年共同創辧「拾坊」,在日常裡發掘新的可能性,與大眾分享從大自然以及平凡生活裏拾獲的創意點子。
環保工作坊: 活動合作
裘槎科學周邀請了世界各地頂尖的科學團隊,透過為本地公眾精心設計且趣味盎然的互動表演和活動,令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科學。 活動旨在啓發一眾小小科學家,了解科學對生活的重要性和貢獻,從而建立與科學的聯繫。 今年活動將於網上舉行,打破地域與空間的界限,強調科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環保法規推廣計劃旨在推廣遵守環保法例的意識,並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污染方法,以協助業界達至或甚至超越符合有關法例的要求。
2002年,環保會就113宗環保教育及社區活動計劃向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申請資助,當中85宗成功獲得合共226萬元的撥款。 此外,基金並接獲22宗社區廢物回收計劃的申請,最後撥出經費約682萬元。 在2002年,參與運動的屋苑共回收了 公噸廢紙、5 434公噸鋁罐及1 206公噸膠樽。 據環保會近年進行的調查資料顯示,運動自推出至今,參與廢物回收的人數不斷增加。 在2000 年及2001年,分別有62%和70%的受訪者表示曾使用分類回收桶。 本港家居廢物的回收率雖仍有改善餘地,然而,香港的廢物回收文化日益熾熱,數以百萬的市民逐漸養成把廢物分類的良好習慣。
環保工作坊: 環保工作坊
園方會提供一個未上色的環保袋,小朋友自行用環保模具為其上色! 環保袋的圖案更是由本地知名藝術家─ 何達鴻先生 所設計。 貝殼首飾碟環保工作坊 – 把棄掉的貝殼變造成有用的小擺設,在貝殼上配搭不同圖案的紙張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小小飾物盤,用來放置飾物既環保又實用。 「回收環保站」、「回收便利點」及「回收流動點」均會接收不少於8種回收物,包括廢紙、金屬、塑膠、玻璃樽、四電一腦、小型電器、慳電膽及光管、充電池等。 收集到的回收物會經過分揀,再運送至合適的下游回收商作後續處理。 參加者可以按個人喜好調製香水配方,DIY出一支與眾不同的專屬香水。
藝術教育單位拾坊帶領參加者,將樽蓋、布碎、紙筒等日常生活中被丟棄的物件升級再造,加入在公園內隨處可見的樹枝、種子和果實和你的創意,親手製作六款音色獨特的敲擊樂器,並即場試玩。 環保工作坊 環保工作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辦事處白頓先生(學界環境保護獎勵計劃暨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劃顧問)造訪榮獲「學界環境保護獎勵計劃」的「學校榮譽獎」及首屆「香港綠色學校獎」亞軍的沙頭角中心小學。 多年來,環保署積極與各行各業如建築業、地產發展商、飲食業及運輸業等建立夥伴關係,共同推行許多防止和打擊污染的計劃(詳見「合作夥伴」一章)。
環保工作坊: 活動前
大量被棄掉的化妝品及包裝,最終都會成為堆填區的一員,增加對環境的負擔。 透過工作坊,可了解化妝品浪費對我們環境的影響之外,更可通過簡易的升級再造,將沒用的化妝品製作成顏料及參與一場禪繞畫 體驗,一同來一場治療心靈及認識環境問題的紙上旅行。 面對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需要聚集更多不同界別的夥伴,集合力量推動及實踐可持續的綠惜生活。
- 海洋貝殼畫工作坊 – 貝殼是環保手作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如螺、貝殼、海星、沙、石子等等。
- 在賽馬會「綠惜活動減廢同行」計劃下,本會將為不同的義工隊提供免費環保培訓。
- 目前,預約到訪需輪候6個月,可見流動環境資源中心甚得市民愛戴。
- 與其用商塲派發的即棄雨傘膠袋,不如自製一個有個性,又環保的雨傘套。
- 發動一系列保育鯊魚活動,提倡無翅喜宴:於結婚博覽場外宣傳「護鯊囍宴」、學界「護鯊校園」計劃、參與保護野生動物巡遊等。
但長遠而言,要解決廢物問題,每位市民均需積極參與減廢行動。 透過宣傳運動、推廣活動、教育和行動計劃,促進公眾的環保意識,以期激發市民支持並參與達致既定的環境目標,藉此培養市民保護環境的公德心,長遠解決污染問題。 以上概括了本港部分廢物回收商、提供環保服務、升級再造機構及環保工作坊的名單。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並不保證或擔保本名單的準確性或完整性,並聲明本名單如有錯誤,對本名單使用者及名單內所載的機構不負任何責任。 本名單包括的機構並不代表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認可的機構,而對於沒有包括的機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也不具任何負面的觀點。
