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處理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雷生春、聯和墟舊大埔警署等不同活化計劃的吳韻怡,認為政府計劃往往因牽涉不同部門,又要過財委會,程序繁複,也需長時間才獲批核,認為這方面私人物業的過程會暢順得多。 Snappy 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是 Collaction 小隊第 7 個社會創新項目,以新技術呈現今昔香港的對比,並推廣群眾外包文化 Crowdsourcing 及 Creative Commons 授權。 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由 Collaction 團隊開發及維護讓任何人無需登記或註冊會員,都可透過瀏覽及提交香港舊/新街景相片。 建於1859年的舊赤柱警署是香港現存最古老警署建築,於1974年後停止使用,曾用作餐廳用途,而現時則為超級市場。 由於天台「飛拱」不作對外開放,因此場內特地架設霓虹燈桁架模型,是為識別度和人氣最高的打卡點! 這趟體驗之旅由踏入皇都戲院商場,在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時光立即倒流回到舊時代。
最為傳世的亮點,肯定是屋頂一組外露的拋物線型桁架,當年由結構工程師劉寶光負責規劃,混凝土製作,一串拱橋支架並行排列,支撐劇院天花,把放映室吊起,那就不用加入妨礙視線的結構支柱,亦能減低外面雜音帶來的震盪。 儘管瑰麗,但璇宮不是想像中只服務上流,分中午、下午及晚上三個表演時段:中午放粵語片,下午有豔舞表演,晚上是古典音樂,由文化人到基層都照顧得到,大門為所有人而開,有做生意的靈活,取向亦親民。 畫面絕對超現實,冷不防發覺,重建工程展開前的皇都,正值一種怪異的美好——曾經有過的文明與精細完全褪去,經歷過漫長的破落,幾乎就要消失人間;然而始終有人願意撥亂反正,留住建築,留住屬於香港歷史重要的一塊。
璇宮戲院: Timber 香港古樹皮圖鑑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的地段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而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1959年2月8日,易了手的璇宮戲院重開,改名皇都戲院,到1997年2月28日結業,後於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而該娛樂場所一直營業至今。
也就是說,1952年他決定要跨入演出搞手行業時,只不過是一個接觸了古典音樂兩年多的「初哥」。 皇都,新一代對它感到陌生,不知是何方神聖;上一代緬懷舊時,慨嘆時光一去不返。 皇都戲院的身份矛盾,也是香港人的身份矛盾,它畫下句號的時間剛剛好,結業那年正好是1997年,一個句號,分隔了兩個時代。 對比璇宮的舊照片與今天的皇都,外觀變化着實不大,舞台仍然保留至今,香港大會堂在1962年落成之前,古典音樂會主要安排在皇都舉行,大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戲院在1995年經歷了一場大火,浴火重開,生意大不如前,其實早在21年前,已經結束營業,若非新世界發展就大廈申請強拍,恐怕時間會繼續做歲月神偷,一抹抹的盜去人們的回憶。 璇宮戲院 約50年代尾,以前調景嶺還有個露天戲院,前中座位是露天,後座才有蓋,只可以晚上才可放電影.無錢買票的只可上山頂遠望.
