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2學年,學校開辦中一至中六各3班,共18班。 學校參與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收生,在99個學額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當中絕大部份學生來自九龍城區,少部份來自沙田區。 現時,學校的辦學團體為無玷聖母獻主會 (簡稱獻主會),學校校訓為「勤、忠、孝」。 本校致力建立共融文化,以「全校參與」模式,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 透過運用學校發展津貼、學習支援津貼、增補基金和社區資源,為學生提供適切和多元化的支援服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 學校因應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例如:提供課後功課輔導,提升學習技巧;開辦中文讀寫訓練小組,加強閱讀流暢度,並由校本教育心理學家提供課程及教學上的支援;為有需要的學生制定個別學習計劃及提供考試調適。
目前無玷聖母獻主會有四千五百會士,分佈在全世界七十一個國家,大都在貧窮地區,從事堂區、教育、避靜、修院、社會工作和大眾傳播等傳教事業,但最主要的工作是照顧貧苦的人。 晉鐸後,他隨即到各堂區組織堂區避靜,每區用二至四星期的時間來教導教友,培養信眾建立愛主愛人的真正基督徒精神,同時還到最貧窮的地區照顧貧民,並為他們的子女講解要理。 當時有些與馬善樂志同道合的年青神父也加入了他的工作,當地的神長對他們的工作十分重視,他們的努力和熱忱,備受讚揚。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獻主會神父於一九七五年創辦獻主會小學,當時獻主會小學分上下午部,上午部為二、四、六年級,下午部為一、三、五年級。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學校設施
本校按教育改革的項目建立管理結構,不再以學科為管理的核心,以八個主要學習領域和四個關注項目為核心。 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與教策略,加強課堂互動性,以照顧學習多樣性。 配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協助他們規劃個人的生涯發展,以提升個人的滿足感。 貴子女未能入讀本校,可親臨本校以「自行收生」(叩門位)的方式申請,本校將以「自行分配學位」收生準則及視乎學位的餘額情況甄選學生入讀。 「不受學校網限制的學校選擇」,家長應參閱《不受學校網限制選校手冊》,選擇最多三所位於任何學校網(包括子女所屬學校網)的中學,並按照選校意願順序填寫在表格內。 辦學宗旨:以「忠、孝、勤」為校訓,傳授知識,傳揚福音,改善社會等為辦學目的。
- 學業成績,包括校外訓練及學習活動的參與及表現40%;操行優異表現,包括校內/外義工或社區服務的參與及表現40%;校內課外活動的參與及表現,包括校內及校際各項比賽的優異表現20%。
- 在這熱誠及對窮人的愛的驅使下,獻主會的傳教士便被派遣到世界各地,向不同的民族宣講福音的喜 訊。
- 家長獲邀參加組織不同的活動,培養親子關係、增加對學校的認識和支援學校發展。
- 學校於2011年8月取得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頒發的「優質評核管理認證計劃」(QAMAS)認證。
- 孝:「孝」是鼓勵全校師生應尊敬和服務長者及前輩。
- 德望學校(幼稚園部)位於九龍牛池灣扎山道381號。
- 忠:「忠」是鼓勵全校師生待人處事應選設原則,並應堅守和付諸實踐。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九龍城區,所以大部分學生來自九龍城區。 收生詳情請看:學位分配辦法,自行分配學位,中學統一派位. 九龍城區中學校網共有31所學校,23所男女校、3所男校及5所女校,其中有一所是直資計劃學校,兩所是官立學校,其餘均是資助學校。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不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而拔萃男書院作為香港傳統名校之一,很受家長們青睞。 除了學業,家長們在擇校時想必還會考慮學校的環境,校風等。 拔萃男書院是直資學校,比起就讀政府資助名校,費用高出許多,到底值得嗎? 今天,就讓筆者在Tutor Circle尋補介紹一下拔萃男書院。 1995年9月1日,獻主會會士 被派遣到大嶼山的主顯堂堂區服務。 主顯堂堂區為香港教區最大的堂區,其服務範圍包括大澳、愉景灣、坪洲、梅窩及東涌。
他們其後於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倉皇逃難來到英屬香港,在聖馬丁書院執教,從此展開了教育的使命。 1955年12月9日,全體師生則遷往此校現址上課。 此校為突顯與上海聖芳濟書院的聯繫,正式命名為聖芳濟書院。 所有入學中一生必須參與校本課程SHUN Teens,接受為期一年的軍旅式訓練。 訓練包括宿營、露營、步操訓練等,並學習各種基本營藝、繩結、急救、步操、地圖閱讀等等。 本校田徑隊參加了由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主辦的中學校際田徑比賽,各隊員也表現出色,當中5A班陳靖欣同學更在女子甲組1500米賽事中獲得冠軍。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榮獲 Microbit 模型氣墊船比賽(香港站) 全港第二名及第三名
加強生命教育及生涯規劃教育,協助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 3. 學校的資優課程提供於運動、科學及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學生更高層次的學習經歷。 學校亦調撥資源聘用社工及教學助理,照顧不同成長需要的學生。 各級關顧組及校外社會服務機構為學生提供小組及個別學生關顧服務。 每星期三天,中一至中三級學生需於課後留校溫習,或接受功課輔導。
- 此校學生組織共分為八類,分別為學生會、社、學術類、興趣類、宗教類、服務類、體育類、服務類及校隊。
- 嘉林邊道的校舍同告棄置,同學被安排至九龍鄧鏡波學校暫時上課。
- 詳情請參閱本校網頁()及Facebook專頁NOTRE DAME COLLEGE HONG KONG。
- 當您瀏覽網站時,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改善您的體驗。