環保工作坊: 活動後
示威、抗議不斷,顯示出港人對政府及立法會過往多次違背民意、破壞社會公義已忍無可忍,當中亦包括多項大型基建、有違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被粗暴通過。 我們一眾環保團體要求政府尊重民意,不要硬推具爭議性… 與其用商塲派發的即棄雨傘膠袋,不如自製一個有個性,又環保的雨傘套。 本會舉辦DIY可重用雨傘袋工作坊,讓參加者學會善用資源,源頭減廢。 請大眾一同支持源頭減廢及乾淨回收讓下一代仍有機會享用珍貴的天然資源。
講座及工作坊我們曾為多個企業、學校及機構安排講座及工作坊,按照不同參加者的背景提供他們感與趣的資訊,提高環保意識及知識。 講座主題包括全球暖化、綠色生活、香港城市規劃、香港生態概覽等;另有各類DIY和升級再造的工作坊,若有其他相關的題材也可提出看看我們能否安排。 在2002年底推出的「綠色社區網絡」外展計劃亦取得不俗的成績。
環保工作坊: 報名方法:
每日500多萬個廢膠樽被送往堆填區,香港人儼如活在塑膠村,還有走進食物鏈的微粒塑膠、雙酚A等挑戰,威脅生態環境及公眾健康。 講座讓大家重新認識塑膠,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講解塑膠廢物問題及可能出路。 有意推動及籌辦物料回收活動的人士及團體可於《香港回收再造公司名錄》找出合適的回收再造公司,為可回收物品如廚餘、玻璃樽、木材、廢紙、金屬、塑膠、聚氯乙烯橫額等作循環再用及升級再造/ 回收。 《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的中期目標是透過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把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45%,同時把回收率提升至約55%。
除了與商界合作,署方一直非常重視普羅大眾在環境保護中扮演的角色。 減少廢物運動自推出以來得以順利推行,實有賴廣大市民和社區團體的支持和參與。 首次參與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第二期(第四季),以「綠適香港」為題,一連十三集與不同嘉賓分享環境政策、教育和推廣經驗。 與大埔區議會環境保護及優化工作小組合辦,首年推出大埔區綠色生活推廣計劃,在暑假期間設綠色生活工作坊及導賞活動,宣揚減少資源浪費、愛護大自然的訊息。 第二年推出「大埔區綠色生活推廣計劃」,增加多個升級再造工作坊,透過親身接觸大自然和體驗有機農耕,讓區內居民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環保工作坊: 分類: DIY環保小手作
其實只要加以改造,這些「廢物」都可升級為實用品或藝術裝飾,達到循環再用,減少對地球環境做成負荷,最終得益也是大家的下一代。 我們會外出為學校、機構、企業或私人團體提供種植及環保相關工作坊,亦歡迎親臨我們的天台農場及某畝農莊農場參加工作坊。 活動將會以現場實體授教形式舉行,提供所須材料、工具、教材,與導師即時互動,透過輕鬆手法,探索咖啡渣、學習環保。
香港的「綠色學校獎」計劃辦得有聲有色,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也爭相仿效,紛紛把這套概念推廣至市內的學校。 環保署一直致力推廣社區活動,藉此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當中以鼓勵市民減少廢物的成效尤為顯著。 香港的廢物問題相當嚴重,正如「廢物」一章所述,堆填區現正迅速滿溢,要應付這個問題,當急之務是要落實工程方案以興建新的堆填區。
環保工作坊: 網上環保工作坊
來賓將鋁罐或膠樽投入「綠色雙子星環保回收機」即可獲發一枚代幣。 自己玩具也可以自己製作,一起利用回收得來的膠樽和紙包飲品盒升級再造變成獨一無二的小船,工作坊結合了科學和環保元素,在設計小船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小船在水中驅動的原理。 當中更會有一節減塑生活小學堂,讓參加者重新「思塑」,一同實踐減塑生活。 化妝品種類品牌五花八門,有想過它們除了塗抹在臉上,也可以升級再造成顏料,在紙上成為另一幅美麗的圖畫? 環保工作坊 在先進國家,化妝品的平均壽命甚至短至只有一個月,根據某大品牌調查,高達80%的已售產品未被活躍地使用。 有調查更發現,七成被丟棄至堆填區的化妝品包裝內仍有未用完的產品。
環保工作坊: 升級再造工作坊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加大力度推動全民減廢和推行措施以達到更具規模的減廢回收。 活動籌辦者應盡量把剩餘物資轉贈或回收,減少製造垃圾。 在廣大市民歡度中秋佳節的同時,各種的送禮及慶祝活動產生大量垃圾,為減少中秋節所產生的垃圾,使大家共度一個綠色節日,綠領行動今年繼續舉行「月餅盒回收大行動」,協助各機構妥善回收月餅盒… 綠領行動以行動實踐環保,並向社會宣揚及推廣環保訊息。
環保工作坊: 環保風紀計劃
