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之所以從傳說演變成具指標性的文化符號,要從劇集《獅子山下》說起。 香港電台電視部於1972年開拍《獅子山下》,初時片長只有15分鐘,黑白菲林拍攝,以小市民的日常荒誕帶出社會訊息,片頭配上粵劇大師呂文成的《步步高》曲調,一片喜氣洋洋的感覺。 其時「六七暴動」發生後數年,港英政府深怕暴亂再起,有意藉劇集解釋施政綱領及紓解民怨,恰恰港台的製作團隊亦有意開拓戲劇節目,在編導演方面落足工夫,走訪徙置區、木屋區及艇戶等,搜集資料後,透過寫實的影像、富趣味的台詞,成功引起市民關注。 1974年,節目轉為半小時彩色拍攝,推出後迴響極大。 根據1974年統計處的觀眾調查報告,《獅子山下》的收看人數達270萬,佔總人口近75%,為全港節目之冠,入屋程度可見一斑。 吳偉光指獅子山下精神是七十年代香港人「身份意識的具體表現」,是「當時香港市民的生活信念,也是這一代人的文化價值,成就了足以讓他們自豪的香港人身份」。
- 其餘六集包括:《無愛之愛》、《那日上午》、《半邊月圓時》、《一葉舟》、《苦樂園》、《拾海星的人》亦將陸續播放。
- 承如高玉娟所說,「獅子山下」所述的情況、時代,其實已經不能套用於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2010,28)。
- 2015年5月,香港電視網絡播出以屋邨為背景的電視劇《歲月樓情》,以本曲為片頭主題音樂,並於大結局片尾播出由陳詩慧翻唱的版本。
- 流行曲除了娛樂大眾,具有建構身份認同的功能,因此亦成為政府宣傳時的重要工具。
- 吳偉光指獅子山下精神是七十年代香港人「身份意識的具體表現」,是「當時香港市民的生活信念,也是這一代人的文化價值,成就了足以讓他們自豪的香港人身份」。
- 因此,本文亦將「同舟之情」視作「獅子山下」的延續或變調作為討論的基礎。
2013年4月23日,在「家是香港」公眾參與運動啟動禮上,主禮嘉賓和表演者合唱《獅子山下》。 而「家是香港」的主題曲《同舟之情》亦使用了《獅子山下》的部分曲詞。 同年的香港維基媒體國際會議亦將歌詞「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Of one 獅子山下歌詞 mind in 獅子山下歌詞 pursuit of our dream. All discord set aside.)引為年會口號。 此條目介紹的是1979年由香港男歌手羅文主唱的粵語流行歌曲。 《獅子山下》是由黃霑作詞,顧嘉輝作曲,羅文演唱的歌曲,也是電視劇《獅子山下》的同名主題曲,收錄於羅文1979年發行的專輯《好歌獻給您》中。 歌词对狮子山地理位置的描述是“海角天边”,这种距离感是参照内地而言的,也是参照港英政府所在的香港岛等心脏地带而言的。
獅子山下歌詞: 香港花展下月10日維園舉行 為期10天全費14蚊
觀乎「獅子山下」一曲的製作人及歌者,都是戰後來港的人,我手寫我心,這首歌反映著這代勞動人口的生活及心聲,亦可視之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藍本之一。 在回歸以後,當香港有任何天災人禍動搖香港人身份及信心,甚至連香港政府也會搬出「獅子山下」一曲,借助流行曲的力量來團結香港人(黎日照、于宜嫣、陳耀麟,2010,7)。 因此,當「獅子山下」的副歌出現在「同舟之情」之中,不難想像政府希望達到異曲同工的用意。 因此,本文亦將「同舟之情」視作「獅子山下」的延續或變調作為討論的基礎。
免費電視服務自一九六七年在香港發展後,便宜的娛樂造就了「電視送飯」,看電視也成了本地基層家庭的生活一部份;粵語流行曲也伴隨電視劇集流行而興起,與電視節目同樣成為建立本地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參考。 文化研究者吳俊雄稱,黃霑曾在2002年一個電台訪問中表示,他把1949年隨家逃港後耳聞目睹的香港社會狀況隱隱寫進歌詞裡:因政權變更移民香港的中國人,在首廿年裡還為左右派的政治矛盾而互相傾軋,後來才漸漸和解,把心力投注在香港這個家裡。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國家與香港特區政府全力推進抗疫工作,以盡快穩控疫情,確保香港市民的安全和健康。 獅子山下歌詞 香港醫護人員亦為對抗疫情而日以繼夜地辛勤工作,照顧病患。
獅子山下歌詞: 獅子山下 (歌)