課程重點:學校按學生學業成績分班,其中一班學業成績最佳,其他則按混合能力原則編制。 各班各科的課程會因應學生能力而調教,以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為原則,透過不同的教學進度,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學生受惠。 全港首推iPad學習及互動電子教學平台:為學習注入新的動力,本校為全港首間發展iPad教學平台的學校,受到傳媒廣泛報導,課室並配備互動電子白版,學生能利用iPad先進的功能進行更有趣高效的課堂活動及進行流用教學。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本校與VTC合作,為初中學生提供為期三年的「其他學習經歷」課程,內容涵蓋動畫設計、電腦遊戲設計以及影片製作,好讓學生的創意潛能得以及早發展。 此外,本校與商業軟件商合作,優秀學員將獲選到商業機構實習,參與編寫apps及開發學習軟件,培育創意尖子。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是位處於九龍城區的一所資助中學。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Band 1 九龍城中學
十年後,1826年2月17日教宗良十二世正式批准無玷聖母獻主會為一新修會團體(Missionary Oblates of Mary Immaculate,簡稱獻主會、O.M.I.或Oblate Fathers)。 近年,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開放日型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以「堂校合作」型式推行,第二種以「升中招生簡介會」型式舉辦。 聖母院堂區開放日由獻主會舉辦,明愛及其四間屬校: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獻主會小學、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及獻主會溥仁小學亦有參與,舉行的地點通常在獻主會聖母院書院內。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在疫情前,開放日通常在教區的傳教節前舉辦,書院內設有遊戲及小食攤位,禮堂亦會進行各式歌唱、舞蹈及戲劇等表演,供大眾人士參與。
分析 cookie 用於了解訪問者如何與網站互動。 這些 cookie 有助於提供有關訪問者數量、跳出率、流量來源等指標的信息。 當您瀏覽網站時,本網站使用 cookie 來改善您的體驗。 其中,歸類為必要的 cookie 會存儲在您的瀏覽器中,因為它們對於網站基本功能的運行至關重要。 我們還使用第三方 cookie 來幫助我們分析和了解您如何使用本網站。 只有在您同意的情況下,這些 cookie 才會存儲在您的瀏覽器中。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中學部
設立社制旨在增強學生的歸屬感,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競爭和運動精神。 在九十年代後期,綠白旗甚少再被使用,只會用於掛在學校西翼的頂部。 在2008年的一次學校改善工程後,綠白旗亦被收起,不再公開展示。 反而,會以一面三直間綠白(兩條綠色,一條白色位於中間)旗代表學校,上面寫上「SFX」三字,常見於學校比賽或刊物之上。 校徽的外型多年來有不同版本,直至袁志輝校長上任後方始有最終定本。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學生與舊生之間常提倡「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概念,以表示學校內各人的密切關係。
聖母院書院於9月5日開始上課,但學校開幕典禮則於10月27日舉行。 開校初期,聖母院書院為一全男生學校,1975年改為男女校, 繼續培育英才。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現址,原為天主教香港教區興建馬頭涌天主教教區中學的地方,後經時任教區主教白英奇的安排,交由獻主會辦學。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中學分區名單
但是選擇退出其中一些 cookie 可能會影響您的瀏覽體驗。 聖母院小堂於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七日開始,將聖女傅天娜的聖髑,供奉在小聖堂內,安放聖髑的儀式由當時香港教區陳日君主教主禮。
書院在1967年時由政府資助79萬元及貸款6萬元建成,初期名為聖母院書院,為一所非牟利私立男子中學,照顧書院附近需要開學的貧困男學生,直至1975年開始招收女生,轉型為男女子中學。 書院在1978年轉為為津貼英文中學,提供中一至中五課程,在1987年開辦預科,在2018年更名為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德望學校(中學部)位於九龍牛池灣清水灣道303號,佔地約13,676平方米,現為一所直資學校,傳統英文中學名校,本地學生學費3.5萬(中一至中三)4.7萬元(中四至中六);非本地學費:5萬元。 現任校長為Dr Gary J. Harfitt。 學校的主要授課語言為英語,中一至中三的中文科以普通話授課,而中四至中六則以粵語授課,而非華裔和有意選修法文的學生可不用修讀正規中文,可修法文或西班牙語,但仍需考GCSE Chinese。 自2012年起,中二設有西班牙文、法文、日文和愛爾蘭文等外語課,是香港傳統名校中僅少數提供外語課程的英中。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資助中學
為提供更多學習設施,學校改善工程計劃擴建新翼,並於2004年完成。 )是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所創辦的英文女子中學,現為香港政府津貼學校。 嘉諾撒書院於1959年創校,前址位於筲箕灣巴士總站,後來在1984年遷往鰂魚涌海澤街10號。 聖芳濟書院設有校友會(SFXC Alumni Association) ,設立校友會目的是透過舉辦各種活動及計劃團聚歷屆及世界各地的「濟記仔」,有助學校發展及促進校友間的交流,最終回饋母校。 1891年(光緖十七年),聖母昆仲會修士到訪大清,並於1893年(光緒十九年)受耶穌會邀請到聖芳濟書院 (上海)教學。
學生在沒有體育課的日子亦可穿著波鞋,故成為學校學生的特色。 由七十年代至今,學校積極提倡「三自」思想,修士相信,聖芳濟學生有「自動自覺、自我控制、自重重人」三種自律的精神。 小昆仲會的修士都會使用教廷於19世紀初為肯定修會教育使命而特許頒發的FMS(Fratres Maristae a Scolis)封號,亦有稱為Petits Frères de Marie,意指「專門辦教育的聖母瑪利亞小兄弟」。 在華語地區,本名「聖母昆仲會」有時也會被謙稱為「聖母小昆仲會」,以表達修士們的卑微態度。 若需要提刪請確保本模板已掛上足夠長(至少30日)的時間,足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使編者能知悉條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