璇宮戲院: 戲院,黃金歲月
北角盡頭七姊妹道的海岸線上曾有間麗池夜總會,下層是巨大游泳池,上方是裝修得美輪美奐的夜總會,每一晚都有菲律賓樂手在池邊演奏音樂,之後更在此辦選美──這說明了什麼? 北角被稱為「小上海」,吳俊雄認為除因有上海人在此區聚居,也嘗試說明上述的種種聲色犬馬均是「上海式」。 璇宮戲院 而且戰後社會環境,興建都需要「快靚正」完成,因此石屎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物常用的物料,而且石屎可塑性非常高,可以配合各樣建築形式,這亦能見於皇都戲院。
昔日的大戲院座位動輒過千,分堂座、超等數層,是音樂表演的理想場地,璇宮戲院(及後改裝為皇都戲院)即屬一例。 1964年6月8日「披頭四」訪港轟動全城,他們登臨樂宮戲院表演兩場,戲院內外掀起狂潮。 利舞台戲院富麗豪華、擁有360度旋轉舞台、迴響效果極佳,更是藝術勝境。 管弦樂演奏、歌舞團和戲曲表演,以至七、八十年代本地流行歌星的演唱會均在此舉行。 香港現時只剩下兩間戰前興建的戲院建築,分別是油麻地戲院(1930年至1998年)及長洲戲院(1931年至1990年),兩者分別被評級為2級及3級歷史建築。 而北角皇都戲院僅被建議評級為最低級的3級歷史建築,意味着建築物本身可以拆卸,再以另行方式保存。
璇宮戲院: 發展商擬保留戲院「精髓」
後來,專門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的國際組織 DOCOMOMO發出「文物危急警示」,指皇都戲院獨特的屋頂結構是全球絕無僅有,要求避免清拆,再加上市民及保育團體積極爭取,皇都戲院才終於在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避過清拆的危機。 1959年,璇宮戲院改裝成皇都戲院及商場,是當年全港首創的戲院商場設計。 最初皇都戲院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當中包括經典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和《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 璇宮戲院 電影文化隨時代更替,皇都經營至1997年結業,伴隨英殖香港一同寫進歷史。 三年後建築改建成桌球室——陰差陽錯地,當時為了節省成本,僅將戲院座位以圍板封住,升高地台,加上假天花,沒破壞原有的劇院結構,以至今日有望還原。 在我眼中——相信同樣在音樂家、音樂學者及音樂愛好者眼中——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在於其前身璇宮戲院曾是二十世紀中葉香港主要音樂表演場地,也一度是歐德禮向香港人推廣古典音樂的要塞,這一點比起戲院的建築特色以至跟香港電影發展的關連來得重要千萬倍。
- 1932年重修並添置有聲放映機,座位由1,000多增至接近2,000個,更設帶位員帶觀眾入座。
- 此外,中英樂團是二戰後為促進華人及英人友好關係成立的中英學會轄下的樂團,所以這個破天荒的音樂會甚具政治味道。
- 儘管瑰麗,但璇宮不是想像中只服務上流,分中午、下午及晚上三個表演時段:中午放粵語片,下午有豔舞表演,晚上是古典音樂,由文化人到基層都照顧得到,大門為所有人而開,有做生意的靈活,取向亦親民。
- 新世界發展10月8日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業權,是歷來最大宗強拍項目。
- 2020年10月,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的強拍個案。
市民欲參與《尋找你我他的皇都》體驗活動,要登記成旗下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經揀選才可獲邀免費入場;本月中亦有網上免費虛擬導賞。 Culture for tomorrow由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創辦,主力舉辦建築設計及文化創意活動,鄭志剛亦有意效法當年歐德禮推動娛樂事業的初心,令皇都戲院「形神俱備」地重生,值得表揚。 1952年12月11日璇宮戲院的開張,帶動區內不少商住發展,連香港首個有蓋電車站也在璇宮對出位置豎立。
璇宮戲院: 歷史
至於由邱禮濤執導的《陰陽路》其中一個單元「鬼戲院」亦是以戲院作背景,掀不完的幕簾與行不完的樓梯真係又驚又好笑。 另外,位於秀茂坪曉光街的金茂坪戲院,60年代開業曾經旺極一時,但80年代發生大火後重開就經常鬧鬼,真定假無人答到你,但90年代結業至今,戲院空置了20多年就是事實,至今只有小部分改建為商舖及倉庫。 1978年開業的坪洲戲院,見證早期坪洲島上的工業發展,可惜島上人口只有數千人,不足以維持戲院經營,至1987年無奈結業,荒廢多年引來不少大膽之士到戲院探險。 1972年開業的新光戲院,位於英皇道及書局街交界,現時改為新光戲院大劇場,是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 香港開埠至今留下不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而古蹟辦事處會按建築物實際情況作出不同評級,當中由最高級的法定古蹟至入門級3級歷史建築,每個級別對建築物都有相關指引。