「香港環保節2002」的開幕典禮吸引了超過28 000名市民到場參觀,大會特別展出了用鋁罐和廢紙製造的「綠色願望樹」和用膠樽嵌製的沙發,以示範如何利用廢物。 此外,大會並安排了96節環保工作坊及17個遊戲攤位。 過去兩年來,區議會亦積極參與這項盛事,在「香港環保節」期間於各區舉辦各式各樣的環保活動。
為響應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環保會每年均會聯同多個團體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為一連串的活動掀起序幕。 在2002年,香港首次與廣州、珠海、深圳、東莞、中山及澳門這6個華南城市以同一主題舉辦「世界環境日」活動,致力提倡「綠色社區、環保生活」。 今年大會展出了一台鋁罐及膠樽環保回收機,另舉辦了128節環保工作坊、11個遊戲攤位和大型展覽。 環保署轄下的環境資源中心為學校及社區組織提供全面的環保資訊,市民亦可參與環保署及環保會舉辦的參觀活動和計劃。 為協助學校及社區組織自行舉辦環保活動,環保署特別設立了環境教材資訊站。
每年農曆新年,傳統習俗均會「派利是」,但香港人每年使用3.2億個利是封,相當於砍伐16,300棵樹。 「利是封回收重用大行動」讓大家過節之餘,亦不忘保護環境。 Doo Workshop 創立於2011年,積極開展不同類型的DIY工作坊興趣班,在專業的導師帶領下,讓每一位參與工作坊的學員,愉快享受學習藝術的樂趣,自由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個人作品。 冰天雪地小企鵝工作坊 – 環保DIY材料中經常會用到石頭、木塊或小石子,這個工作坊中就利用了這幾款材料加上顏料彩繪出小企鵝和冰天雪地效果,大家也可以發揮創意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小雪地。
環保工作坊: 分享
「綠惜地球」期望透過年度項目「綠惜夥伴同行計劃」,為參與機構及其員工,帶來更多綠惜改變。 學生環境保護大使在完成相關的培訓後將獲頒發基礎環保章。 他們其後便可參加「專題環保章」講座、工作坊及實地考察活動。 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劃旨在透過提供一系列多元化的環保培訓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領導能力及鼓勵他們積極以行動改善環境。 政府於1994年成立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以資助研究、社區及教育活動。 在2002年5月,該基金獲得額外1億元撥款作為社區廢物回收、教育、推廣、社區活動、研究及新技術示範活動的經費。
環保工作坊: 綠色服務
數年前,廢物回收計劃在香港並不普及,只有少數屋苑在環保團體的指導下進行廢物回收運動,而一般市民都沒有廢物分類、回收及循環再造的知識和經驗。 直至1998年,獲政府委任專責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的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環保會)舉辦了第一期屋邨廢物回收比賽,當時只有41個屋苑參加。 然而,到了2002年底,全港約有150萬住戶分別來自1 200個屋苑參與「屋邨三環奪保新紀元」這項廢物回收運動,廢物回收的概念在短短數年間已漸漸深入民心。 環保署社區關係組一直負起推廣社區環保教育及宣傳計劃的責任,與各「利益相關者」包括環保團體、學校、社區組織、公營與私營機構及其他政府部門維持緊密的聯繫。
本課程教授學生親手使用馬賽克磚拼成各款五彩斑斕的馬賽克作品。 一張紙呈現出3D世界的無限可能, 學習使用不同紙材做手工紙雕花, 通過塑形做成立體紙雕花, 加上造型更可變成美美的裝飾品。 酒樽不再是廢物,經過高溫窯燒制,壓扁的玻璃樽變成畫布,繪畫上祝福字句,不但可美化家居,更可祝福別人。 講解環保清潔酵素的用途及示範製造環保酵素整個步驟,並協助參加者順利完成。 工作坊旨在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予業界,以節省成本及能源,並提高營運表現。
環保工作坊: DIY 工作坊推介 13:香水工作坊
環保署將繼續努力推廣環保訊息,教育市民如何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環保工作坊 位於灣仔稅務大樓2樓的環境教材資訊站在2002年8月正式開幕。 學校和社區組織可到該站免費借用各式各樣的環保教材,包括展板、遊戲、單張、短片、光碟等,資訊站還備有少量環保紀念品,歡迎籌辦活動的團體索取。 環境教材資訊站啟用首5個月已接獲數千宗查詢和接待了千多名訪客,借用環保教材的機構超過200家。 間築社與元朗區議會合辦「元」源不絕文化藝術節,舉辦環保工作坊,增強公眾對傳統工藝及藝術手作之認識,並提倡傳統工藝文化之保育及喚醒公眾保護環境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