張敏儀指羅文的咬字、唱法、感情的投入是此曲其中一個成功的因素,而這與其身世有關:羅文戰後由中國大陸移居香港,經過一段艱辛的日子才出人頭地。 2010年10月20日,上海世界博覽會「香港活動周」的開幕禮開場曲,由歌手葉麗儀和小提琴家姚珏演繹。
他向當時的台長提議拍戲劇節目,台長卻反對,說沒有設備、沒拍過劇,不可行。 他動之以情,直言戲劇可以打動人心,可以有效傳達民間對各種議題、立場的聲音。 在WiseNews輸入「獅子山精神」五個字,五年來有5,400多則新聞提及,大多跟堅毅不屈、拼搏、迎難而上、刻苦耐勞、守望相助、勇往直前等字眼一同出現。 獅子山下歌詞 近日颱風襲港,獅子山精神又與返工、做到氣絕、靠自己等詞語出現,可見不少人對其正面意義不賣帳,卻又忍不住以此嘲諷。 1942年中,香港播放設備已回復正常,日軍在港設置香港放送局。 放送局每日製作廣播劇、粵劇音樂以及日本傳統音樂,以體現大東亞共榮圈民族共和。
獅子山下歌詞: 羅文
歌曲一問世,就在尚處於創業階段的香港地區引起了廣泛的共鳴,鼓舞了香港市民的士氣。 此後,當遇到金融危機、“非典”疫情等艱難時刻,歌曲便會被一再地引用、播放或重唱,“獅子山”逐漸成為香港市民同舟共濟、奮發圖強的象徵,“獅子山精神”成為香港特區精神的代稱。 香港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TVB集合了汪明荃、胡楓、李克勤、鄺美雲、楊千嬅、林子祥等約70名歌手、藝人參與錄製抗疫歌曲《獅子山下同心抗疫》。
在香港地區,由於地理、氣候和歷史原因,“山上”和“山下”具有鮮明的空間政治意涵。 “山上”是英國官員和富商的特許居住地,最有權勢者佔據“山頂”,而“山下”則留給貧窮的華人社區。 “獅子山下”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空間——遠在祖國內地的海角天邊,又與殖民政府和社會上層相區隔。 獅子山下歌詞 “獅子山下”的中下層華人代表了當時香港市民的絕大多數,他們背井離鄉,無依無靠,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地區工業起步最主要的廉價勞動力,卻以炎黃子孫特有的吃苦耐勞和自立自強,攜手創造了香港地區經濟發展的奇蹟。 歌詞藉助空間意象“獅子山下”,建構了一種既有別於鄉土身份又脱離殖民者的新的共同體想象。
獅子山下歌詞: 狮子山下获奖记录
《獅子山下》係香港一首經典流行曲,本身係1970年代香港電台實況電視劇《獅子山下》嘅主題曲,由顧嘉煇作曲同編曲,黃霑填詞,羅文主唱。 首次收錄嘅專輯係羅文1979年發行嘅《好歌獻給您》。 1996年,經羅文重新灌唱,編曲冇變,收錄喺佢出道25週年嘅精選輯《羅文 25》,並拍攝MV,後嚟成為兩台嘅冠軍歌。 2006年,容祖兒發表同羅文隔空對唱嘅版本,收錄於專輯《Ten Most Wanted》(第二版),編曲監製杜自持。 《獅子山下》是香港一首經典流行歌曲,原為1970年代香港電台實況電視劇《獅子山下》的主題歌,由顧嘉煇作、編曲,黃霑填詞,羅文主唱。
香港之歌(收聽按此)另一首用於強調香港核心價值歌曲,便是家喻戶曉的《獅子山下》。 1970年香港電台製作實境劇集《獅子山下》,並且由顧嘉煇作、編曲,黃霑填詞,羅文主唱同名主題曲。 1969年商業電台便創作了《香港之歌》一曲,找來鄺天培作曲,鄒方里填詞。 至於歌詞中出不時出現「維多利亞海港」、「民主」、「貿易」、「和平」,可見當時強調的價值權。
獅子山下歌詞: 獅子山下 X 同舟之情 ── 變調的獅子山下精神
《狮子山下》是由黄霑作词,顾嘉辉作曲,罗文演唱的歌曲,也是电视剧《狮子山下》的同名主题曲,收录于罗文1979年发行的专辑《好歌献给您》中。 1973年香港电台开始播放《狮子山下》,为电影式的系列电视剧,过二百集,至1994年持续21年,为港岛千家万户所耳熟能详。 剧中抒写香港“草根”阶层挣扎苦斗、逆境求强,讲述着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
雖然「同舟之情」在歌詞文本上有和應「獅子山下」的意圖,兩者在表達上卻有所分別。 在「同舟之情」的製作人方面,作曲的是移居並留學美國回流的郭偉亮,填詞的則是輟學港大、八十後的陳詠謙,而主唱者中的陳奕迅亦曾留學英國,只有張學友是土生土長、因工作而向上流的「香港仔」。 或許,這個四人組的組成與現今香港社會的勞動階層無異:張學友是成長於「獅子山下」精神的一輩,郭偉亮跟陳奕迅則代表回流而成功向上流的一群,而陳詠謙就是大眾認為反叛的一代;他們是呂大樂書中的第二、三及四代香港人。