新世界發展去年成功取得擁有68年歷史的英皇道 號皇都戲院大廈業權後,宣佈將盡力復修屬一級歷史建築的前戲院部分,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目標是建構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 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於復修動工前,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重新演繹當年幕幕經典場境 ,一同探索你我他的的皇都故事,並於4月中起,透過網上虛擬導賞,務求線上線下重現皇都昔日的華麗傳奇。 從璇宮戲院座位表可見,當年的座位包括廂座、超等、廳座,觀眾席1173位,超等位400位,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 然而好景不長,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易手後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原本的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璇宮戲院: 香港六大古蹟郊遊路線
皇都入口處的弧形立面,實為一幅名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原來乃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數十年來一直被電影海報及廣告板遮擋,至近年因重建工程而重現人前,算是因禍得福。 (網上圖片)「皇都戲院的門口大堂也很夠寬闊,晚上那條五角柱還會發光。未開場前在附近瀏覽一番,可看的去處也多的是,除了戲院本身有食物部之外,迴廊轉處,四通八達,單是唱片公司就有兩間,鞋店裏裏外外加起來,竟有十七家之多,直為全港之冠。」女作家陸離1964年寫道。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Uwants.com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Uwants.com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其後陸續開業的有旺角新填地街的「旺角戲院」、紅磡的「美方戲院」、油麻地公眾四方街的「第一戲院」、深水埗荔枝角道的「明聲戲院」,以及油麻地窩打老道的「油麻地戲院」。 港島的第一間戲院落成於1867年,位於上環街市街(1909年改名為普慶坊) 與墳墓街(1869年改名為普仁街)之間的「同慶戲園」。
璇宮戲院: 新聞稿
這類結構一般多應用在橋的建造上,運用於建築物上實在是非常罕有。 而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的國際組織 DOCOMOMO 也於今年三月為皇都戲院發出一個「文物危急警示」 (“Heritage in danger” alert) 。 戲院內部方面,以當時美國最新型電影院所具備的條件為藍本而設計,更兼備有舞台裝置。 為了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屋頂的拋物線設計是經過精密的計算;放映室及冷氣裝置均特別由屋頂桁架的其中兩條弓弦桁樑 獨立吊著,以減低因室外噪音所產生的震盪的影響。 另外,戲院室內的裝潢以超現代主義 為主,吸音板及燈光板結合了現代雕刻設計,巧妙地融入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
- 她期望經活化後,能重現戲院以往的各條路線,讓大眾親身感受當年的氛圍,經歷時光倒流到50年前。
- 大廈毗鄰英皇道、渣華道、電廠街、電氣道等,乘搭公共交通者可乘香港電車、巴士、小巴或隧道巴士102、112、106或116號線前往。
- 可是,他似乎忘記了比皇都戲院年輕十年的香港大會堂早在2009年已位列一級——要審視皇都戲院的歷史意義,應從其早年香港演藝場地身份作切入點,比照對象應是香港大會堂而絕非活化後才成為表演場地的油麻地戲院。
- 除了桁架,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戲院的標誌,浮雕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浮雕中心有手執七絃琴的希臘女神高歌,前面有緬甸、泰國的舞姬,亦有表演芭蕾舞的女郎,被形容為「聯合國佳麗」。
- 由此可見,歐德禮在經營他的音樂會事業之初,確實沒能提供像樣的鋼琴供大師演奏。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著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而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直指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根本是橋樑的設計,並將其與新加坡的愛琴橋(1929落成)對照,結論兩者都是屬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既印證香港昔日娛樂事業的風華年代,也盛載市民的集體回憶,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璇宮戲院: 「文化沙漠」開出第一朵花
1904年,一間全港最大的「太平戲院」落成於皇后大道西與屈地街之間,一座名為「龜背」的小山崗上,1970年代結業改建為「華明中心」。 紐約戲院(New York Theatre)(波斯富街/軒尼詩道)1955年1月23日開幕,因要興建港鐵銅鑼灣站西面大堂而停業拆卸,後重建為銅鑼灣廣場第一期,其後遷往銅鑼灣廣場二期繼續營業,亦於2006年結業,現為酒樓。 入口特別設計為昔日戲院售票處,每位參加者均獲發一張舊式電影戲票,售票處同時展出 6 張珍貴戲票文物。 璇宮戲院 做資料搜集,見到一大堆有關「大戲」戲院的恐怖故事,憑空杜撰,把這些消失了的文化空間,妖魔鬼化:什麼上環高陞戲院後面有「雞人表演」,即小孩子被人斬手斬腳來娛賓;佐敦的普慶戲院常有繡花紅鞋叫人「快點走」等等。 唯一類似真相的,是西環的太平戲院,它見證了1934年旁邊的煤氣鼓大爆炸,火災波及晉成街一帶,死了四十多人,當時有一南亞裔看更,衝入火海開動緊急裝置,把煤氣排出大海,可惜他被燒死,後來便謠傳太平戲院有白影在走動,這當然是穿鑿附會。
於1952年建成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前身為璇宮戲院,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戰後戲院,屬一級歷史建築,充滿神秘色彩。 〔國際社〕 中英學會音樂組,定於下月十日(星期四)假座北角璇宮戲院舉行本季第三次音樂大會。 在此炎暑七月中更有理想的演出及欣賞,其他特點,則此次獨奏所用鋼琴,由彼第地當夫人自購全球著名歌勞地-士丹威廠音樂演奏大鋼琴,該琴為全港最名貴者。
璇宮戲院: 「香港廢人」阿K,在廢墟裡探索的記憶拾荒者
近年談論甚多的皇都戲院(1959~1997),本坐落北角英皇道,易名前為1952年開幕的璇宮戲院,建築本身將近70年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成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劇院式舊戲院。 此單幢式建築有兩大特色,包括體現戰後現代主義的天台拋物線型桁架;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的「蟬迷董卓」弧形大型外牆浮雕。 內設1,173個座位,單是超等座席便有400個,並擁有配備獨立銀幕、可容納120人的試映室。 鏡框式舞台除可放映電影,亦可作西方戲劇、粵劇、舞蹈及音樂等不同藝術表演,1970年當時只有17歲的鄧麗君便曾在此演出。 1952年建成,皇都戲院擁有超過60年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之一。
璇宮戲院: Q: 香港會有什麼社會創新項目?
用資深藝術行政人員陳達文的話來說:璇宮之前的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連一所演奏廳都沒有,外國演奏家只能在皇仁書院、香港大學禮堂等演出。 10年後,這朵花由香港大會堂接力,香港文化藝術發展歷程從此不一樣。 新世界自2005起大規模收購皇都商場,並於2018年10月申請強拍,去年6月再以7.37億元收購北角皇都戲院大廈的戲院及3個地舖,令業權大增至逾九成。 璇宮戲院為香港影業鉅子歐德禮、孫潤杰、楊耀琅的萬國影片集團所興建及管理,屋頂的「拋物線形混凝土桁架」,體現戰後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甚至被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譽為全球戲院獨一無二的設計。 在入口處上面的弧形立面,有一幅《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數十年來一直被電影海報及廣告板遮擋,至近年因重建工程而重現人前。 所以,我夢想中活化皇都戲院的最佳方案,是翻新戲院外觀之餘,同時聘請以音樂廳為專長的專業音響工程顧問(如日本的永田音響設計,又或是已收歸Arup旗下的美國Artec),將戲院內部修建成頂級音效的音樂廳,另加設後台、化妝間、鋼琴室等配套設施。
璇宮戲院: 保育
新世界發展今晨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全部業權,預計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正式成為該地段的業權持有人後,會盡力修復這座一級歷史建築。 擁有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娛樂業鉅子、萬國影片公司集團創辦人歐德禮 於1952年創建。 2020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全部業權,同時宣佈,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啟動保育計劃,復修、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
除了桁架,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戲院的標誌,浮雕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浮雕中心有手執七絃琴的希臘女神高歌,前面有緬甸、泰國的舞姬,亦有表演芭蕾舞的女郎,被形容為「聯合國佳麗」。 吳大讚設計在半世紀前而言非常前衞,可惜浮雕自60年代起便被廣告遮蓋,至2016年才重見天日,躲在廣告板後半個世紀,浮雕已經褪色,結構亦被破壞,吳慨嘆至今仍未找到浮雕近照,令修復之路更為艱巨。 多年後,香港藝聲唱片公司將那次演出錄成唱片,而樂評人周光蓁稱更稱這可能是五十年代璇宮戲院唯一的音樂記錄。 這隻唱片收錄了當時周小燕演唱的《百靈鳥,你這美妙的歌手》、《我的花兒》和《四季歌》等多首歌曲。 中國民間藝術團於璇宮戲院演出的廣告題為「南北藝術、百花齊放、共聚一堂」。
璇宮戲院: 建築特色
50年代後期,皇都戲院地下停車場改建成零售商鋪及餐館後,成為香港早期一站式娛樂的地標之一。 擁有超過170年歷史,大館是香港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地標,紅磚石梯充滿代表性。 16座古蹟建築之中,加建了兩座全新大樓,由國際知名的 Herzog & de Meuron 建築師設計,新舊融合,別具魅力。。 這裏定期舉辦藝術展覽、導賞團、歷史故事空間、教育活動等,亦進駐了著名市食府、酒吧、商店,非常值得來閒逛。 「在中環,寸金尺土,能夠演大戲的地方都拆掉,僅餘的一家,便是威靈頓街轉左入皇后大道中,叫中央戲院。」(它的外型像一家倫敦的銀行,長長的垂直玻璃及石柱,仍有一幅三十年代的照片留下來,門前的人穿着唐裝衫褲)。
它是港島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建築,佔地3萬方呎,當年造價達250萬元,可以容納接近1200名觀眾,對比今日的蚊型影院,儼如大象對螞蟻,與鄰近的國都戲院和新光戲院,形成港島獨有的「戲院中心」,撐起了半個北角的繁囂。 (吳楚勤攝)璇宮建於戰後戲院業剛復甦的年代,初期曾大放異彩,主要放映首輪西片,成為普羅大眾的主要娛樂節目,開幕首映Just For You,中文戲名特意翻譯為《高歌艷舞樂璇宮》,別有一番心思。 (吳楚勤 攝)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香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鄧麗君和鳳凰女都在此踏過台板,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現在是一級歷史建築,屹立在港島中心地段,經歷了60多個寒暑。 1920年代落成的有石塘咀的「新新戲院」,水街的「西園」,德輔道中的「新世界戲院」,波斯富街的「利舞臺」、皇后大道東的「香港大舞臺」等。 碧麗宮戲院(1979~1994)當年號稱是「東南亞最豪華堂皇戲院」,位於現時銅鑼灣世貿中心位置。 原本是碧麗宮夜總會,曾邀請法國癲馬夜總會長駐,後因生意不佳,由邵氐公司租下並斥資改建成當年香港最豪華的戲院,以放映首輪西片為主。
璇宮戲院: 北角璇宮戲院
團隊接觸過戲院的前員工和建築師的後人,了解當年空間如何使用,希望得知不同細節的重要性,訪問當天參觀二○○○年改建成桌球室的皇都舊址,看見牆上零散地貼有各種說明的標示,供建築師團隊日後參考。 甚至認為「流行嘢」都是過眼雲煙,當今天年輕人甚或都已不太認識她時,我們談論的集體回憶,到底是誰人的回憶,「孫中山同盟會的會址一定話要保育啦,但紅線女做過的劇院、鄧麗君來過的地方呢,一向都不被認為是一回事」。 專研流行文化多年的吳俊雄指出,流行文化其實正是香港發展的精髓,「研究香港第一樣入手的,很多時未必是殖民政制,反而是做過什麼戲,哪些大師曾遊遍東南亞最終來到了香港」。
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介紹,在觀眾選好座位後,售票員要迅速在票據上寫下編號,並在座位表上畫上交叉記號。 展出的還有皇都戲院70年代票房紀錄、租約、甚至員工例假單等,儼如重溫當年港產片風光的日子。 另一展覽廳,則是璇宮戲院與娛樂界巨子歐德禮(Harry 璇宮戲院 Oscar Odell)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